第一节 畜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7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畜禽
分类号: S813.9
页数: 4
页码: 277-2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邵阳县内家畜,以猪牛为主,羊马狗次之;家禽以鸡为主,鸭、鹅次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县内畜禽养殖发展甚快。
关键词: 邵阳县 养殖业 饲料

内容

县内家畜,以猪牛为主,羊马狗次之;家禽以鸡为主,鸭、鹅次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县内畜禽养殖发展甚快。2002年,县内畜禽产值2.33亿元,比1978年增加2.47倍,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3.3%。
  一、猪
  饲养量与品种 1978年,县内生猪饲养量52.47万头,年内出栏22.6万头。品种以黔邵花猪为主,有少量大围子猪和宁乡猪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大增产带动养猪业大发展。198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增至75.26万头。同年,邵阳县被定为湖南省瘦肉型猪基地县。当年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公猪82头,建立人工授精点38个,采用二元杂交法,累计人工杂交配种母猪2.39万头次,该项目获邵阳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以后,县内养殖专业大户涌现,生猪饲养量迅速增加。1998年,县内生猪饲养量132.38万头,年内出栏89.68万头。因猪价暴跌,1999年饲养量比上年减少39.62万头,出栏量比上年减少36.33万头。2000年后又稍有回升。2002年,县内生猪饲养量104.4万头,比1978年增加1倍;年出栏70.07万头,比1978年增加2.1倍。
  饲料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养猪用青饲料拌少量精饲料煮潲熟喂。青饲料以妇女、小孩采集野生青饲料(俗称猪草)为主,猪草品种有鹅藤草、菊花草、车前草、野蒿、鸭脚板草、鸭舌草、鹧鸪草、墨斗草、地菜、水芹菜、蒲公英、青鱼胆草、地古牛、九里光、山豆根、黄花草、圆叶胡枝和其他百余种青嫩杂草、树叶,辅以劣次蔬菜及部分农作物根叶。将农作物根叶如红薯藤等晒干后用于养猪,称干饲料。精细饲料主要为稻谷、红薯、玉米、豆渣等,尤以红薯和玉米为最。粗饲料主要有谷糠。20世纪80年代后,用混合饲料养猪,生喂。1985年,县内销售混配合饲料4100吨(含牛、鱼、家禽饲料在内,下同)。1997年,县内销售混配合饲料1.4万吨。2002年,县内销售混配合饲料12万吨。
  邵阳县种猪场 原为邵阳县苗圃场,1978年改为邵阳县生猪良种繁殖场。1981年定名邵阳县种猪场。1997年,猪场总面积70.3亩,有猪舍7座,建筑面积4213平方米,另有年产1000吨的饲料加工机组一套,场固定资产88万元。1998年,引进纯良种母猪50头,公猪3头。1999—2002年,每年为县内提供优良种猪约500头。
  “八○七”猪场 1992年县外贸局投资150万元,利用霞塘云乡原“八○七”国防工厂旧址创办。建有全价饲料厂、混配合饲料厂、配种车间、分娩车间、保育车间和育肥车间各1个。1994年出栏肉猪4700头,产值470万元,盈利80万元。1996—2002年,年均出栏肉猪5000头。
  九公桥镇荷叶村猪场 又名张家山猪场。1993年,由九公桥镇荷叶村9户村民合资创办。建有母猪舍5栋、肥猪舍6栋、仓库1栋、总建筑面积6180平方米。1994年出栏肉猪4680头,1995年出栏肉猪5600头。1996年3月,该场生猪流行口蹄疫,因严重亏损而倒闭。
  二、牛
  饲养量与品种 1978年,县内养牛5.89万头,均系集体饲养。品种主要为滨湖类水牛和湘南黄牛两种,因群牧近亲乱配,品种退化。20世纪70年代引进短角牛、三河牛、秦川牛、南阳牛、海福特牛等品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耕牛全部折价分给农户。1986年,邵阳县被农业部定为南方亚热带黄牛改良与利用试验基地县和湖南省奶牛生产基地县,采用西门塔尔牛黑白花冻精改良本地牛。至1988年底,共配种7457头,活产杂交牛4300头。该项目获湖南省丰收计划三等奖,县奶牛站成为中国西门塔尔牛育种委员会成员单位,职工龚和平获农业部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奖。1992年12月,县奶牛站完成的“杂交公牛育肥”科技项目获邵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县内耕牛饲养量达13.72万头。1999年,邵阳县被定为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2002年,县内养牛10.21万头,比1978年增加近1倍。其中杂交牛1.28万头,占12.5%。是年,县委、县政府颁发《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决定》,全县投资5100万元,新建和改建栏舍11.7万平方米,种植牧草1.12万亩,改造草山草坡3万亩。但部分农户以饲养肉牛为幌子,骗取政府扶持,修建简易牛舍后,并未养牛。
  草场 20世纪50年代前,县内到处绿草茵茵,但因农业合作化以来的人为破坏,县内牧草资源日趋紧缺。1980年,县农业局畜牧站普查结果,县内有草场20.0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6.7%。草场分山地灌木草场、疏林类草场、丘陵草场、灌木类草场及农林隙地草场5种类型,主要分布于五峰铺林场、河伯岭林场、河伯乡、金称市镇、黄亭市镇、岩口铺镇、小溪市乡、九公桥镇等地区。按当年草场鲜草产量推算,全县草场仅可饲养耕牛0.56万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县内植被恢复甚快,草场资源日臻丰富。
  三、羊
  1978年,县内养羊3457头,品种为本地山羊,毛色有麻、黑、白三种,以麻色居多,每只体重18~25公斤。1989年引进低海拔细绵羊试验养殖失败。1992年从云南引进罗姆尔半细毛草羊。1994年引进成都麻羊、马头山羊、浏阳黑山羊等品种。1998年是县内养羊最多的一年,达9.05万头,出栏3.74万头。2002年县内养羊5.99万头,出栏3.1万头。
  四、家禽
  1979年,县内养家禽237.84万羽,年底出笼136.45万羽。2000年是县内养殖家禽最多的年份,达622.14万羽,年底出笼382.42万羽。2002年饲养579.71万羽,出笼407.12万羽。
  鸡 1978年前,县内养殖本地土鸡,体型小、生长慢、肉质鲜美。1982年引进湘黄鸡。1984年引进AA鸡。1985年引进罗斯蛋鸡。1990年引进依沙黄鸡。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养鸡从散养逐步转为圈养,饲料由稻谷等散粒粮食喂养转为配合饲料喂养。1997年,全县养殖杂交鸡330.4万羽,占当年全县养鸡量83%。2002年,县内养鸡398.9万羽。
  鸭 1978年前,县内养殖本地土鸭、苏淮麻鸭、北京鸭、番鸭、本地鸭与番鸭杂交的西鸭(体大肉肥、不产蛋)。1985年引进康贝尔鸭、英国樱桃鸭、迪交鸭杂交改良本地鸭种,改良后的杂交鸭,一般饲养70~80天出笼,每只体重约2公斤。1990年,县内饲养杂交鸭80.89万羽,占当年县内养鸭量40.7%。2002年,县内养鸭95.6万羽,杂交鸭占80%。
  鹅 本地鹅有麻鹅、白鹅两种,体重约3.5~4.5公斤。1980年引进武冈铜鹅、豁鹅和太湖鹅。1988年县内养鹅51万羽,2002年增至85.2万羽。
  五、兔蜂
  兔 县内农户历来有养兔习惯,但规模不大。1992年,县政府提倡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禽。是年县内养兔2.54万只,以后每年都保持在2~5万只之间。
  蜂 1978年,县内养蜂1609箱,产蜂蜜9.35吨。1979年骤增至2250箱,产蜂蜜60.7吨,为县内产蜂蜜最多的一年。1989—1997年,为县内养蜂最少的时期,蜂蜜产量最低年份仅3吨左右。1998年始有回升。2002年,县内养蜂1218箱,产蜂蜜12吨。
  六、特种养殖
  野猪 1999年,河伯乡畜牧水产站站长刘华明从长沙买回野猪5头(4母1公),从山上捉回一头公野猪配种繁殖。至2002年,年均出栏野猪120头,年均收入2.5万元。同年,县内有野猪养殖专业户18家,年均出栏野猪约1500头。
  肉狗 1994年,县内有肉狗养殖专业户25家,年出栏肉狗约5000只。是年,郦家坪镇和平村村民银付元投资11万元,建狗舍28间,当年出栏肉狗400只,盈利6.5万元。
  鹿 2001年,长乐乡码头村村民曾柏顺首次在县内养鹿,2002年养鹿30头,产值30万元。同年,黄亭市供销社职工张旦民投资40万元,在长乐乡乡政府驻地养鹿18头(1公17母),当年产仔17头。
  果子狸 1997年塘渡口镇红石村村民黎小良买回果子狸20只养殖,至2002年,增至60只,出售6只,收入3600元。
  野鸡 1992年,谷洲镇鸟山村村民覃文德从广东买回8只“七彩山鸡”养殖,1993年出售成年种鸡50只、小鸡30只,获利4600元。1994年,县内有野鸡养殖户23家,当年出笼野鸡约4000只。
  说明:1993前,县内养牛主要为役用。无出栏、存栏统计项目。
  说明:表中空格为当年无此统计项目。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