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五章 教学改革和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63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教学改革和勤工俭学
分类号:
G632.0;G522.5
页数:
3
页码:
582-5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教学改革和勤工俭学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学
改革
勤学
内容
第一节 教学研究
1956年县教研室成立,主要任务是视导小学教学工作,推广教学经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1957年至1958年,县教研室召开了全县完小语文、数学教研组长会议,举办了一至五年级部分语文教师参加的普通话训练班,并以洞口完小为重点,研究、推广小学语文、数学的教学方法和经验。
60年代初、中期,县教研室对当时向初中、小学下放的部分新教材分别进行研究,及时编印出教学参考资料和外地的教学经验,并设立中、小学教学研究点,对名科教学进行专题探讨。
十年动乱期间,县教研室经历由瘫痪、撤销到恢复三个阶段。1973年建立县教学辅导站,组织全县中、高师函授,担负50个辅导站的辅导及辅导员的业务培训任务,教研活动中断。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恢复了县教研室,出现了教学研究的新时期。1978年教研室编有《中专语文复习提纲》、《初中文言文虚词注释》、《多项式因式分解》和《口诀歌谣帮我学数学》等教学参考资料,其中《中专语文复习提纲》和《应用题200例》被邵阳地区采用。1983年起,又编发《教研通讯》,交流推广教学经验。为了改进课堂教学,在全县开展最佳课评选活动,公社级组织91堂次,以区为单位组织94堂次,共选出12人参加县最佳课表演教学。1984年上期,组织初中最佳课685堂次,其中44堂评为甲等最佳课。1981至1985年,组织发动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的活动。1981年全县评出教学经验和论文145篇,其中13篇被省级报刊采用。1982年选取214篇,其中106篇分别获甲、乙、丙级奖。1984~1985年获邵阳地区奖的133篇。
1978年县教育局以洞口一中为试点,开始推行以幻灯为主的电化教学,并逐步在部分中、小学试行。以后,电教设备不断充实,开展电化教学的学校日益增多,至1986年底,全县已在20所中小学重点配备电教设备,还有10余所中小学配有部分电教设备。
第二节 教学改革
50年代初,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在反对书本与实际相脱离的教条主义,要求理论与实践相一致。教师一时难以适应,课堂教学基本上还是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1953年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和《普希金教育讲课录》,在教学中贯彻“系统牲,科学性,量力性,巩固性,直观性”五个原则,一边学,一边实践,进行观摩和公开教学,交流教学经验。1958年至60年代初,主要围绕贯彻“三结合”(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克服“三脱离”进行教学改革。中小学教师“敢想”、“敢干”,进行大规模的教学试验,请“土专家”上课,把黑板搬到田间工地,搞什么劳动就上什么课,这样“三结合”,在局部知识上有所获益,但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1963年则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改革重点,建立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秩序。不久,针对出现的“满堂灌”,多而杂的现象,提倡启发式,废除注入式,要求做到少而精,讲练结合,减少考试次数,精简繁锁作业,注重基础知识,收到较好效果。“文革”期间进行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实质是取消文化学习,教师不敢钻研业务,不敢以教学为主,课堂教学都要加上政治标签,用《语录》统帅课堂,统帅教材,课程可随意砍掉。学校搞“开门办学”,学生走出学校,与工厂、农村社队挂钩,建立学工、学农基地,请工农兵兼职教师上讲台,上阶级斗争课,上生产技术课。1973年,考试制度由闭卷改为开卷,允许学生看书,自由讨论,互抄答卷;升学招生改为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取消文化考试,使许多品学兼优的学生不能升学。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拨乱反正,为教学改革开拓了新的前景。1983年全县自下而上开展“优秀课”评选活动,推动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进行。又积极提倡开辟第二课堂。中小学校普遍编办黑板报、墙报、科技学习园地;规模较大的学校编出校刊、班刊,组织课外写作、读书小组和科技实验小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第三节 勤工俭学
1957年以前,全县中小学在劳动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积肥、“小秋收”、种植、饲养、打柴、整修校舍等勤工俭学活动。1958年4月,贯彻中央关于“勤俭办学,勤工俭学,劳动生产”的指示,各中小学开始办工厂和农林牧场,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劳动时间大大超过教学计划的规定,中学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还停课参加大炼钢铁的“大兵团”作战。1959年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问题的几个建议》,逐步扭转了这种现象。此后几年,勤工俭学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正常进行,取得较好效果。据1961年9月统计,全县66所中小学所办农场的面积共883亩,收蔬菜27万公斤,粮食作物4.1万公斤,油料作物1.025万公斤,养猪303头,饲喂鸡、鸭、鹅共400只,放鱼7100尾,总产值5万余元,其中57所学校种的蔬菜足可自给。1963年以后,除农业中学外,普通中小学的校办工厂、农场大大减少,勤工俭学活动大多停止。
“文化大革命”期间,搞“开门办学”,走“五·七”道路,学校又大办工厂、农场,学生劳动时间占在校总时数的25%~30%。“文革”后,勤工俭学活动复归正轨。
1982年,县教育局配勤工俭学专职干部,次年建立劳动服务站。1985年改为勤工俭学管理站,制订了中小学勤工俭学规划和先进单位评比条件,并明确提出“育人、生财”的勤工俭学两大主要任务。
截至1986年,全县中小学勤工俭学累计纯收入达51.49万元,其中校办工厂5.3万元。1980年,洞口七中滑石粉厂建成投产7个月,出产品370吨,获利润2150元。江口镇中学85年建成的印刷厂,7个月获纯利7000余元,邵阳地区授予“校办企业先进单位”的称号。洞口四中从1977年建立校办农场以来,以种植业为主,兼饲生猪,至1980年累计收入2万余元。洞口二中农场柑桔年收入1.1万余元。醪田乡湛田小学自1977年至1980年,鱼塘、茶园收入逐年增加,每期给学生减免学费20~30%。江口区杨柳小学靠校办茶场收入,学生可免交学费,全村学龄儿童入学率及巩固率均达100%。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