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籍管理和耕地保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84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地籍管理和耕地保护
分类号: F293.2
页数: 3
页码: 242-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78年至2002年邵阳县地籍管理和耕地保护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中包含: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发证、耕地保护。
关键词: 邵阳县 地籍管理 土地

内容

一、地籍调查
  1979年,县内从县直机关及区、公社抽调技术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共230人,由县农业局土肥站负责具体业务,在全县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第一次为1959年),历时13个月,共开挖土壤剖面5498处,采集化验土样1.32万个,绘制各类土壤图1611幅,编印《邵阳县土壤志》20万字。
  1981年10月,县内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抽调技术人员173人,进行全县农业资源和农业区划调查,1983年5月结束。期间,共编写农业区划报告和专业考察报告18篇、计46.5万字,整理调查数据8万个,绘编档案资料385册,绘制农业区划成果图30幅,这些成果被汇编成《邵阳县农业区划数据集》一书。
  1989年5月至1992年12月,县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二、土地登记发证
  1981年5月,县政府派员在城天堂公社进行林业用地“三定”(定山林权属、定林业生产
  规划、定农户自留山)试点后,全县抽调干部200人,培训农民技术员6000人,在全县普及林地“三定”发证工作。至1982年底,全县共颁发林地定权证书5.4万份,对全县585个生产大队、7482个生产队和所有国有林场的山林颁发山林所有权证,登记发证的林地面积126.83万亩。
  1988年10月,由县国土管理局主持,抽调区、乡国土管理员69人,进行全县土地登记,颁发土地使用证书。土地使用证书分《国有土地使用证》和《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两种。《国有土地使用证》发给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和个人,《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发给集体土地所有者。至1990年底,全县共颁发土地使用证书11.2万本,其中国有土地使用证书6230本。同时对全县191家国有集体用地单位和4155户用地民户使用的5318宗土地权属进行核实。以后,单位和民户用地,均需由县国土资源管理局颁发土地使用证后方可使用土地。
  三、耕地保护
  1978年前,县内集体和个人建房很少占用耕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分散到农户经营,加之农民较前富裕,始出现乱占耕地建房热,仅1985年,全县就有5495户农民修建新房,占用耕地44.94万平方米。期间,县委、县政府先后4次下文,禁止乱占耕地建房,但收效甚微。1986年6月25日,国家《土地管理法》颁布实施,以后县内定每年6月25日为《土地管理法》宣传日。1988—1990年,县内开展非农业用地清理,共查处违法占用耕地案3018起,违法占用耕地面积506.9亩,依法收回违法占用的耕地141.9亩,拆除违法占地修建的房屋9352平方米。1994年,县内成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领导小组,编制《邵阳县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86—2002年,县内先后举办各种土地管理学习班678期,参加学习的干部1.28万人次。期间,先后出动土地法规宣传车176台次,印刷宣传资料30万份,书写标语11.95万条,出黑板报2600期,宣传土地法规,保护耕地,但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仍未得到遏止。
  附一
  1983年,根据农业区划调查结果,县政府将全县土地划分为以下4个不同类型的综合经济发展区:
  东南部山地粮食和林业经济区,含河伯岭林场和五峰铺林场全部,以及河伯、金称市、塘田市、白仓、五峰铺、罗城、郦家坪、诸甲亭等乡镇的部分村,土地总面积35.0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11.7%。其中耕地9.0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10.04%;林业用地20.3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17.25%。区域内山高、坡陡、谷深,山丘地貌为主。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较高,适种性广,森林植被好。
  西部丘陵山岗粮食和油料作物经济区,含蔡桥、黄亭市、长乐、霞塘云等乡镇全部,以及塘渡口、岩口铺、小溪市等乡镇的部分村,土地总面积81.2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27.13%。其中耕地21.6万亩,占全县总耕地23.93%;油茶林面积17.64万亩,占全县油茶林总面积
  55.13%。区域内海拔多在400米以下,丘陵面积占58.8%,平原占19.6%,岗地占4.7%。旱土面积宽,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种油菜、花生、辣椒、大豆、百合等。
  中部丘陵平原粮食和水果经济区,含九公桥镇、谷洲镇全部,塘渡口、岩口铺、黄塘等乡镇的大部,塘田市、金称市、白仓、五峰铺、下花桥、诸甲亭等乡镇的部分村,土地总面积163.9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54.74%。其中耕地53.93万亩,占全县总耕地59.77%。区域内丘陵面积占41.22%,平原占27.63%,岗地占15.92%,山丘起伏,岗地平原交错,土地肥沃,红土土层深厚,适种性广,为县内粮食、水果、烤烟主要产地。
  中北部低山林业和畜牧业经济区,含黄荆乡全部,塘渡口、黄塘、下花桥等乡镇的部分村,面积19.25万亩,占全县总面积6.43%。其中耕地5.64万亩,占全县总耕地6.25%。区域内低山面积占26.75%,土层薄,地表水渗漏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质地粘重,易干旱,草山资源丰富。
  附二
  2001年11月,县委、县人民政府又将全县规划为6大农业经济特色区,即国道和省道公路沿线的生态农业经济区(又称绿色经济区),以黄亭市、蔡桥、长乐、金称市、河伯、白仓、岩口铺、下花桥、五峰铺等乡镇为主的草食动物发展经济区(又称青色经济区),以河伯、塘田市、白仓、霞塘云、九公桥、黄荆、黄塘、金称市、小溪市等乡镇为主的烤烟生产区(又称金色经济区),以郦家坪、诸甲亭、罗城、下花桥、五峰铺、金江等乡镇为主的黄花种植区(又称黄色经济区),以黄亭市、蔡桥、长乐、金称市、小溪市等乡镇为主的油茶生产区(又称褐色经济区),以岩口铺、长阳铺、小溪市、霞塘云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水果生产区(又称特色经济区)。时全县对实施此规划进行广泛宣传,但流于形式,落实力度不够,对全县经济发展,并未收到明显效果。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