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音乐 舞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60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音乐 舞蹈
分类号:
J64;J72
页数:
1
页码:
6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音乐、舞蹈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音乐
舞蹈
洞口县
内容
一 群众音乐
音乐流传历史悠久。明崇祯七年(1634)编修郑之云题《武冈云山绝顶》诗就有“弦声繁,管声急,江城花气冲云尘”之句。清代除豪门贵族蓄歌妓、备女乐外,无专门乐团。民国时期洞口境内无正规音乐团社,只有民间草台戏班,演唱民间小调与丝弦音乐。抗日战争时,随着革命热潮的高涨,《义勇军进行曲》、《黄河颂》、《解放军进行曲》、《游击队之歌》以及《苏武牧羊》等爱国歌曲在学校、民间流行。新中国建立后,大批北方干部南下,带来了二人转、秧歌、快书、相声等,使洞口的文艺活动更为繁荣。50年代革命歌曲广为流行,逢会必唱,赛歌拉歌之声彼伏此起。机关单位组织教唱和歌咏比赛,机关、厂矿、学校、农村到处都可听到宏亮的歌声。“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歌曲,充斥歌坛。80年代转向流行歌曲,青少年学唱之风甚浓。截至1986年,全县举办音乐培训班25期,参加学习的800余人次,举办歌咏比赛或歌咏晚会132次,参加的有1.2万余人次。
经全面调查收集整理,县境内的乐种有劳动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灯调、风俗歌曲以及新民歌等;乐器有唢呐、竹笛、箫、二胡、高胡、低胡、京胡、板胡、大筒、三弦、大阮、月琴、扬琴等;打击乐器有鼓、锣、钗、钹、钞、云锣、马锣、小锣、木鱼等。上述乐器除扬琴、三弦、大阮、月琴外,其余乐器各乡村均有。县文化部门收录了一批民歌和曲牌,编印出《洞口县民歌集》、《洞口县曲艺、器乐集成》。
1981年县里组织一个音乐创作班子,创作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歌曲。先后有徐可特、邓秀娥、邓清明等人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音乐作品24篇。农民作者邓清明创作的《我是一个甜果果》被上海广播电台录制播放。现全县有湖南省音乐协会会员5人,邵阳市音乐协会会员13人。
二 民间舞蹈
民间流传的舞蹈主要有龙舞、狮舞、蚌壳舞以及一些带封建色彩的庆娘娘、踩九洲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还流行有扯歪子、棕包脑。新中国建立后,龙舞、狮舞、蚌壳舞继续流行。自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136师在高沙创办工余俱乐部,教会东北的秧歌舞、腰鼓舞后,50年代在全县城乡普及,各中小学校和部分村农会成立秧歌、腰鼓队,配合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革命等中心工作,广泛开展活动。50年代后期,县城机关曾经一度流行交谊舞。60年代中期起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从机关到学校,从城镇到农村普遍流行“忠”字舞。进入80年代机关团体又开始学跳交谊舞。1985年县文化部门还开辟了舞厅,举办了一期交谊舞学习班,培训学员60多人。并新增了迪斯科、霹雳舞。1986年还开始跳十四步、十六步、水兵牛仔舞。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