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种植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种植技术
分类号: S210.7
页数: 3
页码: 260-2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种植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水稻种植技术、旱土作物种植技术和耕作制度。
关键词: 邵阳县 种植 种植技术

内容

一、水稻种植技术
  稻田翻耕 县内早稻田一般耕耙3次(高岸缺水田耕耙4次者亦有),第一次称犁板田,第二次称复犁头,第三次称耖田。水田四周以稀泥糊于田埂下以防漏水,称子田埂。晚稻田犁耙1次,或用蒲滚滚压一次,以压住禾蔸、杂草。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水田使用机耕,稻田翻耕不及以前严谨,晚稻田多实行免耕栽培。
  育秧 1978—1981年,早稻育秧采用冷水浸种、高温破胸、稻草热窝保温催芽,秧田湿润育秧,部分播种早的秧田用青苔或苕子切碎撒匀覆盖防寒。晚稻常规品种育秧操作简单。杂交晚稻因稻种昂贵稀缺,曾一度采用在秧田一粒一粒摆放播种的办法,播种后常需安排专人守护秧田,日轰麻雀,夜驱老鼠。1982年后,早稻浸种催芽采用煤灰加稻草热窝催芽、地窖催芽、牛粪堆等酿热物保温催芽技术,早稻育秧推广冬泡田免耕育秧和晒板秧田湿润育秧技术。晚稻育秧推广稀播匀播,秧苗在二叶一心时移密补稀。1985年后,早稻基本采用地膜低拱覆盖育秧。1987年始,早稻育秧推广“三浸三露”催芽和晒板秧田育秧技术。秧田以适量氮肥和高磷钾作底肥,地膜覆盖保温。晚稻育秧在秧苗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同时推广密播旱育小苗、二叶期双株寄播到秧田的两段育秧法(双两大),因操作麻烦,后很少采用。1988年始,晚稻浸种推广强氯精消毒防恶苗病。1995年,在七里山园艺场飞云村试验示范早稻旱地育秧技术,1996年在全县推广。1997年,试验示范旱育软盘抛秧技术,因成本高、大田抛秧后管水难而未采用。1999年后,晚稻育秧采用少浸多露强氯精浸种催芽、湿润秧田、稀播匀播、喷施多效唑等育秧方法。
  中耕除草 县内水稻中耕除草称薅田,一般稻田中耕两次。20世纪80年代后,始用除草剂除草,先后使用的稻田除草药剂主要有丁草胺、克草胺、田草净等。同期,使用立克命、溴敌隆、敌鼠灵、灭鼠灵、灭鼠优、邱氏灭鼠剂进行稻田灭鼠。
  施肥排灌 1980年始,县内推广磷肥沾秧根、磷肥集中施用、耖田时深施碳氨、施锌肥和硼肥防僵苗、施分蘖肥、补施壮包肥、始穗期和齐穗期喷施叶面肥、勤排浅灌、晒田控苗等早稻田施肥管水办法。晚稻施肥对早插高肥田采取前稳、中控、后攻施肥法,迟插低肥田采取前攻、中稳、后保施肥法。晚稻灌溉采用前期浅灌多露、中期露田轻晒、后期干干湿湿的管水法。1990年后,早稻采用下足底肥、及时追肥的施肥法,晚稻采用秧田施好送嫁肥、大田施足底肥的施肥法。稻田灌溉采用分蘖期浅灌结合露田、分蘖末期多露不晒、孕穗开花期保持水层、灌浆结实期湿润送老等田间管水法。
  收割 县人收割水稻,用人力脚踏滚筒式打稻机脱粒,或在人力打稻机上安装微型柴油机、微型电动机代替人工脚踏。20世纪80年代前,县人收割水稻后,将稻草晒干码堆储藏,用作牛饲料和加垫猪牛栏沤制厩肥。20世纪80年代后,县人收割水稻后,部分农民将稻草弃置或烧毁还田。
  杂交稻制种 1982年前,县内杂交水稻制种实施县繁社制,由县种子公司负责繁殖不育系,公社农科站负责本公社的杂交制种。制种产量一般每亩30~40公斤。1982年始,县种子公司在五峰铺、水田、罗城、河伯等公社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生产的种子由县种子公司统一收购,统一供应到农户,县内当年制种7037亩,平均亩产99.3公斤。后杂交制种单产不断提高,1996年制种3537亩,平均亩产148.5公斤。2000年全县制种1500亩,亩产300公斤。2001年,亚华、隆平高科等大型农业集团公司来县内制种,取得种子销售许可证的乡镇农业站及一些个体种子经销户也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经营,县种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杂交水稻种子的局面被打破。
  稻田土壤改良 1978—1983年,县内稻田土壤改良以深开三沟(围沟、排洪沟、灌水沟)、排除三水(地下水、地表水、山洪水)为主。1984—1997年,县内对中、低产田进行治理,采取开沟治潜、测土配方施肥、起垄栽培、水旱轮作、种植绿肥、推广垄栽稻萍鱼等综合措施改良土壤。期间,县内共投资34.7万元,投入劳力9.2万个,深开水泥石砌排水沟91条、长33.5公里,疏通老圳71公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32.5万亩,早稻起垄栽培15.7万亩,垄栽稻萍鱼0.63万亩,稻田施锌50万亩,水稻施稀土3万亩。1991—1992年,黄塘乡石梅村和夏四村的958亩深泥田及塘渡口镇峡山村的540亩冷浸田全部实行起垄栽培、施用农用稀土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技术,每亩增产稻谷70~90公斤,垄栽现场被拍成电视科教片在全省推广。1997年,上述项目获农业部农业丰收奖和湖南省农业丰收奖。1999—2000年,在22.9万亩稻田中实施稻草覆盖免耕还田、堆腐还田、玉米秸秆加催腐剂堆腐还田等技术,亩均增产稻谷46.1公斤,该项目获湖南省农业丰收三等奖。2000年始,县内实施农业环保,对破坏耕地的废水、废气和废物进行治理。
  二、旱土作物种植技术
  翻耕整地 县内旱土,一年有两次大的翻耕,一为年初春收作物收割后,翻耕土地种植春种夏收或春种秋收作物,此时土地使用间歇时间短,收割、翻耕土地、播种需抢时进行。二为夏收或秋收作物收割后,翻耕土地播种秋种或冬种作物,此时,土地使用间歇时间长,土地翻耕后有一段晒土时间,然后整地播种。县内旱土整地讲究平整、分墒和收整地边,俗称“女子鞋边,男子畬边”。
  点播、条播、散播 县内点播的旱土作物有小麦、大麦、荞麦、大豆、花生、玉米、高粱、棉花、萝卜、芝麻以及20世纪90年代前的油菜等。小麦、大麦、荞麦除点播外,也有少量采用条播。高粱以点播为主,亦有育苗移栽。散播有苕子、满园花等绿肥作物。
  育苗移栽 县内育苗移栽的旱土作物有土烟、烤烟、辣椒、茄子、白菜等。油菜在20世纪90年代前纯用点播,后多育苗移栽。红薯育苗扦插。
  中耕 除草 间苗 县内旱土作物一般中耕两次,部分生长期短的作物中耕一次。萝卜、油菜、高粱、棉花等作物点播后,在幼苗期需间苗。1986年,县内首次使用药剂“都尔”灭除大豆、花生地里的禾本科杂草。1995始,推广使用“盖草能”灭除大豆、花生地里的禾本科杂草。1998年始,推广使用“农达”、“章甘磷”灭除果园杂草。
  收割 县内小麦、大麦、大豆等作物收割后,连同秸秆运回,用禾枷捶打脱粒。高粱、小米等作物割穗运回脱粒。红薯收挖后去土去蒂下窖收藏。土烟采摘鲜烟叶晾晒成干烟叶。烤烟采摘鲜烟叶入烤房薰烤成干烟叶。辣椒除鲜食鲜卖外,对成熟后的红辣椒采摘后晾晒成干辣椒。
  三、耕作制度
  稻田耕作制度 20世纪70年代,县内稻田耕作实行稻稻油、稻稻麦、稻稻肥(绿肥)三熟制(冷浸田实行稻稻二熟制),或小麦油菜—晚稻秧田—晚稻三种两熟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少数农户将水田改作鱼池或改种蔬菜、甘蔗等经济作物,推广西瓜—水稻、烤烟—水稻、花生—水稻两熟制和早稻田垄栽种萍养鱼。20世纪90年代,推广蔬菜—水稻、玉米—水稻两熟制,部分稻田改种高效经济作物或水果,30%的水田恢复单季种植,同时出现水田荒芜现象。1996年始,推广自然免耕,晚稻田多实行免耕栽培。1999年,县内有用稻田养鱼、种药材、种菜、种蘑菇、种葡萄、种西瓜、种黄花的专业村86个,有稻瓜、稻菜、稻药、稻菌、稻鱼等高效农田种植面积12万亩,占当年全县水田面积的25%。
  旱土耕作制度 县内旱土作物一直沿袭薯一麦、豆—麦、高粱—麦、玉米—麦等二熟制。昔县内大豆、高粱、玉米多在麦类作物收割前在麦地套种。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麦类等旱粮作物减少,旱地在冬季多空闲停种。另,县内农民喜在田埂上种植大豆、豆角、高粱及瓜果蔬菜。20世纪80年代初,县内旱土作物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82年,县内旱作地膜覆盖面积仅95亩,1990年增至8500亩,2002年增至2.2万亩。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