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育经费及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72
颗粒名称: 第七章 教育经费及设施
分类号: G526
页数: 4
页码: 593-5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教育经费及设施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育 经费 设施

内容

第一节 经费
  晚清时期,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田租课收入,洞口境内的义塾、义学共有学田3931亩;其次是地方捐派;三是政府适当补贴;四是学生缴纳学费或俸谷。
  民国初期,国家办的中小学的教育经费,由省、县两级政府按各校造报之年度计划,统一预算核定,分月下拨,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筹;私立学校的办学经费由地方学田、校产收入和捐筹款项解决,并向学生收缴学费。民国32年(1943),政府拨给洞口境内15个乡国民教育补助费248593.4元(法币),其余靠4278亩学田收租解决。20所私立小学有学田3407亩,山林640亩,早土38亩,店铺8间。私立中学有学田5224亩,年收租谷59.694万公斤;山林400亩,年收入9万元(法币);店铺3间,年收入8.4万元(法币);农场20亩,年收谷物3300公斤。民国32年至34年募捐办学基金95.6万元(法币)。另外,政府给私立学校以少量的补助费。私立中小学经济来源不足,不少学校常因经费困难,教学设备差,教员薪俸难以为继而停办。
  新中国建立初,教育经费源于原有校产和公粮附加,政府给以适当补助。从1952年起,公办学校以国家拨款为主,逐步实行国家拨款和地方集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同时向学生收取适量学费,开展勤工俭学,以充实办学经费。1952年国家拨款33.9795亿元(旧人民币,合现币33.9795万元),以后逐年增加。教师生活待遇有可靠保障,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洞口有群众集资办学的传统。1952年,全县人民筹款894.29万元(旧币),捐献稻谷43578公斤和大量竹木建材,建修教师宿舍80余间,教室10余间,新置课桌2991张。1968~1969年,农村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利用集体资产和群众集资,又新建了一批校舍。1981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三年内,群众集资212万元(包括材料折款),献工12万个,新修校舍1340平方米,维修校舍4.6万平方米。1984年~1986年,全县集资328万元,用于整修危房、新建扩建中心小学、一般小学和教学设备的添置。
  第二节 学校设施
  一 校舍
  新中国建立后,对原属借用的旧书院、祠堂、庙宇、公屋、民房的中小学校舍,分批进行改造,有重点地进行扩建和新建。1954年至1986年,国家对中小学的基建、修缮投资达800多万元。现全县各类学校教学用房、文体活动设施和教师宿舍均有显著改善。1985年经地区验收,确认全县571所小学达到“一无两有”(学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标准,获奖金12万元。
  二 图书仪器
  1949年冬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时,全县中小学的教学设施简陋,据1952年调查,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洞口一中和蓼湄中学,总共仅有教学仪器2000余件,价值1.864亿元(旧人民币)。以后,各项设备逐年添置,公办中学和完全小学的教具、实验仪器和药品能基本适应教学需要;文体、生活、卫生设施亦较为完备。据1986年统计:全县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初中有实验室78间,总面积3220平方米,理化、生物仪器42871台套,价值60万元;有仪器、药品储存室、维修室和其他附属房舍74间,面积3740平方米。全县建立了8个初中巡回实验网点,初中分组实验开出率为60%,演示实验开出率为87%。各乡镇中心小学,大多有自然科学常识实验室,共有仪器教具8879台套,价值5万余元。
  1978年,开始对各类学校中条件较好的单位重点配发电化教学设备。至1986年重点配发电教设备的县属中学3所,乡镇中学3所,乡镇中心小学13所,一般小学1所;配有部分电教设备的学校10所。配发的电教设备主要有幻灯机、收录机、电影机和录像设备(包括录像机、监视器),总价值20万元。
  全县中小学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1952年的三所中学的图书总共才9000余册,小学只有少量的课外读物,至1986年,小学有9700余册,初中2.1万余册,高中8万册,总值13.75万元。小学设有班级“图书角”、“图书柜”;初中和中心小学设有图书室;高中校校建有图书室和阅览室。初中配有兼职图书管理员,高中配有1~2人专职图书管理员。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