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节 社会救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5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社会救济
分类号:
C913.7
页数:
3
页码:
515-5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积极做好社会救济工作。
关键词:
洞口县
社会
救济
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积极做好社会救济工作。自1952年至1986年的35年间,共支出社会救济款894.13万元,年均25.5万元。
一 农村困难户救济
春、夏荒救济新中国建立初,农村贫雇农生活十分艰难。土地改革后,虽然分得田地,但因家底太薄,资金、生产工具缺乏,有的还缺少劳动力,耕作粗放,农业产量低,家庭副业收入少,仍有少数户生活困难。县人民政府每值春荒、夏荒,发放救济钱、粮。1953年先后发放了3次,支付救济款4.56万元。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和副业收入的增加,需要救济的户逐步减少。1981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春荒已不存在,救济夏荒的钱粮比50~60年代减少70%。截至1986年全县发放春夏荒救济款283.47万元。
冬令救济 自1952年建县以来,每年冬季,由民政部门统一拨款,购置棉花、棉布,加工成棉絮、棉被、棉衣裤,分配到各乡、镇,再由乡、镇评定,发给缺衣少被的困难户。截至1986年止,全县用于冬令救济款共48.54万元。
二 城镇困难户救济
洞口境内集镇、墟场较多,除高沙、洞口、石江、黄桥、山门五个较大集镇外,还有江口、月溪、溪、毓兰、花园、竹市、菱角、石柱、花桥、水东等墟场。50年代以前,这些集镇和墟场的居民,多数无固定收入,特别是少数鳏、寡、孤、独,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生活极为困苦。新中国建立后,随着集镇工商业发展,居民就业门路增加,有了瞻养老人的社会保障。1956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全县城镇闲散人员只有95人,1978年减少到73人。对极少数确已丧失劳动力,又无子女瞻养的,人民政府及时发放救济款,供应平价粮。自1952年~1986年,全县共发放城镇困难户救济款23.52万元。
三 贫病救济
新中国建立初期,人民政府每年要拨出专款,用于解决城乡贫困户的治病困难。1956年为134名贫病者减免药费5244元。进入70年代,特别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收入增加,一般疾病治疗费能够自己承受,但因天灾人祸和重病住院,医疗费用增多,本人难以支付的贫困户,政府视其情况减免其药费的部分或全部。1954年~1986年,全县共减免医药费194.2万元。
四 少数民族救济
洞口县是个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县。县人民政府对分布在溪、大屋、长塘、鼓楼、桐山、花园、石背、金田等边远山区乡的少数民族困难户给予特殊照顾,发给寒衣、被褥、棉絮、胶鞋、头巾等物资。1984年、1985年、1986年三次赊销给少数民族困难户棉布33.97万米,棉絮4.26万公斤。据1952年~1986年统计,共发给少数民族专项救济款10.54万元,赊销物资折款82.7万元。
五 麻疯病人救济
麻疯病在新中国建立之前,被视为不治之症,患者多被驱至荒野焚尸灭迹。新中国建立之后,政府严令禁止了这种极不人道的行为。1955年,县政府在竹市乡金龙寨建立麻疯病医疗站,将患者集中进行治疗,有效地控制了麻疯病的流传。至1986年止,先后收治508名,治愈439名。共拨付生活、医药救济款11.068万元。
六 退职职工救济
1985年,县政府根据国务院的规定,对1957年底以前参加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于1961年~1965年6月9日期间被精简退职的2223名职工,进行全面清理,对其中丧失劳动能力、长期患病、生活无依靠的129名。按月发给原标准工资的40%。
七 其他救济
政府对有困难的侨眷、台属、港澳同胞家属、宗教界人士和年老体弱、生活无依靠的国民党投诚、起义人员以及国民党县团级以上特赦人员,给以救济。至1986年底,共发放救济款8.38万元。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