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园艺场和经济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65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园艺场和经济场
分类号: S56
页数: 2
页码: 268-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园艺场和经济场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七里山园艺场 、邵阳县原种场、何亮水果育苗基地、岩口铺金秋梨生产基地、邵阳县优质水果苗木繁育场和农村集体经济场。
关键词: 邵阳县 园艺 作品

内容

七里山园艺场 位于塘渡口镇以北,九公桥镇之南,面积11.81平方公里。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黄塘大禾岭邓云琛柑橘园,建立邵阳县园艺场。1956年,县园艺场迁七里山。1959年命名七里山农场,1973年始用今名。全场有耕地4043亩(其中水田3135亩),场部设雨冲。2002年,全场辖雨冲工区和木铎、新田、飞云3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1746户,7279人,其中职工865人。20世纪90年代前为全县柑橘生产和柑橘苗木供应基地,有柑橘园2700亩,年产柑橘2100吨。后柑橘园逐渐老化,至2002年,仅有柑橘园300亩,产量280吨。除柑橘外,场内农作物还有稻谷、茶叶、玉米、黄豆、花生等。
  邵阳县原种场 邵阳县原种场前身为1958年建于七里山园艺场的农科所。1959年12月迁峡山铺组建邵阳县万头养猪场,两年后养猪失败。1963年更名邵阳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1971年重新划归七里山园艺场。1975年再次从七里山园艺场分离,成立邵阳县农科所。1980年,从邵阳县农科所分设邵阳县原种场,进行水稻良种的繁殖和推广。1983—1993年,被邵阳县外贸局定为生猪出口基地。以后由于县财政投入减少,产业结构滞后,经营困难。2002年,全场人口480人,有水田约130亩,旱土约50亩,主要种植柑橘,人均年种养收入不足800元。劳动力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
  何亮水果育苗基地 位于黄塘乡陡水村何亮村民小组,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柑橘育苗基地。至2002年,该场共为县内提供水果苗木品种200个,计2000万株,部分苗木还销往省外。同年,全场拥有育苗场地300亩,为县内最大的水果育苗基地。
  岩口铺金秋梨生产基地 位于岩口铺腰古塘、白云、白地、梅冲4村。1998年,由县农委、岩口铺镇和所在村联合创办,分户经营,有连片金秋梨种植面积1650亩。2000年投产,2002年,产金秋梨3300吨,年产值660万元。
  邵阳县优质水果苗木繁育场 位于霞塘云乡石子江村,1998年,由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农业委员会联合创办,全场面积75亩,其中优质水果示范园50亩,苗圃25亩。至2002年,先后为县内提供各种优质水果苗木65万株。
  农村集体经济场 农村集体经济场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1978年,县内有农村经济场600个,其中区茶场1个、公社经济场11个、大队经济场588个。农村集体经济场主要种植水果(以柑橘为主)、茶叶、药材及烤烟、花生等经济作物。专业经济场有梽木山区元安岭茶场、黄亭市公社金峰油菜场、塘田市公社油桐场等。规模较大的有梽木山区元安岭茶场、下花桥公社红星园艺场、白仓公社鸡苏岭园艺场、塘田市公社园艺场、芙蓉公社园艺场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农村集体经济场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经济场或分给农户,或转由私人承包经营。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