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8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地形
分类号: P931
页数: 5
页码: 56-60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县自然环境地形的基本特征为南高北低,中北部突起,岩溶地貌发育。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地表切刈强烈,溪谷平原呈条状形分布。县境最高点在南部的河伯岭主峰山顶,海拔1454.9米;最低点在北部的长阳铺镇龙湾岭沙滩,海拔210米,高差1244.9米。县内地貌分4大类、9亚类。
关键词: 邵阳县 地形

内容

县境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地形的基本特征为南高北低,中北部突起,岩溶地貌发育。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地表切刈强烈,溪谷平原呈条状形分布。县境最高点在南部的河伯岭主峰山顶,海拔1454.9米;最低点在北部的长阳铺镇龙湾岭沙滩,海拔210米,高差1244.9米。县内地貌分4大类、9亚类。
  第一节 丘陵
  丘陵为县内主要地貌类型,多分布于县内西部和中部,面积86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43.28%,相对高度60~200米,坡度15°~20°,局部达30°。组成岩性主要为石碳系石灰岩和二迭系砂页岩。丘谷交错,丘间凹地较发育。丘体浑圆,多呈馒头状,地势和缓起伏,具有向山地过渡的特点。冲沟发育,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依形态可分低丘陵和高丘陵。
  低丘陵 分布于塘渡口、金称市、黄塘、九公桥、蔡桥、下花桥等乡镇,面积619平方公里,占全县丘陵面积71.63%。县内低丘陵相对高度60~150米,坡度15°~20°,地表破碎,丘间谷地宽阔平坦,丘陵表层多为薄层红土覆盖,松树、桐树、榨木及薪炭林混交生长较好。其中组成岩性为石碳系石灰岩的低丘陵主要分布于塘渡口、黄塘、下花桥、九公桥等乡镇,面积457.83平方公里,占全县低丘陵面积73.96%,石灰岩低丘陵呈沟谷发育,洼谷多垦为水田,丘坡多为旱粮地和果园。砂页岩低丘陵主要分布于金称市、蔡桥、长乐等乡镇,面积161.17平方公里,占全县低丘陵面积26.04%,多为油茶林地。
  高丘陵 主要分布于河伯、郦家坪及下花桥、小溪市、塘渡口、蔡桥、金称市等乡镇,面积245.2平方公里,占全县丘陵面积28.37%,相对高度150~200米,坡度20°~25°,基岩裸露,丘顶浑圆,丘体走向零乱,沟谷发育,多低洼平地,但延伸短。其中石灰岩高丘陵主要分布于河伯、下花桥、诸甲亭、小溪市等乡镇,面积199.53平方公里,占全县高丘陵面积81.37%。因其分布地区内人工垦荒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宜种经济林木和柏、椿及其他薪柴林。砂页岩高丘陵分布于塘渡口、蔡桥、金称市等乡镇,面积45.67平方公里,占全县高丘陵面积18.63%,多为油茶及松、杉混交林地。
  第二节 山地
  一、山地类型
  县内山地主要分布于东南四明山余脉和南部河伯岭及中部黄荆岭等地,面积410.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0.57%,海拔多在4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主要由泥盆系、石碳系、白垩系、震旦系、寒武系灰岩、页岩、砂岩、浅变质板岩组成。地势高峻,山脊脉络明显,呈波状延伸,山体走向南部为北北西向,向北逐渐转为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根据相对高度及坡度形态可分为低山、中低山、中山。
  低山 主要分布于罗城、黄荆、塘田市等乡镇,分布面积290.15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70.64%。相对高度200~400米,坡度25°~30°,多为石灰岩低山,基岩裸露,土层较浅,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山间谷地漏斗遍地,地表风化壳较薄,山脉呈短条状延伸,其中塘田市、罗城等乡镇境内低山山顶多呈锥状,黄荆岭低山山顶多呈浑圆状。
  中低山 分布在四尖峰、四明山等地,面积58.1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14.14%,相对高度400~600米,坡度大于30°。按其物质组成分为变质岩中低山、砂页岩中低山、石灰岩中低山。山势高大陡峻,走向明显,山脊较窄,山顶较尖,山脉走向为北北东向。山谷呈“V”型沟谷发育,地表风化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植被繁茂,多为杉林、楠竹及其他阔叶林地。
  中山 集中分布在南部河伯岭,面积62.5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15.22%,海拔8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600米,坡度大于30°,按其物质组成分为浅变质岩中山和石灰岩中山。山峻、坡陡、谷深,山顶较尖,山脊较窄。主山脊走向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山谷呈“V”型沟谷发育,气候温凉,多云雾,冰冻期较长,流水侵蚀、下切及物理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自然条件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二、主要山脉
  县内山脉分两支:
  第一支首于河伯岭,由东安县伸入县境南部。山体由北北西向转为北北东向成弧形展布。河伯岭为河伯乡和河伯岭林场属地,原名吴王岭、五马岭,相传昔有何姓者在此立寨,人称其为何伯,岭以人名,后讹为河伯岭。河伯岭位于县境南端,处邵阳、新宁、东安三县交界处,西北山脚距县城40公里,为资、湘水系的分水岭。南东首于东安,南西邻靠新宁,北亘县境,县内占地约36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50座,其中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9座、1000~1200米的山峰6座、1200米以上的山峰5座。主峰海拔1454.9米,自山脚油麦冲至山顶,相对高度1050米,为县内最高点。山峰呈北西——北东向弧形展布,山体西南面险峻,北东面坡度略为低缓。山体组成岩性以白垩系砂岩为主,有少量板页岩出露。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平均气温为12.9℃。是县内最大的林区和主要用材林基地。山上现存乔灌木树种300余种,木本药材20余种。其叶龙坑、马头岭一带有银杏、香果、楠木、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用材林主要有杉、竹和樟、杈、楠木、赤椆、泡花楠等。北端为四尖峰,余脉越砂子岭,至黄塘乡东端过旌旗岭后即为黄荆岭。黄荆岭旧称王瓜岭,位于县境中北部,主要为黄荆乡属地,西山脚距县城29公里,为资江上游和其二级支流檀江的分水岭。黄荆岭是一座呈北北东向的短条状山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邵阳县乡土志》载:“王瓜岭,以形似名,亦作黄荆岭,高而甚平。”黄荆岭由15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南北直线长15公里,北伸至大祥区面铺乡为止,东西直线宽2.5公里,面积约31平方公里。最高峰金人罐,海拔660.4米。组成物质为石灰岩,地表经流水剥蚀、溶蚀,基岩裸露面积大。山间洼地发育,地表破碎,渗水严重,易旱。岩溶地貌,溶洞随处可见。
  第二支为四明山余脉,自东安、祁东两县的董家山、登云岭东来,入县境东南,由胡家岭、高霞山、谭家岭、山角岭、小眉山至朝阳岭后,再西出经朝拜岭往东北过塘冲山、吊井岭、狮子庵山至东大岭,从东大岭北行为排头岭,右下为祁东县的文家岭、洪家岭。
  第三节 平原
  一、平原类型
  县内平原系新生代第四系松散物组成,地面平坦,坡度小于5°,相对高度小于10米,分布在溪谷两岸,面积504.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5.26%。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堆积平原和溶蚀平原。
  堆积平原 因河流侵蚀堆积作用而成。分布于资江、夫夷水、赧水及檀江两岸,面积452.12平方公里,占全县平原面积89.64%。堆积平原土层较厚,土层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粘土层,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是县内水稻的主要产区。但地势低平,易遭洪灾,部分水田含砂量偏高,保水、保肥性差。
  溶蚀平原 县内溶蚀平原零星分布于黄荆、河伯、郦家坪、白仓等乡镇,面积52.27平方公里,占全县平原面积10.36%。物质成分为粘土和亚粘土,土壤偏碱性,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性好,透气性差。田块相邻高差大,不利机耕。
  二、田荡
  平原为县内主要产粮区和水田集中地,随平原面积的大小而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田荡。县内较大的田荡有3处:
  谷洲田荡 位于檀江中下游,范围包括谷洲镇东北部的古楼、清水、鸟山、中坝、谷洲、式南、大塘、湾里等村,省道S217线从田荡经过。田荡土质60%为砂质土壤,40%为冲积土壤,水田总面积2.65万亩,为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为县内主要西瓜产地。
  白仓田荡 位于四尖峰脚下,范围包括白仓镇中心区的白仓、大旺、何伏、坦湾、鸟语、白云、迎丰、井阳、观竹等村。207国道从田荡正中穿过。田荡土质多为红砂岩砂质土壤,水田总面积2.34万亩,为县内稻谷主要产区之一。
  板桥田荡 位于檀江上游,范围包括五峰铺镇西部的板桥、胡桥、六里桥等村。省道S217线从中经过。田荡土质以粘壤土为主,有少量砂质土壤,水田总面积1.46万亩。
  除上述外,县内面积较宽的田荡还有塘渡口镇的白羊铺田荡和红石田荡、塘田市镇的河边田荡和对河田荡、罗城乡的落担田荡、五峰铺镇的东田田荡、下花桥镇的下花桥田荡、霞塘云乡的霞塘云田荡等。第四节 岗地
  县内岗地面积217.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89%,多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和中部。海拔高度300米左右,相对高度小于60米,坡度小于15。,岗顶平滑,地表切割弱,土壤红土化程度高,大部分已辟为水田和旱土。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低岗地和高岗地。低岗地主要分布于长阳铺、九公桥、谷洲等乡镇,面积104.78平方公里,占全县岗地面积48.16%。相对高度10~30米,坡度5°~10°,地势起伏小,岗顶浑圆,风化壳较厚,土壤偏酸性。按其物质组成又可分为红土低岗地和石灰岩低岗地。高岗地主要分布于县境中部,面积112.77平方公里,占全县岗地面积51.84%。相对高度30~60米,坡度10°~15°,地势起伏和缓,岗顶浑圆。根据其组成岩性可分为石灰岩高岗地和砂页岩高岗地。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