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46
颗粒名称: 序一
页数: 2
页码: 1-2

内容

六月骄阳,喜鹊啼枝。有朋自远方来,嘱我为新编《邵阳县志(1978~2002)》作序,固辞不恭,欣然从命。
  修志乃中华之国粹,可谓源远流长。宋人郑兴裔曰:“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封建时代为地方官者,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掌握地情全靠志书,“宰斯土者,必举一邑之利弊纤细周知,而后可以为治”。今天,科技高度发达,信息日新月异,地方志作为累计历史信息的形式仍然不会过时。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们早已赋予了地方志书崭新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自20世纪50年代末启动、80年代初兴起的全国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已成燎原之势。应运而生的省、市、县三级志书已逐渐被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各阶层人士所认识、接受,并将其成果予以利用。志书逐渐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为政一方不可缺少的地情书,各类专业人员从事专业工作的资料书,各级政工、教育部门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科书。作为记录一地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载体,方志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凸显。
  邵阳县地处湘中腹地,扼邵永、湘桂要道,汇夫夷水、赧水二河成资江北去。境内气候温和,溪河密布,丘岗起伏,层峦叠翠,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矿藏物产丰富,自然景色宜人,是一片令人神往的土地。
  “邵阳”作为一个古老的县名,最早见于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千百年来,虽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几经变更,但“邵阳”一词是用得最长的,并且是郡(路、府、州、道)县同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邵阳县的辖境虽然又作了调整,但邵阳县作为一个大县的地位始终未发生动摇。
  邵阳人勤劳、淳朴、善良、刚直、强悍,集中体现了湖南人为坚持真理不惜一搏的“霸蛮”精神,自古以来就多慷慨悲歌之士,铮铮铁骨之人。无论在古代还是近现代,总是英才辈出,俊杰群起。有的大笔如椽,一纸退雄兵数万;有的学富五车,诗书冠朝野士林;有的舍生取义,反帝制血沃中华;有的举义旗,兴农运,舍身忘死;有的为救国,育精英,桃李芬芳满天下;有的卫祖国,保家乡,驰驱杀敌于疆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在各条战线上更是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优秀领导干部和企业家。他们集中地代表了邵阳人的精神和脊梁,是邵阳人的骄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邵阳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状况。政治黑暗,经济贫困,兵祸相连,民不聊生。一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这里仍然没有任何现代工业,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邵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此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以百倍的努力和热情,投入到了火热的革命和建设之中。经过了50多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邵阳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告别了贫穷和落后。各行各业犹同千帆竞发,呈现出一派生机。境内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街道宽广整洁,人民安居乐业。古老的邵阳正焕发着青春的光彩,迈着矫健的步伐步入小康社会康庄大道。
  本志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阳县第二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前后历时五年。收集资料和担任编纂任务的人员达百余之众。在中共邵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编修人员克服困难,努力同心,终于完成了这一部百余万字的鸿篇巨著。这是邵阳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任务的具体体现。志书体例完备,层次清晰,资料丰富全面,文字简洁流畅;特别是反映成就的时候没有回避教训和走过的弯路,上限与前志下限(断于1986年)时间交叉但在内容上不拘泥于前志,并有所突破,尤为值得称道。
  对于邵阳我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谊。我也是大范围的“邵阳”人,是资江的水哺育了我。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受省委派遣在邵阳县锻炼2年,担任县委副书记,是邵阳的父老乡亲给了我工作上最大的支持,是邵阳的父老乡亲给了我生活上最大的关照。古诗有云:“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我虽然离开了邵阳,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邵阳度过的日子。值此志书出版之际,我衷心地祝福邵阳人民祥和欢乐、幸福安康!邵阳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更加辉煌! 谨为序。
  二〇〇八年八月
  (作者为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

知识出处

邵阳县志 1978—2002

《邵阳县志 1978—2002》

出版者:湖南人民出版社

本书全面反映邵阳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百科全书。上限到1978年,下限到2002年。以编、章、节、目为基本框架,由政区人口、自然环境、中共地方组织、人民代表大会、地方人民政府等组成,共设21编。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晓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