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79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38
页数: 7
页码: 194-200
摘要: 本文记叙1978年到2002年邵阳县群众团体情况。其中包括工会、妇联、共青团、科协、文联、残联、工商联 、侨联、个私协会和消费者委员会等。
关键词: 邵阳县 群众团体

内容

第一节 工会 妇联 共青团
  一、工会
  1978年,第六届邵阳县总工会无基层工会组织。1979年5月29日,召开邵阳县总工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县内恢复基层工会14个、工会小组481个,发展会员7236人。1980年4月,县内各级工会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和为“四化”立功竞赛活动,五峰铺印刷厂通过竞赛,提前56天完成全年生产任务。
  1981年7月,县内企业开始推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83年底,先后有108家企业建立职工代表会(简称职代会),64个基层工会与职代会机构结合,19家企业民主选举厂长(经理),70家企业开展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的活动。1987年,有1.24万名工会会员参加邵阳市总工会举办的“塑造主人翁新形象”知识竞赛活动,20个基层工会获组织奖,50人获优秀个人奖。1988年,县内有53项由工会会员创造的科技成果获邵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
  1991年,县总工会在全县倡办职工之家活动,邵阳县工具总厂等5家企业基层工会被评为模范职工之家,邵阳县第一中学等20个单位的基层工会被评为先进职工之家。同年6月,县总工会会同县劳动局对全县国有、集体、私营企业用工情况进行检查,纠正侵犯职工权益的违法行为6起,办理签证合同578份。1999年,县总工会倡办喜庆生日有贺礼、天灾人祸有救助、节日庆典有活动、子女升学有奖励的四有爱心活动。139个基层工会成立了职工互助互济会,入会资金150万元。共扶助特困职工813人,送喜庆贺礼2317次,开展节日庆
  、活动513次,奖励职工子女升学者638人。
  2000年始,县总工会配合县委在县内开展机关联系困难企业、机关干部联系困难职工的双联活动。2002年,由县总工会统筹,在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筹集解困资金132.8万元(其中机关干部个人捐款61.2万元),走访慰问困难职工2130名。
  1979—2000年,县总工会共召开5次会员代表大会,吕时顺、刘敬文、陈战岗、何有生先后当选为县总工会主席,2001—2002年,吕萍、陈学军先后被任命为县总工会主席。2002年底,全县共有基层工会组织457个,工会会员3.11万人,其中女会员8600人。有专职工会干部216人,其中女干部37人。
  二、妇联
  1978—2002年,共召开5次全县妇女代表大会,莫荷花、艾翠娥、刘会英、胡迪芬先后当选为邵阳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下同)主任或主席。
  县妇联在中共邵阳县委领导下,代表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协助开展普法教育、计划生育、发展商品生产等社会工作。1979—1983年,县妇联组织全县妇女参加“争当三八红旗手”竞赛活动,黄梅姣、伍学云、李时姣、刘春英先后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0人被评为全省“三八红旗手”,18人被评为邵阳地区“三八红旗手”,128人被评为全县“三八红旗手”。期间,九公桥镇“三八”科研组被湖南省妇联授予“红旗集体”称号。
  1985年,县妇联在县内开展妇女争先创优活动,创建五好家庭1.2万户、妇女致富户2.3万户,评选出妇女先进工作者及优秀女干部265人。1989年始,县妇联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的“双学双比”竞赛活动,刘爱华等215人被评为科技致富能手,周元珍等130人被评为致富带头人,陆月娥等145户被评为科技示范户,莫小花等20人被评为养殖女状元,刘和凤等20人被评为种烟女能手。1991年始,县妇联在城镇妇女中开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简称四有)和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简称四自)巾帼建功活动,县国税局纳税大厅、县人民医院内科被评为全国“巾帼文明示范岗”,陈玉萍获全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136名妇女被评为全县巾帼建功标兵。1995年,县内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全县共评出五好文明家庭860户,100名妇女被评为尊老爱幼标兵,50名妇女被评为贤内助,10户家庭被评为计划生育少生快富户,50名年轻妈妈被评为读书标兵。
  1996年始,县妇联先后制订了《1996—2000年邵阳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和《2001—2010年邵阳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1998年,在全国开展的“妇女、家园、环境”活动中,邵阳县妇联获组织奖,县妇联主席刘会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的接见。
  1978—2002年,全县妇女中,有1人担任过县人民政府县长、2人担任过县人民政府副县长、3人担任过县委副书记、2人担任过县委常委、1人担任过县革委会副主任、2人担任过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4人担任过县政协副主席、11人担任过区乡镇党委书记,1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9人当选省人大代表。2002年,全县妇女中,有科级领导干部116人,县级领导干部8人。
  三、共青团
  1978年11月,召开共青团邵阳县第九次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九届共青团邵阳县委员会,李本泳为书记。是年,全县有基层团委48个、团支部899个、团员3.03万人。1979—1980年,全县有2700名青年生产队长参加“新长征突击手”竞赛活动,白仓公社白仓大队唐振清连续两年获湖南省“青年生产队长标兵”和“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1981年,召开共青团邵阳县第十次团员代表大会,大会号召全县青年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而奋斗,选举产生第十届共青团邵阳县委员会,廖庆元为书记。期间,在共青团邵阳县委主持下,县内各基层团组织成立青年学雷锋小组和帮工助耕队,对296户五保户实行专人帮助。
  1985年,召开共青团邵阳县第十一次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十一届共青团邵阳县委员会,刘向东、王征培先后任书记。是年,全县有基层团委62个、团支部982个、团员3.19万人。
  1989年1月,召开共青团邵阳县第十二次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十二届共青团邵阳县委员会,团县委书记候选人落选,任命胡京平为书记。是年,邵阳县有基层团委67个、团支部1193个、团员2.08万人。1990年,在全县农村团组织中,开展“树青绿标兵,建青绿工程”和培养“科技星火带头人”、争当“优秀青年农民”活动,全县共建青绿工程82处,造林5000亩。是年,共青团邵阳县委设学生少年部、农村青年工作部和城镇青年工作部,配备专职干部6人。
  1994年5月,召开全县第十三次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十三届共青团邵阳县委员会,肖湘政为书记。是年,全县有基层团委67个、团支部1086个、团员2.38万人。1995年,团县委举办以“弘扬五四精神,振兴县域经济”为主题,先后举办联欢晚会、歌手大奖赛、环城长跑赛、爱国主义专题报告会、图片展览、文艺演出和知识竞赛等活动共70场次,瞻仰祭扫革命烈士纪念墓4次。同年,团县委成立希望工程光彩基金领导小组,共筹措希望工程光彩资金100万元,修建了黄荆乡希望小学和小溪市乡桥头村希望小学,改善了19所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资助1009名特困少儿上学。
  1997年,召开共青团邵阳县第十四次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十四届共青团邵阳县委员会,张雄强为书记。1998年3月,团县委号召县内团员青年为身患双肾衰竭的女大学生邓珠捐款3万元。
  2000年,召开共青团邵阳县第十五次全县团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十五届共青团邵阳县委员会,胡春香为书记。2002年,团县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对48个在革命和建设中作出过突出贡献的老同志进行一对一帮助,定期为老同志提供生活、医疗服务。2000—2002年,团县委连续3年被评为全市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胡春香被评为全省优秀团委书记。是年,团县委有工作人员4人,设办公室和青少年工作部。同年,全县有基层团委48个、团总支部59个、团支部1268个、团员2.59万人、专职团干部45人。
  附 少年先锋队
  1978年,县内恢复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县内少年先锋队组织始建于195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红小兵”替代)。至1982年,县内组织少先队员开展“学雷锋,树新风”和“文明礼貌”等各种竞赛活动。1984年,塘渡口完小少先队获共青团中央《中国少先报》园丁金杯奖,该校少先队第二十九中队获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先进集体称号,少先队辅导员刘翠兰、周华杰受团中央和团省委表彰。1986年,全县有少先大队540个,少先队辅导员3131人,少先队员6.83万人,占全县少年儿童总数的51.8%。1990年,刘翠兰被授予全国“学雷锋、学赖宁”活动优秀指导奖。是年,全县少先队建队率为90.5%。1995年,全县有少先大队533个、少先队员8.61万人、少先队辅导员3201名。是年,塘渡口镇第一完小少先队和下花桥镇大观村小学少先队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活动。1999年,县内有18名少先队员参加北京航空军事夏令营活动。是年,侬丕娥被评为“湖南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2002年,全县共有少先大队500个、少先队辅导员3126人、少先队员7.7万人。
  第二节 科协 文联 残联
  一、科协
  1978年,恢复成立邵阳县科普协会,由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县科委)兼管。1981年,县内召开第二次科技工作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邵阳县第二届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会(简称县科协),与县科委合署办公,申瑞初兼任主席。1982年,全县恢复区、社科普协会50个,有会员2905人。1984年4月,县科协从县科委分离单设,归属县委党群系统,配专职干部5人。此后,县科协一直未进行换届选举,领导人由县委任命,唐寿卿、吴国政、朱容国先后任县科协主席。1978—2002年,县科协先后成立下属各类专业学会17个,有会员3700人。
  1984—2002年,县科协在全县先后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3285户,其中省级科技示范户27户、市级科技示范户121户。徐必强、伍同生、谭英昌、邓军和先后被授予优秀科技示范户称号。期间,全县共成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1个,其中九公桥镇荷叶村养猪技术协会等4个专业协会被评为全市“十佳”专业技术协会。同时,全县还创办科普示范基地5处,其中塘渡口镇石桥村食用菌示范基地、白仓镇迎丰村水果示范基地、白仓镇三门村大棚蔬菜示范基地、塘渡口镇优质稻开发基地,先后被评为全市“十佳”科普示范基地。期间,有212件科协会员的科普作品在省市获奖。
  二、文联
  邵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县文联)成立于1995年6月,属县委宣传部管理,始由肖雄伟兼任主席,后选举王永中为主席,辖邵阳县作家协会、邵阳县戏剧家协会、邵阳县美术家协会、邵阳县书法家协会、邵阳县摄影家协会、邵阳县音乐舞蹈家协会等6个协会。1998—2002年,县文联先后举办了“改革杯”新歌征集大赛、“普九杯”书画大赛、中华人民共
  和国建立5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展、黎均学诗歌作品研讨会、校园文学知识讲座、“五个一”工程作品竞赛等各类文艺活动和赛事,共收集各类参赛作品近2000件,参加活动者5000人次。参加活动者中,年龄最大者79岁,最小者5岁。
  三、残联
  1990年10月,召开邵阳县第一次残疾人代表大会,成立邵阳县残疾人联合会(简称县残联),下设执行理事会,配员3人,由县民政局代管,罗翠霞为第一届执行理事会理事长。此后,定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助残日。1997年9月,县残联归属县政府办公室管理,李求保、肖和清先后任理事长。1998年,县残联设立邵阳县残疾人服务站,配工作人员2名。
  1991—2002年:县残联先后对168名聋哑儿童集中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对44名聋哑儿童家长进行语言康复的技能培训,为1508名白内障患者进行白内障摘除手术,对34名低视力患者进行视力康复治疗,为1550名残疾患者联系配备了助残器具,对17名弱智儿童进行智力康复训练,为624名肢残患者配戴矫形器,对71名肢残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为667名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进行矫治手术,对5.35万名缺碘人群免费赠服碘油丸;为35名残疾人联系了工作,介绍19名残疾人到长沙残疾人职业中专免费培训,有2人学成回县创办了“残疾人飞翔油画学校”。同时,县残联联合县民政部门,将380名农村残疾人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对320名城镇残疾人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县内接受政府临时救济与社会馈赠的残疾人达1万人次。
  1991—2002年,县残联先后组织县内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全市残疾人运动会1次、全省残疾人运动会4次、全国残疾人运动会3次、世界残疾人运动会2次,共获奖牌56枚,其中市残疾人运动会金牌1枚、铜牌1枚,省残疾人运动会金牌19枚、银牌14枚、铜牌5枚,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金牌2枚、银牌4枚、铜牌1枚,世界残疾人运动会金牌4枚、银牌3枚、铜牌2枚。1999年,县特殊学校排演的聋儿舞蹈节目《童乐》获省残疾人文艺汇演二等奖、盲人二胡独奏节目《二泉映月》获三等奖。
  1991—2002年,县残联先后为助残日活动募捐资金15万元,在历年助残日活动中,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先后走访慰问残疾人354名。
  第三节 工商联 侨联
  一、工商联
  1987年4月,召开第三届邵阳县工商联会员代表大会,恢复成立邵阳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县工商联),选举毛辉华为名誉主任委员,田平华为主任委员。至2002年,县工商联先后进行3次换届,伍佑祥任第四届主任委员。自第五届始,主任委员改称主席,郭妤、金友国先后任主席。期间,县工商联相继在县内主要集镇建立工商联分会。1996年12月,县工商联兼挂邵阳县总商会牌子。同年,县工商联塘渡口镇分会捐资5万元支援抗洪救灾,九公桥
  镇分会会员伍明亮个人捐资1万元支援抗洪救灾。1998年,湖南省工商联副会长林钮考察了白仓、五峰铺、岩口铺3个工商联基层分会。2000年6月,第二届湘、桂、黔毗邻县(市、区)总商会经贸联谊会在邵阳县召开。2002年,县工商联辖塘渡口、九公桥、岩口铺、长阳铺、小溪市、白仓、塘田市、金称市、谷洲、下花桥、诸甲亭、五峰铺、罗城、黄亭市等14个分会,约有会员900人。1987—2002年,县工商联共向政府提出提案、建议216条(含会员中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个人提案、建议),调解各种工商业纠纷200起,会员为公益事业捐款捐物总值100万元。
  二、侨联
  1986年,召开邵阳县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成立邵阳县归侨侨眷联合会(简称县侨联),配员2人。县侨联成立后,协助县委落实侨属政策,使县内55户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斗抄家的侨属在政治上获得平反,经济上获得退赔。同时先后与分布于缅甸、泰国、新加坡、日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美国等14个国家的94户本县籍海外侨民和45户本县籍港澳同胞建立了联系。1989—1996年,县侨联先后促成日侨刘自成捐资20万元在其家乡九公桥镇庙山村创办自成学校。香港人士杨善元来县创办亿泰手套厂,香港人士沈丙麟捐修黄亭市镇双龙村希望小学,香港人士范子安捐修岩口铺镇石脚村希望小学。期间,县侨联还帮助县内侨属创办了阳光工艺美术社和工商侨联经济咨询服务部等经济实体。1986—2002年,县侨联先后经过5次换届选举,李建文、卿德明、戴芬生、何佳良先后任主席。
  第四节 个私协会和消费者委员会
  一、个私协会
  1983年10月,邵阳县个体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县城塘渡口召开,大会通过《邵阳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和《会员守则》,选举产生邵阳县第一届个体劳动者协会(简称个协)理事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粟林秀当选为名誉主任委员,个体工商业者陈瑾辉当选为主任委员,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全县9个区(镇)建立个协分会,43个乡、镇、场建立个协小组。
  1986年1月,召开第二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邵阳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陈建国为名誉主任、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覃兴旺当选为主任。
  1988年9月,召开邵阳县第三届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暨先进表彰大会,选举产生第三届邵阳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理事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周柏林为名誉会长,覃兴旺当选为会长。大会对55名先进个体劳动者和417家个体文明经营户进行表彰,并为个体劳动者协会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
  1991年12月,召开全县个体劳动者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邵阳县第四届个协理事
  会,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吕时友当选为会长。1993年7月,成立中共塘渡口镇个协分会党支部。1995年撤区并乡后,县个协在全县23个乡、镇、场设立个协工作指导站。
  1996年1月,召开邵阳县个体劳动者第五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83名,选举产生邵阳县个协第五届理事会,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伯阶当选为名誉会长,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副局长刘桂良当选为会长。
  1997年9月,邵阳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更名为邵阳县个体劳动者及私营企业协会(简称个私协会),原县个协办公室改称县个私办公室,为副局级事业单位。2001年4月,黄承君为县个私协会常务理事、代会长。2002年2月,由县工商局纪检组长王建良兼任个私协会代会长。
  1983—2002年,县个协累计为县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解决各种困难908起,为公益事业捐款100万元。
  二、消费者委员会
  1996年1月,在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设县消费者委员会办公室,受理、调查、调解消费者投诉。
  1997年8月,县人民政府从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邵阳县第一届消费者委员会。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运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黎国宗、县政协副主席颜翠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刘高生任名誉会长,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助理翁社星任会长,下设办公室,为副局级常设事业单位,归属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管理。分别设有投诉受理咨询部(办公地点设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内)、质量监督检查部(办公地点设县技术监督局内)、物价监督检查部(办公地点设县物价局内)、卫生监督检查部(办公地点设县卫生局内)4部。1998年,县消费者委员会在全县设立11个消费者投诉站。在《邵阳报》办有“3·15”专栏,开通“3·15”热线投诉电话。
  1996—2002年,县消费者委员会共为全县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10万人次,受理消费者投诉案826起、调处791起,累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7.2万元。
  第五节 其他民间社团
  改革开放前,县内无民间社团组织。20世纪80年代末,县内始出现民间社团。1992—2002年,县内登记注册的民间社团有邵阳县农学会、邵阳县农机学会、邵阳县水电学会、邵阳县农机工程学会、邵阳县红十字会、邵阳县医学会、邵阳县财会学会、邵阳县林学会、邵阳县畜牧水产学会、邵阳县煤炭学会、邵阳县计划生育协会、邵阳县建筑企业协会、邵阳县民间医药学会、邵阳县粮食经济科技学会、岩口铺镇同业工会、邵阳县服装行业商会、黄亭市残疾人联合会、工商联白仓分会经济互助会、扬帆文学作者协会等19个。此外,县内民间社团组织还有黄埔军校同学会、邵阳县老年协会、邵阳县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等。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