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婚姻 家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25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婚姻 家庭
分类号:
C913.1
页数:
4
页码:
681-684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婚姻、家庭的历史与发展情况。
关键词:
社会
婚姻
家庭
内容
第一节 婚姻
一 旧式婚姻
包办、买卖婚姻,是封建婚姻制度的主要形式。男娶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重礼厚奁”。
少数乡绅、富户,蓄婢纳妾,一夫多妻,或是老郎少妻。据1985年山门、城关、毓兰调查:清末民初有纳妾的18人,共纳妾22名,后被逼入佛门的2人,出逃的5人,自缢的4人;蓄婢的有38户,共蓄婢40人,其中改为妾的3人,出卖6人,转嫁的20人。少数贫困户因娶不起亲,终生单身。
父母包办,近亲婚配的多,认为表兄妹结婚是“亲上加亲”。早婚、早育的多。女的20岁未婚,常遭人议论。也有个别富户带养极贫户的幼女作童养媳的。夫丧一般守寡,如要改嫁必须经得公婆、族人允许,也有“转房”的(转嫁给胞兄弟或堂兄弟)。
男女完婚时,彩礼、嫁奁,贫富相差悬殊。富豪之家,多以田土、庄屋陪嫁,还有满堂嫁奁;中户人家多为几台家具和数套衣被;贫穷人家,有的一口木箱和几件粗布衣,有的借衣过门。普遍兴坐轿舆、拜花堂。
二 新式婚姻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废除封建婚姻制度。1952年,洞口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坚决贯彻新婚姻法的决议》,并成立“贯彻婚姻法运动委员会”,提出“五要”、“五不准”(要维护子女利益,要妇女参加生产劳动,要家庭和睦,要尊婆爱媳,要互助互爱;不准包办、买卖婚姻,不准早婚、重婚,不准虐待妇女,不准干涉寡妇婚姻自由,不准限制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当年帮助232个寡妇改了嫁;解除304对青年男女的包办婚约。《婚姻法》的宣传贯彻,树立了正确的婚姻观念。男女青年在共同劳动、工作和社交中建立感情,自愿结合。父母介入,多防子女以貌取人,如有包办,受社会谴责。据152对青年夫妇的调查,属于工作或劳动中相互认识、自愿结合的23对,占15%;属于亲朋介绍后自愿结合的92对,占61%;属于组织出面或邻里“架桥”后自愿结合的37对,占24%。所生子女,多随父姓。也有越五代同姓结婚的。瑶、汉通婚的也不少。
婚龄,1950年《婚姻法》规定男20、女18周岁为最低年龄,1980年修改后的《婚姻法》规定,男22、女20周岁。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县男性符合法定婚龄结婚的占98%,女性占94.9%。提倡晚婚晚育(女性24周岁),1975年~1980年的6年中,女性初婚的23600人,符合晚婚年龄的21238人,晚婚率达90%,1981年后开始下降。
提倡婚事简办,不馈赠彩礼、不坐花轿、不拜堂。在70年代前已蔚然成风,80年代开始出现重金厚礼、铺张浪费、高档嫁奁,致使少数大龄男、女青年难以成亲。
三 婚姻登记
民国时期曾提出过申请婚姻登记和申请撤销婚姻登记,但未能实施。新中国建立后,才真正实施婚姻登记制度。婚姻登记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复婚登记三类。
结婚登记。男女双方需亲自到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登记手续,凡符合《婚姻法》规定结婚的,人民政府即予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不符合规定的,不予登记。
离婚登记。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给予办理离婚登记手续。在办理时,重视调解,防止轻率离婚,并保护好子女的合法利益,处理好离婚后的财产和生活问题。如有纠纷,由人民法院处理。
复婚登记。离婚后的男女双方都未再婚,或再婚后配偶已死、已离,双方又自愿恢复夫妻关系的,需到当地乡、镇政府办理复婚登记手续。
为保护军人婚姻,现役军人申请结婚,由团以上政治机关或家乡的县人民武装部出具证明,方可登记。现役军人的妻子提出离婚需经军人本人同意。对破坏军人婚姻的,依法严处。
第二节 家庭
一 结构
旧时,两代三代同居的家庭居多;未婚、离异或婚后丧偶的单身家庭和四世、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很少;也有丧偶或离婚后再婚组成的联合家庭。民国37年(1948),境内户均6.8口。多数家庭男孩婚后,数月或数年,即分家析产,组成经济独立的小家庭。父母多随晚崽同居。独子一般不分家。儿子有继承权。
新中国建立后,家庭规模趋向小型。1964年,户均4.05口,比1948年降低2.75口。1986年,户均3.95口,比1964年又降低0.10口,多为一对夫妇和一、二个子女的两代同堂。子女有继承权。
年老无子,旧时,多摆酒立约,过继兄弟或同姓人之子为嗣,侍奉赡养,继承遗产。现时,抚患抚女,按照法律程序抚养,为社会承认,受法律保护。
二 成员关系
旧时,家庭成员之间,承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道德伦理关系。新中国建立后,家庭成员之间都是平等关系。且受到国家法律保护。既有男的、女的当家,也有老的、少的当家。敬老爱幼、敬婆爱媳的风气日盛,并出现了大批“五好”(爱国家、爱集体、遵守纪律好;努力生产、工作、学习完成任务好;实行计划生育、教育子女、家庭建设好;移风易俗、文明礼貌、清洁卫生好;敬老爱幼、民主和睦、邻里团结好)家庭。1980年至1986年,全县各级表彰的“五好”家庭有9403户,其中受县表彰的有298户,受省、全国表彰的有7户。
三 职能
家庭是社会最基层的生产、经营单位。50年代初,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组织生产和经营。50年代中至70年代末,以集体为主组织生产和经营。80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又以家庭为承包单位组织生产和经营。农村家庭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辅以工、商、运输等业;城镇家庭以经商、手工业为主。家庭除担负物质生产外,也重视人口生产。旧时,以“多子女”为荣,盲目生育,据洞口、桥头2区5乡、镇的调查统计,民国37年(1948)共有育龄妇女679人,其中1至3胎的158人,占总数的23.4%,4~6胎的479人,占总数的70.5%,7胎以上的42人,占总数的6.1%。新中国建立后,多数人响应计划生育号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农村一般是1~2个孩子,4个以上的极少,城镇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父母对子女负有教养责任,除传授子女一些生产技能外,还教育儿孙待人处世、勤俭治家。并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配合,使之成为有文化守纪律的劳动者。
四 称谓(指汉族)
称生父叫父亲,俗称嗲嗲或伢伢、伢老子。现时称爸爸。自称崽、儿子、女、晚女。
称生母叫母亲,俗称姆妈、娘。现时称妈妈。
称父亲的祖父、母叫曾祖父母,俗称公公、婆婆。自称曾孙、曾孙女。
称父亲的父、母叫祖父、母,俗称嫡嫡、婻婻。现时称爷爷、奶奶。自称孙、孙女。
称父亲的兄、嫂、弟、弟嫂叫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俗称大爷(大叔叔)、大娘,二爷、二娘……。自称侄儿、侄女。
称父亲的姐、姐夫、妹、妹夫叫姑母、姑父,俗称孃孃、姑姑,姑爷。自称内侄、内侄女。
称母亲娘家的父、母叫外祖父、外祖母,俗称客公、客婆或外公、外婆。自称外孙、外孙女。
称母亲娘家的兄、嫂、弟、弟媳叫舅父、舅母,俗称舅舅、舅爷、舅母。自称外甥、外甥女。
称母亲娘家的姐、姐夫、妹、妹夫叫姨母、姨父,俗称姨娘、姨爷。自称外甥、外甥女。
称丈夫的父、母叫公、婆,或随丈夫称伢伢、爸爸、姆妈、妈妈。自称媳妇、儿媳。
称妻子的父、母叫岳父、岳母,俗称亲爷、岳老子、亲娘、丈母娘,或随妻呼伢伢、姆妈。自称郎、婿、郎巴公或儿子。
丈夫,俗称男人客,现时称爱人,或直呼其名。
妻,俗称堂客、老婆,现时称爱人,或直呼其名。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