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章 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28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姓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685-688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姓氏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洞口县
社会
姓氏
内容
洞口县现有姓氏299个(单性298个,双姓1个),其中明、清以前徙入的137姓,占姓数的45.8%,所占人口约为全县总人口的80%。人口比重大的有萧、刘、尹、王、杨、曾、张、胡、傅、唐、李、许、谢等40多姓,有的逾万。民国至新中国建立后迁入的新姓氏162个,占总数的54.2%,所占人口约为全县总人口的20%。人口比重小的有卜、刁、寸、占、才、戈、历、来、扶、同、母、桃等70多姓,有的仅1人。
县内姓氏分布呈“大散居、小聚居”的总体格局。城镇多异姓杂居,城关镇现有148姓,占全县总姓数的50%。农村多同姓聚居,俗有“洞口萧家”、“三阳王家”、“山门尹家”、“岩山傅家”、“马渡唐家”、“梅田彭家”、“岩塘潘家”、“寨上林家”、“灌塘许家”“石背张家”、“马鞍曾家”、“茅铺向家”、“曲塘杨家”、“麻山舒家”等之称。
第一节 姓氏录(以笔划为序)
丁、刁、卜、于、卫、义、万、才、寸、广、马、仇、王、方、尹、毛、文、尤、丰、元、少、牛、戈、从、历、车、元、邓、叶、刘、龙、卢、田、宁、石、左、申、史、甘、白、卯、皮、包、戊、区、仪、占、玉、头、邝、平、艾、邛、戎、州、达、尘、母、材、向、米、阮、伍、孙、尧、冯、戍、关、江、吕、任、毕、匡、同、列、华、许、永、异、成、竹、兆、佘、连、乐、寻、回、巩、池、危、纪、乔、阳、吴、李、严、旷、何、汪、佐、汤、邱、沈、余、来、杜、宋、芦、苏、冷、应、岳、安、角、扶、甫、沂、张、芮、妣、芳、呈、辛、邵、邹、麦、呙、谷、良、陆、杨、初、陈、罗、宗、庞、尚、周、译、孟、昌、奉、金、明、郑、松、易、卓、季、敖、武、雨、房、旺、饶、官、柳、幸、范、邬、单、禹、赵、钟、欧、欧阳、姚、哀、封、施、班、柯、洪、相、祝、泰、树、畏、南、项、郝、段、冒、贺、俞、姜、胡、侯、栗、柴、倪、宾、容、翁、晏、海、唐、殷、袁、梁、夏、徐、郭、聂、秦、顾、屈、费、常、凌、涂、桃、荆、奚、高、晁、钱、梨、阎、莫、龚、黄、勒、陶、董、章、卿、雪、萸、康、隆、曹、游、符、梅、谌、集、雄、韩、崔、戚、庾、盛、萧、曾、彭、雇、覃、傅、简、敦、童、温、粟、焦、喻、程、滑、湛、腾、辜、路、舒、超、谢、葛、蒋、蒲、雷、赖、靳、禄、蓝、廖、漆、黎、熊、谭、阚、翟、樊、管、裴、潭、满、颜、潘、蔡、滕、毅、蕉、薜、燕、穆、薛、戴、魏、瞿、酆。
第二节 部分姓氏源流
现选介有志、谱可查的23个姓氏源流。
王姓 太原郡。出自周朝。周天子的家族称为“王家”,其后世以“王”为姓。宋元丰八年(1085),王明远由江西迁湖南潭州,其裔性还、复清、复深和万贵、巽权、英爵公于明宣德、正统年间(1426~1449)定居三阳、歧石、栗山、岩山、江潭、三元塘等地。今传23代,多分布于毓兰、秀峰、江潭、管竹、木瓜、水东等镇、乡。
邓姓 南阳郡。商·武丁封曼季于邓,后以国为姓。明洪武元年(1368),邓仲五随父弃官定居武冈迁入油麻田(今西中乡境)落户。明洪武十八年(1385),邓天翁之孙邓通亮、邓通初、邓通光三兄弟从祁阳迁入毓兰山落户。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西中、花园、茶铺、毓兰等乡、镇。
尹姓 天水邵。出自远古时期,部落首领少昊的儿子般,受封于“尹城”,其后世以封地为姓。明洪武(1368~1398)时,尹南全、尹南清兄弟随父尹鼎初弃官由邵阳迁入洞口境内。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石桥、石背、水东、管竹、醪田、山门、岩山等乡、镇。
刘姓 彭城郡。出自远古时期,帝王陶唐氏之后裔封于刘,其后世以封地为姓。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江西泰和县迁入新化、溆浦,转居武冈发脉迁洞口境内,派系甚繁,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南泥、西中、茶铺、江潭、高沙、竹市、山门、毓兰等乡、镇。
向姓 河南郡。出自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裔孙公子胯,字“向父”。其后世以字为姓。明末(1621~1644),向庆荣从河南迁黔阳转居洞口境内,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洞口、南泥、洪茂、马鞍、城关等乡、镇。
李姓 陇西郡。出自商朝。尧帝时任理官的皋陶之后裔理徵,因直谏得罪纣王,为避迫害,其妻携子隐居,以树木果子(木子)为生,“理”姓才延续下来,为了纪念,便将原来的“理”姓改为“李”姓。明·洪武(1368~1398)年间,李志道任台州通判、琼州同知,后从江西泰和县迁入。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花园、杨林、水东、茶铺、高沙等乡、镇。
萧姓 兰陵郡。出自周朝。宋国始祖微子启的裔孙大心,因功勋卓著而受封于萧,建立萧国。其后世以其受封地名作为姓氏。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萧一菊之裔诚公、明公先后从邵阳横板桥(今属隆回县)转居洞口境内。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洞口、青龙、花鼓、月溪、鼓楼、黄桥、江口、石江等乡、镇。
严姓 天水郡。出自东汉时期,为避明帝刘庄的名讳,“庄”姓的人改以“严”为姓。清·康熙(1662~1722)时,严一仁由华容迁入。一系由江西迁入。今传19代。多分布于马鞍、金田、山门、醪田等乡、镇。
张姓 清河郡。出自远古时期,东夷部族首领少昊的第五个儿子挥,因发明弓箭,被赐姓“张”。明·洪武(1368~1398)年间,山张魏公裔从宁乡迁入,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石背、岩山、横溪、山门、高沙等乡、镇。
林姓 西河郡。出自周朝。周平王的庶子林开,其后世以其名字中的“林”字为姓。元·至正年间(1341~1368),福建蒲田林世富,任邵阳县尹,后弃官隐居洞口境内。今传30多代,多分布于木瓜、花鼓、秀峰、竹市等乡、镇。
杨姓 宏农郡。出自周朝,周宣王之子尚父,受封于杨,子孙以封地为姓。明·洪武(1368~1398)年间,杨伯辅之后裔,由江西泰和县迁黔阳再转居洞口境内,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山门、大水、水东、树林、茶铺、高沙、毓兰等乡、镇。
许姓 高阳郡。神农之后裔,周武王封文叔于许,其后以国为姓。南明初由江西泰和县迁入武冈州城,二世迁入洞口境内,今传20多代。多分布在大水、茶铺、马鞍、高沙等乡、镇。
胡姓 安定郡。出自春秋时期,陈周被楚国吞并后,子孙以其开国君胡公满名字的“胡”为姓。明·洪武(1368~1398)时期,云南指挥佥事胡荣钦的长子胡春禄由黔阳转居洞口境内。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金田、山门、毓兰等乡、镇。
袁姓 汝南郡。出自周朝。舜的后代,陈国君胡公满的后裔庄伯,字“伯爰”,其后世以他的名字中的“爰”为姓。古时“爰”与“袁”通用,故以“袁”为姓。明·洪武(1368~1398)年间,由袁怨富从江西赣州府迁邵阳,其子袁祖申转居黄桥铺。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金田、南泥、西中、洞口等乡。
徐姓 黄桑郡。出自周朝,附属国徐国国君的后裔,以国名“徐”为姓。明末清初(1628~1661),徐万世从邵阳县迁入洞口境内。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马鞍、茶铺等乡。
黄姓 江夏郡。出自春秋时期,封于黄,建立黄国。其后世以国名“黄”字为姓。元末明初(1341~1398),黄俊苏从江西泰和县迁入洞口境内。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洪茂、马鞍、杨林、洞口等乡。
曾姓 鲁国郡或武城郡。出夏朝。夏少康封次子曲烈于鄫(今山东苍山西北),曲烈以封地为姓,由姒姓更为鄫姓。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鄫巫奔鲁,去掉“鄫”字耳旁为曾姓。洞口有三支曾氏:一为杨林曾氏,一为石堰曾氏,一为马鞍团曾氏,统称武城曾氏。杨林曾氏初祖曰纹炳,宋时携男子荣自江西永丰大湖徙武冈谜头(今武冈邓家铺、隆回与杨林乡接界处一带),分衍于今杨林、横溪、花园、金田和武冈邓家铺等乡、镇。石堰曾氏始祖曰文昭,元时自新化窝山徙高沙石堰,分衍于今马鞍、洪茂、高沙、南泥、西中、花园、长塘、山门、醪田、秀丰、竹市、江潭、石背和武冈马坪、花桥、城东等乡、镇。马鞍团曾氏,其祖其史按其谱,主要分布在今马鞍、大水等乡。
谢姓 陈留郡。周宣王舅父申伯,受封于谢,建立谢国,子孙以国为姓。明·洪武(1398~1398)时期,谢汉臣山江西泰和县迁入。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金田、渣坪、南泥、木瓜等乡。
傅姓 清河郡。出自商朝,商大臣曾在傅岩筑墙,被商王武丁任为大臣,称为傅说,后世以其筑墙处的地名“傅”字为姓。明·洪武(1368~1398)年间,傅友德的长子惟椿从江西迁入岩山,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岩山、管竹、竹市等乡、镇。
彭姓 陇西郡。出自夏朝,颛顼的裔孙篯铿,封于彭,人称彭祖,建立彭国,后世以国为姓。明·洪武(1368~1398)年间,彭景龙由江西泰和县迁入。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石桥、金田等乡。
覃姓 添水郡。周穆王(姬满)称为有竺氏,徙居雍州覃地,遂因地为姓。清·嘉庆三年(1798)由覃则之子添秀、添顺,先后从茶陵迁入洞口境内,今传10代,多分布于青龙、岩山、溪、毓兰等乡、镇。
廖姓 武威郡。出自周朝,周文王之子伯飂,其后世即以“■”姓。飂古为“廖”,故以廖为姓。元·至大(1308~1311)时期由廖发祥从江西迁入,分行、文、贞、据四房,文公迁入鸡田,贞公迁入大水田,据公迁秧田,主器行公留湛田,即所谓“四田”。今传20代,多分布于醪田、石柱、大水、树林等乡。
潘姓 荥阳郡。出自周朝。周文王的季孙,封于潘,其后世以受封地名为姓。传至八十二代贞周公于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5)从山东省临朐县竹搭桥迁居黔阳中方,又传八世至志荣公,于宋末元初迁洞口,落籍岩塘。今传20多代。多分布于横溪、醪田、石柱、山门等乡、镇。
第三节 宗族活动
旧时,同一血缘,同一祖宗,交往亲密,相互照应,不仅有喜庆、家事、祭祀等经常性的交往,还有建祠、修谱、立规等定期性的聚族活动。
建祠 清道光、咸丰年间,大兴立祠之风。洞口境内,大姓巨族,多由族长牵头捐田筹款,兴建宗祠(俗称祠堂),多在始祖定居地或同族聚居地建族祠或公祠,有的大姓还在州城建有总祠,作为祭祖先、立族规、修谱谍、议宗法的场所。洞口境内约有祠堂110余座。祠堂建筑规模宏伟,工艺精湛,多呈民族式的寺庙型。一般有正殿、戏台、看楼、厢房、仓廒。新中国建立后,祠堂多被拆除、改建。1986年底,尚残存27座,保存较完好的只有树林乡杨氏宗祠,现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修谱 始于明末清初,同姓各族为溯源流、立家训、理世系、续班次、记生庚、详贲茔,每隔几十年撰修一届。修谱耗资甚巨,迎谱礼仪更盛。族谱除集中入祠珍藏一部外,其余分房散存。“文化大革命”时期多被视为“四旧”而毁,保存完整者甚少。
祭祖 旧时,祠堂均有“祠产”,作为始祖诞辰和清明、夏至、中元、冬至等民间重大节日祭祀设宴之用。新中国建立后,祠产分给农户,祠堂拆除改建,聚族祭祖停止。
族治 旧时,常以族规治理族风。凡有偷盗、淫乱、伤风败俗等违犯族规行为,则由族长主持,从严处治,俗称“开祠堂门”。惩治败家子孙,轻者绑屋柱、抽荆条、罩戽桶;重则开除族籍,甚至捆梯沉潭溺死。遇有坟山、河坝纠纷或已婚妇女被公婆虐待致残致死之事发生则以此为衅端,兴师动众制造宗派械斗,常酿成流血事件。新中国建立后,族规消亡,族治渐废,多以党纪国法治理民事。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