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一战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73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统一战线
分类号: D041
页数: 2
页码: 113-114
摘要: 本文记叙1980到2002年邵阳县中共地方组织统一战线情况。其中包括落实统战政策、三胞联谊、对台工作、党外人士安排。
关键词: 邵阳县 统一战线

内容

落实统战政策 县内1980年开始落实统战政策。先后认定“湘中二支队”三团为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地方武装,认定“江南地下十二师第二旅一团”和“湘中纵队第二支队”为起义武装,认定起义和地方武装人员1328人。同时对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受过不同程度冲击的492名台属、67名海外侨胞全部落实政策。至1986年,有25名台属和侨属当选为各级领导干部,其中3人当选县级干部;有4名台属当选为县人大代表、38名台属当选为县政协委员、4名台属子女参军,6名台属加入中国共产党。对生活困难较大的93户台属发放困难补助金2.4万元,对7名台属孤老按月定期发给生活补助费。
  三胞联谊 邵阳县籍华侨有48户、363人,邵阳县籍外籍华人有94户、680人,邵阳县籍港澳同胞有45户、434人,分布在14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邵阳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成立。1987年,全县建立48个“三胞”联络组,挑选并确定127名重点三胞人士作为通信联络对象。是年,县内接待了18名回乡探亲的“三胞”人员,接收2名台胞回乡定居。1988年接待“三胞”人员276人,帮助47名侨胞、台胞和港澳同胞找到在县内的亲人。1989年,成立邵阳县归侨侨眷联合会和海外联谊会。1990年,接待回乡探亲的“三胞”人员219人,对外通信1348封。1992年,台商庄青火在九公桥镇创办“九公桥镇嘉真鞋厂”,后由台商林国基兼并,改名“九公桥富晟鞋厂”,现年产值1000万元,年创税10万元,拥有职工300多人。1990年,香港客商杨善元投资180万元,在县城塘渡口创办“亿泰手套厂”,年产值500多万元。1995年,台商李文亮投资126万美元,在县城修建了台北商业大厦。2002年,台商林秀琴女士投资144.98万元,在霞塘云乡创办“秀琴农产品有限公司”,种植火龙果、日本甜
  柿等20多种台湾精品水果和台湾甜玉米。1992—2002年,县内共收到三胞人士捐款600万元。
  对台工作 县内共有去台人员1200余人。1982年,县委对台湾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负责指导台属与台胞开展通信联络。1987年,撰写对台宣传稿件37篇,被省级以上电台、报刊播发28篇。1988年,县内有261名台胞回乡探亲。是年,县内有关部门和人士共收到台湾来信6500件,有617名去台人员与家人取得联系;有3名台属出境会亲,2名台属去台定居。1990年,台湾中国国际广播公司总经理唐盼盼、“国大”代表蒋志云回乡探亲。1989年,邵阳县籍台湾立法委员、中国民主大统一联盟主席莫萱元(白仓镇人),牵头组织112名台湾立法委员向台湾当局提出反台独质询,呼吁祖国和平统一。1995年后,对台工作按照“以经济促政治,以侨促台,以民促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台宣传。2001年12月,台湾《民族报》专版刊登了介绍邵阳县的文章。2002年,县内共有回县定居的台胞16人。
  党外人士安排 1988年前,县内很少有党外人士担任领导干部。1989年,县内始培养和安排党外人士担任各级领导干部。1992年,县内有党外副县长1名、副区长1名、副乡长8名、副局长2名。至2002年,县人大常委会有党外副主任1名、县人民政府有党外副县长1名、县政协有党外副主席3名,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直机关单位共配备党外科局级干部20名,其中正科级实职3名、乡长1名、副乡镇长3名。是年全县共选举党外省人大代表2名、党外省政协委员1名、党外市人大代表14名、党外市政协委员8名、党外县人大代表76名(占县人大代表总数的24.8%)、党外县政协委员130名(占全县政协委员总数的60%)。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