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78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
分类号: C924.2
页数: 8
页码: 45-52
摘要: 本文记叙1978年到2002年邵阳县人口情况,其中包括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
关键词: 邵阳县 人口

内容

第一节 人口规模
  一、自然变动
  1978年,县内有17.89万户、73.29万人,当年人口出生率为22.1‰,人口净增率为15.5‰。时县内已开始重视计划生育,人口急剧增长的势头开始得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放缓。1980年,县内共18.56万户、74.55万人,比1975年增加4.98万人,年均增加9960人,年均增长率13.92‰(1970—1975年年均增长率为22.17‰)。1981年,县内人口出生率和净增率又开始回升,1982年,全县人口出生率增至20.12‰,人口净增率13.95‰。
  1983年,全县人口出生率再度回落至17.4‰,人口净增率10.9‰,当年全县共新生人口1.36万人。但县内20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加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生育意愿增强,县内人口出生率再度回升,生育总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人口第三次增长高峰。1990年,县内共新生人口1.46万人,人口出生率从1980年的15.1‰增至19.6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8.5‰增至13.84‰,当年全县共24.49万户、88.53万人,比1980年增加13.98万人,年均增加1.4万人,年均增长率18.64‰。
  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人口出生率和净增率又逐年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县内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19.66‰下降到10.7‰,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3.84‰下降到5.4‰,人口总量从1990年的88.53万人增加到95.7万人,年均增加5975人,年均增长率6.5‰。
  二、人口迁徙
  1978年,县内迁入人口8700人,迁出人口1.01万人。后随着改革开放,县内人口流动幅度加大。1981年,县内迁入人口1.91万人,迁出人口1.49万人。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迁徙人口未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人口迁徙手续即可到迁入地居住,故在户籍部门办理人口迁移手续者有所减少。1990年,县内户籍管理部门登记(下同)的迁入人口8838人、迁出人口7728人。1996年,县内迁入人口6936人、迁出人口4767人。
  2002年,县内迁入人口7197人,其中从省外迁入1051人;迁出人口6229人,其中迁出省外1594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县内迁出人口中,因务工经商迁出者占9.6%,因工作调动迁出者占7.7%,因婚姻迁出者占34.68%,随迁家属占15.88%,投亲靠友迁出者占15%,因学习培训迁出者占0.26%,因其他原因迁出者占16.88%。迁入人口主要为县内外出务工的男青年和外地女青年结婚后带回县内。
  第二节 人口分布
  一、区域分布
  县内人口分布为东北部地区人口密度高于西南部地区,资江、赧水、夫夷河沿岸地区人口密度高于距离河流较远的山地丘陵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建制镇人口增长速度高于行政乡。1982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3人。1990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0人。2000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6人,在全市除市区以外的8县1市中,仅低于邵东县,居第2位。
  二、城乡分布
  县内自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人口统计口径一直以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取代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农业人口中,亦有极少数居住城镇但不属非农业户口的人员;非农业人口中,亦包括厂矿工人、农村商业人员、农村公办教师、基层行政干部等属非农业户口但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员。时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界限分明,农业人口除因招工、招干、考取大中院校或城镇郊区的少量无地少地农民以及符合条件的职工家属可转为非农业人口外,余者皆无法踏出“农门”。
  1978年,全县有非农业人口2.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19%。1978年后,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开除”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师、职员又陆续恢复非农业户口,城镇无地少地农民和干部职工家属“农转非”者增多,至1986年,全县非农业人口增至3.86万人,占总人口4.74%。1988年,全县有非农业人口4.51万人,占总人口5.26%。1993年,全县有非农业人口5.58万人,占总人口6.11%。
  以后,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允许农民在交纳城市建设配套费后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非农业人口增长加快。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按户口性质分,农业户口人数占92.35%,非农业户口人数占7.65%;按城乡居住地分,乡村人口占89.6%,城镇人口占10.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全市8县1市中,居第十位。2002年,塘渡口、五峰铺、白仓、塘田市、郦家坪、下花桥、谷洲、九公桥、长阳铺、岩口铺、黄亭市、金称市12个建制镇有集镇常住人口90951人,占全县总人口9.56%,占以上建制镇总人口的13%。
  第三节 人口结构
  一、民族结构
  县内居民主要为汉族,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其余少数民族人口均系婚入或因工作调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族人口76.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9.66%;回族人口246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2%;其余因工作调入或婚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67人,占全县总人口0.02%,分属14个民族,其中苗族75人、壮族28人、侗族22人、高山族11人、彝族4人、藏族4人、布依族5人、朝鲜族2人、满族2人、瑶族6人、土家族4人、傣族1人、水族2人、仡佬族1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内有汉族人口85.3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9.57%;回族人口2802人,占全县总人口0.33%;其余因工作调入或婚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862人,占全县总人口0.1%,分属28个民族,其中苗族327人、侗族166人、布依族52人、壮族47人、彝族40人、佤族38人、瑶族36人、傣族22人、拉祜族21人、土家族20人、水族17人、哈尼族16人、高山族11人、黎族9人、布朗族8人、白族7人、藏族5人、蒙古族3人、仫佬族3人、仡佬族3人、朝鲜族2人、满族2人、基诺族2人、俄罗斯族1人、怒族1人、毛难族1人、阿昌族1人、维吾尔族1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县内有汉族常住人口88.3万人,占全县常住总人口99.5%;回族常住人口2920人,占全县总常住人口0.33%;其余因工作调入、婚入或其他原因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432人,占全县常住总人口0.17%,分属23个民族,其中苗族679人、蒙古族210人、侗族111人、彝族56人、布依族54人、壮族46人、哈尼族31人、满族30人、藏族29人、土家族27人、朝鲜族23人、瑶族23人、拉祜族22人、维吾尔族19人、水族18人、佤族17人、傣族13人、高山族10人、白族8人、土族2人、黎族2人、傈僳族1人、哈萨克族1人。
  二、性别结构
  县内人口历来男多于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县内0~4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女性为100,下同)为106.4,15~1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03.6,20~24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07.2,25~2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1.52,30~4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3.39,50~5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2.87,65岁以上人口,男少于女,80岁以上老人,性比例为54.78。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男性人口44.53万人,占总人口51.93%,女性人口41.22万人,占48.07%,男女性比例为108.0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县内10%人口中,男性为4.22万人,占52.73%,女性为3.75万人,占47.27%,男女性比例为112.43。
  三、年龄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人口激增,年龄构成较解放前趋向年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计划生育,1982年,全县15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比重由1964年的42.74%降至39.76%,16~60岁成年人口由52.18%增至53.59%,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由5.08%增至6.68%。以后,县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儿童人口比重继续下降,县内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中年型和老年型转变。
  第四节 人口素质
  一身体素质
  身高体重20世纪80年代后,县人较20世纪80年代前的同龄人身体增高,青少年身高增幅尤为明显,女性青年体重和20世纪80年代同龄人基本平衡,其余人口体重较20世纪80年代前同龄人增加,因营养不良而瘦者极少。但患肥胖症者增多,减肥已成为县人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普遍话题。1980年,县防疫站对小学生身高、体重抽检结果:小学一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17.25厘米、二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22厘米、3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26.34厘米、四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30.59厘米、五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35.24厘米。一年级学生平均体重20.76公斤、二年级学生平均体重23.81公斤、3年级学生平均体重25.87公斤、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28.88公斤、五年级学生平均体重33.23公斤。2000年,县防疫站对县内中学生形态机能测试结果,县内13~18岁中学生的身高、体重和1980年对比如下表:
  视力 1980年,县防疫站抽检907名中学生和380名小学生,视力在1.0以上者分别为82.4%和97.3%。1982年,学生高考体检合格率为99.2%,其中全合格者仅占考生总数的30.5%,专业受限者占考生总数的68.7%。1985年,县防疫站又抽检916名中学生和1547名小学生,中学男生视力低下者占8.3%,女生占12.9%;小学男生视力低下者占3.5%,女生占5.7%;916名中学生中,仅72人未患过砂眼病。2000年抽检结果,县内小学生视力不良者约占学生总数的20%~30%。初中学生视力不良者约占学生总数40%~50%。高中学生视力不良者约占学生总数70%~80%。同年,在塘渡口镇第一、第二、第三完小抽检5500名学生,单眼视力低于1.0的有888人。
  人口寿命 1981年,县内人口平均寿命为64.88岁,其中男64.13岁,女65.97岁,比同期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低3.12岁。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内有70岁以上老人2.66万人、80岁以上老人5327人、90岁以上老人210人、百岁老人1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内有70岁以上老人3.92万人,比1990年多1.26万人。80岁以上老人8922人,比1990年多3595人。90岁以上老人547人,比1990年多337人。百岁以上老人8人,比1990年多7人。1989—2002年,县老龄委员会办公室登记的县内百岁以上老人有28名。2002年,县内健在的百岁老人有19名,其中年龄最大的107岁。二 文化素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有学龄以上人口66.52万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者764人,占0.11%。具备中学文化者17.82万人,占25.98%。具备小学文化者29.79万人,占44.79%。文盲半文盲19.37万人,占29.12%。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有学龄以上人口73.34万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者2407人,占0.33%,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318人,占0.04%。具备中专和高中文化者5.58万人,占7.64%。具备初中文化者19.84万人,占27.18%。具备小学文化者34.38万人,占47.1%。文盲半文盲13.29万人,占18.2%。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县学龄以上人口81.93万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者8883人,占1.1%,其中具有本科学历者1218人,研究生32人。具备中专学历者1.33万人,占1.62%。具备高中文化者6.56万人,占8%。具备初中文化者33.25万人,占40.58%。具备小学文化者33.35万人,占40.7%。文盲半文盲6.55万人,占7.99%。2000年,全县具有大专以上文化人口中,20—39岁年龄段人口占79.56%。只具有小学文化的成年人口,以40—64岁年龄段比例为最高。当年全县6.65万名文盲、半文盲中,60岁以上人口占67.6%。同年,全县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的人口中,男性占81.68%,女性占18.32%;具有大专文化的人口中,男性占73.42%,女性占26.58%。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