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种植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5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种植业
分类号: F307.1
页数: 7
页码: 253-2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种植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作物种类、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耕地、劳动、肥料、主要种植业成本和效益、管理、园艺场和经济场。
关键词: 邵阳县 种植业 水稻

内容

第一节 作物种类
  一、水稻
  面积 产量 水稻是县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1978年,县内种植水稻90.28万亩(早稻、中稻、晚稻种植面积之和,下同),总产量25.29万吨。1979年,全县种植水稻92.08万亩,是1978—2002年县内种植水稻最多的一年。1990年,全县稻谷总产量24.18万吨,是1978—2002年全县稻谷产量最低的年份。1996年,县内种植水稻84.86万亩,总产量36.6万吨,创县内稻谷总产量最高纪录。1999年始,县内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01年,全县种植水稻72.69万亩。2002年,全县种植水稻70.74万亩,总产量28.42万吨。
  品种 1978年,县内种植的早稻常规品种有湘早籼3号、T7光、浙辐802、湘早籼1号等,晚稻常规品种有农虎6号、“166—3”、东风5号、苏州青等。部分水田用早稻早熟品种在早稻收割后的稻田里培育晚稻秧苗叫“倒种春”。同时,杂交晚稻品种在县内迅速推广。1979年,全县种植杂交晚稻28万亩。1983年,县内杂交晚稻种植面积占全县晚稻种植面积的80%,主要品种为威优6号。是年,县内首次试种杂交早稻。1984年,全县种植杂交早稻1566亩,平均亩产462.5公斤,主要品种有威优98和威优64,因生育期长,影响晚稻栽培,推广较慢。1986年,引进生育期适中的杂交早稻新品种威优48,当年全县杂交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到4万亩。至1990年,又先后引进威优64、汕优64、汕优63、威优63、威优49等杂交晚稻新品种,当年县内种植杂交晚稻43万亩,常规晚稻品种和杂交晚稻品种威优6号被淘汰。期间,早稻常规品种有湘早籼1号、沪红早1号、怀早4号、湘早籼4号等。以后又陆续推广威优46、汕优77、威优77等晚稻杂交新组合。1998年,推广晚稻两系杂交培两优288。是时始,县内水稻种植从注重产量转向注重质量,先后引进栽培优质稻品种金优402、金优974、威优402、中鉴100、香两优68、新优80、金优207等。2002年,县内水稻种植以杂交品种为主,优质稻品种开始大量推广。
  二、旱粮作物
  县内旱粮作物主要有豆类、薯类、玉米、麦类等。1978年,县内种植旱粮39.7万亩,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3.08%,总产量折合稻谷3.69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12.99%。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加强发展冬播旱粮作物(包括油菜)的种植。每年秋冬之际,均派出大量县直机关干部下乡发动和帮助农民冬播,但重种轻管,收效甚微。1990年,县内种植旱粮25.4万亩,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6%,总产量折合稻谷2.2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8.3%。以后,县内推广种植杂交玉米,旱粮作物种植面积有所回升。2002年,县内种植旱粮27.4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27.5%,总产量折合稻谷4.89万吨,占全县粮食总产量14.57%。
  红薯 为县内主要旱粮,俗称红薯半年粮。1978年,县内种植红薯10.14万亩,总产量折合稻谷1.89万吨,主要品种有北京薯、湘薯5号、灌阳白等。1983年,引进新品种徐薯18号。1990年引进新品种南薯88。2002年,县内种植红薯8.27万亩,总产量折合稻谷1.49万吨。
  大豆 大豆为县内主要豆类作物。1978年,县内种植大豆4.27万亩,总产量2767吨,品种主要为黄皮豆。1982年,县内种植大豆8.09万亩,总产量8344吨。以后10年间,县内种植大豆每年均达8万亩以上,1993年超过9万亩,品种以白皮豆为主。1996年为县内大豆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达9.99万亩。1997年,县内种植大豆8.99万亩,总产量1.21万吨,总产量和单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当年县内实施的大豆增产技术项目,获农业部丰收奖。以后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02年,县内种植大豆7.22万亩,总产量9470吨,品种以湘豆13号、14号、15号、16号和鄂豆4号为主。除大豆外,县内种植的豆类旱粮作物还有蚕豆(又称胡豆)、绿豆、豌豆、豇豆等。20世纪60年代前种植较普遍,后逐年减少,20世纪70年代
  濒临绝迹,20世纪80年代后又有少量种植。
  玉米 1978年,县内种植玉米4227亩,总产量257吨,后逐年下降。1987年始有回升,后10年间在1000~1600亩之间徘徊。1996年始,因稻谷价格下降,县内推广在旱土和高岸缺水田种植丹玉13号、农大60、登海1号、农大120、郑单14号及掖丹系列玉米新品种,实施花生——玉米和小麦——玉米——红薯连作,产量高,种植面积迅速增加。1997年,全县种植玉米2.17万亩,总产量5465吨。1998年种植7.41万亩,总产量1.75万吨。2000年,邵阳县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旱粮作物农业示范基地县,当年种植玉米13.97万亩,总产量2.59万吨。2001年始,种植面积有所下降,但单产提高。2002年,全县种植玉米5.64万亩,总产量1.67万吨,亩产297公斤。
  麦 1978年,县内共种植小麦和大麦9.58万亩,产量7500吨。后每年维持在5.8万亩左右。小麦品种有绵阳11号、湘麦10号、绵阳81-5等。大麦品种有矮早3号、沪麦6号等。期间,稻田推行稻——稻——麦三熟制,大、小麦种植面积有所回升,品种有82-36、82-47、82-78,153-20等。1991年,县内种植大、小麦12.24万亩,产量1.22万吨。2002年,县内种植大、小麦2.67万亩,产量3768吨。除大麦、小麦外,县内种植的麦类作物还有黑麦(县内又称燕麦)、荞麦,昔在县内普遍种植,20世纪70年代末濒临绝迹,20世纪90年代末在山区恢复少量种植。
  马铃薯 1995年前,县内有少量种植。1995年后,种植面积扩大,尤以塘渡口镇、霞塘云乡、白仓镇等地为多。2002年,县内种植马铃薯3500亩,总产量6680吨。
  三、油料作物
  油菜 县内各地均有种植,以蔡桥、长乐等乡为多。1978年,县内种植油菜4.14万亩,油菜籽总产量1791吨。1982年后,油菜籽价格提高,种植面积增加,1982—1990年,每年种植面积均超过6万亩。1992年种植10.11万亩,油菜籽总产量7947吨。县内先后种植的油菜品种有湘油5号、湘油10号、秦油2号和中油821等。1995年,县内推广板田打孔移栽法种植油菜,省工省力。1997年,县内种植油菜16.57万亩,油菜籽总产量1.59万吨。1999年始,县内在22个乡镇全面实施油菜丰收计划,油菜籽平均亩产109.1公斤。当年长乐乡的新石、渡头、花江3村共种植油菜2000亩,平均亩产157.3公斤。塘渡口镇罗吉村村民谭贤泽种植油菜2亩,亩产210.6公斤。2002年,县内种植油菜8.45万亩,油菜籽总产量9178吨,品种主要有湘油15号、湘油16号、湘杂油1号、湘杂油2号等。
  花生 县内各地均有种植,以黄亭市、蔡桥、长乐、金称市等乡镇为盛。1978年,县内种植花生2.86万亩,总产量1388吨。1984年,县粮食局职工杨学文等人培育的花生新品种宝花系列,亩产干果645.3公斤,单产居全国第二。1996年,县内种植花生7.46万亩,总产量9682吨。1998年种植6.26万亩,总产量1.03万吨,总产、单产均创县内历史最高纪录。2002年,县内种植花生6.69万亩,总产量1.01万吨。县内种植的花生品种主要有芙蓉花生、粤油551-116、湘花1号、湘花2号等。
  四、经济作物
  1978年,县内种植经济作物12.58万亩,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8.2%。1986年种植12.86万亩,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10.2%,产值2319万元,占种植业总产值13.8%。2002年,县内种植经济作物20.49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14.4%,产值1.52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21.2%。县内种植的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烟叶、辣椒、药材、百合等。
  烟叶 县内种烟历史悠久,主要产区为塘田市、白仓、河伯、金称市、霞塘云、九公桥、黄荆、小溪市、黄塘、岩口铺等乡镇。昔为土烟(亦称旱烟、晒烟),20世纪60年代后以烤烟为主。1978年,县内种植土烟630亩,产土烟叶40.4吨,种植烤烟1.44万亩,产烟叶1248.8吨。20世纪80年代,推广烟稻连作。1984年,县内种植烤烟2.05万亩,烟叶总产量2132吨。1991年,烤烟种植被列为县内高效农业项目,由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后改为烤烟办公室)主抓全县烤烟生产,区、乡、村均有专人负责烤烟生产,县烟草公司负责生产技术指导及烟叶收购,种植的品种以K326和NC89为主,发展集中连片种植,推广营养圈假植育苗、高垄单行、合理植株、适时打顶抹荪等烤烟生产技术。1992年,全县种植烤烟2.78万亩,烟叶总产量2687吨。以后又陆续下降,1995年,全县仅产烟叶180.5吨。1997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回升至1.35万亩,产烟叶1622.1吨。同年,九公桥、白仓等乡镇种植“调香型”主料烟叶1000亩,亩产152.2公斤。1998年,推广大棚集约化育苗、地膜覆盖、双层施肥、三段式烘烤等烤烟生产技术,县烟草公司无偿投资14.2万元,资助烟农新建烤房1134座。是年,县内举办三段式烘烤技术培训班,参训烟农达95%以上,年内种烟1.6万亩,产烟叶1640吨。当年全县有种烟50亩以上的农户3户、10亩以上的种烟农户61户。以后,全县烟叶生产又开始回落。2002年,全县有烟农2235户,种烟1.06万亩,产烟叶1075吨。
  辣椒 辣椒是县内传统经济作物,各地均有种植。以黄亭市、长乐、金称市等乡镇为盛。1978年,县内种植辣椒1.24万亩,产干辣椒359.2吨(不含自食,下同)。1979年,县内被定为湖南省辣椒出口生产基地,年产干辣椒970吨,出口500吨。1980年,种植3.1万亩,产干辣椒1810吨,面积和产量均创历史之最,主要品种为宝庆朝天辣。1990年,引进新品种研湘辣椒。2002年,县内种植辣椒2万亩,产量550吨。
  大蒜 主要产地为黄亭市、长乐、塘渡口等乡镇。1978年,县内仅种植178亩,产量不足22吨。2001年种植1546亩,产量313吨。2002年种植4500亩,总产量3590吨。
  生姜 主要产地为黄亭市、蔡桥、长乐等乡镇。1978年,县内种植生姜75亩,产量25吨。2000年种植2036亩,总产量679吨。
  药材 主要产地为郦家坪镇,种植的品种主要有丹皮、尾参、白术、白芍等。1979年,县内种植药材3426亩,产值5万元。2000年,县内种植药材1.11万亩,产值4028万元。
  百合 主要产地为小溪市乡。1978年,县内仅种植百合12亩,后因价格高,效益好而迅速发展。1990—2002年,年均种植5000亩,年均产量2000吨。
  茶叶 1978年,县内种植茶叶2.42万亩,总产量187吨。1982年种植1.95万亩,总产量469吨。时县内有七里山、元安岭、霞塘云等13个规模较大的茶厂,以制红碎茶为主。后
  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1998年,县内茶厂全部倒闭。至2002年,县内茶园大多被毁。
  黄花 1978年,县内种植黄花5948亩,主要分布在郦家坪、诸甲亭、罗城、下花桥、五峰铺等乡镇,总产量139吨。1985年种植7677亩,产量275.9吨。后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2000年,县内种植黄花仅165亩,产量83吨。2001年,罗城等乡镇扩大黄花种植,种植面积和产量又稍有增加。
  棉花 1980年前,县内农村普遍种有棉花,但产量低、效益差。1980年取消棉花生产指定性计划后,县内仅有零星种植。1986年,县内种植棉花1892亩,总产量63吨。2002年,全县种植棉花不足200亩。
  苎麻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农民家家都有在菜园地角种植苎麻的习惯,但面积极小,收获的苎麻主要自用于搓制纳鞋底用的麻索和纺线织制麻纱蚊帐,出售原麻者极少。1978年,县内种植苎麻581亩,产麻19.8吨。1986年,全县种植苎麻1009亩,产麻37吨。后因县内极少有人穿千层底布鞋和使用麻纱蚊帐,苎麻在县内逐渐绝迹。
  五、水果
  柑橘 1978年,县内有柑橘种植面积1.41万亩,总产量525吨。自此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县内柑橘生产最旺盛的时期,产品曾出口前苏联、加拿大等国家。1984年,县内有柑橘种植面积3.17万亩,总产量2.2万吨,创县内柑橘产量历史之最。期间,县内90%以上的村均建有柑橘场,大部分农户均有家庭桔园,种植的品种主要为温州蜜桔。1985年,成立邵阳县柑橘生产办公室。是年,因高温引起柑橘大面积落果,产量骤减至1463吨。1991年,县内柑橘种植面积达5.99万亩,总产量1.5万吨。1994年后,又陆续引进椪柑、香柚、纽荷尔、朋那、华红等品种。至2000年,村级桔园95%被毁。县内最主要的柑橘产地七里山园艺场,1986年有桔园2741亩,2001年仅剩340亩。2002年,县内有柑橘种植面积3.83万亩,总产量1.02万吨。
  西瓜 1978年,县内种植西瓜2628亩,总产量1700吨,以旱土种植为主。1983年后,
  推广西瓜—水稻连作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种植面积扩大,产量迅速提高。1995年,推广种植无籽西瓜。2001年,县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早稻播种面积减少,稻田种瓜面积骤增,当年县内种植西瓜6.28万亩,总产量10万吨。同年,谷洲镇进行西瓜——晚稻二熟连片种植500亩。2002年,县内种植西瓜4.94万亩,产瓜7.75万吨。
  甘蔗 1978—1996年,县内每年种植甘蔗约1000亩,品种主要为糖蔗。1996年引进鲜食果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2年,县内种植果蔗1.16万亩,总产量2.17万吨。
  邵阳砣栗 邵阳砣栗是县内培育的优良板栗品种,亩产500~800公斤。1932年,由邓云琛在自家创办的大禾岭园艺场试种成功,并通过嫁接育苗繁殖。20世纪70年代前,九公桥镇的东中、中合等村和七里山园艺场、县原种场有少量栽植。1980年后,全县各乡镇开始零星种植。1988年在东田乡建采穗圃100亩。1990年,全县砣栗种植面积0.2万亩,2002年增至0.5万亩。
  桃 县内农民喜在村前屋后栽种桃李。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桃子品种主要为毛桃、水蜜桃。20世纪90年代,陆续引进油桃、蟠桃、观音桃、弥猴桃、无核桃等新品种。2002年种植1100亩,产量350吨。
  李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李子品种主要为本地麻杆李。1978年县内有李子种植面积1200亩。1986年引进新品种柰李后,种植面积骤增,1993年达1.2万亩。1995年引进蜜斯李。1999年,县内种植的柰李获湖南省优质水果金奖,以后因产量多、不易储藏、价格下跌,致使果农砍树毁园。2002年,县内仅有李子种植面积5500亩,产量1360吨。
  梨 1978年,县内有梨园7200亩,以后逐年下降。1993年仅存2300亩,产量58吨。1998年引进金秋梨,种植面积回升至5100亩。2002年,县内有梨园9150亩,产量5460吨。
  葡萄 1986年前,县内只是零星种植。至2002年,县内种植葡萄500亩,主要品种有藤稔、高妻、京亚等。
  杨梅、枇杷 2002年,县内种植面积约300亩,主要品种有靖州木桐杨梅、浙江东魁杨梅、四川五星枇杷等。
  荸荠 又称慈菇,水田种植。20世纪60年代前亦为县内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后在以粮为纲的政策制约下濒临绝迹,20世纪80年代后又恢复种植。
  除以上水果种类外,县内种植的传统水果品种还有柿、枣等,引进的水果品种有草莓等。
  六、蔬菜
  县内种植的大宗蔬菜有辣椒、萝卜、大白菜、小白菜、菠菜、包菜、空心菜、芹菜、芥菜、黄瓜、西葫瓜、丝瓜、南瓜、冬瓜、水瓜、苦瓜、茄子、西红柿、豆角、四季豆、菜豆、葱、蒜等。1978年,县内种植蔬菜4.26万亩。1998年,县内种植蔬菜8.38万亩,塘渡口镇沙坪、石湾、岐山、霞塘云乡双江口、白仓镇三门等成为蔬菜种植专业村。2001年,县内建有蔬菜大棚484个,面积2233亩。是年县内种植蔬菜12.62万亩,产量12.74万吨。2002年,全县种菜13.37万亩,产量14.44万吨。
  第二节 种植技术
  一、水稻种植技术
  稻田翻耕 县内早稻田一般耕耙3次(高岸缺水田耕耙4次者亦有),第一次称犁板田,第二次称复犁头,第三次称耖田。水田四周以稀泥糊于田埂下以防漏水,称子田埂。晚稻田犁耙1次,或用蒲滚滚压一次,以压住禾蔸、杂草。20世纪80年代后,部分水田使用机耕,稻田翻耕不及以前严谨,晚稻田多实行免耕栽培。
  育秧 1978—1981年,早稻育秧采用冷水浸种、高温破胸、稻草热窝保温催芽,秧田湿润育秧,部分播种早的秧田用青苔或苕子切碎撒匀覆盖防寒。晚稻常规品种育秧操作简单。杂交晚稻因稻种昂贵稀缺,曾一度采用在秧田一粒一粒摆放播种的办法,播种后常需安排专人守护秧田,日轰麻雀,夜驱老鼠。1982年后,早稻浸种催芽采用煤灰加稻草热窝催芽、地窖催芽、牛粪堆等酿热物保温催芽技术,早稻育秧推广冬泡田免耕育秧和晒板秧田湿润育秧技术。晚稻育秧推广稀播匀播,秧苗在二叶一心时移密补稀。1985年后,早稻基本采用地膜低拱覆盖育秧。1987年始,早稻育秧推广“三浸三露”催芽和晒板秧田育秧技术。秧田以适量氮肥和高磷钾作底肥,地膜覆盖保温。晚稻育秧在秧苗一叶一心时喷施多效唑,同时推广密播旱育小苗、二叶期双株寄播到秧田的两段育秧法(双两大),因操作麻烦,后很少采用。1988年始,晚稻浸种推广强氯精消毒防恶苗病。1995年,在七里山园艺场飞云村试验示范早稻旱地育秧技术,1996年在全县推广。1997年,试验示范旱育软盘抛秧技术,因成本高、大田抛秧后管水难而未采用。1999年后,晚稻育秧采用少浸多露强氯精浸种催芽、湿润秧田、稀播匀播、喷施多效唑等育秧方法。
  中耕除草 县内水稻中耕除草称薅田,一般稻田中耕两次。20世纪80年代后,始用除草剂除草,先后使用的稻田除草药剂主要有丁草胺、克草胺、田草净等。同期,使用立克命、溴敌隆、敌鼠灵、灭鼠灵、灭鼠优、邱氏灭鼠剂进行稻田灭鼠。
  施肥排灌 1980年始,县内推广磷肥沾秧根、磷肥集中施用、耖田时深施碳氨、施锌肥和硼肥防僵苗、施分蘖肥、补施壮包肥、始穗期和齐穗期喷施叶面肥、勤排浅灌、晒田控苗等早稻田施肥管水办法。晚稻施肥对早插高肥田采取前稳、中控、后攻施肥法,迟插低肥田采取前攻、中稳、后保施肥法。晚稻灌溉采用前期浅灌多露、中期露田轻晒、后期干干湿湿的管水法。1990年后,早稻采用下足底肥、及时追肥的施肥法,晚稻采用秧田施好送嫁肥、大田施足底肥的施肥法。稻田灌溉采用分蘖期浅灌结合露田、分蘖末期多露不晒、孕穗开花期保持水层、灌浆结实期湿润送老等田间管水法。
  收割 县人收割水稻,用人力脚踏滚筒式打稻机脱粒,或在人力打稻机上安装微型柴油机、微型电动机代替人工脚踏。20世纪80年代前,县人收割水稻后,将稻草晒干码堆储藏,用作牛饲料和加垫猪牛栏沤制厩肥。20世纪80年代后,县人收割水稻后,部分农民将稻草弃置或烧毁还田。
  杂交稻制种 1982年前,县内杂交水稻制种实施县繁社制,由县种子公司负责繁殖不育系,公社农科站负责本公社的杂交制种。制种产量一般每亩30~40公斤。1982年始,县种子公司在五峰铺、水田、罗城、河伯等公社建立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生产的种子由县种子公司统一收购,统一供应到农户,县内当年制种7037亩,平均亩产99.3公斤。后杂交制种单产不断提高,1996年制种3537亩,平均亩产148.5公斤。2000年全县制种1500亩,亩产300公斤。2001年,亚华、隆平高科等大型农业集团公司来县内制种,取得种子销售许可证的乡镇农业站及一些个体种子经销户也进行杂交水稻种子经营,县种子公司独家生产、经营杂交水稻种子的局面被打破。
  稻田土壤改良 1978—1983年,县内稻田土壤改良以深开三沟(围沟、排洪沟、灌水沟)、排除三水(地下水、地表水、山洪水)为主。1984—1997年,县内对中、低产田进行治理,采取开沟治潜、测土配方施肥、起垄栽培、水旱轮作、种植绿肥、推广垄栽稻萍鱼等综合措施改良土壤。期间,县内共投资34.7万元,投入劳力9.2万个,深开水泥石砌排水沟91条、长33.5公里,疏通老圳71公里,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32.5万亩,早稻起垄栽培15.7万亩,垄栽稻萍鱼0.63万亩,稻田施锌50万亩,水稻施稀土3万亩。1991—1992年,黄塘乡石梅村和夏四村的958亩深泥田及塘渡口镇峡山村的540亩冷浸田全部实行起垄栽培、施用农用稀土及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技术,每亩增产稻谷70~90公斤,垄栽现场被拍成电视科教片在全省推广。1997年,上述项目获农业部农业丰收奖和湖南省农业丰收奖。1999—2000年,在22.9万亩稻田中实施稻草覆盖免耕还田、堆腐还田、玉米秸秆加催腐剂堆腐还田等技术,亩均增产稻谷46.1公斤,该项目获湖南省农业丰收三等奖。2000年始,县内实施农业环保,对破坏耕地的废水、废气和废物进行治理。
  二、旱土作物种植技术
  翻耕整地 县内旱土,一年有两次大的翻耕,一为年初春收作物收割后,翻耕土地种植春种夏收或春种秋收作物,此时土地使用间歇时间短,收割、翻耕土地、播种需抢时进行。二为夏收或秋收作物收割后,翻耕土地播种秋种或冬种作物,此时,土地使用间歇时间长,土地翻耕后有一段晒土时间,然后整地播种。县内旱土整地讲究平整、分墒和收整地边,俗称“女子鞋边,男子畬边”。
  点播、条播、散播 县内点播的旱土作物有小麦、大麦、荞麦、大豆、花生、玉米、高粱、棉花、萝卜、芝麻以及20世纪90年代前的油菜等。小麦、大麦、荞麦除点播外,也有少量采用条播。高粱以点播为主,亦有育苗移栽。散播有苕子、满园花等绿肥作物。
  育苗移栽 县内育苗移栽的旱土作物有土烟、烤烟、辣椒、茄子、白菜等。油菜在20世纪90年代前纯用点播,后多育苗移栽。红薯育苗扦插。
  中耕 除草 间苗 县内旱土作物一般中耕两次,部分生长期短的作物中耕一次。萝卜、油菜、高粱、棉花等作物点播后,在幼苗期需间苗。1986年,县内首次使用药剂“都尔”灭除大豆、花生地里的禾本科杂草。1995始,推广使用“盖草能”灭除大豆、花生地里的禾本科杂草。1998年始,推广使用“农达”、“章甘磷”灭除果园杂草。
  收割 县内小麦、大麦、大豆等作物收割后,连同秸秆运回,用禾枷捶打脱粒。高粱、小米等作物割穗运回脱粒。红薯收挖后去土去蒂下窖收藏。土烟采摘鲜烟叶晾晒成干烟叶。烤烟采摘鲜烟叶入烤房薰烤成干烟叶。辣椒除鲜食鲜卖外,对成熟后的红辣椒采摘后晾晒成干辣椒。
  三、耕作制度
  稻田耕作制度 20世纪70年代,县内稻田耕作实行稻稻油、稻稻麦、稻稻肥(绿肥)三熟制(冷浸田实行稻稻二熟制),或小麦油菜—晚稻秧田—晚稻三种两熟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少数农户将水田改作鱼池或改种蔬菜、甘蔗等经济作物,推广西瓜—水稻、烤烟—水稻、花生—水稻两熟制和早稻田垄栽种萍养鱼。20世纪90年代,推广蔬菜—水稻、玉米—水稻两熟制,部分稻田改种高效经济作物或水果,30%的水田恢复单季种植,同时出现水田荒芜现象。1996年始,推广自然免耕,晚稻田多实行免耕栽培。1999年,县内有用稻田养鱼、种药材、种菜、种蘑菇、种葡萄、种西瓜、种黄花的专业村86个,有稻瓜、稻菜、稻药、稻菌、稻鱼等高效农田种植面积12万亩,占当年全县水田面积的25%。
  旱土耕作制度 县内旱土作物一直沿袭薯一麦、豆—麦、高粱—麦、玉米—麦等二熟制。昔县内大豆、高粱、玉米多在麦类作物收割前在麦地套种。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麦类等旱粮作物减少,旱地在冬季多空闲停种。另,县内农民喜在田埂上种植大豆、豆角、高粱及瓜果蔬菜。20世纪80年代初,县内旱土作物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1982年,县内旱作地膜覆盖面积仅95亩,1990年增至8500亩,2002年增至2.2万亩。
  第三节 农作物病虫害
  一、病虫害种类
  病害种类 据1983年调查资料,县内共有农作物病害228种。其中水稻病害23种,危害严重的有水稻纹枯病、稻瘟病、黄矮病、赤枯病等4种;玉米病害6种,危害严重的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黑粉病等3种;红薯病害12种,危害严重的有红薯黑斑病、红薯瘟、红薯软腐病等3种;蔬菜病害47种,危害严重的有34种;果树病害24种,危害严重的有16种;其他粮食作物病害42种,危害严重的有12种;其他经济作物病害(含绿肥病害)74种,危害严重的有21种。
  虫害 据1983年调查资料,县内共有农作物害虫264种。其中水稻害虫50种,危害严重的有8种;其他粮食作物害虫27种,危害严重的有9种;经济作物害虫(含绿肥害虫)119种,危害严重的有38种;果树害虫46种,危害严重的有20种;蔬菜害虫30种,危害严重的有17种。另有仓储害虫12种。
  害虫天敌 县内有害虫天敌昆虫9目、43科、138种,食虫鸟类6种,食虫爬虫类动物2种,食虫两栖类动物2种,食虫类家禽2种,食虫鱼类2种。
  二、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防治 1978年,县内各公社建有农作物病虫测报站。1986年后,逐步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时防治稻瘟病的农药有富士1号、三环唑、克瘟散、灭病威等,防治纹枯病的农药有井岗霉素、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稻飞虱的农药有混天威、叶蝉散、速灭威、扑虱灵、虱纹灵、双防灵等,防治卷叶螟和二化螟的农药有杀虫双、甲甲磷、杀螟松、杀虫单、辉丰杀敌、锐劲特等。1990年,在白仓镇白仓村零星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后此病在县内普遍发生,防治的药物有叶青双。20世纪90年代,县内始推行生物防治,县内水稻病虫害和农药污染明显减轻。1998年,县内农村曾一度推行水稻病虫害“六统一包”防治体系(统一承包控防面积、统一实施控防技术、统一控防时间、统一供应控防药械、统一控防操作、统一收取控防费用、由承包者包赔超过控防标准的产量损失)。
  旱土作物病虫害防治 1982年始,县内推广用速灭杀丁、喹硫磷防治柑橘介壳虫,用三氯杀螨醇防治柑橘红蜘蛛。同年,推广在油菜、小麦地里使用增产菌。1986年始,县内推广用机油乳剂、扑虱灵、灭蚧灵防治柑橘介壳虫。1987年,全县开展红薯小象鼻虫普查。1990年始,对柑橘、油菜、蔬菜、药材及小宗水果进行系统的病虫调查预报。同年,对全县41个乡镇的小麦、红薯、花生、柑橘等作物进行检疫调查,未发现检疫性病虫。是年始,县内推广使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百菌精、杀菌王、氯亨1号、氯亨2号防治西瓜炭疽病和枯萎病,使用速灭杀丁等高效低毒农药防治蔬菜蚜虫和菜青虫,使用井岗霉素、代森锌、菌毒清防治大豆根瘤病。2001年,县内开展第三次农业疫情普查,共勘查作物面积39.78万亩,普查作物37种,发现有害生物67种,其中检疫性有害生物2种。
  第四节 耕地 劳力 肥料
  一、耕地
  1978年,县内有耕地70.24万亩(县统计局数据,下同;社员自留地约5万亩未统计在内),人均占有耕地约1.03亩(含自留地),其中水田50.03万亩,旱土20.21万亩。当年耕地中,种植粮食作物用地58.02万亩,占82.6%;种植经济作物用地7.45万亩,占10.7%;种植其他作物用地4.77万亩,占6.7%。以后县内新开耕地基本停止,加之建设用地逐年增多,耕地逐年减少。1986年,县内有耕地69万亩(人均0.85亩),其中水田49.43万亩,旱土19.57万亩。1994年,县内有耕地68.47万亩(人均0.75亩),其中水田49.14万亩、旱土19.33万亩;当年因开荒、利用废弃地新增耕地158亩,因各种建设用地减少耕地1042亩。2002年,县内有耕地63.9万亩,人均占有耕地0.67亩,其中水田47.34万亩,旱土16.56万亩。
  县内农村瞒报耕地现象一直存在,统计上报的耕地面积低于实际面积甚多。1982年,根据野外测绘查明全县实有耕地91.04万亩,比当年统计上报的耕地面积69.75万亩多21.29
  万亩。1992年,全县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县实有耕地90.23万亩,比当年统计上报面积68.93万亩多21.3万亩。
  说明:此表数据录自《邵阳县统计年鉴》。
  二、劳动力
  1978年,县内农村有男女劳动力34.16万人,其中男劳力19.92万人。当年,县内农村劳动力从事田间劳动者31.4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92%;从事其他经营者2.7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8%。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从事工商、运输、建筑、服务等行业经营者增多。
  1986年,县内有农村劳动力39.8万人,占当年县内农业人口的51.5%。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田间劳动者约17.25万人,占43.34%;外出务工和从事个体工商业者约18.07万人,占45.41%;在县内从事个体工商业者0.99万人,占2.49%;在乡镇企业务工者2.97万人,占7.46%;民办教师和个体卫生人员0.34万人,占0.85%;农村基层干部0.18万人,占0.45%。
  1987年,县内首次掀起农村劳力南下打工热潮,打工人群以去深圳、珠海、广州、湛江及海南省等地从事工业建筑业者居多,次者去广西砍甘蔗。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初期,县内部分外出务工农民转移到省内长沙、株洲经商及往上海江浙地区打工。自此以后,
  县内青壮年农民大部分常年外出,有的举家外迁,少部分已在打工地定居。在家从事田间劳动的多为中老年人及妇女儿童。
  1994年,县内有农村劳动力48.84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5.79万人。当年农村劳动力中,在县内从事乡镇工业者0.93万人,从事建筑业者0.61万人,从事运输仓储邮电业者0.29万人,从事商品批发零售和餐饮服务业者0.34万人,从事其他非农行业者4.6万人。尚余45.67万人,按每人负担耕地5亩计算,田间耕作需劳动力16万人,当年农村至少有20万人出外务工。
  2002年,县内有农村劳动力50.54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7.35万人。当年县内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者有25万人。按务工去向分,去广东(以深圳为主)者占85%,去海南、广西及江浙等地者占10%,在本省及其他省市务工者占5%。以务工行业分,从事工业生产者占80%,从事商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业者占20%。以务工者年龄分,16~35岁者占90%,35岁以上者占10%。
  附 塘田市镇塘田村岩湾村民小组劳力情况调查(摘录)
  2002年,该组有46户、146人,其中16~59岁男劳力45人,16~54岁女劳力39人,另有超劳动年龄的男劳动者9人、女劳动者6人,合计98人,减去劳动年龄内的在校学生5人,该组有参加劳动者93人。93人中,在家务农者35人,占37.6%;外出务工经商者(含间
  歇性外出)56人,占61.3%;在家闲居的妇女2人,占2.1%。在家务农的35人中,男13人,女22人,其中在劳动年龄内的男劳力4人、女劳力16人,超劳动年龄的男劳动者8人、女劳动者6人。在家务农的13个男劳动者中,4名劳动年龄内者系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成天打牌、上街、游玩,很少参加劳动,在家务农的22名女劳力只能从事一般性田间劳动,所以,该组水田耕作实际落在8名超劳动年龄的男劳动者和1名54岁的男劳动者身上。8名超劳动年龄的男劳动者中,60~69岁者3人,72岁以上者5人,年龄最大者78岁。外出务工经商的56人中,到深圳、东莞等地打工者47人、在本地从事贩运者4人、在本地从事第二产业者5人。外出打工者中,男23人、女24人,其中夫妻一同外出者17对、34人。从经济收入看,4名贩运者最高,打工者次之,在家种田者最低。1995年后,该组有8户村民修房,且装修较为豪华,其中无一户为纯种田者。
  三、肥料
  农家肥 20世纪80年代前,农家肥一直是县内农田施用的主要肥料,县内农家肥主要有人粪尿、厩肥、尿坑泥、火土灰、草木灰、菜枯饼等。除以上主要农家肥外,县内农民常采用刨草皮、割秧青、挖塘泥、挖地皮来弥补肥料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大量使用化肥,对农家肥的重视不如从前。
  绿肥 县内种植绿肥始于民国时期,时种植的品种有满园花(萝卜苗)、蚕豆苗等。20世纪50—60年代,曾种植过兰花苕子,后渐被淘汰。县内种植绿肥盛于20世纪70年代,品种以紫云英(红花苕子)为主,种植最多的年份超过40万亩。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农村种植绿肥者渐少。1986年,全县种植绿肥10.03万亩。2002年,县内种植绿肥不足5万亩。
  化肥 20世纪80年代前,县内化肥货源不足,供不应求。时农村使用化肥以氮肥为主,磷肥次之,钾肥再次之。氮肥以碳酸氢氨为主,尿素次之,其他有少量的硝酸氨、硫酸亚等氮肥品种。磷肥主要有过磷酸钙和钙镁磷等。钾肥有硫酸钾、硝酸钾等。碳酸氢氨多用作稻田底肥,使用量为每亩15~25公斤。尿素多用作追肥,一般每亩7~10公斤。磷肥亦作底肥,使用量为每亩30~40公斤。钾肥一般用作后期追肥,使用量每亩5~10公斤。20世纪80年代后,化肥货源充足,使用量逐步上升。2002年,全县商业系统共销售(不含个体私营销售)尿素1.71万吨、碳酸氢氨3.3万吨、磷肥1.66万吨、钾肥9246吨、复合肥9775吨、微量元素化合肥料(简称微肥激素)45吨。
  第五节 主要种植业成本和效益
  县内传统的种植模式原始落后,成本高、效益低,农村集体生产时期尤甚。种植业中,中药材、烤烟、西瓜等经济作物种植成本和效益高于粮食作物。
  水稻种植成本和效益 1978年,县内种植水稻亩均产值116元(当年价,下同。当年全县平均亩产稻谷505公斤,每百公斤价23元)。亩均生产成本50.6元,其中种子费6.9元、肥料费11.2元、农药费4.72元、排灌费5.6元、小农具修理及其他费用8.8元、税金3.2元、
  其他负担10元。亩均劳动收入65.4元,亩均用工145天,平均每个劳动日收益为0.45元。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参加田间劳动的劳动力减少,劳动效率提高。随着生产资料销售市场和农产品收购市场价格放开,水稻种植成本和产值均迅速提高。1992年抽样调查结果,县内种植水稻(双季)亩均产值449.11元(含副产品产值61.92元),其中早稻产值209.81元(含副产品产值36.84元)、晚稻产值239.3元(含副产品产值25.08元)。亩均种植成本328.24元,其中种子费20.63元、农家肥费用47.51元、化肥费78.82元、农药费14.32元、畜力费78.3元、排灌费39.99元、燃料动力费3.21元、税金17.6元、农村提留款12元、其他费用15.86元。亩均劳动收入110.87元,亩均用工55.5天,平均每个劳动日收益为1.99元。2002年抽样调查结果,县内种植单季早稻亩均产值401.12元(含副产品产值22.35元)。亩均种植成本177.29元,其中种子费10.98元、农家肥费用11.92元、化肥费50.63元、薄膜费1.1元、农药费10.71元、排灌费8.1元、燃料动力费0.36元、固定资产折旧费28.9元、小农具修理费9.06元、税金25.53元、农村上缴提留款20元。亩均劳动收入223.83元,亩均用工24.1天,平均每个劳动日收益为9.31元。
  烤烟种植成本与效益 1992年抽样调查结果,当年全县种植烤烟亩均产值651.71元。亩均种植成本195.07元,其中种子费0.32元、农家肥费用45.76元、化肥费66.46元、农药费6.4元、薄膜费3.56元、畜力费5.56元、排灌费1.39元、燃料费37.68元、棚架材料费1.48元、固定资产折旧费11.58元、小农具购置及修理费2.44元、管理费1元、销售费1.38元、农村上缴提留款12元、其他费用11.54元。亩均劳动收入444.64元,亩均用工55.2天,平均每个劳动日收益为8.08元。
  第六节 管理
  1978年,农村仍实行集体生产,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生产队根据上级的统一规划进行生产安排,各级党政部门对农业生产行政干预甚多。时县农业局负责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各区设有农业技术推广站,各公社均配有1名专职农民技术员。1981年始,各公社(1984年后为各乡镇)配备专职农技干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自主行使生产经营权,各级党政部门对农业生产由直接管理逐步转向宏观调控和服务指导,引导农民进行农作物品种结构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84年,县供销合作社多种经营办公室划归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管理,同时加挂柑橘生产办公室牌子,柏玉楚兼任主任。期间,县人民政府注重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优质水稻和发展柑橘、烤烟生产。1990年,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升格为正局级机构,谭贤绍(兼)、蒋甫成先后任主任。1992年成立邵阳县烟草生产办公室,谭贤绍任主任。1995年,撤销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和烟草生产办公室,其职能并入县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同年,各区农业技术推广站随撤区并乡消失,新成立22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隶属县农业局。2002年,县农业局设法规股、人事股、计财股、粮食作物指导站、经济作物指导站、植保植检站、土肥站、科教站、种子管理站和办公室,辖县种子公司和22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兼管七里山园艺场、县原种场、县农科所和大禾岭园艺
  场。1978—2002年,曾锡庭、周诚立、邓自重、杨天顺、李达君、刘文国、肖森林先后任县农业局局长。
  说明:表中数据为1990年不变价。
  第七节 园艺场和经济场
  七里山园艺场 位于塘渡口镇以北,九公桥镇之南,面积11.81平方公里。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管黄塘大禾岭邓云琛柑橘园,建立邵阳县园艺场。1956年,县园艺场迁七里山。1959年命名七里山农场,1973年始用今名。全场有耕地4043亩(其中水田3135亩),场部设雨冲。2002年,全场辖雨冲工区和木铎、新田、飞云3个行政村,64个村民小组,1746户,7279人,其中职工865人。20世纪90年代前为全县柑橘生产和柑橘苗木供应基地,有柑橘园2700亩,年产柑橘2100吨。后柑橘园逐渐老化,至2002年,仅有柑橘园300亩,产量280吨。除柑橘外,场内农作物还有稻谷、茶叶、玉米、黄豆、花生等。
  邵阳县原种场 邵阳县原种场前身为1958年建于七里山园艺场的农科所。1959年12月迁峡山铺组建邵阳县万头养猪场,两年后养猪失败。1963年更名邵阳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1971年重新划归七里山园艺场。1975年再次从七里山园艺场分离,成立邵阳县农科所。1980年,从邵阳县农科所分设邵阳县原种场,进行水稻良种的繁殖和推广。1983—1993年,被邵阳县外贸局定为生猪出口基地。以后由于县财政投入减少,产业结构滞后,经营困难。2002年,全场人口480人,有水田约130亩,旱土约50亩,主要种植柑橘,人均年种养收入不足800元。劳动力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
  何亮水果育苗基地 位于黄塘乡陡水村何亮村民小组,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柑橘育苗基地。至2002年,该场共为县内提供水果苗木品种200个,计2000万株,部分苗木还销往省外。同年,全场拥有育苗场地300亩,为县内最大的水果育苗基地。
  岩口铺金秋梨生产基地 位于岩口铺腰古塘、白云、白地、梅冲4村。1998年,由县农委、岩口铺镇和所在村联合创办,分户经营,有连片金秋梨种植面积1650亩。2000年投产,2002年,产金秋梨3300吨,年产值660万元。
  邵阳县优质水果苗木繁育场 位于霞塘云乡石子江村,1998年,由县政府办公室和县农业委员会联合创办,全场面积75亩,其中优质水果示范园50亩,苗圃25亩。至2002年,先后为县内提供各种优质水果苗木65万株。
  农村集体经济场 农村集体经济场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1978年,县内有农村经济场600个,其中区茶场1个、公社经济场11个、大队经济场588个。农村集体经济场主要种植水果(以柑橘为主)、茶叶、药材及烤烟、花生等经济作物。专业经济场有梽木山区元安岭茶场、黄亭市公社金峰油菜场、塘田市公社油桐场等。规模较大的有梽木山区元安岭茶场、下花桥公社红星园艺场、白仓公社鸡苏岭园艺场、塘田市公社园艺场、芙蓉公社园艺场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农村集体经济场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支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经济场或分给农户,或转由私人承包经营。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