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植树造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6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植树造林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269-2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植树造林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育苗、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幼林抚育、义务植树、速生丰产林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
关键词: 邵阳县 林业 育苗

内容

育苗 1978年,全县林木育苗面积318亩,采集林木种子0.53万公斤。时县内林木育苗以社队林场为主,每亩林木育苗由林业部门补助育苗费50元。20世纪80年代初始,县内林木育苗以农户个体为主,育苗户以林业部门职工亲属居多,由林业部门供种,主要品种有国外松、马尾松、香椿、泡桐、杉、樟、刺槐等。所产苗木统一由林业部门收购调拨,林业部门除按价收购苗木外,还对育苗户给予每亩育苗地75~100公斤的粮食指标补贴。期间,县内每年约有育苗户100户,育苗面积150~200亩。20世纪80年代末期始,取消对育苗户的粮食指标补贴。1989—1992年,县内实施四年消灭宜林荒山计划,育苗面积增加到300亩。以后,育苗面积继续扩大,且由农户分散育苗转向育苗专业户集中经营。2001年,邵阳县先后定为长江防护林工程县和退耕还林工程县,苗木需求量增加。是年县内有育苗户52户,育苗面积690亩,苗木品种29个,当年出产合格苗木950万株。其中生态林树种育苗面积510亩,产苗790万株;马尾松容器育苗面积7亩,产苗72万株;经济林树种育苗面积180亩,产苗160万株。
  人工造林 1978年,县内人工造林4.25万亩,其中用材林2.96万亩、经济林0.99万亩、其他林0.3万亩。时县内造林面积多,造后管护差,成活率低。1982年,全县人工造林2万亩,时国有和集体山林造林以连片为主,进行责任承包,自留山造林统一规划,造林后由村或村民小组统一管护、分户经营、各自受益。1989年10月,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四年消灭宜林荒山,十年绿化邵阳县”的决定,至1992年,全县人工造林8.49万亩。1993—1995年,县内每年造林约1.35万亩。1996—2001年,县内造林主要集中在更新造林和小块宜林地上,期间全县累计造林2.28万亩。2001年底,国务院正式确定邵阳县为退耕还林工程县和长江防护林工程县。
  飞播造林 1986年,由邵阳市飞播指挥部统一部署,首次对县内城天堂、五峰铺、黄荆3个播区内的12个乡镇、1个国有林场、38个村、293个村民小组和工区实施飞播造林5.84万亩,用种9760公斤,其中马尾松种子8800公斤、刺槐种子960公斤。1991年,对播区抽样调查,飞播成效率为93.1%,3个播区均被评为优等播区。至21世纪初,飞播树种平均株高1.61米,树径平均3.1厘米。
  幼林抚育 县内自1990年来,累计造林10.12万亩,2001年核查结果,县内造林面积核实率、成活率、保存率、幼林抚育率等7项指标均达100%。2002年,新造幼林3.01万亩,抚育率为100%。
  义务植树 县内机关、学校、社会团体义务植树活动自20世纪50年代始,后一直坚持不断。1993年始,根据全国人大《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决定》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县人民政府规定,由县林业局对县内未参加植树的18~55周岁的非农业人口,按每人每年3个义务植树日、每个义务日10元的标准收取林业绿化费。1995年,银道礼获“绿化三湘贡献奖”。1996年,九公桥镇七十田村、塘渡口镇梅溪村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2002年,周雄获“绿化三湘贡献奖”。1987—2002年,县内累计参加义务植树者共990万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800万株,义务植树基地保存面积8235亩。期间全县共建花园式单位66个。
  速生丰产林工程 1981年前,县内速生丰产林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是营造速生杉木林。1981年后以栽植国外松为主。至1992年,全县累计投资47.76万元,共营造国外松林3.18万亩。以后10年县内没有再营造速生丰产林。2002年,湖南山川速生丰产林公司来县内投资兴办速生欧美杨基地,在塘田市、九公桥、霞塘云等乡镇和农民签订欧美杨种植购销合同,许多农民利用稻田种植欧美杨,全县规划面积10万亩。后因合同规定的资金未能到位而失败,给种植欧美杨的农户造成损失。
  长江防护林工程 2001年底,邵阳县被国家定为长江防护林工程县。当年国家下达县内2002年长江防护林人工造林任务0.85万亩、封山育林2.75万亩、低效林改造1000亩。2002年春,县内营造长江防护林人工造林0.51万亩、封山育林2.07万亩、低效林改造1000亩。实施长江防护林工程的有郦家坪镇、罗城乡、河伯乡、金称市镇、塘田市镇、白仓镇、五峰铺林场、河伯岭林场、七里山园艺场和反封岭林场10个乡镇场。
  退耕还林工程 2001年冬,邵阳县被国务院定为退耕还林工程县,县内成立退耕还林指挥部,县委书记周符波任政委,县长伍邵华任指挥长,县林业局局长王步惠任副指挥长兼办公室主任。当年国家分配县内第一批退耕还林计划任务2.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万亩,荒山造林1.4万亩。2002年春,县内如数完成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有蔡桥、长乐、黄亭市、霞塘云、塘渡口、小溪市、岩口铺、长阳铺、九公桥、黄荆、谷洲、下花桥、诸甲亭、五峰铺和黄塘15个乡镇、143个村、994个村民小组、6354家农户。当年退耕还林面积中,生态林1.94万亩、经济林0.46万亩。造林树种主要有国外松、马尾松、枫香、漆树等,其中阔叶树为30%。2002年夏,国家分别下达县内第二批退耕还林计划面积4万亩(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各2万亩)和第三批计划面积6.6万亩(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各3.3万亩)。2002年冬,县内如数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5.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5.3万亩。按林种分,生态林9.87万亩、经济林0.73万亩,造林树种主要有国外松、杉、桤木、枫香、国槐、漆树、板栗、椪柑等34种,共用苗1412.6万株。全县22个乡镇、493个村、4057家农户参加了退耕还林工程,其中白仓镇造林1万亩,是该镇有史以来造林最多的一年。是年,全县实施退耕还林的单位和农户共获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费1.1亿元。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