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5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4
页码:
578-5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各区、乡、村分别成立冬学委员会,开展扫盲教育,管理成人教育。
关键词:
成人
教育
洞口县
内容
1951年冬,各区、乡、村分别成立冬学委员会,开展扫盲教育。1952年10月,县成立扫盲委员会。1962年,县扫盲委员会改名县业余教育委员会,1978年又改称工农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管理成人教育。
第一节 扫盲
新中国建立初期,洞口境内青壮年文盲占青壮年总数的81%。1951年各区、乡、村成立冬学委员会,培训冬学师资232人,开始进行扫盲。12月6日,冬学陆续普遍开学,学员43200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乡村干部、党团员、青年民兵和积极分子带头参加学习。
1952年10月,洞口县成立扫盲委员会,推行“速成识字法”,突击扫盲。全县培训速成识字法师资966人(其中小学教师622人)。冬,共办速成识字班488个,民校102所,次年春末,699个识字班改成常年民校,年终,民校学员达21418人,为全县总人数的7%。1954年贯彻“整顿巩固,稳步前进”的扫盲方针,规定在冬春两季,每周学习5晚,每晚2小时,政治学习时间占40%,要求文盲识字300以上,半文盲识字500以上。1955年4月后,坚持“以民教民,学以致用,不忙多学,大忙不学”的原则,采用送字上门,包教包学和工地教学等方法,效果良好。
1956年严重夏旱,民校巩固率仅35%,山区仅5%。
1958年4月,县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扫盲运动,力争‘八一’前实现文化县”的紧急动员令,组织“文教跃进团”,下区检查督促,一时形成夫教妻、子教父、姑教嫂、女教母的扫盲浪潮,突击80多天,摘掉71724人的文盲帽子,连同前几年脱盲的50000多人基本实现无盲县。因突击教学,所学不牢固,脱盲又复盲,1959年,全县文盲仍有65000人,占青壮年总数的44%,扫盲任务依然相当艰巨。
整个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因分别受经济困难的影响和“文革”的干扰,扫盲工作基本停顿,文盲增多,1974年全县文盲达11万,青少年占6万。“文化大革命”后,县革命委员会采取切实措施,致力于扫盲工作,1978、1979两年以扫除青少年文盲为重点,1980年以扫除壮年文盲为重点。由于分别集中进行,效果比较明显。但扫除文盲的历史任务远未完成,仍然是农民教育的着重点,对此,县教育局1983规定全县所有12~15岁的文盲、半文盲插入所在地区的普通小学学习,由学校教职工包干动员入校,不收学费。年底,经区社工农教育专干验收,文盲、半文盲进识字班的2718人,入业余小学班的1078人,入全日制小学的1103人,合计4221人,基本完成县教育局原定5200人的脱盲任务。1985年,全县重点开展妇女“两学”(学文化、学技术)活动,使50%的青壮年妇女文盲脱盲。
第二节 业余中等教育
一 农民业余学校
1956年,洞口县开办农民业余中学8所,8个班,学员295人,1964年发展到153个班,3516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办,1978年后陆续恢复。1981年,县规定学制暂定3年,开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技6科。采用全国农民业余中学统编教材。以公社设校,大队办班,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忙后补课”的灵活学习方式。1982年以后恢复正常学习制度。1986年起转为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二 农民技术学校
农民技术学校,简称农校。洞口县于1982年首创茶铺乡农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学技术,学政治,学管理。由农业、林业部门和科委对口办班,归口教育局管理,以乡设校,以村办班,分长训班、中训班、短训班三种形式。长训班以脱产为主,学习时间一年左右,中训班一般为3个月,短训班仅10天左右。农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乡、村级的农、林、牧、副、渔等初等技术人才,把农民教育与振兴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截至1986年,全县39个乡(镇)普遍办起了农民技术学校,其中长训班11个,参加学习的有225人;中训班9个,学员225人;短训班55个,学员2972人。村办业余文化技术学习班430个,有学员7410人。办得好的有大屋乡茶铺乡和毓兰镇农校,大屋、毓兰两校1986年被评为邵阳市先进单位。
三 职工业余学校
1953年春,中共洞口县委宣传部、县文教科和县总工会联合成立洞口县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2月,全县开办职工业余学校5所,10个班,分别设在城关镇(两个班)、高沙镇(4个班)、石江镇(两个班)、黄桥镇(1个班)和山门镇(1个班),入学职工449人,占当时全县厂矿、企业职工总数的20%,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14人,群师12人。1958年,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职工教育领导小组,配专职教师3名,全县共办职工业余教育班31个,学员1208人。
1981年至1985年,举办职工文化补习班185期,短期技术培训班121期,对“文革”以来入厂的青壮年职工补初中文化课和初级技术课,学习期满,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书。同时对全体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
1981年,原商业子弟学校改为洞口县商业职工业余学校,设伏龙洲,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7人,对商业、供销、粮食3个系统的职工进行业务培训和文化教育。共办短期业余培训班和文化、技术补课班19期,培训职工760人次。
四 干部文化学校
1954年,县直属单位始办两个干部文化学习班:高小班和初中班,每班30人。对象为中共乡党委委员以上干部,学习一年或半年后,分别发给初中和高小毕业证书。1955年,开设4个机关干部文化补习班,初、高小班各一,学员83人;初中班两个,学员118人。1956年上期扩到9个班,分初中语文、代数班和高小语文、算术班,学员280人,配专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4人,同年下半年又办初小、高小、初中、高中文化补习班共10个,学员418人,学习时间半年,考试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
附录:洞口盲校
1986年秋,首创洞口盲校,设高沙镇正前街。学员30人(其中盲人26人),盲文、按摩教师4人,管理人员4人(系兼职),学制3年。开设语文、政治、生理卫生和按摩等课。学员除本籍者外,来自邵东、邵阳、绥宁、桂阳和河南省三门峡市。县民政局每年补助2000元办学经费,其余靠社会集资和学员学费解决。
第三节 函授电大
一 函授
1954年,全县有50名小学教师参加中等函授学习。1956年,县成立函授站,下设8个辅导点,配专职或兼职函授辅导员,学员增加到168人,1958年底多达1030人。1960年以后,中等函授分为初师和中师函授,参加初师函授的366人,参加中师函授的329人,“文革”期间,函授中断。1977年恢复,各区设函授辅导站,有专职和兼职辅导员11人。1981年全县有初、中师函授班21个,学员1100人,1985年发展到33个班,学员1488人。
1953年有少数中师教师参加高等函授,1958年54人,1978年以后,高函学员增多。县从高中骨干教师中选聘一批兼职辅导员,利用寒、暑假期,分点面授。1982年,全县共有高函学员756人。到1986年底,全县有206人获高函结业证书。
二 广播电视学校
1979年首创有线广播学校,1980年停办。1982年,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洞口分校成立,有教职工3人,先开设农作班,后增开林业、畜牧、水产农经、乡镇企业、果树6个专业,学员431人。教学采取以学为主,适当辅导,定期统考,收听广播与资料辅导相结合的方法。学制三年。学员对象主要是专职农业技术人员、农村基层骨干和专业户。1986年末有3个专业,共4个班,202名学员毕业。
1985年,县进修学校首招一个电大班,学员45人,脱产学习,学制三年;同年,县司法局开办法律专业电大班一个,学员36人,聘专职辅导员1名,学员离职学习,学制两年;该年县统计局招统政干部电大班一个,学员66人,学制三年,不脱产学习,平日自学,不定期集中辅导。
第四节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1984年8月,县成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专干2人。9月,开始对参加自学考试的学员进行面授,录音辅导,参加者达1085人次。1985年春,开办党政干部理论辅导班,安排兼职教师10人,辅导大学语文、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和中国近代史三门课程。其他学员的全部课程和党政干部的其他课程均是自学。1984年10月至1986年10月举行了5次考试,1586人参考,各科及格的15人,发给大专毕业文凭,奖给每人《辞海》一部。参考人中,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16岁。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