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83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
页数: 29
页码: 53-81
摘要: 本文记叙邵阳县自然环境情况,其中包括地质、土壤、植被、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等。
关键词: 邵阳县 自然环境

内容

第一章 地质 土壤 植被
  第一节 地层
  县内地层除志留系、第三系缺失外,从上元古界到新生界、第四系皆有出露,其中以泥盆系、石碳系、二迭系分布广泛。元古界至下古生界地层仅分布于境内东南部和南部中低山地。
  震旦系 主要分布于河伯乡和河伯岭林场山原地带,分上、下两统,出露面积1.3平方公里。
  寒武系 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与震旦系呈整合接触。分布于河伯乡、河伯岭林场及白仓镇中低山地区。
  奥陶系 下、中、上三统出露齐全,分布于白仓镇、五峰铺林场、河伯岭林场和郦家坪镇罗汉寺等地,总面积26.29平方公里。
  泥盆系 下统缺失,中统主要出露于郦家坪镇张家冲、白仓镇至河伯乡五皇冲一带,五峰铺林场有少部分出露。上统主要分布于境内东部、南部及东南丘陵区和黄荆岭背斜等地。长乐、红石、九公桥有零星出露。
  石碳系 主要分布于檀江流域、夫夷水和资江西岸大部分地区以及黄塘乡、白仓镇新建、九公桥镇等地,总面积1046.8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2.42%,下、中、上三统发育齐全。
  二迭系 分布于长阳铺镇、岩口铺镇、塘田市镇、黄亭市镇、金称市镇等地,出露面积319.9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6.02%。下、上统发育齐全。上统龙潭组上段为薄至中厚层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及石英砂岩,其中含煤4~6层,可采2~3层,地质史上为第二个成煤期。
  三迭系 主要分布于九公桥、霞塘云、岩口铺等乡镇及长阳铺镇梽木山、黄亭市镇双清、金称市镇芙蓉等地含煤层的向斜轴部,分布面积57.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9%。
  侏罗系 上三迭统至下侏罗统零星分布于罗城乡、五峰铺镇水田等地,中——上侏罗统零星分布于九公桥镇等地。
  白垩系 零星分布于长阳铺镇梽木山、塘渡口镇红石及金称市镇等地,出露面积41.67平方公里。
  第四系 出露面积23.96平方公里,可分中、下更新统和全新统,分布于资水、夫夷水两岸。
  第二节 构造
  县境在大地构造上位于赣湘台向斜次一级构造单元,涟邵复式向斜的东南翼。构造方向呈北东20~30度,构造形迹以压扭性为主,褶皱次之。祁阳山字型构造的前弧北翼以白仓镇新民村→黄塘乡峦山铺村→谷洲为内、外带分界线,其构造形迹有褶皱和断裂,褶皱形态比较宽缓完整,如黄荆岭背斜,长15公里,宽约7公里,轴向北东40度左右,轴部由上泥盆统佘田桥组组成,两翼地层陡缓不一,东南翼较缓,一般为10~20度;西北较陡,多呈20~40度。断裂按其形态大体可分为两组,一组弧度较小,走向近于南北;另一组弧度较大,呈弧形弯曲,如火烧冲→金称市压性断裂,长约45公里,据长乐煤矿钻孔资料,发现断层带宽约10米,断层角砾岩,胶结紧密,北端断裂面倾向北西,倾角平缓,北西翼向南东方向强裂逆掩,使下石碳系盖于白垩系之上。水田、罗城一带断裂密集,岩层变化强烈。
  县内又处新华夏系巨型第二沉降带的边缘,构造线方向多呈北东20~30度。构造形迹以压扭性断裂为主,褶皱次之,常与祁阳山字型构造成斜接或重斜关系,如芦山→宋家塘断裂,走向呈波状弯曲,长30公里,总的走向朝北东30度的方向延伸。
  县内白仓至五皇冲和罗城等地,虽分别保留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地质构造,但多被祁阳山字型构造干扰归并,且都规模较小,仅见一些残留形迹。
  第三节 岩石
  按岩石成因分类,县内岩石有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3种:
  沉积岩 县内沉积岩的分布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2.15%,分碳酸岩、碎屑岩两种。其中碳酸岩分布面积133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7.06%,县内从南到北,由东往西均有碳酸岩出露,郦家坪镇的城天堂、河伯乡的城背及黄荆乡尤为集中,白仓镇、蔡桥乡、岩口铺镇也有大面积分布。碳酸岩主要产生于泥盆系、石碳系,其次是二迭系、三迭系,由于受自然条件和岩性的制约,出现埋藏型和裸露型两种碳酸岩类型。碎屑岩主要分布于县内东南部及南部中、低山地,面积50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5.09%。产生于中泥盆统跳马涧组、上统锡矿山组上段、下石碳统岩关阶中段、大塘阶侧水组、下二迭系当冲组和上统大隆组,主要由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页岩及硅质页岩等组成。
  变质岩分布于河伯岭至四尖峰、高霞山至罗城等古隆起地带以及郦家坪镇的罗汉寺局部地区,影响地层主要是奥陶系和震旦系,主要岩性为变质砂岩、板岩、硅质岩等。
  火成岩县内未发生过火山爆发,只是河伯乡陈仕垅有3处地方有花岗岩脉侵入,约0.3平方公里,为燕山期产物,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
  第四节 土壤 植被
  一、土壤
  全县土壤分属9个土类、14个亚类、39个土属、104个土种,其分布构成情况是:
  水稻土 分布面积49.58万亩,含5个亚类、18个土属、61个土种。其中淹育性水稻土3.47万亩,一般分布于高岸田、塝田;潴育性水稻土35.37万亩,主要分布于冲垄田和二塝田的中上部;渗育性水稻土约1000亩,主要分布在白仓、金称市、塘渡口等乡镇的冲垄低洼处;潜育性水稻土10.58万亩,主要分布于山丘地区垄田、冲田及山塘、水库脚下的冷浸水田;沼泽性水稻土570亩,分布于低洼积水地带。
  红壤 分布面积99.99万亩,含2个亚类、11个土属、21个土种,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岗地。
  山地黄壤 分布面积3.23万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6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河伯岭和五峰铺林场一带。
  山地黄棕壤 分布面积6350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分布在海拔1000~1200米的河伯岭与五峰铺林场的中山地带。
  山地草甸土 分布面积3090亩,含1个亚类、1个土属、2个土种,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河伯岭林场马头岭一带。
  潮土类 分布面积1720亩,含1个亚类、1个土属、1个土种,分布在县内河流两岸。
  紫色土 分布面积8470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主要分布在梽木山与邵阳市接界地。
  黑色石灰土 分布面积6.92万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零星分布于白仓镇、黄荆乡和九公桥镇东田等地的石灰岩山地。
  红色石灰土 分布面积20.05万亩,含1个亚类、2个土属、2个土种,零星分布于石灰岩山丘地。
  二、植被
  县内森林植被可分为5类:针叶林类有马尾松林(3个群落)、杉木林(2个群落)、华山松林、金钱松林、湿地松(火炬松)林、柳杉林、池杉林、落雨杉林、水杉林、三尖杉林、铁尖杉林11种;针阔混交林有两个群落;阔叶林类有常绿阔叶林(2个群落)、常绿落叶阔叶林(2个群落)、落叶阔叶林(3个群落)、四旁绿化林4种;经济林类有油茶林、油桐林、茶叶林、枣树林、油橄榄林、梨树林、柑橘林、山苍子林、漆树林、脐橙、沙田柚、桃、李、杨梅、葡萄、柿子、竹林等17种;山顶矮林类有高山矮林和灌木林2种。
  第二章 地形
  县境处衡邵丘陵盆地西南边缘向山地过渡地带,地形的基本特征为南高北低,中北部突起,岩溶地貌发育。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岗地兼有。地表切刈强烈,溪谷平原呈条状形分布。县境最高点在南部的河伯岭主峰山顶,海拔1454.9米;最低点在北部的长阳铺镇龙湾岭沙滩,海拔210米,高差1244.9米。县内地貌分4大类、9亚类。
  第一节 丘陵
  丘陵为县内主要地貌类型,多分布于县内西部和中部,面积864.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43.28%,相对高度60~200米,坡度15°~20°,局部达30°。组成岩性主要为石碳系石灰岩和二迭系砂页岩。丘谷交错,丘间凹地较发育。丘体浑圆,多呈馒头状,地势和缓起伏,具有向山地过渡的特点。冲沟发育,流水侵蚀作用较强,依形态可分低丘陵和高丘陵。
  低丘陵 分布于塘渡口、金称市、黄塘、九公桥、蔡桥、下花桥等乡镇,面积619平方公里,占全县丘陵面积71.63%。县内低丘陵相对高度60~150米,坡度15°~20°,地表破碎,丘间谷地宽阔平坦,丘陵表层多为薄层红土覆盖,松树、桐树、榨木及薪炭林混交生长较好。其中组成岩性为石碳系石灰岩的低丘陵主要分布于塘渡口、黄塘、下花桥、九公桥等乡镇,面积457.83平方公里,占全县低丘陵面积73.96%,石灰岩低丘陵呈沟谷发育,洼谷多垦为水田,丘坡多为旱粮地和果园。砂页岩低丘陵主要分布于金称市、蔡桥、长乐等乡镇,面积161.17平方公里,占全县低丘陵面积26.04%,多为油茶林地。
  高丘陵 主要分布于河伯、郦家坪及下花桥、小溪市、塘渡口、蔡桥、金称市等乡镇,面积245.2平方公里,占全县丘陵面积28.37%,相对高度150~200米,坡度20°~25°,基岩裸露,丘顶浑圆,丘体走向零乱,沟谷发育,多低洼平地,但延伸短。其中石灰岩高丘陵主要分布于河伯、下花桥、诸甲亭、小溪市等乡镇,面积199.53平方公里,占全县高丘陵面积81.37%。因其分布地区内人工垦荒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宜种经济林木和柏、椿及其他薪柴林。砂页岩高丘陵分布于塘渡口、蔡桥、金称市等乡镇,面积45.67平方公里,占全县高丘陵面积18.63%,多为油茶及松、杉混交林地。
  第二节 山地
  一、山地类型
  县内山地主要分布于东南四明山余脉和南部河伯岭及中部黄荆岭等地,面积410.7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0.57%,海拔多在4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主要由泥盆系、石碳系、白垩系、震旦系、寒武系灰岩、页岩、砂岩、浅变质板岩组成。地势高峻,山脊脉络明显,呈波状延伸,山体走向南部为北北西向,向北逐渐转为北北东向或北东向。根据相对高度及坡度形态可分为低山、中低山、中山。
  低山 主要分布于罗城、黄荆、塘田市等乡镇,分布面积290.15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70.64%。相对高度200~400米,坡度25°~30°,多为石灰岩低山,基岩裸露,土层较浅,流水溶蚀作用较强,山间谷地漏斗遍地,地表风化壳较薄,山脉呈短条状延伸,其中塘田市、罗城等乡镇境内低山山顶多呈锥状,黄荆岭低山山顶多呈浑圆状。
  中低山 分布在四尖峰、四明山等地,面积58.1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14.14%,相对高度400~600米,坡度大于30°。按其物质组成分为变质岩中低山、砂页岩中低山、石灰岩中低山。山势高大陡峻,走向明显,山脊较窄,山顶较尖,山脉走向为北北东向。山谷呈“V”型沟谷发育,地表风化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森林植被繁茂,多为杉林、楠竹及其他阔叶林地。
  中山 集中分布在南部河伯岭,面积62.5平方公里,占全县山地面积15.22%,海拔8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600米,坡度大于30°,按其物质组成分为浅变质岩中山和石灰岩中山。山峻、坡陡、谷深,山顶较尖,山脊较窄。主山脊走向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山谷呈“V”型沟谷发育,气候温凉,多云雾,冰冻期较长,流水侵蚀、下切及物理风化作用较强,风化壳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自然条件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二、主要山脉
  县内山脉分两支:
  第一支首于河伯岭,由东安县伸入县境南部。山体由北北西向转为北北东向成弧形展布。河伯岭为河伯乡和河伯岭林场属地,原名吴王岭、五马岭,相传昔有何姓者在此立寨,人称其为何伯,岭以人名,后讹为河伯岭。河伯岭位于县境南端,处邵阳、新宁、东安三县交界处,西北山脚距县城40公里,为资、湘水系的分水岭。南东首于东安,南西邻靠新宁,北亘县境,县内占地约36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峰50座,其中海拔800~1000米的山峰9座、1000~1200米的山峰6座、1200米以上的山峰5座。主峰海拔1454.9米,自山脚油麦冲至山顶,相对高度1050米,为县内最高点。山峰呈北西——北东向弧形展布,山体西南面险峻,北东面坡度略为低缓。山体组成岩性以白垩系砂岩为主,有少量板页岩出露。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平均气温为12.9℃。是县内最大的林区和主要用材林基地。山上现存乔灌木树种300余种,木本药材20余种。其叶龙坑、马头岭一带有银杏、香果、楠木、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用材林主要有杉、竹和樟、杈、楠木、赤椆、泡花楠等。北端为四尖峰,余脉越砂子岭,至黄塘乡东端过旌旗岭后即为黄荆岭。黄荆岭旧称王瓜岭,位于县境中北部,主要为黄荆乡属地,西山脚距县城29公里,为资江上游和其二级支流檀江的分水岭。黄荆岭是一座呈北北东向的短条状山脉。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邵阳县乡土志》载:“王瓜岭,以形似名,亦作黄荆岭,高而甚平。”黄荆岭由15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组成,南北直线长15公里,北伸至大祥区面铺乡为止,东西直线宽2.5公里,面积约31平方公里。最高峰金人罐,海拔660.4米。组成物质为石灰岩,地表经流水剥蚀、溶蚀,基岩裸露面积大。山间洼地发育,地表破碎,渗水严重,易旱。岩溶地貌,溶洞随处可见。
  第二支为四明山余脉,自东安、祁东两县的董家山、登云岭东来,入县境东南,由胡家岭、高霞山、谭家岭、山角岭、小眉山至朝阳岭后,再西出经朝拜岭往东北过塘冲山、吊井岭、狮子庵山至东大岭,从东大岭北行为排头岭,右下为祁东县的文家岭、洪家岭。
  第三节 平原
  一、平原类型
  县内平原系新生代第四系松散物组成,地面平坦,坡度小于5°,相对高度小于10米,分布在溪谷两岸,面积504.3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5.26%。根据其成因可分为堆积平原和溶蚀平原。
  堆积平原 因河流侵蚀堆积作用而成。分布于资江、夫夷水、赧水及檀江两岸,面积452.12平方公里,占全县平原面积89.64%。堆积平原土层较厚,土层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粘土层,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灌溉便利,是县内水稻的主要产区。但地势低平,易遭洪灾,部分水田含砂量偏高,保水、保肥性差。
  溶蚀平原 县内溶蚀平原零星分布于黄荆、河伯、郦家坪、白仓等乡镇,面积52.27平方公里,占全县平原面积10.36%。物质成分为粘土和亚粘土,土壤偏碱性,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性好,透气性差。田块相邻高差大,不利机耕。
  二、田荡
  平原为县内主要产粮区和水田集中地,随平原面积的大小而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田荡。县内较大的田荡有3处:
  谷洲田荡 位于檀江中下游,范围包括谷洲镇东北部的古楼、清水、鸟山、中坝、谷洲、式南、大塘、湾里等村,省道S217线从田荡经过。田荡土质60%为砂质土壤,40%为冲积土壤,水田总面积2.65万亩,为县内主要产粮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为县内主要西瓜产地。
  白仓田荡 位于四尖峰脚下,范围包括白仓镇中心区的白仓、大旺、何伏、坦湾、鸟语、白云、迎丰、井阳、观竹等村。207国道从田荡正中穿过。田荡土质多为红砂岩砂质土壤,水田总面积2.34万亩,为县内稻谷主要产区之一。
  板桥田荡 位于檀江上游,范围包括五峰铺镇西部的板桥、胡桥、六里桥等村。省道S217线从中经过。田荡土质以粘壤土为主,有少量砂质土壤,水田总面积1.46万亩。
  除上述外,县内面积较宽的田荡还有塘渡口镇的白羊铺田荡和红石田荡、塘田市镇的河边田荡和对河田荡、罗城乡的落担田荡、五峰铺镇的东田田荡、下花桥镇的下花桥田荡、霞塘云乡的霞塘云田荡等。
  第四节 岗地
  县内岗地面积217.5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0.89%,多分布在县境西北部和中部。海拔高度300米左右,相对高度小于60米,坡度小于15。,岗顶平滑,地表切割弱,土壤红土化程度高,大部分已辟为水田和旱土。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分为低岗地和高岗地。低岗地主要分布于长阳铺、九公桥、谷洲等乡镇,面积104.78平方公里,占全县岗地面积48.16%。相对高度10~30米,坡度5°~10°,地势起伏小,岗顶浑圆,风化壳较厚,土壤偏酸性。按其物质组成又可分为红土低岗地和石灰岩低岗地。高岗地主要分布于县境中部,面积112.77平方公里,占全县岗地面积51.84%。相对高度30~60米,坡度10°~15°,地势起伏和缓,岗顶浑圆。根据其组成岩性可分为石灰岩高岗地和砂页岩高岗地。
  第三章 气候
  县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大陆性程度较高,盆地效应明显。春夏秋冬起止时间分别为3月25日至5月30日、5月31日至9月16日、9月17日至11月18日、11月19日至来年3月24日,四季分明。冬少严寒,夏多酷热,春多寒流,秋多晴暖,春末夏初多雨,盛夏初秋多旱。春季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过渡时期,气温升降激烈。时受南方暖湿气团控制,气温高,湿度大。一旦北方冷空气入侵,则又大风阴雨,气温骤降。秋季是夏季风向冬季风过渡季节,天气晴暖,气候温和。24时气温逐日变量平均值,4月为3.5℃,7月为2℃,10月为2.3℃,1月为2℃,春秋气温差为5.2℃。
  第一节 温度
  气温 1981—2002年,县内年平均气温16.8℃,与1960—1980年平均值持平;最高为1990年和1992年,均为17.2℃;最低为1984年,16℃。期间,7月平均气温为27.9℃,比1960—1980年平均值降低0.3℃;最高为1991年,29.3℃;最低为1999年,26.1℃。同期,1月平均气温5.3℃,比1960—1980年平均值提高0.3℃;最高为2002年,8℃;最低为1984年,2.5℃。历年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27日,平均终日为11月18日,初终日间隔日数年均238.5天,大于10℃的年积温5285.2℃。冬季候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0℃的严寒期,历年平均为0.8候。极端最低温度低于零下5℃的时间年均不到1天,冰雪日年均7.2天。夏季候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30℃的酷热期,历年平均为1.6候。极端最高气温高于或等于35℃的天数,年均22.2天。日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8℃的天数年均为1.6天。1960—2002年,县内极端最高气温为40.1℃,出现在1963年9月1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1℃,出现在1977年1月30日。
  地面温度 县内地面温度,多年平均为19.7℃,比平均气温高2.8℃,7月平均地温比平均气温高5.6℃,1月平均地温比平均气温高1.3℃。1960—2002年,7月极端最高地温发生于1963年7月26日,为71.6℃,7月极端最低地温发生于1987年7月29日,为15.6℃,相差56℃。同期,1月极端最高地温发生于1967年1月27日,为47℃,1月极端最低地温发生于1977年1月30日,为-16.3℃,相差63.3℃。
  无霜期 1960—2002年,县内无霜期年均为286.4天,1961年度最长,为332天,1978年度最短,为253天。历年平均初霜日为12月5日,历年平均终霜日为2月20日,初霜日最早为10月30日,终霜日最迟为3月12日。有霜期内,历年平均有霜日为15.4天,1975年度最多,为33天,1965年度最少,为4天。县内有霜日内冻土层不深,一般夜冻日融,对作物危害不大。
  第二节 降水
  年降水量 1960—2002年,县内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其中大于1500毫米的特多年有1961、1970、1975、1982、1988、1994、1997、2002等8年;小于1100毫米的特少年有1963、1971、1974、1983、1992、1995等6年;其余则为雨量正常年。
  汛期降水量 1960—2002年,县内4—9月汛期降水,年均为823.5毫米,出现概率为33%,其中偏多年(921.2~1078.9毫米)概率为24%,特多年(大于1087.2毫米)概率为10%,偏少年(580.9~738.6毫米)概率为19%,特少年(小于572.6毫米)概率为14%。
  季降水量和月降水量 县内分季降水量,春季最多,冬季最少,夏季多于秋季。由于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差别较大,因而降水保证率亦有很大差异,达到80%保证率的降水量为:春季500毫米、夏季450毫米、秋季250毫米、冬季200毫米。县内分月降水量12月最少,以后逐月增多,5月最多,以后又逐月减少。
  主要农事季节降水量 县内主要农业生产季节为4—9月,其中4—7月是早稻生长发育最需水的时期,1960—2002年的43年中,该时段县内降雨量有4%的年份为201~400毫米,35%的年份为401~600毫米,46%的年份为601~800毫米,13%的年份为801~1000毫米,2%的年份大于1000毫米。8—9月为晚稻生长发育最需水的时期,1960—2002年,该时段县内有8%的年份降雨量小于100毫米,53%年份为101~200毫米,35%的年份为201~400毫米,4%的年份为401~600毫米。
  地域降水差异 县内降水总的趋势是西多东少,南多北少。新建、黄塘、九公桥、长阳铺一线以西地区,年均降水量大于1200毫米,以东地区则小于1200毫米。县内南部的河伯乡城背村,年均降水量多达1515.8毫米,最多的年份超过2000毫米。北部的梽木山年均降水1117.8毫米,西边的蔡桥乡柘桑村年均降水量1241.6毫米,东边的郦家坪年均降水量仅1002.3毫米。
  降雪与积雪 县内最早降雪一般年份始于12月15日,每年降雪日约为11天,最多达20天;降雪一般止于3月8日,最早止于2月10日,最迟止于4月8日。县内积雪日年均6天,最多18天,最少为零。积雪日平均始于1月5日,平均止于2月7日,最晚止于3月5日。
  第三节 其他气候特征
  相对空气湿度 县内历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80%,2—6月月平82%~84%,7月至来年1月月平76%~79%,3—4月月平84%,7月为74%,秋末与冬季最小,为14%~16%。
  蒸发 1961—2002年,县内年均蒸发量1249.9毫米,1963年最高,为1599.4毫米,1982年最低,为1085.5毫米。以月份分,7月最高,平均211毫米;8月次之,平均185.9毫米;6月平均140.4毫米,9月平均139.3毫米,5月平均125.9毫米,其余月份均在100毫米以下,年际变化与月平均气温基本一致。
  总云量 县内总云量以2—6月较多,平均8成以上,其中5月为8.4成,6月为8.3成。8—9月最少,为6.7成,10月为6.8成,其他月在7成和7.4成之间。
  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 1960—2002年,县内年均日照时数1501.4小时,1971年最多,为1930.2小时,1961年最少,为1146.7小时。一年中,冬季日照最少,每月平均在52.8~97.7小时之间,7月最多,平均为238.8小时,8月平均为212小时。县内日照百分率年均为37%,7月最大,为61%;8月次之,为57%;1—4月最小,在28%以下;其他各月在29%~46%之间。
  风与风力 县内平均风速为1.8米/秒,最大风速达10米/秒以上。7月盛行偏南风,平均风速为1.9米/秒。2—4月冷空气活动频繁,平均风速为1.8米/秒。其余各月为1.5~1.6米/秒。风速日变化为早晚较小,中午稍大。风速年变化为夏季较大,冬季较小。一年中,除7月偏南风较多外,其余各月以东东北风为主。年最多风向频率为20%,除6—8月小于20%外,其余各月均在20%或20%以上。
  第四节 灾害性天气
  县内灾害性天气主要有三寒、干旱、暴雨洪涝、大风及冰冻等。
  一、三寒
  春季低温 春季低温亦称倒春寒,指3月15日后连续5天或连续5天以上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11℃的低温天气,常伴有阴雨和大风出现,偶尔有冰雹。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一般有5次明显寒流。县内常因寒流侵害发生早稻烂秧、红薯死苗、棉花烂籽缺蔸等农业灾害。
  5月低温 1961—2002年的42年中,县内有19年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连续5天或5天以上日平均气温低于20℃的低温阴雨天气,占总年份的45.2%,对早稻幼穗分化造成危害,甚至僵苗不发蔸。
  寒露风 县内9月下旬,常有一次强冷空气入侵,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22℃,并伴有大风或阴雨,影响晚稻抽穗扬花。1941—2002年的62年中,寒露风出现最早为1972年的9月3日,最迟为1955年的10月6日。20世纪80年代,县内寒露风平均初日为9月16日;20世纪90年代为9月10日,比20世纪60年代寒露风平均初日提前10天。
  二、暴雨洪涝
  县内洪涝主要出现在6月至7月中旬,4月与5月次之,部分年份8月亦会出现秋汛。1982—2002年的21年中,县内共出现洪涝10次,分布于9个年份。其中发生在6月至7月中旬的有7次,8—9月的2次,11月1次。过程降水量200毫米以上的4次,过程最大降水量为260.4毫米,发生在1996年7月16日至18日。一日降水量90毫米以上的有7次,最大为180.5毫米,发生在1994年7月16日。
  三、干旱
  县内夏旱,一般在6月底或7月初开始,立秋前后解除,旱期平均30天左右。秋旱一般在8月中、下旬开始,9月下旬或10月结束,旱期平均50天左右。少数年份出现夏、秋连旱,或夏、秋、冬连旱。1978—2002年的25年中,只有1993、1994、1997、2002等4年无旱,1998年6月29日至1999年4月24日,县内发生夏、秋、冬、春四季连旱,旱期长达301天,雨量比正常年份少498.8毫米,县内所有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1999年,县内仅栽培早稻20.28万亩。
  四、冰冻
  县内最早出现冰冻一般为12月底,最迟为次年2月底,1月中旬至2月中旬机率最高。冰雪日一般年均3~4天,高寒山地10余天。1978—2002年,有1980、1982、1983、1984 1988、1991、1996年等7个年度均出现一次连续4~6天的中等冰冻,1978—1979、1981、1986—1987、1989—1990、1993、1998、2002等7个年度均出现一次连续1~3天的轻度冰冻。
  五、大风
  县内大风(风速大于17米/秒或风力七级以上)分三种类型:
  寒潮大风 即由北方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偏北大风,多出现在冬、春季节,约占大风次数的57%。县内每年4月均有1~2次寒潮大风,为寒潮大风最多的月份。
  雷雨大风 即在春末、盛夏、秋初伴随雷雨出现的阵性大风,占大风次数的43%,多发生在6—9月,7—8月最多,一般午后出现,时间短,来势猛,危害性大。
  龙卷风 是一种强烈的小范围旋转风,常在酷热天气积雨云的底部出现。所经之处,树折屋倒,造成局部严重灾害。
  六、冰雹
  1963—2002年的40年中,县内共出现冰雹22次,其中1983年出现3次。县内出现冰雹天气多在2—4月和7—8月,主要通过路径有3条:一条是隆回周旺铺→岩口铺→长阳铺;一条是邵东毛家栗山→诸甲亭→下花桥;一条是塘渡口镇→双清→金称市。冰雹团粒小似黄豆,大似鸡蛋。降雹时间短者几分钟,长者半小时。瞬间最大风力达8级以上,能摧毁房屋、树木及作物。
  附 1978—2002年气象灾害年表
  1978年4月15日19时 黄塘、塘渡口、新建、小溪市、霞塘云等公社发生冰雹、山洪灾害,损坏房屋355间,冲垮桥梁24座、山塘36口、河坝43座,死9人,伤29人。
  1979年 春遭水灾,秋冬连旱113天。
  1980年6月26日14时半 谷洲、湾塘、黄荆、诸甲亭、杉木桥等公社发生冰雹灾害,雹大如鸡卵,折断电杆97根、倒房59间,死1人,伤18人。
  是年 秋旱52天。
  1981年6月28—30日 连日暴雨,岩口铺公社仁安冲山崩,掩埋房屋11座。
  1982年2月5—14日 黄荆、城天堂、河伯等公社发生大冰冻,断裂电杆277根,压断电线1.94万米,倒房23间,冻死耕牛982头。
  6月11—18日 县内暴雨,洪水淹没稻田18万亩,倒房220间,死2人,伤32人。
  9月 寒露风危害,县内有5.2万亩晚稻未齐穗。
  1983年4月6—8日和25—26日 县内先后两次发生洪灾,倒屋24间,死1人。
  6月23日 河伯、杨青、河边、金称市、芙蓉等公社下雹20分钟,风雹停后,河伯岭一农民拾到被风雹打死的鸟雀数十斤。
  8月26日19时 塘田市区和梽木山区岩口铺公社发生雹灾。
  1984年5月29—30日 暴雨,资江罗家庙水文站河段水位达231.59米,夫夷河三门江水文站河段水位达235.1米。
  6—8月 县内连旱60余天。
  8月1日16时 罗城暴雨,山洪卷走2人,泥沙淹没农田700亩
  1985年4月9日19时50分 县内发生罕见飑线风,最大风速40米/秒。塘渡口镇、塘渡口乡、红石乡等重灾区摧毁房屋500余间,死17人,伤356人,红石煤矿十几吨重的绞车铁架被掀翻。
  1986年4月10日17时15—30分 大田、小溪市、黄塘、梽木山、皇安寺、长阳铺、岩口铺等乡镇发生雹灾,风力8级,倒房56间,死2人,伤372人。
  6月22日 县内普降暴雨,全县有28乡、516村暴发山洪,其中罗城乡降雨250毫米,中和乡大田小学教室倒塌,压死学生4人,伤20人。
  8月15日16时 谷洲乡廖桥、大塘等村发生雹灾,倒房18间,死1人,重伤6人。
  1987年4月22日 县内发生特大洪灾,县城街道被淹。
  1989年7月26日22时至27日6时 下花桥、湾塘、中和、双江、谷洲、黄塘、五峰铺等乡镇降雨98毫米,洪水淹没稻田3万余亩,阻断公路10公里。
  1990年4月3—25日 县内连续23天低温多雨,烂秧最严重的秧田烂秧率达80%。
  4月20日 五峰铺区、下花桥区、塘渡口区的10个乡镇发生雹灾,受灾人口6.76万人,倒房44间。
  5月10—13日 蔡桥、长乐、梽木山、长阳铺等乡镇发生龙卷风灾害,伤10人,死亡大牲畜10头,倒房221间。
  春至夏初 县内先后发生6次水灾。
  6月22日至9月21日 连旱3月,全县有13个乡镇机关无水可饮,43所中小学校因缺水无法开学。
  1991年3月25 五峰铺区发生雹灾。
  6月4—8日 全县普遭水灾,皇安寺乡肖家村的龙虎岭发生滑坡。
  8月 县内连旱1月。
  1992年6月中旬 县内平均降雨量140毫米,洪水淹死1人,农田受灾面积3.11万亩,其中失收1.02万亩。
  1993年8月5—7日 县内普降暴雨,35个乡镇、548个村受灾,死3人,毁坏耕地4100亩,冲垮稻田鱼池4230处,冲走防洪护岸11处,冲垮山塘589口,阻断公路98.6公里。
  1994年4月26日、8月6日、8月15日 县内先后三次遭受特大洪灾,44个乡镇场受灾,受灾人口30万人,死12人,损坏房屋9638间。
  1995年7月25日15时 五峰铺镇暴发龙卷风,倒房20间,死2人。
  1996年7月16—18日 县内累计降水260.4毫米,夫夷河上游的新宁县和广西资源县及赧水上游的洞口、隆回两县均急降暴雨,洪水分别从南面、西面涌入县境河段,罗家庙水文站每秒最大流量达1.38万立方米,水位高达236.5米,比最高的1954年高出1.7米。全县25个乡镇场受灾,死7人,伤50人,淹没稻田19.8万亩,淹没电灌机泵354处,冲毁山塘1158口,冲垮河堤护岸658处,损坏渠道1180条,县城3条主要街道被淹,街道被淹最深处达4.6米。
  1997年4月17日13—14时 白仓、五峰铺、罗城、下花桥、河伯、黄荆、塘田市、塘渡口、黄塘、金江10个乡镇发生龙卷风灾害,死6人,1.53万亩农作物受灾。
  7月24日和8月1日 郦家坪、白仓、九公桥、蔡桥4乡镇的83村先后发生特大暴雨和龙卷风灾害,倒房145间,损房142间,冲垮渠道142处,冲垮山塘96口,淹没稻田2300亩。
  1998年5月1日10时 塘田市镇的三青、楠木、屏峰三村发生龙卷风灾害,倒房10间,损房310间,伤84人,死亡大牲畜12头,农作物受灾面积140亩。
  5月22日 县内普降暴雨,金称市、塘田市、黄亭市、霞塘云、塘渡口、九公桥、长阳铺7乡镇的106村发生洪灾,倒房58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45万亩,冲毁渠道258处。
  6月27日始 县内连旱81天,全县大部分水库、山塘干涸见底,25个乡镇场全部受灾,42.46万亩晚稻失收。
  2000年9月5日17—18时 五峰铺、罗城、金江、白仓、下花桥5乡镇的102村发生龙卷风和冰雹灾害,倒房207间,死1人,4.6万亩农作物受灾。
  2002年6月27—29日 县内普降暴雨,黄亭市、塘田市、河伯、霞塘云、长阳铺、下花桥、小溪市、谷洲、白仓、九公桥、五峰铺、蔡桥等乡镇的307村受灾,受灾人口40.5万人,倒房193间,损房619间,淹没农田2.14万亩,冲垮渠道289处、山塘107口,冲走鱼苗3.2万余尾。
  7月18、21、23、25日 县内普降暴雨,金称市、塘田市、霞塘云、小溪市、黄亭市、白仓、五峰铺、罗城、河伯、谷洲、长阳铺等乡镇的229个村受灾,受灾人口35.22万人。倒房54间,早、中稻受灾面积3.53万亩,晚稻秧苗受损4800亩,冲垮渠道192处,冲走大牲畜78头,冲垮山塘306口。
  8月18—19日 县内再度普降暴雨,县城被淹最深处达2米,150家商店被迫停业,塘渡口、河伯、塘田市、白仓、五峰铺、霞塘云、小溪市、岩口铺、长阳铺、下花桥、谷洲、罗城、金称市、九公桥、金江、黄亭市等乡镇的391个村受灾,中、晚稻受淹8.96万亩,冲垮渠道512处,冲垮山塘408口,冲走大牲畜227头。
  第四章 水文
  第一节 地表水
  县内有长度5公里以上或流域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溪62条,总长度738.1公里,河网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0.37公里。县内河溪主要为资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95.5%,分资江干流、资江南源夫夷水、资江西源赧水、资江二级支流檀江4个流域区;湘江水系流域面积仅占全县总面积4.5%。
  一、夫夷水系
  夫夷水为资江南源,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县金紫山,于新宁县回龙镇车上伍家入县境金称市镇,再经塘田市镇、白仓镇、塘渡口镇,在霞塘云乡双江口与资江西源赧水汇合为资江。夫夷水在县内流程45.3公里,流域面积548.77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18立方米/秒。夫夷水在县内有支流10条,分别是:
  黎家冲溪 全长6.1公里,县内长度1.3公里,流域面积11平方公里(含在新宁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新宁县铁炉冲,于金称市镇金河村周家汇入夫夷水。
  黄泥溪 全长17公里,县内长度11公里,流域面积74平方公里(含在新宁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新宁县狮子垴,于金称市镇金河村小江边汇入夫夷水。
  社溪田溪 全长8.4公里,流域面积19平方公里,发源于金称市镇墨斗山,流经该镇社田、大兴村,于金称市汇入夫夷水。
  涟溪 全长9.9公里,流域面积26平方公里,发源于金称市镇大岭上,流经该镇石冲涟溪、张家、新屋里等地,于金称市镇陡石村汇入夫夷水。
  双江溪 又名岔江,全长53公里,县内长度8.3公里,流域面积408平方公里(含在新宁县的流域面积)。双江溪发源于新宁县高挂山东麓,流经新宁县三渡水、二渡水、一渡水县内塘田市镇河边等地,于塘田市镇岔江口汇入夫夷水。双江溪在县内有支流3条:大木塘溪发源于县内河伯岭,流经陈仕垅、龙石塘,于新宁县涂家汇入双江溪;杨青溪发源于县内河伯岭,流经源头、杨青,于河伯乡杨田村汇入双江溪;黄义塘溪发源于塘田市镇坡家湾,流经茶铺亭、肖七,于塘田市镇艾坝张家汇入双江溪。
  紫阳观溪 全长10公里,流域面积35平方公里,发源于太阳山北麓,流经天山、田方塘、紫阳观,于塘田市镇汇入夫夷水。紫阳观溪有支流水口山溪,于塘田市三房头汇入紫阳观溪。
  白仓溪 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75平方公里,发源于太阳山北麓,流经白仓镇陈家冲、竹山、迎丰、坦湾、竹元、石牛坝,于邓家汇入夫夷水。白仓溪有支流黄伏园溪,于白仓镇贺家村杨通庙汇入白仓溪。
  横板桥溪 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54平方公里,发源于鸭山岭,于塘田市镇桥头村江口汇入夫夷水。横板桥溪有支流2条,即柿山林家溪和石背底溪。
  唐家湾溪 全长18公里,流域面积68平方公里,发源于白仓镇邓拾村,流经白仓镇杨易、黄塘乡谭政桥、塘渡口镇五星、堆上、石桥,于塘渡口镇向阳村唐家湾汇入夫夷水。唐家湾溪有支流2条:高塘冲溪发源于白仓镇高塘冲,流经白仓镇塘代、莫元和塘渡口镇五星、桂花、堆上,于塘渡口镇石桥村汇入唐家湾溪;羊田溪发源于黄塘乡黄塘村,流经塘渡口镇羊田村,于塘渡口镇石桥村汇入唐家湾溪。
  沙坪溪 分别发源于塘渡口镇大岭村和双合村,在县祁剧团处汇合后于建筑公司背后处汇入夫夷水。现该溪在城建时被覆盖,已修建为地下下水道。
  二、赧水水系
  赧水为资江西源,发源于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青界山主峰黄马界西麓,于隆回县北山乡大田庄村入县内长乐乡渡头村,流经黄亭市镇,至霞塘云乡双江口村与夫夷水汇合为资江。赧水在县内流程37公里,流域面积315.6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108立方米/秒。赧水在县内有支流5条,分别是:
  伏溪桥溪 全长24公里,县内长度22公里,流域面积151平方公里(含在新宁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新宁县吉山曾家,流经县内蔡桥乡龙口、毛坪、蔡家桥及长乐乡江东桥、塔桥等地,于长乐乡伏溪桥汇入赧水。伏溪桥溪在县内有支流3条:下石燕溪于长乐乡江东桥汇入伏溪桥溪,石桥溪于长乐乡相木山汇入伏溪桥溪,石井溪于长乐乡马头岭汇入伏溪桥溪。
  檀山坝溪 全长12公里,流域面积19平方公里,发源于蔡桥乡立华村陶家冲,于黄亭市镇金檀村圳上罗家汇入赧水。
  道光山溪 全长16公里,县内长度3公里,流域面积62平方公里(含在隆回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隆回县大柱庵,入县境后,于黄亭市镇道光山汇入赧水。
  大水塘溪 全长8.2公里,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发源于黄亭市镇坪塘村,流经黄亭市镇石冲杨家、葬塘杨家、冷水田,于大水塘村汇入赧水。
  塔水桥溪 全长23公里,县内长度21公里,流域面积66平方公里(含在隆回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隆回县野里岩,入县境后,自北向南,和资江逆向而流,经岩口铺、小溪市、霞塘云等乡镇,于霞塘云乡孟家塘村芦茅塘汇入赧水,为县内唯一自北向南的溪水。
  三、资江干流水系
  夫夷水、赧水两水于霞塘云乡双江口村汇流后,自南向北流经小溪市乡、九公桥镇,于长阳铺镇竹林寨入邵阳市境。资江干流在县内流程38.5公里,流域面积1269.5平方公里。资江为山溪型河流,暴涨暴落。其罗家庙水文站河段最高水位236.5米(发生于1996年7月18日),最低水位222.7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90.28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165万吨,含沙量0.176公斤/立方米。
  资江干流在县内有支流5条,分别是:
  银仙桥溪 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91平方公里(含在隆回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隆回县黄泥畬,流经县内岩口铺镇肖家坝、皇安寺,于长阳铺镇金龙村肖家汇入资江。银仙桥溪有支流花桥溪。
  大坝溪 又名泥江,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190平方公里,发源于白仓镇老屋冲,流经黄塘乡、塘渡口镇和七里山园艺场,于九公桥镇泥江口汇入资江。大坝溪有支流3条:塔石湾溪于塘渡口镇康家汇入大坝溪;虎石坝溪于塘渡口镇石虎村汇入大坝溪;白竹桥溪于九公桥镇云南李家汇入大坝溪。
  石溪 全长13公里,流域面积37平方公里,发源于岩口铺镇,流经长阳铺镇贯冲村、秋田村,于石溪村江边罗家汇入资江。
  李山峰溪 全长9公里,县内长度3.7公里,流域面积33平方公里(含在新邵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长阳铺镇陆家凼老屋院子,流经新邵县杉木岭、长塘、柑子桥、木山等村落,再绕回县内长阳铺镇李山峰汇入资江。
  大湾冲溪 全长13公里,县内长度5.5公里,流域面积25平方公里(含在邵阳市的流域面积),发源于九公桥镇人字岭,流经大祥区雨溪桥镇汇入资江。
  四、檀江水系
  檀江为邵水一级支流、资江二级支流,发源于东安县尖木岭南麓,从界牌桥流经五峰铺和下花桥镇,于谷洲镇杨吉坝入大祥区檀江桥汇入邵水。县内流程44.3公里,流域面积450.91平方公里,平均流量8.5立方米/秒,檀江在县内有支流7条,分别是:
  兰桥头溪 全长12公里,县内长度1.4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含在东安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东安县罗家,于县内五峰铺镇新桥村大湾汇入檀江。
  五峰铺溪 全长7.8公里,流域面积18平方公里,发源于五峰铺镇董家山,于五峰铺镇沉淹塘村毛家冲汇入檀江。
  落马桥溪 全长10公里,县内长度8公里,流域面积79平方公里(含在东安县的流域面积),发源于东安县右塘,流经县内白仓镇岩塘、五峰铺镇石板桥、排桥等村落,于五峰铺镇落马桥汇入檀江。落马桥溪有支流3条:长铺溪于五峰铺镇弄子村长铺汇入落马桥溪;陈保冲溪于五峰铺镇陈保村汇入落马桥溪;金江溪全长17公里,县内长度4公里,发源于东安县张家冲,于县内五峰铺镇板桥村得月桥汇入落马桥溪。
  双江溪 全长22公里,流域面积121平方公里,发源于县内尖木岭,流经大江里、四房头、宋家桥等地,于下花桥镇双江村汇入檀江。双江溪有支流3条,分别为驻马桥溪、田塘铺溪、杉树湾溪。
  老堡家溪 全长7.7公里,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发源于油榨冲,流经祖家宅、堡口冲等地,于下花桥镇史家汇入檀江。
  谢家桥溪 全长7.8公里,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发源于雷家冲,流经金艮斗、杨家亭、神山庙、南子垫等地,于下花桥镇谢家桥汇入檀江。
  小江溪 全长21公里,流域面积70平方公里,发源于大安塘,流经二水院子、沙白塘、杉榔坝、蒋家坪、湾塘,于谷洲桥汇入檀江。
  五、资江水系县内其他支流
  槎江 邵水一级支流、资江二级支流,全长41公里,县内流程9.8公里,发源于郦家坪街口,在郦家坪镇杨家冲入邵东县境汇入邵水,槎江在县内有支流4条,即发源于张古塘的将军庙溪,发源于狗基石的东园溪,发源于邵东县的的郑家冲溪和仰山庙溪。
  清江庙溪 资江二级支流,全长16公里,县内长度6.2公里,发源于岩口铺镇牛阿塘,流经隆回县地后,再入新邵县于溪里汇入资江一级支流石马江。
  大庙边溪 全长15公里,县内长度6.5公里,发源于岩口铺,从烂坝入新邵县境于大庙边汇入资江一级支流石马江。
  六、湘江水系
  楼脚底溪 湘江二级支流,全长31公里,县内长度8公里,发源于祁东县马鞍山,流经县内罗城乡,再入祁东县境于楼脚底汇入湘江一级支流祁水。楼脚底溪流经县内地段有罗城溪汇入。
  西子院溪 湘江三级支流,全长6.5公里,县内长度2.6公里,发源于郦家坪镇城天堂,流经罗汉寺入祁东县于永隆桥汇入湘江二级支流雷家寺溪。
  田心洞溪 湘江二级支流,全长24公里,县内长度4.5公里,发源于河伯岭南麓,流经马头岭入东安县境于小田汇入芦洪江。
  蒋家村溪 发源于河伯岭高岭岩北,流经向阳水库再入东安县境汇入芦洪江水系。
  第二节 地下水
  县内地下水年自然资源量2.97亿立方米,有地下河50条,其中雨季每秒流量超过400升的1条、300~400升的1条、200~300升的1条、100~200升的15条、50~100升的5条、50升以下的26条。县内泉点密布,其中有岩溶大泉87处,每秒流量20升以上的泉井34处,水质以碳酸钙型为主,PH值在6.5~7.5之间,均属低矿化淡水,按富水岩组可分四大类:
  松散岩类堆积层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金称市、小溪市等地,分布面积23.9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2%;泉流量一般为0.014~0.461升/秒,水量中等。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主要分布于长阳铺、塘渡口、金称市、郦家坪、罗城等地的断陷盆地中,分布面积49.1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46%;泉流量一般为0.04~0.087升/秒,水量中等。
  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蔡桥、塘田市、罗城、黄亭市、岩口铺、河伯、五峰铺林场等地,分布面积505.8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25.33%。
  碳酸岩裂隙岩溶水 分布于黄荆、河伯、白仓、黄塘、岩口铺、蔡桥、小溪市、下花桥、九公桥、五峰铺、长乐、黄亭市等地,分布面积141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01%。
  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后,因县内植被严重破坏,地下水流量逐年降低。20世纪90年代后,地下水流量有所回升。
  第五章 自然资源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982年农业区划查明,全县土地总面积298.87万亩,其中:
  耕地130.33万亩(含田埂、土埂),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3.6%。其中水田61.35万亩,田埂23.18万亩,旱土31.58万亩,土埂14.21万亩。
  林地120.81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40.4%;园地6.79万亩,占2.3%。
  居住用地9.6万亩,占3.2%。
  交通用地1.2万亩,占0.4%。
  工矿用地0.14万亩,占0.04%。
  水域15.83万亩,占5.3%。
  难利用地13.94万亩,占4.69%。
  特殊用地0.23万亩,占0.07%。
  1992年,县内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县内土地总面积1996.89平方公里,合299.53万亩,其构成分布状况为:
  耕地90.23万亩(不含田埂、土埂),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0.12%。其中水田64.2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71.18%;旱土26万亩,占28.82%;水田面积中,灌溉水田59.43万亩,占水田总面积92.52%,天水田4.8万亩,占水田总面积7.48%。
  林地117.69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9.29%;其中有林地106.61万亩,占林地总面积90.58%;灌木林地3.15万亩,占2.68%;疏林地1.5万亩,占1.28%;未成林造林地5.38万亩,占4.58%;迹地1.04万亩,占0.88%;苗圃129亩,占0.01%。
  园地11.0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68%;其中果园5.68万亩,占园地总面积51.5%;菜地1.42万亩,占12.83%;桑园191.7亩,占0.17%;其他园地3.92万亩,占35.5%。
  牧草地5854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0.2%;其中天然草地5805亩,占牧草地总面积99.17%。
  建筑用地及工矿用地10.68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3.57%;其中农村居民建筑用地9.22万亩,占86.32%;城镇建筑用地3012亩,占2.82%;独立工矿用地4106亩,占3.84%。
  交通用地1.47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0.49%;其中公路用地8317亩,占交通用地56.51%;农村道路用地6401亩,占交通用地43.49%;港口码头用地0.6亩。
  水域18.30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6.11%;其中河流水面4.81万亩,占水域面积26.28%;水库面积1.46万亩,占7.96%;坑塘水面5.83万亩,占31.88%;滩涂5.30万亩,占28.91%;沟渠8231亩,占4.5%;水工建筑用地864亩,占0.47%。
  未利用地49.54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6.54%;其中荒草地2.36万亩,占未利用地面积4.76%;沙地3743亩,占0.76%;裸土地2934亩,占0.59%;裸岩、石砾地1.63万亩,占3.29%;田埂29.92万亩,占60.4%;土埂14.75万亩,占29.77%;其他面积2118亩,占0.43%。
  第二节 矿产资源
  一、非金属矿
  县内已探明的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石灰石、煤炭、石膏、大理石、重晶石和少量油页岩、高岭土、花岗石、白云岩砾石、硅质板岩、腐殖酸氨(油土)等。
  无烟煤 县内无烟煤矿主要分布于长乐、三比田、枫江溪3矿区,另隆回县的箍脚底矿区和新宁县的丰田矿区均部分延伸县内。全县无烟煤累计探明储量8767.5万吨,保有储量7554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134.6万吨。含煤面积197.6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9%。长乐矿区北起长乐余家湾,南止新宁县界,东起蔡桥上院子,西止落马水库,含煤面积85平方公里,已探明地质储量3943.5万吨,保有储量3920.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580.4万吨。三比田矿区北起霞塘云朝阳村,南止金称市镇芙蓉村,东起赧水河道,西止黄亭市镇兴隆村,含煤面积75.6平方公里,估算地质储量1881万吨。枫江溪矿区北起梽木山,南止大木山,东起孔塘,西止枫江溪,含煤面积36.2平方公里,已探明地质储量2608万吨,保有储量1541.9万吨,其中工业储量512.3万吨。箍脚底矿区县内部分0.8平方公里,已探明地质储量335万吨,保有储量210.8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1.9万吨。丰田矿区仅在金称市镇金良、黄泥等村占一线边角,含煤面积及储量不明。
  大理石 分布于黄荆、塘渡口、九公桥、黄塘、下花桥、谷洲、郦家坪、五峰铺、白仓、河伯等乡镇,有墨玉、花色两种,储量3.3亿立方米。
  石膏 分布于长乐乡和黄亭市镇,埋藏较深,储量3.6亿吨,居全省第一。
  重晶石 分布于郦家坪镇罗汉村,储量20万吨。
  二、金属矿
  县内已探明的金属矿藏有铁、锰、锑和少量铅、铝、铜、铀、钒等。
  铁 分布于霞塘云、塘渡口、黄塘、下花桥等乡镇,储量2250万吨,含铁量24%~40%,主要有菱铁矿、赤铁矿、褐铁矿三种。
  锰 分布于岩口铺、小溪市、黄亭市、霞塘云等乡镇,估计储量8218万吨,含锰量25%~35%。
  锑 分布于河伯、白仓、小溪市、岩口铺、罗城、郦家坪等乡镇,储量2.36万吨。
  第三节 旅游资源
  县内无建成开放的风景旅游区,散布的自然景点中,较有开发价值的有:
  双江口 位于县城西2公里,为夫夷水和赧水汇合处。江面开阔,河西为平坦的田荡,有宋代修建的罗公庙和渔父亭遗址。东岸有双庐冲,谷口窄长,腹谷幽深。南岸有山名侯王寨,古木葱茏,传为西汉夫夷侯狩猎处。夫夷水入口处有江心小岛鹭洲,岛上面积约200亩,植被繁茂,为避暑佳地。
  渣滩 自双江口溯赧水上游2公里有渣滩,1980年建成渣滩大坝后,上游形成长6.2公里、水域宽1.8万余亩的渣滩平湖,湖光山色,为县内一景。河西岸有天子岩和天子岭。天子岩洞口离河面约2米,洞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旱洞,长100米,最高处10米,洞内怪石峥嵘,造型奇特,色彩斑斓。下层为水洞,泉水叮咚,暗流宛转,深不可测。天子岭竹林青翠,松杉繁茂,建有天子岭国有林场(又名反封岭林场)。
  城南景点 县城之南2公里,有旺爷山、道公山,两山对峙,遍山竹林。两山间有鲤鱼冲,谷壑深幽,草茂林深。旺爷山建有普济寺。旺爷山东1公里有炎山岭,海拔530.5米,为县城周围最高处,山上松杉茂密,晴日登山一望,县城全貌及周围数十里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山上建有电视差转台。自炎山岭脚下跨207国道,傍道公山而下有深谷名猫儿岩。出谷口南行2公里有珍珠岩。珍珠岩又名甑子岩,洞口陡峭,垂直而下30余米,洞内深邃莫测,洞洞相连,雄峻异常,不知其宽几何。地下暗河,流水咚咚,钟乳石争艳斗奇。因洞口奇险,少有探险者。近年,县城有好奇者,结伴持光架梯攀援而下,观后皆叹洞奇。自珍珠岩绕西1公里过夫夷河,河西岸书堂山有百丈白石壁凌空高悬。石壁下有向阳大坝,坝上碧波万顷。石壁半腰建有仙神庵。自仙神庵拾级而登,上山顶北行即为马鞍山,县城居民每日上山游玩者络绎不绝,山上建有憩心亭。自马鞍山而下即回城区。
  响水洞 位于塘田市镇赤山村。因洞内阴河激水扑石响声咚咚而得名。洞分上下,上洞有四处洞门和可容百人以上的洞室10个。主洞高15米,宽12米,长250米,可容数千人。主洞左侧有4条支洞,第三条支洞有一后洞,亦可容千余人。洞道或宽或窄,或平或险,洞中有洞,千回百转。洞景千姿百态,其石,或似雄狮蹲伏,或如飞龙舞爪,或像罗汉合掌,或状苍鹰展翅。莲花台、观音阁,争相献奇;水晶宫、珊瑚岛,秀姿纷呈。石桥、石林、石柱,晶莹如玉;石桃、石鳖、石灯,惟妙惟肖。下洞更深邃雄奇,险不可测。上洞口10米处,有一堵人工建筑的高墙,高2丈,宽3丈,厚8尺,昔为乡人避官府追捕而修。响水洞又名“完贞洞”,传明嘉靖三年(1524),有唐氏女辛贞为避寇,携弟藏洞中,被掳,寇欲奸之,辛贞使寇先放其弟,复支寇取水,趁机自刎。月后寇平,乡人寻见其尸,颜犹如生乡人葬其尸于洞口,刻碑以彰其烈。
  济公岩 位于河伯乡新坪村。传说济公曾在此洞修炼,遂名岩下有济公庵遗址。洞内高10~15米不等,有12洞厅,22道石门贯穿其间进洞下70级台阶,第一个洞室便是演武厅。过演武厅,进入龙纹厅,洞侧有一排长20米的钟乳石廊柱,浑然天成。隔廊的洞室叫滴水宫,滴水咚咚,池水汪汪,寒凉清澈。再过一石宝塔,然后沿小道依次可通八厅八室。其中,千佛厅、塔林宫、大雄宝殿和蘑菇宫,尤为壮观。石壁似龛,或如塔窗,或像莲台,53堆如塔如堡的钟乳石齐集于此,俨如一尊尊雕像,或仰或卧,或怒或喜,姿态万千。珊瑚塔、珍珠塔、蘑菇塔、灵芝塔、猴塔、花塔,高低不同,结构各异。念珠葫芦、济公破鞋,别致有味。石香炉、石盆景,随处可见。洞深处,有一狭窄洞口,阴气嗖嗖,深邃莫测,洞壁刻有8个大字:“左通广西、右走四川”。20世纪90年代,曾有人计划开发济公岩为旅游景点,因资金无着未果。距济公岩1200米处有豪珠岩,因洞似一巨大佛珠而得名。洞内面积及景致与济公岩大体相似,造型布局较济公岩尤绝。因洞口极窄,少有探险者。
  阳乌岭 县内名山,位于黄亭市镇兴隆村,昔为夫夷侯国和都梁侯国分界处,亦为佛教胜地。山上苍松翠竹、鸟语花香。明洪武三年(1370),山顶始建有寺院两座,历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20世纪50年代后,寺院和历代文人墨迹均被毁。20世纪90年代,村民集资复修寺院。
  四尖峰 位于河伯岭山脉北端,白仓镇境内,北山脚距县城21公里。清道光二十五年《宝庆府志》载:“四峰山,一名四望山,一名四尖峰,西首于新宁杨青河伯大岭,山南为东安”。四尖峰由大小11座山峰组成,其中有四座山峰突兀耸立,形如指尖,故名。又因昔时登之可望4县(武冈、邵阳、新宁、东安),故又名四望山。面积9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74米,山体东南峻险,西北缓,从山脚的代家冲至山顶,直线距离1.5公里。四尖峰山势险峻,峰顶尖,山脊窄,登极山顶,俯视山下,心悸目眩。且地扼宝永要冲,易守难攻,历为兵家用武之地。山上杉林密茂,东山谷内有石盆水库,碧波荡漾。山脚下有白仓田荡,十里风光一览无余。东北山脚下有观音阁,西山脚下3公里处有奣岩,均可游览避暑。
  高霞山 属四明山余脉,位于县境东南部,为邵阳与东安两县界山,主峰海拔813米,昔为道教胜地,山上古木参天,十分幽静。旧志载:“高霞山后枕四明,前襟霞水,左引小寨,右挹东井,为县南第一名山”。山顶有唐代修建的高霞观、药庵遗址,相传为唐代真人李震修道采药处。明末清初,宝庆名人多匿迹于此。岭东有谭家岭、三角岭(海拔919米),山势高峻,溪流淙淙。
  桃花岛 位于九公桥镇塘洪村资江河心,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碧草翠竹,岸柳桃花,为县内游览胜地。20世纪末,县人曾在岛上建有宾馆和休闲设施。距桃花岛下游3公里处的资江东岸有市林科所森林公园。
  第四节 水资源
  县内年平均降水总量24.22亿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总量11.03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45.5%,灌溉还原水量为1.7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2.73亿立方米,耕地亩均1821立方米,人均1708立方米。客水年均径流总量86.14亿立方米,其中夫夷水为34.94亿立方米,赧水为50.32亿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9.24万千瓦,其中夫夷水占31.6%,赧水占23.6%,资江干流占35.9%,檀江占5.8%,湘江水系占3.1%。
  第五节 野生动植物资源
  一、野生植物
  1982年农业区划调查和1984年林木种源普查结果,县内野生植物有191科、485属、1166种。其中木本植物95科、268属、717种,草本植物96科、217属、449种。其中:
  裸子植物门有苏铁、银杏、松、杉、柏、罗汉松、三尖杉、红豆杉等8科共31种;
  被子植物门有杨柳、杨梅、胡桃、桦木、榛、壳斗、榆、桑、荨麻、山龙眼、桑寄生、毛茛、木通、小檗、黄荆、木兰、八角、五味子、腊梅、香樟、伯乐树、海桐、金缕梅、杜仲、悬铃木、蔷薇、含羞草、苏木、蝶形花、芸香、苦木、楝、大戟、交让木、鼠刺、黄杨、漆树、冬青、卫茅、省沽油、茶茱萸、槭树、七叶树、无患子、清风藤、鼠李、葡萄、杜英、椴树、锦葵、梧桐、猕猴桃、山茶、大风子、胡颓子、千屈菜、石榴、珙桐、兰果树、八角枫、使君子、桃金娘、野牡丹、五加、山茱萸、山柳、杜鹃、越桔、紫金牛、柿树、山矾、野茉莉、木犀、醉鱼草、厚壳树、荚竹桃、马鞭草、茄、玄参、紫威、茜草、马褂木、忍冬、绣球花等84科共683种;
  单子叶植物门有禾本、芭蕉、棕榈、菝葜4科26种。
  县内野生植物中:
  属国家一级保护品种的有珙桐、银杉、水杉、马褂木(鹅掌楸)、红豆杉、苏铁、银杏、伯乐等8种,分布于河伯岭林场、五峰铺林场;
  属国家二级保护品种的有资源冷杉、喙核桃、长瓣短柱茶、蓖三尖杉、连香树、独花兰、马蹄参、长柄双花木、香果树伞花木、杜仲、福建柏、巴车木莲、金钱松、绒毛皂荚、楠木、厚朴、石碌含莲笑、香樟、白杉、水青树、观光木、长果秤锤树、花榈木等24种;
  属国家三级保护品种的有穗花杉、舌柱麻、白桂木、华南栲、黄连、华棒、金钱槭、八角莲、领青木、天麻、野大豆、黏木、黄枝油杉、柔毛油杉、小花木兰、红花莲、乐东拟单性木莲、闽楠、桢楠、广东松、黄杉、青檀、白辛树、牛枫荷、紫茎、银鹊树、任木、江南油杉、巨紫茎、银伸树、中华王加、青钱柳、檫木香榧、巴山榧树、红花木兰、金叶白兰花、白克木、香桦、湖南石槠、金毛柯、湖南山核桃、山羊角树、山拐枣、云山椴树、瑶山梭罗、东方古柯、红椿、天狮粟、滇楸、巨薇、方竹、桂竹、五味子、石斛、蔓荆子、紫草、龙胆、天门冬、黄皮树、天竺桂、阴香、川桂皮、细叶秀桂、紫桂、薯蓣、黄山药、紫黄姜、山萝藓、黄荆等69种。
  二、野生动物
  1982年农业区划调查及1988年核查,县内野生动物有168种(不含昆虫),其中:
  脊椎动物门哺乳纲主要有狐狸(俗名野狗子)、貉(狗獾)、黄鼬(黄鼠狼)、獾(猪獾)、山獾(田毛猪)、水獭、香鼬、青鼬、狸子(野猫)、豪猪、穿山甲(鳞甲)、獐、麂、刺猬、蝙蝠(檐老鼠)、短耳兔(野兔)、松鼠、山鼠、田鼠、家鼠、竹鼠等。
  鸟纲主要有绿头鸭、斑嘴鸭(野鸭)、白鹭、雁、翠鸟(渔公鸟)、秧鸡(禾鸡)、鹰(岩鹰)、鹞、环颈雉(野鸡)、锦鸡、竹鸡、鹧鸪、鹌鹑、红嘴、鸮(猫头鹰)、麻雀(有黄雀、山麻雀、屋麻雀3种)、燕、黄眉鹀、杜鹃(布谷)、啄木鸟、喜鹊、乌鸦(老鸹)、斑鸠、鹊鸲(茅肆婆婆)、八哥、画眉、黄莺、黄眉柳莺、白头翁、相思鸟、穿树皮。
  鱼纲主要有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长春鳊、鲤鱼、鲫鱼、银鲴、赤眼、鲈条、胡子鲶、螃鲏(苦比屎)、花魤、蛇鮈、乌鳢、泥鳅、刺鳅(沙鳅)、鳝鱼(黄鳝)、竹筒鮠(黄刺古)、胭脂鱼(石鲫鱼)、虾虎、麦穗鱼。
  爬行纲主要有龟、鳖(团鱼)、蜥蜴(石龙子、麻蜥两种)、壁虎、蟒蛇、钝尾两头蛇、赤链蛇、草锦蛇(草鱼蛇)、锦蛇(菜花蛇)、水赤链蛇、乌梢蛇、中华水蛇(泥蛇)、银环蛇、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蝮蛇、烙铁头、竹叶青。
  两栖纲主要有青蛙、虎纹蛙、牛蛙(石板麻蝈)、金钱蛙、土蛙(土麻蝈)、中国林蛙、黄叶麻、大树蛙、蟾蜍(癞皮麻蝈)、大鲵(娃娃鱼)。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主要有蜂(蜜蜂、黄蜂、赤眼蜂等)、蚁(蚍蜉、蚂蚁、白蚁等)、蝉、螳螂、蝗(种类很多)、菜粉蝶、黄守瓜、蚊、蚤(狗虱)、虱、臭虫、蟑螂(偷油婆)、蝇(青蝇、苍蝇)、牛虻、蜻蜒、蟋蟀、蝼蛄(土狗子)、灶马(灶鸡)、斑蝥、莎鸡(纺织娘)、天牛(旧称蝤蛴)、蜉蝣、莹虫等。
  蛛形纲和多足纲有蜘蛛、蜥蜴、蜈蚣、蚰蜒、百节虫(箭毛虫)等。
  甲壳纲有对虾(米虾、长臂虾两种)、河蟹。软体动物门有蜗牛、河蚌、田螺。环节动物门有蚯蚓、水蛭(蚂蝗)。
  县内野生动物中:
  属国家一级保护品种的有黑麂、中华秋沙鸭、黄腹角雉、灰腹角雉、红腹角雉等5种,分布于河伯岭林场、资水流域;
  属国家二级保护品种的有猕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果子狸、金猫、渔猫、花田鸡、河麂、白琵鹭、鸳鸯、铜鸡、金鸡、白鹇、勺鸡、白冠长尾雉、灰鹤、小杓鹬、平胸龟、虎纹蛙、大鸨、大鲵、茳鲟等23种;
  属国家三级保护品种的有鸬鹚、池鹭、苍鹭、绿鹭、牛背鹭、大白鹭、白鹭、夜鹭、野鸭、小白额雁、鸿雁、豆雁、斑头雁、竹鸡、鹌鹑、环颈雉、董鸡、小田鸡、红腹田鸡、野水鸡、白骨顶斑胁田鸡、山斑鸠、红腹松鼠、豹鼠、中华竹鼠、银星鼠、豪猪、狐貉、黄鼬、青鼬、鼬獾、红嘴相思鸟、刺猬、蛇、蟾、龟、野兔、蛙等38种。
  第六节 森林资源
  一、树种
  县内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华东区系。据1981年农业区划调查,全县有木本植物83科,228属,486种,其中含树种10种以上的科有樟科、壳斗科、薇科、山茶科、蝶形花科、大莪科、芸香科、鼠李科、忍冬科、榆科、冬青科、杜鹃科、木兰科、竹亚科等14科。
  县内用材林中的主要针叶林树种有马尾松、杉、柳杉、侧松、圆柏、樱罗柏、火炬松、湿地松、华山松、金钱松等。用材林中的主要阔叶林树种有檫、樟、枫香、木荷、柞、刺楸、麻栎、小叶栎、青网栎、苦楝、黄檀、桂支、君迁子、白栎、光皮桦等。
  县内经济林中的木本粮树种有板栗、柿、枣等,木本油树种有油茶、油桐、乌桕、栾树、千年桐、油橄榄等,其他果木树种有桔、柑、橙、桃、李、梨、枇杷、石榴、杨梅等,其他特种经济林树种有梧桐、女贞、杜仲、厚朴、桑、银杏、山苍子、黄柏、棕榈、盐肤木、漆树、茶树、花椒、雪花皮、黄栀子等。
  县内防护林树种有垂柳、枫、杨、珊瑚树、重阳木、紫穗槐、刺槐、枸、杜荆等。
  县内风景林树种有桂花、木荷、合欢、紫荆、南天竹、大叶黄杨、海桐、夹竹桃、小叶黄杨、雪松、火力楠、鹅掌楸等。
  县内村旁、屋旁、路旁、水旁的四旁绿化树种主要有泡桐、欧美杨、喜树、兰果、香椿、黄连木、皂夹、悬铃木、石楠、罗木、柞树、桂皮、酸枣树、臭椿、榔榆、冬青树、丛竹等。
  县内竹林品种有楠竹、苦竹、刚竹、金竹、箭竹、青皮竹等。
  县内树种中,属国家保护树种的有银杏、香果、杜仲、伯乐、巨紫荆、三杂杉、穗长杉、天竺桂、黄连、八角连、天麻、银钟花、厚朴、凹叶厚朴、楠木、花榈木、桢楠、青檀、白樟树、罗汉松、山茶花及人工栽培引种的水杉、七子花、鹅掌楸、金钱松、台湾杉、天女花等27种。
  二、林地 林种
  面积 1981年,全县第三次林业普查时,有林业用地126.82万亩(其中有林地109.02万亩),比第一次森林普查时的1958年少66.13万亩,比第二次森林资源普查时的1975年增加2.66万亩。当年全县109.02万亩有林地中,用材林和经济林分别为69.07万和39.95万亩。
  1982年后,一度出现农民趁山林承包之机,大肆砍伐森林,使全县林业用地再度减少。1986年,全县林业用地减至114.62万亩,有林地减至101.15万亩,其中用材林62.79万亩、经济林37.64万亩、防护林0.72万亩。用材林中,松林44.72万亩、杉林12.64万亩、阔叶林2.53万亩、柏树林4500亩、竹林2.45万亩。经济林中,油茶林31.22万亩、油桐林0.34万亩、果木林6.08万亩。
  以后,全县有林地面积略有回升。2000年,县内进行第十个五年计划森林资源调查时,林种划分增加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原来的用材林和经济林中,有46.4万亩划为防护林。是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11.3万亩,比1981年增加10.15万亩。其中防护林46.4万亩、用材林45.23万亩、经济林19.2万亩、特种用途林0.46万亩。用材林(不含划为防护林中的用材林,下同)中,杉木林6.3万亩、马尾松林30.05万亩、国外松林1.95万亩、柏木林1.95万亩、速生阔叶林(含欧美杨)2.7万亩、中速阔叶林0.3万亩、慢生阔叶林0.75万亩、竹林0.11万亩。经济林中,果木林5.4万亩、药用林885亩、林化原料林855亩,其余为油茶林。按林种年龄分,幼林5.98万亩,中熟林16.5万亩,近熟林39.6万亩,成熟林7.5万亩,过熟林0.3万亩。
  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 2000年,全县划定国家重点防护林46.4万亩,特种用途林0.46万亩,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有林地23.4万亩、疏林地450亩、灌木林地16.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5.55万亩、无立木林地70亩。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中,按用途分,有水源涵养林33.6万亩、水土保持林11.25万亩、护岸林57亩、护路林1628亩、国防林4430亩、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123亩。
  油茶林 油茶林昔为县内主要经济林,主要分布于黄亭市、蔡桥、长乐、小溪市、金称市、霞塘云、黄塘等乡镇。20世纪70年代,邵阳县曾为湖南省油茶生产基地之一。1978年,县内有油茶林约30.08万亩,当年产茶油860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油茶林承包到户经营。1986年,县内有油茶林31.23万亩,当年产茶油1050吨。以后,农民收入渠道增多,油茶生产在农村经济中地位降低,管理粗放,油茶林逐年减少,树龄老化。至1990年,全县油茶林减至28.94万亩,其中疏残林16.61万亩,占整个油茶林面积57.3%。1993年,邵阳县被定为湖南省第二批油茶低改工程项目县,至1996年,先后完成油茶林常规改造0.8万亩、老残林更新改造0.7万亩,但仍无法扭转县内油茶生产滑坡的局面。2000年,县内约有油茶林面积28万亩(含划为防护林的油茶林面积)。
  三、活立木蓄积量
  1981年,全县第三次森林资源普查时,有活立木蓄积量133.73万立方米,比1958年减少24.28万立方米,比1975年增加29.21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30.7万立方米、疏林蓄积2.3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0.73万立方米。林分蓄积中,松林100.3万立方米、杉林23.56万立方米、阔叶林5.09万立方米、柏树林0.72万立方米。按树龄分,幼林111.8万立方米、中龄林17.48万立方米、成熟林0.79万立方米。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农民担心政策会变,趁山林定权发证后将山林承包给农户个体经营之机,大肆砍伐林木,使县内森林活立木蓄积再度减少。1986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113.93万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03.6万立方米、疏林2.42万立方米、散生木1.83万立方米、四旁树种6.08万立方米。按树龄分,幼林42.68万立方米、中龄林49.94万立方米、近熟林9.33万立方米、成熟林1.66万立方米。
  以后县内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开放政策深入人心,农民森林保护意识加强。加之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大量代替木材,煤、电、天然气等生活能源大量取代柴薪,森林砍伐量减少,活立木蓄积量迅速增加。1995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146.6万立方米,其中属集体林地的129.89万立方米,属国有林地的16.72万立方米。当年县内活立木蓄积量中,用材林占134.2万立方米;按活立木类型分,林分蓄积136.95万立方米、疏林蓄积0.85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1.26万立方米、四旁树蓄积7.55万立方米。林分蓄积中,杉木36.5万立方米、马尾松87.66万立方米、国外松2.27万立方米、速生阔叶林4.64万立方米、杨树0.024万立方米、中生阔叶林2.75万立方米、慢生阔叶林2.38万立方米、柏树0.73万立方米。用材林活立木蓄积中,杉木26.67万立方米、马尾松86.54万立方米、国外松7.58万立方米、柏树2.07万立方米、速生阔叶林6.26万立方米、中生阔叶林1.72万立方米、慢生阔叶林2.28万立方米。是年,县内共有楠竹399.29万株,杂竹1.56万株。楠竹林分中,集体连片的394.81万株、散生1.48万株。以后县内活立木蓄积量逐年增加,2002年,县内活立木总蓄积量214.76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