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1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队伍
分类号: R197.2+3
页数: 4
页码: 662-665
摘要: 本文记述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医疗队伍不断扩大发展。
关键词: 洞口县 卫生 队伍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夕,洞口境内仅有医务人员170余人。新中国建立后,境内医务人员逐年增多,卫生队伍不断扩大。1952年建县后,县内医疗卫生队伍主要由全民与集体医务人员、村级卫生保健人员和个体医生三部分组成。1986年共有医药卫生人员2594名,平均262.1人中有1个医药卫生人员。
  一 全民与集体医务人员
  1952年建县时,全县仅有全民和集体中西医务人员82人。以后组织中医授徒、保送培训和医药大专院校毕业分配,加上学校、厂矿企业办医务室(所),医务人员不断增加,素质逐年提高。1965年共有卫生技术和管理人员839名,其中西医559名,占66.6%;中医227名,占27%;行政管理和勤务人员54名,占6.4%。文化及专业素质有所提高,在839人中,大专毕业的102名,占总人数的12.1%;中专毕业的211名,占总人数的25.2%。1979年后,各级各类医药卫生大专院校分来的毕业生不断增多,卫生保健队伍进一步壮大。1986年底止,全县卫生系统加上企事业办的18个医疗单位的医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共有1343名,其中卫生系统1290名,内西医759名,占58.7%;中医214名,占16.6%;其他医技人员8名,占6.6%;行政和勤杂人员231名,占18.1%。从文化结构来看,大专毕业的135人,占总数的10.5%;中专毕业的231名,占总数的25.1%。
  二 村级保健卫生人员
  1955年开始培训农村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到1957年底止,全县789个农业高级社都建立卫生室,每社配卫生员1~2名,购置卫生保健箱和常备的内服、外用药品与简易医疗器械。卫生员平时与社员一起劳动生产,必要时为社员治病,有时集中几天给社员打预防针或做好社内有关卫生消毒工作。1958年公社化后,改为大队或生产队卫生室。1960年以后,因经费不足,部分卫生室解散,1965年全面恢复,当年县培训卫生员303名,湖南省下乡医疗队在木瓜公社(包括岩山公社一部分)重点培训卫生员40名。1968年农村保健员、卫生员改称为“赤脚医生”。1970年农村开始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到1979年全县共设立大队合作医疗站540个,占大队总数的97%,共配赤脚医生、卫生员、接生员1041名。每个医疗站都有简易医疗器械和中草药百余种,负责大队内一般疾病治疗、预防接种、新法接生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个别医疗站还设有病床。医务人员的报酬按高于同等劳力10%评定工分,参加大队分配。1981年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队医疗站仍然存在,任务不变,医务人员报酬方式有所改变,一些富裕的大队按年定人定任务定报酬,经费由大队开支;多数大队实行谁看病谁出钱,预防接种由上级拨款和大队补贴解决。1983年全县各大队的赤脚医生、接生员经过考试,有373名成绩符合国家规定的医生标准,改称乡村医生,发给乡村医生证书,未合格者称乡村卫生员、接生员。截至1986年底,全县有村级保健站556个,乡村医生373人,卫生员624人,接生员148人(另有433人由卫生员兼)。乡村医生一般能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少数能急救抢危。
  三 个体医务人员
  个体开业行医者在新中国建立前,县境内有56人。1952年开始组织联合诊所,不少个体开业医生自愿加入,个体行医的减少到18人。1956年政府号召走合作化道路,国药归口,医药合并,个体医生携资产加入各乡联合诊所,不再存在个体行医人员。1962年又允许个体开业行医,由县卫生主管部门统一发证,至1965年底,个体行医者有40余人,约占全县医务人员的5%。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始后,个体行医者又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中禁绝了个体行医。1980年贯彻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县卫生主管部门对要求个体开业行医的进行考试考核,1981年发证34人,以后逐年增加。1985年县成立个体行医者协会,归口县卫协会管理。1986年全县个体开业行医者达106人,散布在县内30多个乡、镇。除开设中、西、草医门诊外,还开设了中医眼科、小儿科、妇科、痔瘘科及牙科等专科门诊,年接诊量达12万余人次。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