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9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气候
分类号: P46
页数: 8
页码: 60-67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县自然环境气候情况,其中包括温度、降水、灾害性天气、以及其他气候特征等。
关键词: 邵阳县 气候

内容

县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陆性程度较高,盆地效应明显。春夏秋冬起止时间分别为3月25日至5月30日、5月31日至9月16日、9月17日至11月18日、11月19日至来年3月24日,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多酷热,春多寒流,秋多晴暖,春末夏初多雨,盛夏初秋多旱。春季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时期,气温升降激烈。时受南方暖湿气团控制,气温高,湿度大。一旦北方冷空气入侵,则又大风阴雨,气温骤降。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季节,天气晴暖,气候温和。24时气温逐日变量平均值,4月为3.5℃,7月为2℃,10月为2.3℃,1月为2℃,春秋气温差为5.2℃。
  第一节 温度
  气温 1981—2002年,县内年平均气温16.8℃,与1960—1980年平均值持平;最高为1990年和1992年,均为17.2℃;最低为1984年,16℃。期间,7月平均气温为27.9℃,比1960—1980年平均值降低0.3℃;最高为1991年,29.3℃;最低为1999年,26.1℃。同期,1月平均气温5.3℃,比1960—1980年平均值提高0.3℃;最高为2002年,8℃;最低为1984年,2.5℃。历年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27日,平均终日为11月18日,初终日间隔日数年均238.5天,大于10℃的年积温5285.2℃。冬季候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0℃的严寒期,历年平均为0.8候。极端最低温度低于零下5℃的时间年均不到1天,冰雪日年均7.2天。夏季候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30℃的酷热期,历年平均为1.6候。极端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的天数,年均22.2天。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8℃的天数年均为1.6天。1960—2002年,县内极端最高气温为40.1℃,出现在1963年9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1℃,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
  地面温度 县内地面温度,多年平均为19.7℃,比平均气温高2.8℃,7月平均地温比平均气温高5.6℃,1月平均地温比平均气温高1.3℃。1960—2002年,7月极端最高地温发生于1963年7月26日,为71.6℃,7月极端最低地温发生于1987年7月29日,为15.6℃,相差56℃。同期,1月极端最高地温发生于1967年1月27日,为47℃,1月极端最低地温发生于1977年1月30日,为-16.3℃,相差63.3℃。
  无霜期 1960—2002年,县内无霜期年均为286.4天,1961年度最长,为332天,1978年度最短,为253天。历年平均初霜日为12月5日,历年平均终霜日为2月20日,初霜日最早为10月30日,终霜日最迟为3月12日。有霜期内,历年平均有霜日为15.4天,1975年度最多,为33天,1965年度最少,为4天。县内有霜日内冻土层不深,一般夜冻日融,对作物危害不大。
  第二节 降水
  年降水量 1960—2002年,县内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其中大于1500毫米的特多年有1961、1970、1975、1982、1988、1994、1997、2002等8年;小于1100毫米的特少年有1963、1971、1974、1983、1992、1995等6年;其余则为雨量正常年。
  汛期降水量 1960—2002年,县内4—9月汛期降水,年均为823.5毫米,出现概率为33%,其中偏多年(921.2~1078.9毫米)概率为24%,特多年(大于1087.2毫米)概率为10%,偏少年(580.9~738.6毫米)概率为19%,特少年(小于572.6毫米)概率为14%。
  季降水量和月降水量 县内分季降水量,春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多于秋季。由于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差别较大,因而降水保证率亦有很大差异,达到80%保证率的降水量为:春季500毫米、夏季450毫米、秋季250毫米、冬季200毫米。县内分月降水量12月最少,以后逐月增多,5月最多,以后又逐月减少。
  主要农事季节降水量 县内主要农业生产季节为4—9月,其中4—7月是早稻生长发育最需水的时期,1960—2002年的43年中,该时段县内降雨量有4%的年份为201~400毫米,35%的年份为401~600毫米,46%的年份为601~800毫米,13%的年份为801~1000毫米,2%的年份大于1000毫米。8—9月为晚稻生长发育最需水的时期,1960—2002年,该时段县内有8%的年份降雨量小于100毫米,53%年份为101~200毫米,35%的年份为201~400毫米,4%的年份为401~600毫米。
  地域降水差异 县内降水总的趋势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新建、黄塘、九公桥、长阳铺一线以西地区,年均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以东地区则小于1200毫米。县内南部的河伯乡城背村,年均降水量多达1515.8毫米,最多的年份超过2000毫米。北部的梽木山年均降水1117.8毫米,西边的蔡桥乡柘桑村年均降水量1241.6毫米,东边的郦家坪年均降水量仅1002.3毫米。
  降雪与积雪 县内最早降雪一般年份始于12月15日,每年降雪日约为11天,最多达20天;降雪一般止于3月8日,最早止于2月10日,最迟止于4月8日。县内积雪日年均6天,最多18天,最少为零。积雪日平均始于1月5日,平均止于2月7日,最晚止于3月5日。
  第三节 其他气候特征
  相对空气湿度 县内历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80%,2—6月月平82%~84%,7月至来年1月月平76%~79%,3—4月月平84%,7月为74%,秋末与冬季最小,为14%~16%。
  蒸发 1961—2002年,县内年均蒸发量1249.9毫米,1963年最高,为1599.4毫米,1982年最低,为1085.5毫米。以月份分,7月最高,平均211毫米;8月次之,平均185.9毫米;6月平均140.4毫米,9月平均139.3毫米,5月平均125.9毫米,其余月份均在100毫米以下,年际变化与月平均气温基本一致。
  总云量 县内总云量以2—6月较多,平均8成以上,其中5月为8.4成,6月为8.3成。8—9月最少,为6.7成,10月为6.8成,其他月在7成和7.4成之间。
  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 1960—2002年,县内年均日照时数1501.4小时,1971年最多,为1930.2小时,1961年最少,为1146.7小时。一年中,冬季日照最少,每月平均在52.8~97.7小时之间,7月最多,平均为238.8小时,8月平均为212小时。县内日照百分率年均为37%,7月最大,为61%;8月次之,为57%;1—4月最小,在28%以下;其他各月在29%~46%之间。
  风与风力 县内平均风速为1.8米/秒,最大风速达10米/秒以上。7月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1.9米/秒。2—4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平均风速为1.8米/秒。其余各月为1.5~1.6米/秒。风速日变化为早晚较小,中午稍大。风速年变化为夏季较大,冬季较小。一年中,除7月偏南风较多外,其余各月以东东北风为主。年最多风向频率为20%,除6—8月小于20%外,其余各月均在20%或20%以上。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县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三寒、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及冰冻等。
  一、三寒
  春季低温 春季低温亦称倒春寒,指3月15日后连续5天或连续5天以上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11℃的低温天气,常伴有阴雨和大风出现,偶尔有冰雹。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一般有5次明显寒流。县内常因寒流侵害发生早稻烂秧、红薯死苗、棉花烂籽缺蔸等农业灾害。
  5月低温 1961—2002年的42年中,县内有19年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连续5天或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低温阴雨天气,占总年份的45.2%,对早稻幼穗分化造成危害,甚至僵苗不发蔸。
  寒露风 县内9月下旬,常有一次强冷空气入侵,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22℃,并伴有大风或阴雨,影响晚稻抽穗扬花。1941—2002年的62年中,寒露风出现最早为1972年的9月3日,最迟为1955年的10月6日。20世纪80年代,县内寒露风平均初日为9月16日;20世纪90年代为9月10日,比20世纪60年代寒露风平均初日提前10天。
  二、暴雨洪涝
  县内洪涝主要出现在6月至7月中旬,4月与5月次之,部分年份8月亦会出现秋汛。1982—2002年的21年中,县内共出现洪涝10次,分布于9个年份。其中发生在6月至7月中旬的有7次,8—9月的2次,11月1次。过程降水量200毫米以上的4次,过程最大降水量为260.4毫米,发生在1996年7月16日至18日。一日降水量90毫米以上的有7次,最大为180.5毫米,发生在1994年7月16日。
  三、干旱
  县内夏旱,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开始,立秋前后解除,旱期平均30天左右。秋旱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9月下旬或10月结束,旱期平均50天左右。少数年份出现夏、秋连旱,或夏、秋、冬连旱。1978—2002年的25年中,只有1993、1994、1997、2002等4年无旱,1998年6月29日至1999年4月24日,县内发生夏、秋、冬、春四季连旱,旱期长达301天,雨量比正常年份少498.8毫米,县内所有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1999年,县内仅栽培早稻20.28万亩。
  四、冰冻
  县内最早出现冰冻一般为12月底,最迟为次年2月底,1月中旬至2月中旬机率最高。冰雪日一般年均3~4天,高寒山地10余天。1978—2002年,有1980、1982、1983、1984 1988、1991、1996年等7个年度均出现一次连续4~6天的中等冰冻,1978—1979、1981、1986—1987、1989—1990、1993、1998、2002等7个年度均出现一次连续1~3天的轻度冰冻。
  五、大风
  县内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风力七级以上)分三种类型:
  寒潮大风 即由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偏北大风,多出现在冬、春季节,约占大风次数的57%。县内每年4月均有1~2次寒潮大风,为寒潮大风最多的月份。
  雷雨大风 即在春末、盛夏、秋初伴随雷雨出现的阵性大风,占大风次数的43%,多发生在6—9月,7—8月最多,一般午后出现,时间短,来势猛,危害性大。
  龙卷风 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转风,常在酷热天气积雨云的底部出现。所经之处,树折屋倒,造成局部严重灾害。
  六、冰雹
  1963—2002年的40年中,县内共出现冰雹22次,其中1983年出现3次。县内出现冰雹天气多在2—4月和7—8月,主要通过路径有3条:一条是隆回周旺铺→岩口铺→长阳铺;一条是邵东毛家栗山→诸甲亭→下花桥;一条是塘渡口镇→双清→金称市。冰雹团粒小似黄豆,大似鸡蛋。降雹时间短者几分钟,长者半小时。瞬间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能摧毁房屋、树木及作物。
  附 1978—2002年气象灾害年表
  1978年4月15日19时 黄塘、塘渡口、新建、小溪市、霞塘云等公社发生冰雹、山洪灾害,损坏房屋355间,冲垮桥梁24座、山塘36口、河坝43座,死9人,伤29人。
  1979年 春遭水灾,秋冬连旱113天。
  1980年6月26日14时半 谷洲、湾塘、黄荆、诸甲亭、杉木桥等公社发生冰雹灾害,雹大如鸡卵,折断电杆97根、倒房59间,死1人,伤18人。
  是年 秋旱52天。
  1981年6月28—30日 连日暴雨,岩口铺公社仁安冲山崩,掩埋房屋11座。
  1982年2月5—14日 黄荆、城天堂、河伯等公社发生大冰冻,断裂电杆277根,压断电线1.94万米,倒房23间,冻死耕牛982头。
  6月11—18日 县内暴雨,洪水淹没稻田18万亩,倒房220间,死2人,伤32人。
  9月 寒露风危害,县内有5.2万亩晚稻未齐穗。
  1983年4月6—8日和25—26日 县内先后两次发生洪灾,倒屋24间,死1人。
  6月23日 河伯、杨青、河边、金称市、芙蓉等公社下雹20分钟,风雹停后,河伯岭一农民拾到被风雹打死的鸟雀数十斤。
  8月26日19时 塘田市区和梽木山区岩口铺公社发生雹灾。
  1984年5月29—30日 暴雨,资江罗家庙水文站河段水位达231.59米,夫夷河三门江水文站河段水位达235.1米。
  6—8月 县内连旱60余天。
  8月1日16时 罗城暴雨,山洪卷走2人,泥沙淹没农田700亩
  1985年4月9日19时50分 县内发生罕见飑线风,最大风速40米/秒。塘渡口镇、塘渡口乡、红石乡等重灾区摧毁房屋500余间,死17人,伤356人,红石煤矿十几吨重的绞车铁架被掀翻。
  1986年4月10日17时15—30分 大田、小溪市、黄塘、梽木山、皇安寺、长阳铺、岩口铺等乡镇发生雹灾,风力8级,倒房56间,死2人,伤372人。
  6月22日 县内普降暴雨,全县有28乡、516村暴发山洪,其中罗城乡降雨250毫米,中和乡大田小学教室倒塌,压死学生4人,伤20人。
  8月15日16时 谷洲乡廖桥、大塘等村发生雹灾,倒房18间,死1人,重伤6人。
  1987年4月22日 县内发生特大洪灾,县城街道被淹。
  1989年7月26日22时至27日6时 下花桥、湾塘、中和、双江、谷洲、黄塘、五峰铺等乡镇降雨98毫米,洪水淹没稻田3万余亩,阻断公路10公里。
  1990年4月3—25日 县内连续23天低温多雨,烂秧最严重的秧田烂秧率达80%。
  4月20日 五峰铺区、下花桥区、塘渡口区的10个乡镇发生雹灾,受灾人口6.76万人,倒房44间。
  5月10—13日 蔡桥、长乐、梽木山、长阳铺等乡镇发生龙卷风灾害,伤10人,死亡大牲畜10头,倒房221间。
  春至夏初 县内先后发生6次水灾。
  6月22日至9月21日 连旱3月,全县有13个乡镇机关无水可饮,43所中小学校因缺水无法开学。
  1991年3月25 五峰铺区发生雹灾。
  6月4—8日 全县普遭水灾,皇安寺乡肖家村的龙虎岭发生滑坡。
  8月 县内连旱1月。
  1992年6月中旬 县内平均降雨量140毫米,洪水淹死1人,农田受灾面积3.11万亩,其中失收1.02万亩。
  1993年8月5—7日 县内普降暴雨,35个乡镇、548个村受灾,死3人,毁坏耕地4100亩,冲垮稻田鱼池4230处,冲走防洪护岸11处,冲垮山塘589口,阻断公路98.6公里。
  1994年4月26日、8月6日、8月15日 县内先后三次遭受特大洪灾,44个乡镇场受灾,受灾人口30万人,死12人,损坏房屋9638间。
  1995年7月25日15时 五峰铺镇暴发龙卷风,倒房20间,死2人。
  1996年7月16—18日 县内累计降水260.4毫米,夫夷河上游的新宁县和广西资源县及赧水上游的洞口、隆回两县均急降暴雨,洪水分别从南面、西面涌入县境河段,罗家庙水文站每秒最大流量达1.38万立方米,水位高达236.5米,比最高的1954年高出1.7米。全县25个乡镇场受灾,死7人,伤50人,淹没稻田19.8万亩,淹没电灌机泵354处,冲毁山塘1158口,冲垮河堤护岸658处,损坏渠道1180条,县城3条主要街道被淹,街道被淹最深处达4.6米。
  1997年4月17日13—14时 白仓、五峰铺、罗城、下花桥、河伯、黄荆、塘田市、塘渡口、黄塘、金江10个乡镇发生龙卷风灾害,死6人,1.53万亩农作物受灾。
  7月24日和8月1日 郦家坪、白仓、九公桥、蔡桥4乡镇的83村先后发生特大暴雨和龙卷风灾害,倒房145间,损房142间,冲垮渠道142处,冲垮山塘96口,淹没稻田2300亩。
  1998年5月1日10时 塘田市镇的三青、楠木、屏峰三村发生龙卷风灾害,倒房10间,损房310间,伤84人,死亡大牲畜12头,农作物受灾面积140亩。
  5月22日 县内普降暴雨,金称市、塘田市、黄亭市、霞塘云、塘渡口、九公桥、长阳铺7乡镇的106村发生洪灾,倒房58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45万亩,冲毁渠道258处。
  6月27日始 县内连旱81天,全县大部分水库、山塘干涸见底,25个乡镇场全部受灾,42.46万亩晚稻失收。
  2000年9月5日17—18时 五峰铺、罗城、金江、白仓、下花桥5乡镇的102村发生龙卷风和冰雹灾害,倒房207间,死1人,4.6万亩农作物受灾。
  2002年6月27—29日 县内普降暴雨,黄亭市、塘田市、河伯、霞塘云、长阳铺、下花桥、小溪市、谷洲、白仓、九公桥、五峰铺、蔡桥等乡镇的307村受灾,受灾人口40.5万人,倒房193间,损房619间,淹没农田2.14万亩,冲垮渠道289处、山塘107口,冲走鱼苗3.2万余尾。
  7月18、21、23、25日 县内普降暴雨,金称市、塘田市、霞塘云、小溪市、黄亭市、白仓、五峰铺、罗城、河伯、谷洲、长阳铺等乡镇的229个村受灾,受灾人口35.22万人。倒房54间,早、中稻受灾面积3.53万亩,晚稻秧苗受损4800亩,冲垮渠道192处,冲走大牲畜78头,冲垮山塘306口。
  8月18—19日 县内再度普降暴雨,县城被淹最深处达2米,150家商店被迫停业,塘渡口、河伯、塘田市、白仓、五峰铺、霞塘云、小溪市、岩口铺、长阳铺、下花桥、谷洲、罗城、金称市、九公桥、金江、黄亭市等乡镇的391个村受灾,中、晚稻受淹8.96万亩,冲垮渠道512处,冲垮山塘408口,冲走大牲畜227头。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