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老龄工作和社会福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77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老龄工作和社会福利
分类号: C913.7
页数: 3
页码: 170-172
摘要: 本文记叙1986年到2002邵阳县民政老龄工作和社会福利情况,其中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孤寡老人和孤残人员供养、孤儿弃婴收养、福利生产、福利彩票发行、收容遣送等。
关键词: 邵阳县 老龄工作 社会福利

内容

一、老龄工作
  1986年1月,邵阳县老龄委员会成立,艾润生任主任,刘远明任专职副主任,下设办公室,为正科级常设机构。是年县内抽调196名医务人员,设立50个体检站,免费为3450名农村“五保”老人进行健康体检,同时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敬老日。
  1987年5月,由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县老龄委员会办公室、县民政局、县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单位派员参加,对白马、蔡桥、杉木桥3个乡镇的“五保户”供养情况逐户进行调查后,县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认真做好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的决定,县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印发《邵阳县五保户供养问题的若干规定》。
  1988年,县内开展老有所为精英奖和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评选活动,全县获老有所为精英奖者360人、获敬老好儿女金榜奖者660人,其中96人受省市嘉奖。蔡桥乡柘双村农民刘富生夫妇,一家义务抚养4位“五保”老人,被国家老龄委员会授予“敬老好儿女”金榜奖。
  1990年,县老龄委员会更名县老龄工作委员会。是年3月,《湖南省老年人保护条例》颁布后,县内召开各种会议680次,印发《条例》和宣传资料3.2万份,利用宣传车巡回宣传6天,利用电影幻灯宣传81场次。是年,县内2.5万名农村老人栽“养老树”35万株,全国14家报刊载文报道此事。1995年,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并入县民政局。
  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县内召开各种会议1080次,张贴宣传标语1.5万条,印发《条例》2.5万册。1997年,复设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归口县政府办公室管理。2001年,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2002年县政府制订《邵阳县老龄事业“十五”计划发展纲要》。同年,为1.2万名70岁以上的老人颁发了老年优待证,县公共汽车公司率先对老年人实行凭证免费乘车优惠。
  2002年,县内25个乡镇场、624个行政村普遍建立了老年协会。1986—2002年,县内有受市人民政府和市有关部门表彰的老龄工作先进单位12个、先进个人103人,受省人民政府和省有关部门表彰的老龄工作先进单位5个、先进个人8人。
  1986—2002年,刘远明(兼)、王培基、曾克林(兼)、李求保、杨孝友(兼)、钟经求(兼)、邓叶青先后任县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993年5月,县民政局成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管理办公室,同年10月,在红石乡试点后,向全县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至2002年底,全县共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人数
  3.56万人,共收保金677.31万元,已到期领取养老保险金者1280人。
  三、孤寡老人和孤残人员供养
  1983年,全县有农村孤寡老人3782户、3851人,孤残人员532户、534人,全部由农村生产队实行五保(保吃、保住、保穿、保医、保葬,下同)。同年,全县有城镇孤寡老人78人,县民政局年均发放城镇孤寡老人定期定量救济费1.12万元。1984年,红石乡(今属塘渡口镇)梅溪村创办全县第一家敬老院,将村内5名孤寡老人集中供养。1986年,县民政局拨款在塘田市镇修建光荣院,建筑面积1236平方米,辟有住房24间及澡堂、电视室、娱乐室、阅览室等设施,集中供养孤老烈属、孤老红军战士、孤老荣誉退伍军人。同年,蔡桥乡柘桑村村民刘福生,将村内5名孤寡老人接进家中义务供养。1988年,塘渡口镇楠木村个体煤矿老板(残疾人)银伯元,在塘渡口镇白虎街征地3.8亩,创办个体敬老院,义务供养孤寡老人7人,国家民政部授予其“德高义重”铜匾。是年,全县共有敬老院20家,入院孤寡老人125人,后有10所敬老院相继停办。2000年,县民政局拨款12.3万元,为41户无房的特困孤寡老人建房1238平方米。2002年,全县有孤寡老人5621户、6846人。是年全县有敬老院12家,即河伯乡敬老院、金称市镇敬老院、郦家坪镇敬老院、诸甲亭乡敬老院、下花桥镇敬老院、九公桥镇敬老院、长阳铺镇敬老院、白仓镇敬老院、黄亭市镇敬老院、蔡桥乡敬老院、银伯元敬老院、刘福生敬老院,共有入院集中供养的孤寡老人83人。
  四、孤儿弃婴收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县内弃婴现象基本绝迹,孤儿也由城乡基层单位保养保教。1983年,全县享受保养、保教的孤儿共382户、405人。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又出现丢弃婴儿的现象,弃婴多由民间无子女或少子女者收养,暂时无人收养的,由县民政局按月支付抚养费寄养。至1986年止,全县共发现弃婴131名。1988—1997年,县民政局登记民间捡拾的弃婴有349人,年均86人,其中女婴312人,男婴37人。弃婴最多的年份为1990—1992年,3年共登记捡拾弃婴259人,其中女婴255人期间,县人民政府规定“带养弃婴者必须有计划生育部门的证明,民政部门方可办理收养登记”,1999—2002年,全县共办理弃婴收养登记38人次。
  2001年,成立邵阳县慈善会,是年县慈善会为县内165名豁唇儿童免费施行补唇手术,同时为两名儿童心脏病患者进行了免费治疗。
  五、福利生产
  1978年,县内有邵阳县福利工厂1家福利生产企业。1985年,县福利工厂投资55万元,在县城邵新街兴建民政福利服务大楼,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辟百货,棉布、五金、副食4个门市部和招待所及饮食服务部,安置城镇残疾人员4名、待业青年8名。1986年,民政福利服务大楼营业额28万元,盈利2.1万元。是年邵阳县福利工厂共有职工63名,其中残疾
  人26名,固定资产34.4万元。1989年,县福利工厂在重庆引进FC型高温涂料生产新工艺,兴办高温涂料车间,当年创产值16万元。1993年,县福利工厂实行承包经营。2002年,县福利工厂引进资金50万元,对民政福利服务大楼进行全面改造装修。是年县福利工厂有在职工人89人,其中残疾工人37名。
  除县福利工厂外,自20世纪80年代始,县内还相继兴办福利企业24家,先后安排364名城乡劳动力就业,其中残疾人129人,但因管理不善陆续歇业。至2002年仅剩下县耐腐设备厂、塘田市福利厂、胜利煤矿3家。
  六、福利彩票发行
  1989年10月,成立邵阳县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委员会,归口县民政局管理。至2002年,先后发行即开型福利彩票23期、760万元,其中返奖418万元,上交福利基金228万元,为县内积累福利基金114万元。后即开型福利彩票改为电脑福利彩票,全县共发行电脑福利彩票100万元,其中返奖55万元,上交福利基金30万元,为县内积累福利基金15万元。发行福利彩票为县内积累的福利基金全部用于县内敬老院、光荣院、五保供养福利事业。
  七、收容遣送
  改革开放前,限制城乡人员外流,外流人员多被作为盲流人员收容。期间,县内年收容遣送外地人员400~500人次。20世纪80年代后,县民政局设在梅子院的县收容遣送站年收容遣送量250~300人。1990年,原收容遣送站移交县公安局,县民政局购买原塘渡口乡沙坪茶厂厂址作为收容遣送站新址。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