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口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人口结构
分类号: C922.64
页数: 3
页码: 48-50
摘要: 本文记叙1982年到2002年邵阳县人口结构情况,其中包括民族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等。
关键词: 邵阳县 人口结构

内容

一、民族结构
  县内居民主要为汉族,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其余少数民族人口均系婚入或因工作调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族人口76.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9.66%;回族人口246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2%;其余因工作调入或婚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67人,占全县总人口0.02%,分属14个民族,其中苗族75人、壮族28人、侗族22人、高山族11人、彝族4人、藏族4人、布依族5人、朝鲜族2人、满族2人、瑶族6人、土家族4人、傣族1人、水族2人、仡佬族1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内有汉族人口85.3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9.57%;回族人口2802人,占全县总人口0.33%;其余因工作调入或婚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862人,占全县总人口0.1%,分属28个民族,其中苗族327人、侗族166人、布依族52人、壮族47人、彝族40人、佤族38人、瑶族36人、傣族22人、拉祜族21人、土家族20人、水族17人、哈尼族16人、高山族11人、黎族9人、布朗族8人、白族7人、藏族5人、蒙古族3人、仫佬族3人、仡佬族3人、朝鲜族2人、满族2人、基诺族2人、俄罗斯族1人、怒族1人、毛难族1人、阿昌族1人、维吾尔族1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县内有汉族常住人口88.3万人,占全县常住总人口99.5%;回族常住人口2920人,占全县总常住人口0.33%;其余因工作调入、婚入或其他原因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432人,占全县常住总人口0.17%,分属23个民族,其中苗族679人、蒙古族210人、侗族111人、彝族56人、布依族54人、壮族46人、哈尼族31人、满族30人、藏族29人、土家族27人、朝鲜族23人、瑶族23人、拉祜族22人、维吾尔族19人、水族18人、佤族17人、傣族13人、高山族10人、白族8人、土族2人、黎族2人、傈僳族1人、哈萨克族1人。
  二、性别结构
  县内人口历来男多于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县内0~4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女性为100,下同)为106.4,15~1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03.6,20~24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07.2,25~2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1.52,30~4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3.39,50~5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2.87,65岁以上人口,男少于女,80岁以上老人,性比例为54.78。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男性人口44.53万人,占总人口51.93%,女性人口41.22万人,占48.07%,男女性比例为108.0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县内10%人口中,男性为4.22万人,占52.73%,女性为3.75万人,占47.27%,男女性比例为112.43。三、年龄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人口激增,年龄构成较解放前趋向年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计划生育,1982年,全县15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比重由1964年的42.74%降至39.76%,16~60岁成年人口由52.18%增至53.59%,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由5.08%增至6.68%。以后,县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儿童人口比重继续下降,县内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中年型和老年型转变。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