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勘界与地名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77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勘界与地名管理
分类号: K928.2;P281
页数: 3
页码: 172-174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县勘界,四周与市内邵东县、新邵县、北塔区、大祥区、隆回县、武冈市、新宁县及永州市的东安县、衡阳市的祁东县等6县2区1市搭界,县境边界线总长度493.8公里。地名管理,有自然村落4432个,地名来源和命名方式情况。
关键词: 邵阳县 勘界 地名管理

内容

一、勘界
  本县四周与市内邵东县、新邵县、北塔区、大祥区、隆回县、武冈市、新宁县及永州市的东安县、衡阳市的祁东县等6县2区1市搭界,县境边界线总长度493.8公里。其中,与祁东县边界线长49.3公里,与邵东县边界线长33.5公里,与大祥区边界线长72.7公里,与北塔区边界线长17.8公里,与新邵县边界线长29.1公里,与隆回县边界线长97.7公里,与武冈市边界线长20.5公里,与新宁县边界线长93.6公里,与东安县边界线长79.6公里。1997年前,县境边界线按照历史传统和土地改革及20世纪60年代四固定时确定的地界权属认定,边界纠纷频繁,由此引起的群众械斗屡见不鲜。1996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次年,县内成立行政区域界线勘定工作领导小组,副县长谢树新任组长,何学群、周定球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周定球兼任办公室主任,县勘界领导小组和周边各县、市、区勘界领导小组一道,对县界进行勘察界定。至2001年9月,除个
  别地段标图A—B线暂定外,其余已全面勘定。并在和大祥、北塔两区交界处的莲花滩,和北塔区、新邵县交界处的斗篷岭,和新邵县交界处的烂坝,和新邵、隆回两县交界处的赵门前,和隆回县交界处的岩口铺、八一三、云峰,和武冈市、新宁两市县交界处的落马,和新宁县交界处的上龙井,和东安县交界处的三堆,和东安、祁东两县交界处的登云岭,和祁东、邵东两县交界处的蔡家桥,和邵东县交界处的地田,和邵东县及大祥区交界处的黄草坪,和大祥区交界处的四联,共竖立界碑17块。
  二、地名管理
  1981年,成立邵阳县地名普查办公室,首次对全县地名进行普查。普查结果,全县有自然村落4432个,其地名来源和命名方式如下:
  以山、岭、冲、坳、排、垴、坡、坑、凼、坪、岩、畬、嶆、埵命名,地名和山岭及地形有关的自然村落约1520处,如鸭婆山、五皇冲、川门坪、活水坑、廖家排、铁屎岩等。
  以江、水、溪、滩、洲、井、潭、塘、湾命名,地名和水有关的自然村落约670处,如石子江、枫江溪、孔雀滩、托洲、孔塘、金盆湾、小江水等。
  以桥、亭、铺、墟、渡、码头命名,地名和交通商业设施有关的自然村落约290处,如九公桥、新开亭、枫木铺、牛鼻墟、水津渡、朱家码头等。
  以坝、田、垅、园命名,地名和耕地水利设施有关的自然村落约180处,如五里坝、黄泥田、邓家垅、黄豆园等。
  以厂、窑、场、油铺命名,地名和生产设施有关的自然村落约27处,如麻子窑、八一场等。
  以王家、李家、向家、刘家等姓氏命名的自然村落约610处。
  以大房头、二房头等家族房头命名的自然村落约77处。
  直接以某某院子命名的自然村落约260处。
  以寺、庵、庙、宫、观、殿、阁、祠堂等宗教设施命名的自然村落约150处。
  以前、后、上、下、头、尾、里、背等地理方位命名的自然村落约260处,如岩门前、窑头、大岭背等。
  以屋、朝门、塔等建筑物命名的自然村落70余处。
  以庄房、田庄等传统庄房命名的自然村落20余处。
  以行政名称作自然村落地名的13处。
  以学校名称作自然村落地名的16处。
  以石头命名的自然村落24处。
  以大树命名的自然村落27处。
  以其他形式命名的自然村落78处。
  1984年,编印《邵阳县地名录》。
  1996年始,由县民政局负责审查县内地名的命名、更名,推行地名标准化和规范化,设置地名标志,管理地名档案,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地名工作的政策法规。1996—1997年,由县民
  政局主持,在207和320国道两侧,按照统一样式,共竖立长2.13米,宽1.52米的横卧长方形地名标志牌40块。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