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质 土壤 植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8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质 土壤 植被
分类号: P5;S15;Q948.15
页数: 4
页码: 53-56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县自然环境地质土壤植被情况,其中包括地层、构造、岩石等。
关键词: 邵阳县 地质 土壤 植被

内容

第一节 地层
  县内地层除志留系、第三系缺失外,从上元古界到新生界、第四系皆有出露,其中以泥盆系、石碳系、二迭系分布广泛。元古界至下古生界地层仅分布于境内东南部和南部中低山地。
  震旦系 主要分布于河伯乡和河伯岭林场山原地带,分上、下两统,出露面积1.3平方公里。
  寒武系 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与震旦系呈整合接触。分布于河伯乡、河伯岭林场及白仓镇中低山地区。
  奥陶系 下、中、上三统出露齐全,分布于白仓镇、五峰铺林场、河伯岭林场和郦家坪镇罗汉寺等地,总面积26.29平方公里。
  泥盆系 下统缺失,中统主要出露于郦家坪镇张家冲、白仓镇至河伯乡五皇冲一带,五峰铺林场有少部分出露。上统主要分布于境内东部、南部及东南丘陵区和黄荆岭背斜等地。长乐、红石、九公桥有零星出露。
  石碳系 主要分布于檀江流域、夫夷水和资江西岸大部分地区以及黄塘乡、白仓镇新建、九公桥镇等地,总面积1046.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42%,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
  二迭系 分布于长阳铺镇、岩口铺镇、塘田市镇、黄亭市镇、金称市镇等地,出露面积319.9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6.02%。下、上统发育齐全。上统龙潭组上段为薄至中厚层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及石英砂岩,其中含煤4~6层,可采2~3层,地质史上为第二个成煤期。
  三迭系 主要分布于九公桥、霞塘云、岩口铺等乡镇及长阳铺镇梽木山、黄亭市镇双清、金称市镇芙蓉等地含煤层的向斜轴部,分布面积57.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9%。
  侏罗系 上三迭统至下侏罗统零星分布于罗城乡、五峰铺镇水田等地,中——上侏罗统零星分布于九公桥镇等地。
  白垩系 零星分布于长阳铺镇梽木山、塘渡口镇红石及金称市镇等地,出露面积41.67平方公里。
  第四系 出露面积23.96平方公里,可分中、下更新统和全新统,分布于资水、夫夷水两岸。
  第二节 构造
  县境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赣湘台向斜次一级构造单元,涟邵复式向斜的东南翼。构造方向呈北东20~30度,构造形迹以压扭性为主,褶皱次之。祁阳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北翼以白仓镇新民村→黄塘乡峦山铺村→谷洲为内、外带分界线,其构造形迹有褶皱和断裂,褶皱形态比较宽缓完整,如黄荆岭背斜,长15公里,宽约7公里,轴向北东40度左右,轴部由上泥盆统佘田桥组组成,两翼地层陡缓不一,东南翼较缓,一般为10~20度;西北较陡,多呈20~40度。断裂按其形态大体可分为两组,一组弧度较小,走向近于南北;另一组弧度较大,呈弧形弯曲,如火烧冲→金称市压性断裂,长约45公里,据长乐煤矿钻孔资料,发现断层带宽约10米,断层角砾岩,胶结紧密,北端断裂面倾向北西,倾角平缓,北西翼向南东方向强裂逆掩,使下石碳系盖于白垩系之上。水田、罗城一带断裂密集,岩层变化强烈。
  县内又处新华夏系巨型第二沉降带的边缘,构造线方向多呈北东20~30度。构造形迹以压扭性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常与祁阳山字型构造成斜接或重斜关系,如芦山→宋家塘断裂,走向呈波状弯曲,长30公里,总的走向朝北东30度的方向延伸。
  县内白仓至五皇冲和罗城等地,虽分别保留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地质构造,但多被祁阳山字型构造干扰归并,且都规模较小,仅见一些残留形迹。
  第三节 岩石
  按岩石成因分类,县内岩石有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3种:
  沉积岩 县内沉积岩的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2.15%,分碳酸岩、碎屑岩两种。其中碳酸岩分布面积133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06%,县内从南到北,由东往西均有碳酸岩出露,郦家坪镇的城天堂、河伯乡的城背及黄荆乡尤为集中,白仓镇、蔡桥乡、岩口铺镇也有大面积分布。碳酸岩主要产生于泥盆系、石碳系,其次是二迭系、三迭系,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岩性的制约,出现埋藏型和裸露型两种碳酸岩类型。碎屑岩主要分布于县内东南部及南部中、低山地,面积5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09%。产生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上统锡矿山组上段、下石碳统岩关阶中段、大塘阶侧水组、下二迭系当冲组和上统大隆组,主要由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硅质页岩等组成。
  变质岩分布于河伯岭至四尖峰、高霞山至罗城等古隆起地带以及郦家坪镇的罗汉寺局部地区,影响地层主要是奥陶系和震旦系,主要岩性为变质砂岩、板岩、硅质岩等。
  火成岩县内未发生过火山爆发,只是河伯乡陈仕垅有3处地方有花岗岩脉侵入,约0.3平方公里,为燕山期产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
  第四节 土壤 植被
  一、土壤
  全县土壤分属9个土类、14个亚类、39个土属、104个土种,其分布构成情况是:
  水稻土 分布面积49.58万亩,含5个亚类、18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淹育性水稻土3.47万亩,一般分布于高岸田、塝田;潴育性水稻土35.37万亩,主要分布于冲垄田和二塝田的中上部;渗育性水稻土约1000亩,主要分布在白仓、金称市、塘渡口等乡镇的冲垄低洼处;潜育性水稻土10.58万亩,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区垄田、冲田及山塘、水库脚下的冷浸水田;沼泽性水稻土570亩,分布于低洼积水地带。
  红壤 分布面积99.99万亩,含2个亚类、11个土属、21个土种,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岗地。
  山地黄壤 分布面积3.23万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6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河伯岭和五峰铺林场一带。
  山地黄棕壤 分布面积6350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分布在海拔1000~1200米的河伯岭与五峰铺林场的中山地带。
  山地草甸土 分布面积3090亩,含1个亚类、1个土属、2个土种,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河伯岭林场马头岭一带。
  潮土类 分布面积1720亩,含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分布在县内河流两岸。
  紫色土 分布面积8470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梽木山与邵阳市接界地。
  黑色石灰土 分布面积6.92万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零星分布于白仓镇、黄荆乡和九公桥镇东田等地的石灰岩山地。
  红色石灰土 分布面积20.05万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零星分布于石灰岩山丘地。二、植被
  县内森林植被可分为5类:针叶林类有马尾松林(3个群落)、杉木林(2个群落)、华山松林、金钱松林、湿地松(火炬松)林、柳杉林、池杉林、落雨杉林、水杉林、三尖杉林、铁尖杉林11种;针阔混交林有两个群落;阔叶林类有常绿阔叶林(2个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林(2个群落)、落叶阔叶林(3个群落)、四旁绿化林4种;经济林类有油茶林、油桐林、茶叶林、枣树林、油橄榄林、梨树林、柑橘林、山苍子林、漆树林、脐橙、沙田柚、桃、李、杨梅、葡萄、柿子、竹林等17种;山顶矮林类有高山矮林和灌木林2种。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