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政区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53
颗粒名称: 第一编 政区人口
分类号: K928.2
页数: 23
页码: 30-52
摘要: 本文内容记叙邵阳县政区人口情况,其中包括政区(位置、沿革、行政区划、乡镇概况)、人口(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
关键词: 邵阳县 政区 人口

内容

第一章 政区
  第一节 位置沿革
  位置 邵阳县位于湘中偏西南、资水上游、邵阳市南。东与邵东、祁东为邻,南连东安、新宁,西接武冈、隆回,北抵新邵、邵阳市。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9′56″~11°40′14″,北纬26°40′36″~27°6′8″。南北长64.3公里,东西宽66.7公里,2002年,全县面积1996.89平方公里,合299.53万亩,占全省面积的0.94%。县城塘渡口居县域中心偏北,距省会长沙市215公里(直线距离),距邵阳市区32公里。
  沿革县 地古属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建县,时称昭陵。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夫夷侯国(今新宁县和今县内塘田市、白仓、塘渡口一带,侯城在今小溪市乡梅洲村)和都梁侯国(今武冈市和今县内蔡桥乡、长乐乡一带,侯城在今武冈市城东七里桥)于昭陵县地,时今县境分属夫夷侯国、都梁侯国和昭陵县地。汉平帝元始五年(5),封昭阳侯国(今邵东县及今县境东北部,侯城在今邵东县黄陂桥乡同意村县塘)于昭陵县地,时今县境分属昭陵县和夫夷、都梁、昭阳3侯国地。王莽摄政时,侯国废。东汉初,以昭阳侯国地置昭阳县。晋太康元年(280),避文帝司马昭讳,改昭阳县为邵阳县,乃邵阳县名之始。南梁中大通三年(531)迁扶阳县(旧夫夷县)治于今新宁县内,时今县境分属邵陵、邵阳两县。南陈,高平、邵陵两县并入邵阳县。隋开皇十年(590),夫夷、都梁、武冈3县并入邵阳县,邵阳县治始迁昭陵故址(今邵阳市区),时今县境全属邵阳县地。隋末,从邵阳县分出武攸县,复置邵陵县和建兴县,时今县境又分属邵陵、邵阳两县。唐武德七年(624),邵陵县又并入邵阳县,时今县境又归邵阳一县。后晋时,邵阳县改为敏政县。宋,敏政县复名邵阳县。元代,将邵阳县西南紫阳乡划入武冈县,时今县境半属邵阳,半属武冈。民国2年(1913),邵阳县改为宝庆县。民国17年(1928),宝庆县复名邵阳县。民国36年(1947),从邵阳县分出西部6乡置隆回县。1949年10月10日解放。13日,中共邵阳县委、邵阳县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3月,将武冈县东部古峰乡(今金称市镇和河伯乡一部分)、四望乡(今白仓镇、塘田市镇、河伯乡各一部分)、金龙乡(今黄塘乡和白仓镇一部分)、长乐乡(今塘渡口镇)、双清乡(今霞塘云乡、黄亭市镇各一部分)、唯一乡(今蔡桥乡、长乐乡)划入邵阳县。1950年7月,从邵阳县分出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冬,邵阳县分置为新邵、邵东和邵阳3县,邵阳县治迁塘渡口。1958年9月,庙山、面铺、檀江桥、茶元头4乡划入邵阳市区。1962年,庙山、面铺、檀江桥、茶元头4公社又复归县内。1963年,杉木桥公社的马托、高塘、横板3大队划入邵东县。1964年,岩口铺公社七里大队划入隆回县。1969年,谷洲公社东山大队划归邵东县蒋河桥公社。1977年,雨溪、面铺、檀江桥、茶元头4公社又重新划归邵阳市区。
  第二节 行政区划
  1978年,全县辖8区、1个区级镇(塘渡口),共34个人民公社、1个社级镇(五峰铺)、3个农林场、588个农村生产大队、6348个生产队。其中红石区辖红石、黄塘、和平、小溪市、塘渡口5个公社,五峰铺区辖五峰铺、中和、水田、罗城、新建5个公社和五峰铺镇,东风区辖诸甲亭、郦家坪、杉木桥3个公社,下花桥区辖下花桥、双江、湾塘、谷洲4个公社,九公桥区辖九公桥、东田、黄荆3个公社,梽木山区辖梽木山、红旗、岩口铺、长阳铺4个公社,黄亭市区辖黄亭市、双清、蔡桥、长乐4个公社,塘田市区辖塘田市、白仓、千秋、芙蓉、金称市、河伯6个公社。1979年,从九公桥区黄荆公社分出白马公社,属下花桥区。1981年,东风区更名郦家坪区,红石区更名塘渡口区,和平公社更名霞塘云公社,红旗公社更名皇安寺公社,恢复大田、城天堂、永兴、河边、杨青5个公社建制。同年2月新建枫江公社,9月15日撤销。5月,东安县大水公社枇杷大队和新建大队划入邵阳县,和五峰铺公社金江大队的上半部分一同划归金江水库管理所(后改为金江乡)。
  1984年5月政社分设,公社改为乡(镇),大队改为村,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1985年2月,五峰铺乡并入五峰铺镇,九公桥、白仓、塘田市、黄亭市4乡改为镇。1986年10月,梽木山乡的新立村、永兴乡的青草村定为回族自治村。1988年,下花桥、郦家坪、长阳铺、岩口铺4乡改为镇。1993年12月,谷洲、金称市2乡改为镇。1995年初,全县辖8区、1个区级镇、11个乡级镇、30个乡、3个农林场。其中塘渡口区辖塘渡口、黄塘、红石、小溪市、大田、霞塘云6乡,区公所设塘渡口镇沙坪;黄亭市区辖黄亭市镇和永兴、双清、长乐、蔡桥4乡,区公所设黄亭市;塘田市区辖塘田市、白仓、金称市3镇和千秋、芙蓉、河边、杨青、河伯5乡,区公所设塘田市;梽木山区辖长阳铺、岩口铺2镇和皇安寺、梽木山2乡,区公所设梽木山;九公桥区辖九公桥镇和东田、黄荆2乡,区公所设九公桥;下花桥区辖下花桥、谷洲2镇和双江、湾塘、白马3乡,区公所设下花桥;郦家坪区辖郦家坪镇和诸甲亭、杉木桥、城天堂3乡,区公所设郦家坪;五峰铺区辖五峰铺镇和水田、罗城、中和、新建、金江5乡,区公所设五峰铺;塘渡口镇镇政府设邵新街(1986年前设沿河街)。
  1995年4月撤区并乡,撤销塘渡口、塘田市、五峰铺、下花桥、九公桥、梽木山、郦家坪、黄亭市8个区的建制,霞塘云、黄塘、蔡桥、长乐、金江、诸甲亭6乡行政区划不变,红石乡、塘渡口乡并入塘渡口镇,大田乡并入小溪市乡,河边乡并入塘田市镇,千秋乡、新建乡并入白仓镇,杨青乡并入河伯乡,芙蓉乡并入金称市镇,中和乡并入五峰铺镇,水田乡并入罗城乡,双江乡并入下花桥镇,湾塘乡并入谷洲镇,白马乡并入黄荆乡,东田乡并入九公桥镇,梽木山乡并入长阳铺镇,皇安寺乡并入岩口铺镇,杉木桥乡、城天堂乡并入郦家坪镇,双清乡、永兴乡并入黄亭市镇,七里山园艺场、河伯岭林场、五峰铺林场行政区域分别归属九公桥镇、河伯乡、五峰铺镇,其企业性质及隶属关系不变。撤区后,各乡镇党委、政府升格为正科级机构。同年7月,将原水田乡从罗城乡划入五峰铺镇,罗城乡仍恢复原来区划。1996年7月,金称市镇的桥头、沿滩、夏溢、石山、乐家、清水6村划入塘田市镇。2002年,全县辖12镇、10乡、3个农林场、631个行政村、21个居民委员会、16个工区、9355个村(居)民小组。
  第三节 乡镇概况
  一、塘渡口镇
  塘渡口镇位于县域中心,资江上游,夫夷水两岸。东临九公桥镇、黄塘乡,西靠小溪市乡、霞塘云乡,南接白仓镇,北连七里山场,面积119.1平方公里。明季,有唐姓族人捐置田产,在此摆设义渡,故名唐渡口,后讹为塘渡口。镇区于1951年12月辟为县治,后一直为县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3年立塘渡口镇,1962年属塘渡口公社,1974年恢复镇建制并升为区级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塘渡口乡和红石乡并入,为全县第一大镇,镇政府驻邵新街。2002年,辖峡山、大坝、云山、榨木桥、东山、石虎、庙冲、孔塘、白羊铺、梅溪、良山、罗吉、红石、玉田、江边、庙元、五星、桂花、石桥、堆上、龙井、向阳、羊田、书堂山、塘万宝、新华、岐山、双冲、楠木、大坪、后田、梅子院32个行政村和沙坪、桂竹山、石湾、凤凰、大岭、双合6个社区委员会,共601个村(居)民小组、2.98万户、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9万人。全镇有耕地3.1万亩,其中水田2.31万亩。盛产稻谷、玉米、柑橘、西瓜、蔬菜、生猪、仔鸭等。主要水利设施有向阳坝和18座小型水库。当年有大小企业5835家,工业门类有机械、医药、食品、建材等。2002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34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91亿元。207国道自北向南穿境而过,省道S317线横贯东西,另有县道公路2条、乡道公路5条、村级公路12条,全镇公路总里程66公里。洛湛铁路邵永段从镇内6村经过,境内长度9.6公里,在红石村建有塘渡口火车站。夫夷河由南向北流经11村,汇入资江,镇内河道里程21公里。镇内建有移动、联通电信基站10座,全镇装有程控电话1.67万台。镇内有高中5所(含县办中学)、初中6所(含县办中学)、小学27所、镇卫生院2所、镇卫生分院2所、文化站1家、剧院1家、电影院1家、灯光球场1处、公园1处。矿藏有煤、大理石、铁、锰等,煤储量约1500万吨,2002年,有煤矿10家,年产量12万吨。砂石蓄量丰富,年产砂石约50万吨,为县内建筑业砂石供应地。
  境内名胜有炎山岭、马鞍山、红石桥、珍珠岩、旺爷山普济寺、仙人庵、转龙寺、青松公园,沿河街汉代古窑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南2公里处斗篷岭有明弘治年间刻的就石碑。
  出生于镇内的知名人物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唐健如等。
  1978—2002年,唐登卿、宁芬、陈保华、李君前、陈健生、唐清洲、谭斌、杨自祥、黎国宗、廖庆元、邓星强、苏德友(回族)、王成章、陈小飞先后任中共塘渡口镇党委书记;同期,担任该镇主要行政领导人的有唐登卿(镇革命领导小组组长)、李玉娥(镇革命委员会主任)、朱德连(以下为镇人民政府镇长)、向赐生、唐周华、吕太平、莫谷清、邓星强、李跃平、王成章、陈小飞。
  二、黄塘乡
  黄塘乡位于县境中部偏东,东接下花桥、五峰铺镇,南界白仓镇,西临塘渡口镇,北抵黄荆乡,面积64.2平方公里。1984年前为黄塘公社,是年更名黄塘乡,乡政府驻蛇湾村八一场,距县城8.5公里。2002年,辖黄塘、横冲、松合、檀正、牛牯坪、塘仁、小水、陡水、蛇湾、石梅、夏四、峦山、石牛、合兴、芦山、金桃、双杏、大王、鱼鳞19个行政村、246个村民小组、6782户、2.65万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易旱。全乡有小I型水库3座,小Ⅱ型水库8座。有耕地1.73万亩,其中水田1.43万亩。主要物产有稻谷、茶油、花生、烤烟等。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2756万元。207国道自乡西擦边过境,省道S317线自东向西贯穿全乡,另有村级公路5条,长13公里。洛湛铁路邵冷段从牛牯坪、塘仁、小水3村穿过,乡内长度4公里,在小水村建有观音岩隧道,长986米。全乡电话装机1200台。乡内有初中3所、小学10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家。矿藏有锰、大理石,均有零星开采。民国时,境内士绅邓云麓兄弟开办的大禾里园艺场为县内最早的园艺场,他们创办的私立平讹学校亦饮誉遐迩。境内名胜有横冲村的观音岩。
  出生于乡内的知名人物有著名画家何建国。
  995—2002年,周定球、唐红艳、刘建成、肖小大先后任中共黄塘乡党委书记;黎新民、李琦、陈小飞、刘玉乔、莫朝晖先后任黄塘乡乡长。
  三、霞塘云乡
  霞塘云乡位于县城西北、赧水两岸,东南与塘渡口镇接壤,西南与黄亭市镇搭界,西邻隆回县,北接小溪市乡,面积61.87平方公里。1981年前为和平公社,1981年更名霞塘云公社,1984年更名霞塘云乡,乡政府驻霞塘云村,距县城9公里。2002年,辖塔水桥、孟家塘、争云庵、石子江、雷公坝、霞塘云、双江口、石禾塘、蔡山、双河、朝阳、大冲、石矿、东道坳、牛轭塘、永固、太山、太平18个行政村、280个村民小组、7334户、3.06万人。其中塔水桥村张家组和孟家塘村张家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全乡有耕地1.82万亩(其中水田1.38万亩)、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4座,主要物产有稻谷、茶油、烤烟、西瓜、花生等,是县城的蔬菜供应基地。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3448万元。乡内双江口村,是全省生态文明示范村之一。省道S317线横穿东西,县道岩霞路贯通南北,另有村级公路9条。赧水、夫夷河在乡内双江口汇流,水上交通便利。1978年,乡内建成渣滩电站。2002年,全乡建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1座,装有程控电话1490台。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10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家。该乡有端午节赛龙舟之习,2001年,渣滩龙舟赛获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1996—200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奖。矿藏有煤、锰。古迹有建于宋代的双江口罗公庙遗址。景点有渣滩人工湖、天子山、侯王寨等。乡内有原国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创办的807工厂,1989年,该厂迁长沙,今厂区建筑犹存,属县人民政府。
  1995—2002年,吕开生、胡恒洋、龚赞民、高杰先后任中共霞塘云乡党委书记;龚赞民、高杰、罗连军先后任霞塘云乡乡长。
  小溪市乡东滨资江,西界隆回,南邻塘渡口镇和霞塘云乡,北与长阳铺镇、岩口铺镇接壤,总面积92平方公里。乡内佛界岭下小溪旁昔有寺院,名小溪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小溪市。1984年前为小溪市公社,是年更名小溪市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大田乡并入。乡政府驻小溪市村,距县城18公里。2002年,辖川门、新园、山田、活水、山伏、小溪市、田心、河沿、清水、梅洲、岩门、文昌、大禾、跳石、龙井、扶田、光家、桥头、白毛塘、园艺场20个行政村、387个村民小组、9144户、3.6万人,其中跳石村胁塘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县道岩霞路从乡内经过,乡内长度13公里,另有乡道1条、12公里,村级公路10条、34公里。乡内资江航道可上溯塘渡口,下达邵阳市,昔小溪市码头闻名县内。乡内属丘陵地貌,依山傍水,为县内主要油茶产地之一。全乡有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10座、山塘786口、电排55处装机1106千瓦。有耕地2.71万亩,其中水田2.08万亩,盛产稻谷、花生、茶油、西瓜、油菜、烤烟。山田、新园、川门等村为县内百合生产基地。2001年,始办百合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龙牙百合”、“百合精粉”系列产品获2002年湖南省农博会金奖。同年省水利厅投资120万元,在川门、新元、河沿、清水4村兴建节水工程、防洪保安工程及饮水工程。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3322万元。境内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1座,全乡装有程控电话1600台。有初中2所、小学16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家。矿藏有煤、锑、锰等。梅洲村西汉夫夷侯国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古迹有“简氏宗祠”、“文昌宫”等。
  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古迹有“简氏宗祠”、“文昌宫”等。
  出生乡内的知名人物有国民党军队空军上将罗机。
  1995—2002年,黄承君、李宗祥、谭建明先后任中共小溪市乡党委书记;艾祥明、刘玉乔、陈建新、吕曲平先后任小溪市乡乡长。
  五、黄亭市镇
  黄亭市镇位于县境西部、赧水南岸,东与金称市镇接壤,南与蔡桥乡搭界,西与长乐乡毗邻,北隔赧水与隆回县和霞塘云乡相邻,面积134.82平方公里。1984年前为黄亭市公社,是年更名黄亭市乡,1985年更名黄亭市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双清乡和永兴乡并入。镇政府驻黄亭市,距县城22公里。黄亭市昔又称王亭寺或王家亭子,为古邮传驿亭、县内古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黄亭市。镇内武邵江昔为赧水沿岸最繁华的码头之一。镇内有县道黄石路达武冈,紫黄路达隆回,另有乡级公路2条,村级公路11条,总长度42公里。水运有赧水河道可通航。2002年,辖双龙、双联、乙龙、比田、中心、农科、大田、长塘、柿山、东冲、兴隆、茶铺、埠田、民主、坪塘、石冲、壮冲、新田、胜利、竹山、金坛、码头、阳光、尤斯、金丰、黄亭市、望江、九洲、沿河、大水、冷水、永塘、重阳、烟山、青草、道光、黄泥、武邵江、三联、大河40个行政村和黄亭市居民委员会,共544个村民小组、1.27万户、5.78万人。其中青草村为回族自治村。该镇地处县西丘岗地带,有耕地4万亩,其中水田2.7万亩。有油茶林5.5万亩,为县内主要油茶产地。赧水穿境西来,夫夷水从东擦边而过。镇内有小I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18座、小山塘1990余口,有电排机埠36处,装机1000千瓦。盛产稻谷、茶油、花生、大豆、辣椒、生姜、甘蔗、百合,茶油产量居全县之首。特产“宝庆辣酱”,远销沿海及东南亚地区。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600万元。有电视差转台14座、移动和联通电信发射基站各1座、程控电话交换站5个、全镇装有程控电话4258台。有初中4所、小学23所、卫生院1所、卫生分院2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镇内矿藏有锰、煤、石膏,储量丰富。古迹有阳乌岭寺院和望江亭,风景名胜有八仙潭、坤灵山。
  1995—2002年,李爱科、李跃平、肖英杰、艾祥明先后任中共黄亭市镇党委书记;易少华、肖英杰、雷少平、姜佳良、谭勇(代)先后任黄亭市镇镇长。
  六、蔡桥乡
  蔡桥乡位于县境西部,东接黄亭市镇,西界武冈,南邻新宁,北连长乐乡,面积69.92平方公里,因乡内昔有蔡家桥而得名。1984年前为蔡桥公社,是年更名蔡桥乡,乡政府驻农科村,距县城33公里。2002年,辖昆仑、南陵、立华、桂花、五龙、城塘、水口、稠山、农科、福林、石河、陡山、德云、杨桥、双龙、柘桑、云丰、落马、龙口、回龙、乐山21个行政村,共252个村民小组、6718户、2.63万人。地貌以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乡内有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6座,耕地1.85万亩(其中水田1.46万亩);乡内盛产稻谷、茶油、花生、辣椒;为县内主要油茶产地之一;境内煤储量2500万吨,居全县第一,乡内有县办大山岭煤矿,4家乡办煤矿,另有村办和个体私营煤矿27家,年产原煤36万吨。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498万元,工业总产值1.14亿元。县道黄石路自乡内过境达武冈,杨猴路自乡内杨梅山达新宁,另有村级公路10条、31公里。全乡有12个村建有自来水。乡内建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1座,安装程控电话1589台,架设8座有线电视接收站。乡内有卫生院1所、初中2所、小学18所、文化站1家。古迹有坤灵寺、时驻塔。
  1995—2002年,李红平、吕绍峰、周炜、刘耀清先后任中共蔡桥乡党委书记;吕绍峰、周炜、蒋军强、吕小桥先后任蔡桥乡乡长。
  七、长乐乡
  长乐乡位于县境西部,赧水南岸,东连黄亭市镇,南邻蔡桥乡,西与武冈县搭界,北与隆回县接壤,面积63.81平方公里,因乡内昔有长乐庵而得名。1984年前为长乐公社,是年更名长乐乡,乡政府由伏溪桥迁塔桥村陶家,距县城27公里。2002年,辖伏溪、花江、渡头、南花、星光、新华、天子、大联、石边、江东、马头、塔桥、新石、余家、排头、长乐、大丛、乐善、新联19个行政村、251个村民小组、7183户、2.59万人。全乡属丘陵地貌,有耕地2.12万亩(其中水田1.52万亩)、小I型水库3座、小Ⅱ型水库7座。盛产稻谷、茶油、花生、油菜、辣椒、大豆,为县内三辣(辣椒、生姜、大蒜)基地,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素为全县第一。2002年,农业总产值4731万元。县道紫黄路自乡内过境达隆回,乡内长度6.5公里,另有乡道3条、村级公路6条,总长74公里。通信设施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1座,装有程控电话1286台,有电视差转台5座。全乡有初中1所、小学10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家。境内矿藏有锰、煤、石膏等,古迹有江东桥亭。
  1995—2002年,李跃平、尹汉云、姜敏先后任中共长乐乡党委书记;李琦、彭柳蓉、彭小辉先后任长乐乡乡长。
  八、金称市镇
  金称市镇处县境西南边陲,东临塘田市镇,西南与新宁县相连,北与黄亭市镇接壤,面积137.88平方公里。昔有寺院,传说佛座下藏有金秤,故名金秤寺,后讹为金称市。1984年前为金称市公社,是年更名金称市乡,1993年改乡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芙蓉乡并入。镇政府驻金称市村,距县城26公里。1996年7月,境内桥头、沿滩、夏溢、石山、乐家、清水6村划归塘田市镇。2002年,辖金称市、大兴、麦元、万街、金洲、石马、金门、黄泥、相山、罗家、金河、金良、大塘、千谷、金山、社田、圳龙、溪田、石门、茶场、陡石、涟溪、六房、青山、石冲、青连、响连、南冲、秀丰、芙蓉、桃源、六龙、背塘、金元、金桥35个行政村和金称市居民委员会,共451个村(居)民小组、1.06万户、4.12万人。1998年10月,金称市大桥建成。县道河双路自东向西穿境而过,与黄石公路相接。另有乡道2条、村级公路10条,总长度48公里。夫夷河自西向东流经镇内9村,水上交通便利。地貌以丘陵为主,南高北低。镇内有小I型水库4座、小Ⅱ型水库5座,耕地3.53万亩(其中水田2.42万亩)。主要农产品有稻谷、茶油、大豆、辣椒、花生、百合、甘蔗、烤烟等。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000万元。镇区建有电信大楼1座、移动电信发射基站2座、程控电话交换站6个,全镇装有程控电话3100台。镇内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4家,有初中2所、小学16所、卫生院1所、卫生分院1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
  1985年,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的夫人江明资助修建的“振江图书馆”,系当时全省唯一的乡镇图书馆。溪田村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吕振羽故居。古迹有古峰寺、清代修建的敬字塔和清代石马及部分汉代古墓群。矿藏有煤、锰、铁、锑等。
  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系镇内溪田村人。
  1995—2002年,蒋贻学、陈金珠、谢瑞雄、刘灯红先后任中共金称市镇党委书记;陈金珠、刘灯红、肖立生先后任金称市镇镇长。
  九、塘田市镇
  塘田市镇位于县境南部,夫夷水两岸,东临河伯乡,南与新宁县接壤,西与金称市镇相邻,北连白仓镇,面积99.89平方公里。昔传当地有一臭扎田,又名臭扎塘,广300石(合60亩),为县内第一大水田,田旁有寺,故名塘田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为塘田市。1984年前为塘田市公社,是年更名塘田市乡,1985年更名塘田市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河边乡并入,镇政府驻塘田市,距县城29公里。1996年7月,金称市镇桥头、沿滩、夏溢、石山、清水、乐家6村划入。2002年,辖三角、白伏、向荣、河边、大坪、塘田、三清、楠木、赤山、天成、石门、岩头、水西、花石、对河、杨义、三塘、谢塘、肖八、曾家、屏峰、长青、艾坝、沿滩、中山、栗山、双洲、柏石、清水、桥头、夏溢、合联、乐家、油塘、石山、双井、扎田、园艺场38个行政村和塘田、芙蓉2个居民委员会,共439个村(居)民小组、1.12万户、4.52万人。该镇属丘陵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有小I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6座、耕地2.96万亩(其中水田2.12万亩)。盛产稻谷、烤烟、甘蔗、花生、辣椒、柑橘、西瓜、生漆、桐油。2002年,烤烟种植面积2000亩,产干烟叶5000担,为邵阳市烤烟生产基地之一。是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9900万元。207国道过境,镇内长度8公里,另有乡道1条、长22公里,村级公路9条、总长30公里。镇内有夫夷河河道里程10公里,10个沿河村以航运为主,水上交通便利。通信设施有移动、联通电信发射基站各1座,全镇装有程控电话2300台,有覆盖全镇的电视差转台1座。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23所、卫生院2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1938年吕振羽在此创办的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系全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古迹有南宋芙蓉峰石刻、塘田桥亭、水西古墓群,风景名胜有响水洞。矿藏有锰、煤。镇内历史人物有宋代周仪祖孙三进士。
  1995—2002年,吴金良、李红平、陈辉、陈小飞、李少华先后任中共塘田市镇党委书记;伍亮武、苏德兵(回族)、陈辉、陈小飞、李少华、夏正昌先后任塘田市镇镇长。十、河伯乡
  河伯乡位于县境南端,西南界新宁县巡田乡,东南界河伯岭林场和东安县新圩镇,北接塘田市镇,总面积94.62平方公里,因地处河伯岭下而得名。1984年前为河伯公社,是年更名河伯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杨青乡并入,乡政府驻源头村,距县城45公里。2002年,辖源头、易氏、青吉、石杨、陈仕、上阳、峦山、杨田、黄义、公屋、书院、双合、杨青、江子口、龟田、雷公、苏江、五洞、城背、河伯、井子、双俄、兴坪、五皇、路口市、堆上、永兴27个行政村,共321个村民小组、8488户、3.13万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峰峦连绵,山峻林密,为全县重点林区。2002年,全乡林业用地7.26万亩,森林覆盖率60%,活立木蓄积量10.22万立方米。林区内有野猪、山鸡、獐、麂、穿山甲等稀有野生动物,珍稀植物有楠木、水杉等。全乡有耕地2.16万亩(其中水田1.82万亩)、小I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7座。盛产稻谷、烤烟和玉米。乡内烤烟种植面积广、烟质好,2002年,产干烟叶5400担,产量居全市第一。河伯腊肉远近闻名。同年,全乡农业总产值3050万元。207国道擦边而过,另有乡道1条、长12公里,村级公路1条、长36公里。乡内建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1座、程控电话交换站2个,装有程控电话1400台。全乡有初中2所、小学15所、卫生院1所、卫生分院1所、文化站1家。矿藏有铜、锑。名胜古迹有清代源头桥亭,风景名胜有新坪村的济公岩。河伯村廖家院子曾为莫新春起义部队驻扎地。
  1995—2002年,吕小华、伍亮武、蒋京贵先后任中共河伯乡党委书记;谢贵民、蒋京贵、唐丁生先后任河伯乡乡长。
  十一、白仓镇
  白仓镇位于县境南部,东与五峰铺镇、东安县大盛镇接壤,西抵金称市镇,南临塘田市镇,北连黄塘乡、塘渡口镇,总面积140平方公里。相传此地古有粮仓,墙白,故名。1984年前为白仓公社,是年更名白仓乡,1985年更名白仓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千秋乡、新建乡并入,镇政府驻镇区大旺街,距县城18公里。2002年,辖白仓、大旺、白云、坦湾、何伏、园艺场、北旗、黄连、迎丰、井阳、观竹、三堆、石盆、冷水冲、鸟语、中乙、贺家、石脚、大塘、芦家、千秋、塘代、莫元、高塘、竹元、石牛、喜鹊、台山、沙河、元山、水津、横冲、三门、石山、新华、新民、岩塘、邓十、邓八、瓦屋、夏亮、双合、大水、合心、胜利、石龙、团结、农科48个行政村和白仓居民委员会,共685个村(居)民小组、1.91万户、7.27万人。镇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为主。镇境东南,四尖峰巍峨耸立,群峰叠起,山脚下有白仓田荡,为县内三大田荡之一。全镇有耕地4.63万亩(其中水田4.06万亩)、小I型水库4座、小Ⅱ型水库26座。1969年,境内夫夷水河段建成东方红水轮泵站。镇内盛产稻谷、烤烟、柰李、蔬菜。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560万元。207国道穿境而过,另有县道1条、乡道1条、村道20条,镇内公路总长度94公里。洛湛铁路邵冷段贯穿该镇9村,境内长度11.28公里,在镇内北旗村建有客货两用站。镇内有移动、联通电信发射基站各1座,全镇装有电话2880台。白仓镇为全县小城镇建设先进镇,2002年,镇区有街道8条,街道总长度5.77公里,正在建设中的镇区工程有白仓商贸城、四峰商贸街、火车站站前开发区、金峰商贸街、湘西南建材城等。新建成的白仓国家粮食储备库占地5.5公顷,仓容量3500万公斤。鸟语、白云等8村先后实施旧村改造工程,发展生态庭院经济。全镇有17个村(居委会)建有养老院。2002年,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39所、卫生院1所、卫生分院2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镇内踩高跷、舞狮子、耍龙灯等民间传统文化颇具特色,为湖南省百强文化集镇之一。古迹有金华山寺(已毁)、奣岩碑刻、雷音阁旧址、观音阁等。矿藏有大理石、铁、锰、锑等。
  1995—2002年,简放明、银洁清、唐红艳、莫正校先后任中共白仓镇党委书记;颜桂生、黎雄文、刘学义、隆立弘(代)、刘志昌先后任白仓镇镇长。
  十二、五峰铺镇
  五峰铺镇位于县境东南部,处邵阳、祁东、东安三县交界处。东与祁东县接壤,南和东安县搭界,西与白仓镇相连,北跟下花桥镇毗邻,面积137.05平方公里,因境内有高霞山、丹霞山、三角岭、破头岩、小眉山五峰秀出而得名。为邵阳市南路重镇、县内第二大镇,1984年前为五峰镇、五峰铺公社,1984年为五峰镇、五峰铺乡,1985年合为五峰铺镇。1987年,被湖南省建设委员会授予全省“村镇建设文明集镇”称号。1993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定为湖南省经济百强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中和乡和水田乡先后并入,镇政府驻中心街,距县城26公里。2002年,辖五峰铺、板桥、鸭山、袅旗、燕塘、向联、仁湾、界牌、冷水、大户、农科站、胡桥、利群、塘诗、水田、驻马、六甲、长江、弄子、排桥、众和、东井、杨柳、七里、金珠、马蹄、马草、龙岩、白旗、田中、新桥、合作、过路塘、大田、园艺、黄金、水口、石井、留旗、荆塘、红星、刘家凼、沙田、陈宝、羊古、联旗、六里、新铺、沉淹塘、东阳、白田、青云、田东、东山、鹧鸪、黄泥、双河57个行政村和民胜、中和2个居民委员会,共961个村(居)民小组、2.42万户、8.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379人)。镇内山峦起伏,四明山余脉横亘镇东,屏障天成,檀江流经境内6村,镇内板桥田荡为县内三大田荡之一。省道S217线自北向南、S317线由东向西在镇内汇交,另有乡道1条,村级公路25条,构成镇内公路交通网络。镇内有小I型水库5座、小Ⅱ型水库15座、山塘2208口、耕地5.44万亩(其中水田3.65万亩),盛产稻谷、红薯、玉米、柑橘、烤烟。手工业产品棕丝斗笠畅销全国,休闲服装及童装等系列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地,成为该镇支柱产业。2002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43亿元,农业总产值6450万元。是年镇内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2座,装有程控电话8260台。全镇有高中2所、初中6所、小学19所、卫生院2所、卫生分院2所、电影院1座、新华书店1处、个体书店5处、各种民间艺术团体8个,为全省“百优群众文化艺术之乡”,该镇文化站为县内最先创办的农村基层文化站。矿藏有锑。五峰铺老街和六甲坪古生代泥盆纪海生腕足动物化石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文物古迹有卧龙岗、黄忠铺、诸葛祠、驻马桥、花街铺、中天寺等。1926年,在境内仁湾村成立的中共五峰铺地下党支部为县内最早的中共党支部。
  出生于镇内的知名人物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石新安。
  1995—2002年,刘安国、罗翔国、唐四清先后任中共五峰铺镇党委书记;罗翔国、唐四清、刘芝芳先后任五峰铺镇镇长。
  十三、金江乡
  金江乡位于县境东南,南界东安县,北临五峰铺镇,面积7.61平方公里。1960年县内建成金江水库,因东安县大水公社枇杷、新建2个大队是水库淹没区,1981年划入邵阳县后,与五峰铺公社金江大队同时划属金江水库管理所。1984年设立金江乡,属五峰铺区,实际隶属县水利局管理。1995年撤区并乡时,作为单列乡保留,直属县人民政府,乡政府驻金江村桐口桥,距县城30公里,有公路五金路通达五峰铺。辖金江、新建、枇杷3个行政村,29个村民小组,731户,3041人。乡内金江水库库容129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2.96万亩。全乡有耕地1297亩,其中水田1029亩。主要物产有稻谷、花生、黄豆、鲜鱼等。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500万元。乡内有有线电视差转台2座、自来水工程4处,全乡装有程控电话127台。乡内有初中1所、小学2所、卫生院1所。
  1995—2002年,蒋绍东、蒋爱清、李少华、蒋军强先后任中共金江乡党委书记;吴又沛、吴武林先后任金江乡乡长。
  十四、罗城乡
  罗城乡位于县境东南,东与祁东县接壤,西南和五峰铺镇相连,北与下花桥镇、诸甲亭乡、郦家坪镇毗邻,总面积35.48平方公里。因境内昔有山寨,宛若城堡,又历来铸造铜锣,故名。1984年前为罗城公社,是年更名罗城乡,乡政府驻罗城村,距县城43公里。省道S317线贯穿全境,境内长度7公里,另有县道1条,乡道1条,村道11条。1995年撤区并乡时,水田乡并入。同年7月,水田乡又划归五峰铺镇。2002年,辖保和、石背、八定、雷公、大塘、落旦、罗城、农科、毛坪、长塘、金华、大坝、莲花、向家、柑子塘、扣子铺、铜锣17个行政村,共219个村民小组、4470户、1.98万人。乡内有小I型水库1座、小Ⅱ型水库9座、大小山塘453口、小水电站2座、耕地1.32万亩(其中水田8703亩)。主要物产有稻谷、黄花、柑橘等。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750万元。传统手工业产品铜锣,畅销两广及云贵诸省。乡内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1座,全乡装有程控电话1597台。有初中1所、小学8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家。矿藏有铁、锑、锰、煤等,铁矿储量约1000万吨。
  1995—2002年,银洁清、何均成、袁桂林、邓方明、陈建新先后任中共罗城乡党委书记;蒋绍东、袁桂林、邓方明、毛剑鸣先后任罗城乡乡长。
  十五、郦家坪镇
  郦家坪镇位于县境东部,东南与祁东县搭界,西临诸甲亭乡,北与邵东县接壤,面积109.67平方公里。昔境内有郦姓墓地,故名。1984年前为郦家坪公社,是年更名郦家坪乡,1988年改乡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杉木桥乡和城天堂乡并入,镇政府驻郦家坪村,距县城48公里。镇内有县道两峦路北通邵东,西经诸甲亭、下花桥抵峦山铺再达县城,另有杉黄、郦南等乡道和13条村级公路纵横交错。2002年,辖付家坪、栗树庙、姚家铺、大岩、回龙、付家冲、干塘、杉木桥、横桥、地田、大园、大桥、杨柳、双甲、甲山、石山、天马、长沙塘、郦家坪、水口庵、槽家凼、大塘坪、水口头、山塘、树塘、白马、邓家岭、流源、九塘、蔡家田、城天堂、竹山、杜文、新铺岭、罗汉、洞田铺、紫塘37个行政村和郦家坪居民委员会,共605个村(居)民小组、1.44万户、5.6万人。该镇属丘陵山区,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气候温和,降水偏集中,易旱。全镇有耕地3.57万亩(其中水田2.23万亩)、中型水库1座、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7座、山塘2580口。其张家冲水库库容1100万立方米,水质优良,青山环抱,盛产鱼虾,每天游览垂钓者不绝。境内主要物产有稻谷、茶油、花生、黄花、药材等。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6460万元。镇内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4座;有初中3所、小学33所、卫生院2所、卫生分院1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矿藏有煤、锰、锑、铁、重晶石等,清初为宝庆南路冶铁区。古迹有唐家祠堂、结缘宫、峨眉山寺、树塘村敬字塔等。
  1995—2002年,刘玉云、谢建修、刘牮、李世奇、罗解平先后任中共郦家坪镇党委书记;颜卫星、曾少成、李世奇、佘金华先后任郦家坪镇镇长。
  十六、诸甲亭乡
  诸甲亭乡位于县境东部,东临郦家坪镇,西靠谷洲镇、下花桥镇,面积49.75平方公里。相传此地昔有亭,造形美观,甲于附近诸亭,因名诸甲亭。1984年前为诸甲亭公社,是年更名诸甲亭乡,乡政府驻诸甲亭村,距县城42公里。县道两峦路穿境而过,另有乡道中诸路、诸郦路和村级公路4条。2002年,辖新安、三杰、诸甲亭、江下、长铺、镇丰、洪庙、中山、桃花、祖阳、匡贤、塘干、石桥、神山、龙井15个行政村,共305个村民小组、7304户、2.72万人。乡内地势东高西低,丘陵地貌,山岭大多呈南北走向。乡内有耕地2.12万亩(其中水田1.38万亩)、小Ⅱ型水库12座、大小山塘900口,1/4的水田因水利限制不能种双季稻。主要物产有稻谷、小麦、黄豆、花生、红薯、黄花、尾参、仔猪。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357万元。乡内建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1座、装有程控电话1230台;有初中1所、小学12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家。境内昔有图南书院,为县内最早的书院之一。1927年,中共图南支部创建于今诸甲亭中学内。
  1995—2002年,颜寿生、刘平国、杨卫东先后任中共诸甲亭乡党委书记;艾海楚、刘平国、杨卫东、蒋事民先后任诸甲亭乡乡长。
  十七、下花桥镇
  下花桥镇位于县境东部,东接诸甲亭乡,西抵黄荆乡,北界谷洲镇,南临五峰铺镇,面积81.6平方公里,为县境东部物资集散地。境内檀江昔有桥,雕龙画凤,故称花桥,为别于东安县花桥而名下花桥。1984年前为下花桥公社,是年更名下花桥乡,1988年改乡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双江乡并入,镇政府驻下花桥,距县城25公里,省道S217线纵贯南北,县道两峦路横穿东西,另有乡道1条、村级公路16条,公路总里程78公里。2002年,辖下花桥、储英、黄土坝、徐家桥、周家、石莲、苏铺、岩头、两路、杉榔、岩门、花庙、三合、新亭、田中、巩桥、双江、五里、大观、堡口、高龙、又新、双联、合兴、和平、正兴、文冲、牛角井28个行政村和下花桥居民委员会,共508个村(居)民小组、1.37万户、5.25万人。镇内溪流纵横,檀江及其支流左江、小江蜿蜒而过,境内黑冲水库为全县三座中型水库之一,另有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4座、山塘1323口。全镇有耕地4.15万亩(其中水田2.78万亩),主要农产品有稻谷、柑橘、大豆、花生、西瓜等。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600万元。全镇有程控电话交换站3个,建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3处,安装程控电话2800台。镇内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18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新华书店1处、个体书店3处、卫生院2所、卫生分院1所。矿藏有铁、大理石、晶体白方解石,其中晶体白方解石储量丰富,质量上乘,为高级建筑材料。储英村有解放战争时衡宝战役五龙岭战斗阵亡烈士墓。
  出生镇内的知名人物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李钧、李国杰。
  1995—2002年,唐勤俭、邓开新、蒋绍东、邓方明先后任中共下花桥镇党委书记;邓开新、刘建成、蒋绍东、蒋新祥、黎贵轩先后任下花桥镇镇长。
  十八、谷洲镇
  谷洲镇位于县境东北,东与邵东县接壤,南与下花桥镇毗邻,西与黄荆乡交界,北与邵阳市相连,面积84.69平方公里。因北宋年间此地设有谷洲驿而得名,昔又名孤洲、故洲、谷洲铺。1984年前为谷洲公社,是年更名谷洲乡,1993年改乡建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湾塘乡并入,镇政府驻谷洲桥,距县城28公里。省道S217线穿境而过,县道红谷路、乡道中诸路和22条村级公路相互交叉,邵阳市的22路、12路和27路公共汽车通达镇内。2002年,辖谷洲、古楼、中庙、厥菜、黄坳、杨柏、岳弄、长远、太平、廖桥、湾里、大塘、西岭、金银、马家、罗声、中坝、清水、鸟山、式南、小江、湾塘、柏树、长城、三联、六合、合心、官仓、木山、良山、湘仁、李子、兰子、田江、罗塘35个行政村和谷洲居民委员会,共556个村(居)民小组、1.36万户、5.57万人。镇内地势平坦,镇内谷洲田荡为全县最大的田荡,垅田间溪河密布,檀江、小江自西南向东北呈“Y”字型流贯全境。镇内有小I型水库2座、小Ⅱ型水库9座、山塘320口、耕地4.54万亩(其中水田2.99万亩)。主要物产有稻谷、西瓜、棉花、柑橘、花生等。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846万元。全镇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3座,装有程控电话2200台。镇内有初中2所、小学27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图书室25个、卫生院1所、卫生分院1所。矿藏有铁、大理石、锰,沿省道S217线有20公里石灰岩地带,石灰岩储量大且便于开采。名胜有有底井、石背岩溶洞、神子寨等。
  出生于镇内的知名人物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徐鹏飞。
  1995—2002年,唐定明、吕绍峰、谢瑞雄、刘克杰先后任中共谷洲镇党委书记;郭功频(代)、黄春秋、黎正坤、刘建成、刘芝芳、吕曲平(代)、黄建勇先后任谷洲镇镇长。
  十九、黄荆乡
  黄荆乡位于县境东北黄荆岭,东抵谷洲镇,南临下花桥镇,西与九公桥镇搭界,北与邵阳市大祥区接壤,面积49.17平方公里。1984年前为黄荆公社,是年更名黄荆乡。1995年撤区并乡时,白马乡并入,乡政府驻四塘村,距县城25公里。2002年,辖仁和、大坪、金珠、付家、响石、石塘、熊塘、四塘、高龙、大付、腊树、田庄、青山、兰山、白马、毛铺、长香17个行政村,共257个村民小组,4947户,1.95万人,其中大坪村仁和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黄荆岭因漫山荆棘而得名,多干旱,大旱年景,塘涸田裂,蓄水抗旱自古为该乡之重。1978—2002年底,全乡共新建、扩建山塘3992口,硬化山塘40口,修建各类饮水工程4000余处,较大的有剑杆岩饮水工程。全乡有耕地1.7万亩(其中水田1.37万亩),主要物产有稻谷、红薯、玉米、大豆等。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605万元。交通设施有红谷公路和付毛公路,付毛公路全长13公里,蜿蜒于黄荆岭脊背,为县内海拔最高的山岭公路,另有村级公路8条,长32公里。2002年,全乡装有程控电话880台,建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1座。全乡有初中2所、小学9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家。矿藏有大理石、铁矿等,建有大理石加工厂1座,年产值300万元。乡内名胜古迹有蜂子岩和明代万历年间的“皇帝万岁”碑刻。
  1995—2002年,谭斌、伍新华、王新国先后任中共黄荆乡党委书记;伍新华、王新国、马运华、吴金华先后任黄荆乡乡长。
  二十、九公桥镇
  九公桥镇位于县境东北,资江东岸,东与黄荆乡交界,南与塘渡口镇接壤,西与长阳铺镇、小溪市乡隔河相望,北与邵阳市大祥区毗邻,面积111.56平方公里。镇内大坝溪上昔有石拱桥,传为当年九位老人修建,故名九公桥。1984年前为九公桥公社,是年更名九公桥乡,1985年改乡建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东田乡并入。镇政府驻镇区桥东居民委员会,距县城18公里。207国道自北向南过境,县道长罗路由西往东达大祥区罗市桥,农毛路向南达黄荆岭,另有乡道1条,村级公路10条。洛湛铁路过境长度12公里,河道通航里程14公里。2002年,辖观密、中合、合意、东中、新塘、黎什、东义、阮家、凤凰、傲家、白竹、荷叶、锁石、湘和、七十田、人字、古塘、老屋、长冲、高比、游家、绍田、黄花、枫江、长排、白田、洪元、余津、白果、九公桥、大湾、塘洪、庙山、元塘、四联35个行政村和集镇、桥东、九公桥煤矿3个居民委员会,共497个村(居)民小组、1.42万户、5.55万人,其中九公桥村四架车组、镇区傲家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镇内地势东高西低,南部为黄荆岭坡地,中部为丘陵地带,西北部为河谷平地。全镇有小I型水库3座、小Ⅱ型水库18座、耕地3.79万亩(其中水田2.8万亩)。主要物产有稻谷、玉米、红薯、花生、油菜、西瓜、烟叶等,特产邵阳砣栗闻名远近。2002年,农业总产值4966万元。镇内民营、外资企业发展迅速,富晟鞋业公司的产品远销东南亚,山秀制药厂出产的“中华烫疮奇油”先后获“中国民间中草药大王奖”和“中华医药博览会金奖”。镇内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4座,装有程控电话3400台。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2所、小学27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卫生院2所、卫生分院1所。镇内民间艺术底蕴深厚,白竹村的布袋戏为县内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东田冲为邵阳南路花鼓戏的发祥地。矿藏有煤、大理石,煤储量为400万吨,为全市煤炭基地之一。砂石蓄量丰富,年产20万吨,为邵阳市建筑行业重要砂石供应地。境内名胜有桃花岛、市林科所森林公园、观密岩等。
  1995—2002年,陈湘华、易爱坤、罗广云、李红平、伍先明、徐立华先后任中共九公桥镇党委书记;陈泽民(代)、李中楚、罗广云、蒋业群、徐立华先后任九公桥镇镇长。
  二十一、长阳铺镇
  长阳铺镇位于县境之北,东连邵阳市茶元头乡,西接岩口铺镇,南与九公桥镇隔河为界,北临新邵县,面积96.84平方公里。相传此地昔有长街,暮霭如烟,呼为长烟铺,后称为长阳铺。1984年前为长阳铺公社,是年更名长阳铺乡,1988年改乡设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梽木山乡并入,镇政府驻长阳铺村,距县城35公里。320国道横贯全境,境内长度8公里,潭邵高速公路过镇里程8.17公里,邵阳市3路公共汽车直达镇中心,县道长罗路连接九公桥镇和大祥区,另有乡道1条、村级公路14条,境内公路总长度67公里。资江流经镇内9村,河道长度20公里,有渡口7个,大埠头码头为全县唯一汽车轮渡码头。2002年,辖长阳铺、新铺岭、观云、石塘、大院、荷叶塘、泉井、农科站、石湾、柏山、高巩桥、炭山、湴田、三巩桥、双井、杉木岭、岭上、大坪头、鸭子畬、梽木山、新铺垅、象山、秋田、龙湾岭、竹塘、大埠头、石溪、白江、黄花坪、新立、黄田坪、银仙桥、金龙、贯冲34个行政村和长阳铺居民委员会,共498个村(居)民小组、1.18万户、4.37万人,其中新立村为回族自治村。有小I型水库3座、小Ⅱ型水库12座、耕地3.34万亩(其中水田2.97万亩)。主要物产有稻谷、西瓜、烤烟、柑橘、茶叶、百合等。民间风味小吃熏烤腊鸭脚颇负盛名。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634万元。镇内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2座,全镇安装程控电话3325台。有年产值200万元以上的企业10家、个体工商户2010户。全镇有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16所、卫生院1所、文化站1家。矿藏有锰、煤。古迹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诗人胡曾墓、秋田祠、明代银仙桥清真古寺等。
  镇内历史人物有唐代诗人胡曾、宋代大理寺卿李杰。
  1995—2002年,邓星强、王成章、吴善成先后任中共长阳铺镇党委书记;胡恒洋、王成章、胡华卿、吴善成、屈校林先后任长阳铺镇镇长。
  二十二、岩口铺镇
  岩口铺镇位于县境北部偏西,东临长阳铺镇,南连小溪市乡,西接隆回,北靠新邵,总面积81.88平方公里,为宝庆西路咽喉,有“西路岩口铺”之称。1984年前为岩口铺公社,是年更名岩口铺乡,1988年改乡为镇。1995年撤区并乡时,皇安寺乡并入,镇政府驻岩口铺村,距县城49公里。潭邵高速公路、320国道均自东向西穿境而过,岩霞公路直通县城。另有乡道1条,村级公路9条。2002年,辖岩口铺、丰江、赵门前、云里、石滩、油麻井、石井、新院、梅子岭、白山、腰古塘、下马石、田桥、新田、洋井、石脚、桃林、肖家、水花、小泉、竹阪塘、麦兰、皇安寺、花桥、梅冲、大塘、渣滩、吊脚楼、油草桥、厅上、白地畲、岩田32个行政村和岩口铺居民委员会,共392个村(居)民小组、8150户、3.19万人,其中吊井楼村马家组和油草桥村马家组为回族人口居住地。全镇有小I型水库3座、小Ⅱ型水库8座、大小山塘200余口、耕地2.82万亩(其中水田2.44万亩)。盛产稻谷、烤烟、茶油、花生、茶叶,子椒乌鸡、熏烤鸭脚等风味小吃久负盛名。2002年,全镇农业总产值3423万元。镇内有移动电信发射基站3座,全镇装有程控电话1100台。有初中2所、小学12所、文化站1家、电影院1座、卫生院2所、卫生分院2所。矿藏有煤、锰,石脚村有金华山煤田,储量1000万吨。风景名胜有神风洞、万人岩、牛皮寨等,古迹有吊井楼王妃井。
  镇内历史人物有清代车氏一家。
  1995—2002年,陈学军、艾祥明、伍先明、莫正校、谢胜良先后任中共岩口铺镇党委书记;罗广云、伍先明、陈跃进先后任岩口铺镇镇长。
  第二章 人口
  第一节 人口规模
  一、自然变动
  1978年,县内有17.89万户、73.29万人,当年人口出生率为22.1‰,人口净增率为15.5‰。时县内已开始重视计划生育,人口急剧增长的势头开始得到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放缓。1980年,县内共18.56万户、74.55万人,比1975年增加4.98万人,年均增加9960人,年均增长率13.92‰(1970—1975年年均增长率为22.17‰)。1981年,县内人口出生率和净增率又开始回升,1982年,全县人口出生率增至20.12‰,人口净增率13.95‰。
  1983年,全县人口出生率再度回落至17.4‰,人口净增率10.9‰,当年全县共新生人口1.36万人。但县内20世纪60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在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进入婚育年龄,加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生育意愿增强,县内人口出生率再度回升,生育总人数逐年增加,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人口第三次增长高峰。1990年,县内共新生人口1.46万人,人口出生率从1980年的15.1‰增至19.66‰,人口自然增长率由8.5‰增至13.84‰,当年全县共24.49万户、88.53万人,比1980年增加13.98万人,年均增加1.4万人,年均增长率18.64‰。
  20世纪90年代后,县内人口出生率和净增率又逐年下降,人口增长开始得到有效控制。2002年,县内人口出生率从1990年的19.66‰下降到10.7‰,自然增长率从1990年的13.84‰下降到5.4‰,人口总量从1990年的88.53万人增加到95.7万人,年均增加5975人,年均增长率6.5‰。
  二、人口迁徙
  1978年,县内迁入人口8700人,迁出人口1.01万人。后随着改革开放,县内人口流动幅度加大。1981年,县内迁入人口1.91万人,迁出人口1.49万人。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部分迁徙人口未到户籍管理部门办理人口迁徙手续即可到迁入地居住,故在户籍部门办理人口迁移手续者有所减少。1990年,县内户籍管理部门登记(下同)的迁入人口8838人、迁出人口7728人。1996年,县内迁入人口6936人、迁出人口4767人。
  2002年,县内迁入人口7197人,其中从省外迁入1051人;迁出人口6229人,其中迁出省外1594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县内迁出人口中,因务工经商迁出者占9.6%,因工作调动迁出者占7.7%,因婚姻迁出者占34.68%,随迁家属占15.88%,投亲靠友迁出者占15%,因学习培训迁出者占0.26%,因其他原因迁出者占16.88%。迁入人口主要为县内外出务工的男青年和外地女青年结婚后带回县内。
  第二节 人口分布
  一、区域分布
  县内人口分布为东北部地区人口密度高于西南部地区,资江、赧水、夫夷河沿岸地区人口密度高于距离河流较远的山地丘陵地区。20世纪80年代后,县内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农村,建制镇人口增长速度高于行政乡。1982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3人。1990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30人。2000年,县内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76人,在全市除市区以外的8县1市中,仅低于邵东县,居第2位。
  二、城乡分布
  县内自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人口统计口径一直以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取代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农业人口中,亦有极少数居住城镇但不属非农业户口的人员;非农业人口中,亦包括厂矿工人、农村商业人员、农村公办教师、基层行政干部等属非农业户口但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人员。时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界限分明,农业人口除因招工、招干、考取大中院校或城镇郊区的少量无地少地农民以及符合条件的职工家属可转为非农业人口外,余者皆无法踏出“农门”。
  1978年,全县有非农业人口2.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3.19%。1978年后,原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开除”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教师、职员又陆续恢复非农业户口,城镇无地少地农民和干部职工家属“农转非”者增多,至1986年,全县非农业人口增至3.86万人,占总人口4.74%。1988年,全县有非农业人口4.51万人,占总人口5.26%。1993年,全县有非农业人口5.58万人,占总人口6.11%。
  以后,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允许农民在交纳城市建设配套费后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非农业人口增长加快。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按户口性质分,农业户口人数占92.35%,非农业户口人数占7.65%;按城乡居住地分,乡村人口占89.6%,城镇人口占10.4%,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全市8县1市中,居第十位。2002年,塘渡口、五峰铺、白仓、塘田市、郦家坪、下花桥、谷洲、九公桥、长阳铺、岩口铺、黄亭市、金称市12个建制镇有集镇常住人口90951人,占全县总人口9.56%,占以上建制镇总人口的13%。
  第三节 人口结构
  一、民族结构
  县内居民主要为汉族,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回族,其余少数民族人口均系婚入或因工作调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族人口76.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9.66%;回族人口246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32%;其余因工作调入或婚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67人,占全县总人口0.02%,分属14个民族,其中苗族75人、壮族28人、侗族22人、高山族11人、彝族4人、藏族4人、布依族5人、朝鲜族2人、满族2人、瑶族6人、土家族4人、傣族1人、水族2人、仡佬族1人。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内有汉族人口85.3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99.57%;回族人口2802人,占全县总人口0.33%;其余因工作调入或婚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862人,占全县总人口0.1%,分属28个民族,其中苗族327人、侗族166人、布依族52人、壮族47人、彝族40人、佤族38人、瑶族36人、傣族22人、拉祜族21人、土家族20人、水族17人、哈尼族16人、高山族11人、黎族9人、布朗族8人、白族7人、藏族5人、蒙古族3人、仫佬族3人、仡佬族3人、朝鲜族2人、满族2人、基诺族2人、俄罗斯族1人、怒族1人、毛难族1人、阿昌族1人、维吾尔族1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县内有汉族常住人口88.3万人,占全县常住总人口99.5%;回族常住人口2920人,占全县总常住人口0.33%;其余因工作调入、婚入或其他原因迁入的少数民族人口有1432人,占全县常住总人口0.17%,分属23个民族,其中苗族679人、蒙古族210人、侗族111人、彝族56人、布依族54人、壮族46人、哈尼族31人、满族30人、藏族29人、土家族27人、朝鲜族23人、瑶族23人、拉祜族22人、维吾尔族19人、水族18人、佤族17人、傣族13人、高山族10人、白族8人、土族2人、黎族2人、傈僳族1人、哈萨克族1人。
  二、性别结构
  县内人口历来男多于女,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县内0~4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女性为100,下同)为106.4,15~1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03.6,20~24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07.2,25~2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1.52,30~4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3.39,50~59岁年龄组人口性比例为112.87,65岁以上人口,男少于女,80岁以上老人,性比例为54.78。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男性人口44.53万人,占总人口51.93%,女性人口41.22万人,占48.07%,男女性比例为108.0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县内10%人口中,男性为4.22万人,占52.73%,女性为3.75万人,占47.27%,男女性比例为112.43。
  三、年龄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内人口激增,年龄构成较解放前趋向年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计划生育,1982年,全县15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比重由1964年的42.74%降至39.76%,16~60岁成年人口由52.18%增至53.59%,60岁以上老年人口由5.08%增至6.68%。以后,县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儿童人口比重继续下降,县内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中年型和老年型转变。
  第四节 人口素质
  一身体素质
  身高体重20世纪80年代后,县人较20世纪80年代前的同龄人身体增高,青少年身高增幅尤为明显,女性青年体重和20世纪80年代同龄人基本平衡,其余人口体重较20世纪80年代前同龄人增加,因营养不良而瘦者极少。但患肥胖症者增多,减肥已成为县人特别是城镇人口的普遍话题。1980年,县防疫站对小学生身高、体重抽检结果:小学一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17.25厘米、二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22厘米、3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26.34厘米、四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30.59厘米、五年级学生平均身高135.24厘米。一年级学生平均体重20.76公斤、二年级学生平均体重23.81公斤、3年级学生平均体重25.87公斤、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28.88公斤、五年级学生平均体重33.23公斤。2000年,县防疫站对县内中学生形态机能测试结果,县内13~18岁中学生的身高、体重和1980年对比如下表:
  视力 1980年,县防疫站抽检907名中学生和380名小学生,视力在1.0以上者分别为82.4%和97.3%。1982年,学生高考体检合格率为99.2%,其中全合格者仅占考生总数的30.5%,专业受限者占考生总数的68.7%。1985年,县防疫站又抽检916名中学生和1547名小学生,中学男生视力低下者占8.3%,女生占12.9%;小学男生视力低下者占3.5%,女生占5.7%;916名中学生中,仅72人未患过砂眼病。2000年抽检结果,县内小学生视力不良者约占学生总数的20%~30%。初中学生视力不良者约占学生总数40%~50%。高中学生视力不良者约占学生总数70%~80%。同年,在塘渡口镇第一、第二、第三完小抽检5500名学生,单眼视力低于1.0的有888人。
  人口寿命 1981年,县内人口平均寿命为64.88岁,其中男64.13岁,女65.97岁,比同期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低3.12岁。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内有70岁以上老人2.66万人、80岁以上老人5327人、90岁以上老人210人、百岁老人1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县内有70岁以上老人3.92万人,比1990年多1.26万人。80岁以上老人8922人,比1990年多3595人。90岁以上老人547人,比1990年多337人。百岁以上老人8人,比1990年多7人。1989—2002年,县老龄委员会办公室登记的县内百岁以上老人有28名。2002年,县内健在的百岁老人有19名,其中年龄最大的107岁。
  二 文化素质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有学龄以上人口66.52万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者764人,占0.11%。具备中学文化者17.82万人,占25.98%。具备小学文化者29.79万人,占44.79%。文盲半文盲19.37万人,占29.12%。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县有学龄以上人口73.34万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者2407人,占0.33%,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318人,占0.04%。具备中专和高中文化者5.58万人,占7.64%。具备初中文化者19.84万人,占27.18%。具备小学文化者34.38万人,占47.1%。文盲半文盲13.29万人,占18.2%。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县学龄以上人口81.93万人。具备大专以上文化者8883人,占1.1%,其中具有本科学历者1218人,研究生32人。具备中专学历者1.33万人,占1.62%。具备高中文化者6.56万人,占8%。具备初中文化者33.25万人,占40.58%。具备小学文化者33.35万人,占40.7%。文盲半文盲6.55万人,占7.99%。2000年,全县具有大专以上文化人口中,20—39岁年龄段人口占79.56%。只具有小学文化的成年人口,以40—64岁年龄段比例为最高。当年全县6.65万名文盲、半文盲中,60岁以上人口占67.6%。同年,全县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的人口中,男性占81.68%,女性占18.32%;具有大专文化的人口中,男性占73.42%,女性占26.58%。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地名

邵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