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9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山地
分类号: P941.76
页数: 3
页码: 57-59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县自然环境山地情况,其中包括山地类型、主要山脉等。
关键词: 邵阳县 山地

内容

一、山地类型
  县内山地主要分布于东南四明山余脉和南部河伯岭及中部黄荆岭等地,面积410.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0.57%,海拔多在4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主要由泥盆系、石碳系、白垩系、震旦系、寒武系灰岩、页岩、砂岩、浅变质板岩组成。地势高峻,山脊脉络明显,呈波状延伸,山体走向南部为北北西向,向北逐渐转为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根据相对高度及坡度形态可分为低山、中低山、中山。
  低山 主要分布于罗城、黄荆、塘田市等乡镇,分布面积290.15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70.64%。相对高度200~400米,坡度25°~30°,多为石灰岩低山,基岩裸露,土层较浅,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山间谷地漏斗遍地,地表风化壳较薄,山脉呈短条状延伸,其中塘田市、罗城等乡镇境内低山山顶多呈锥状,黄荆岭低山山顶多呈浑圆状。
  中低山 分布在四尖峰、四明山等地,面积58.1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14.14%,相对高度400~600米,坡度大于30°。按其物质组成分为变质岩中低山、砂页岩中低山、石灰岩中低山。山势高大陡峻,走向明显,山脊较窄,山顶较尖,山脉走向为北北东向。山谷呈“V”型沟谷发育,地表风化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植被繁茂,多为杉林、楠竹及其他阔叶林地。
  中山 集中分布在南部河伯岭,面积62.5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15.22%,海拔8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600米,坡度大于30°,按其物质组成分为浅变质岩中山和石灰岩中山。山峻、坡陡、谷深,山顶较尖,山脊较窄。主山脊走向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山谷呈“V”型沟谷发育,气候温凉,多云雾,冰冻期较长,流水侵蚀、下切及物理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自然条件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二、主要山脉
  县内山脉分两支:
  第一支首于河伯岭,由东安县伸入县境南部。山体由北北西向转为北北东向成弧形展布。河伯岭为河伯乡和河伯岭林场属地,原名吴王岭、五马岭,相传昔有何姓者在此立寨,人称其为何伯,岭以人名,后讹为河伯岭。河伯岭位于县境南端,处邵阳、新宁、东安三县交界处,西北山脚距县城40公里,为资、湘水系的分水岭。南东首于东安,南西邻靠新宁,北亘县境,县内占地约36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50座,其中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9座、1000~1200米的山峰6座、1200米以上的山峰5座。主峰海拔1454.9米,自山脚油麦冲至山顶,相对高度1050米,为县内最高点。山峰呈北西——北东向弧形展布,山体西南面险峻,北东面坡度略为低缓。山体组成岩性以白垩系砂岩为主,有少量板页岩出露。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平均气温为12.9℃。是县内最大的林区和主要用材林基地。山上现存乔灌木树种300余种,木本药材20余种。其叶龙坑、马头岭一带有银杏、香果、楠木、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用材林主要有杉、竹和樟、杈、楠木、赤椆、泡花楠等。北端为四尖峰,余脉越砂子岭,至黄塘乡东端过旌旗岭后即为黄荆岭。黄荆岭旧称王瓜岭,位于县境中北部,主要为黄荆乡属地,西山脚距县城29公里,为资江上游和其二级支流檀江的分水岭。黄荆岭是一座呈北北东向的短条状山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邵阳县乡土志》载:“王瓜岭,以形似名,亦作黄荆岭,高而甚平。”黄荆岭由15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南北直线长15公里,北伸至大祥区面铺乡为止,东西直线宽2.5公里,面积约31平方公里。最高峰金人罐,海拔660.4米。组成物质为石灰岩,地表经流水剥蚀、溶蚀,基岩裸露面积大。山间洼地发育,地表破碎,渗水严重,易旱。岩溶地貌,溶洞随处可见。
  第二支为四明山余脉,自东安、祁东两县的董家山、登云岭东来,入县境东南,由胡家岭、高霞山、谭家岭、山角岭、小眉山至朝阳岭后,再西出经朝拜岭往东北过塘冲山、吊井岭、狮子庵山至东大岭,从东大岭北行为排头岭,右下为祁东县的文家岭、洪家岭。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