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待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7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待遇
分类号: G451.5
页数: 3
页码: 590-5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教师待遇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师 待遇 洞口县

内容

一 政治待遇
  新中国建立后,中共洞口县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十分重视改变教师地位低下的状况,采取各种切实措施,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
  1952年开始在中小学教师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首批吸收党员4人,至1986年,中小学教师中有党员1117人,为教师总教的19.3%。长期处于被歧视境遇的“教书匠”,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自1953年以来,教师享有同其他各界相等的参政权力,有9人当选为洞口县人大常委会委员;4人当选为中共洞口县委委员或候补委员;原洞口四中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李怀仁、高沙镇一校特级教师汪维芬(女)分别于1982年和1985年被选为中共湖南省第四次和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1984年4月,洞口一中数学教研组长陈英栋(归侨)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洞口县第一届委员会副主席,中小学教师中有杨磊、谢重生、李振芬和唐秉镛等16名被协商推荐为委员。中共洞口县委和县政府还十分重视从教师中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到党政机关领导岗位上来,中共洞口县委副书记杨期林、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李怀仁、副县长欧阳清晏都是从教师中提拔的。
  教师的劳动及工作成绩,受到县党政领导的重视。1955年6月,县召开首次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8年8月又召开群众办学先进工作者会议。1978年以后,一年一次评优表模会,成为定例。自1955年以来,受到各种奖励和表彰的先进单位185个,先进个人1097名,其中:全国先进单位1个,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23人,县先进单位184个,县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1090人。原洞口完小校长张志清于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原洞口二中许名信于1979年9月出席全国先进集体代表会。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县城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各区(镇)乡、县属机关单位到学校进行慰问活动。在第二个教师节里,中共洞口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主要负责人组成4个慰问团,分赴全县各地慰问中小学教师。
  为了维护教师的正当权益,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几年来,中共洞口县委、县政府严肃处理了多起侮辱、殴打教师的事件。1981年9月,洞口县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公告》。另外,对全县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错误处理的774名教职工,全部落实了政策。
  二 生活待遇
  新中国建立初,公办教师的工资一律实行粮薪制,小学教师人月平大米35公斤,1951年提高到57.5公斤。1952年后,由粮薪制改为薪金制,小学人月平工资19.84元,中学人月平39.33元;1956年,中小学教师月平工资分别提高到40.46元和25.33元;1963年,中小学教职工的月平工资又分别调高到52.58元和36.69元,以后的十几年间无变动。“文化大革命”后的1977~1979年,连续三年进行低工资调整,全县82%的教职工增加了一级工资,长期存在的教师工资偏低的问题得以初步解决。1981年,中小学教职工(不含民办)又普遍增加1~2级工资,调升1级的2205人,升两级的484人。经过1984年的工资改革,所有教职工工资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国家还为教师设立教(工)龄、班主任津贴制度和公费医疗、退离休、丧葬和抚恤等各种福利制度。洞口县委和政府还竭力设法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1984年,有62名中教五级和小教三级的教师家属由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计189人;1985年又为大专毕业的中教六级和小教四级的34名教师108口农村家属办理了“农转非”手续;同时为458名待业的教师子女安排了工作。
  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也在逐步提高。1973年前,民办教师的报酬一般按所在队同等劳力评定工分,年终参加统一分配,国家给以适当补助。从1974年起,国家每年补助小学民办教师170元,每月实发14元;中学民办教师每年国家补助210元,每月实发17元,所余作医药费统一使用。鉴于民办教师的待遇普遍低于公办教师,男女民办教师难以同工同酬,从1979年11月起,对获有任用证书的民办教师,国家补助金额在原基础上每月增加5元。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民办教师包有与农民相等的田、土和自留山,国家补助部分发给教师本人,集体负担部分由乡(镇)统筹,按月发给,工资标准有所提高,大体与公办教师工资持平。民办教师也享有公费医疗、退职退休、丧葬费等福利待遇。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