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政务活动纪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4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政务活动纪要
分类号:
D033
页数:
3
页码:
482-48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人民政府建立后,在中共洞口县委的领导下,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县委的决策,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城乡建设和其它社会事务。每个时期的政务活动,均由县政府组成人员集体讨论决定。1968年以前由县人民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1968年以后由县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1980年以后由县政府办公会议或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政府组成人员会议讨论决定后实施。
关键词:
政务
纪要
洞口县
内容
洞口县人民政府建立后,在中共洞口县委的领导下,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县委的决策,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城乡建设和其它社会事务。每个时期的政务活动,均由县政府组成人员集体讨论决定。1968年以前由县人民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1968年以后由县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1980年以后由县政府办公会议或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政府组成人员会议讨论决定后实施。
一 治理旱涝灾害 洞口境内水资源丰富。但新中国建立前水利设施极少,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民间素有“天晴三日田开坼,大雨一场垅成河”之说。1949年全县总蓄、引、提水量500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水田108立方米。县人民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恢复生产、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列为重要议事日程。50年代初,以恢复兴修山塘等小型工程为主;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以兴修中小型水库、拦河坝和水轮泵为主;70年代以后,以续修、配套为主。到1986年,境内水利投资10654.21万元,投工13839.78万个,整修、扩建、新建水利工程2.4万处,总蓄、引、提水量达3340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田有水726立方米。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南省水利建设先进县。
二 建立商品粮基地 洞口境内历史上粮食自给有余。抗日战争前,年输出大米5000吨到10000吨。抗日战争后,境内水利失修,耕作粗放,水稻只插一季,粮食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境内粮食总产量仅72260吨,亩产110公斤,不少地方农民“挂上禾镰缺饭呷”。新中国建立后,历届县人民政府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稳定农业基础的一项战略措施,相继采取改进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调整农业布局、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在农药、化肥、电力、农业机械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到1955年,境内粮食(稻谷,下同)总产124050吨,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6760吨。1983年粮食总产达到325415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交售商品粮78600吨,平均每人128公斤,净商品率为24.2%,成为邵阳地区粮食贡献大户,被评为湖南省粮食交售先进县。省人民政府奖给标准化肥指标2000吨。1985年定为湖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 建设多种经营商品基地 洞口素有茶果之乡的美誉。县政府建立后,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种植历史习惯,因地制宜,制定了以发展蜜柑、茶叶、油料、棉花、牲猪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基地建设规划。1956年县政府组织人员在县城附近的黄牛坳垦荒1400多亩,建立洞口县园艺场(后改为洞口县洞口园艺场),种植柑桔、茶叶等。此后,历届县政府总结推广办洞口园艺场的经验,动员农民垦复荒山秃岭,在境内建立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园艺场2923个,栽种柑桔55428亩,茶叶46888亩,建立起一批商品生产基地。1966年黄桥区被定为湖南省商品棉生产基地。1985年全县被定为湖南省蜜柑、良种茶叶和瘦肉型出口猪生产基地。1986年全县多种经营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2%。
四 发展林业生产 清代,洞口境内每年有1.6万立方米杉木由水路运往益阳、武汉、上海等地销售。新中国建立后,历届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发展林业,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50年代初,洞口县被定为湖南省六大重点林区之一;1986年被定为湖南省速生杉木林生产基地。境内林业用地186.24万亩,占全县总而积的56.5%;活立木蓄积量231.96万立方米,按农业人口计算,平均每人3.7立方米。
五 兴办地方工业 1949年,境内仅有工业(主要是手工业)总产值37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换算)。新中国建立后,历届人民政府把发展支农工业作为振兴洞口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本世纪50年代中期,相继办起一批县属国营厂矿企业和部门工业。70年代初,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大力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五小工业”,工业总产值成倍上升。到1986年拥有工业企业223家,工业总产值达10117万元,比1949年增长24.7倍。有100多个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能力,有10多个工业产品畅销国际市场。
六 建设公路网 民国时期,洞口交通落后,到1949年,境内仅有公路2条,总长86.75公里。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把修筑公路、发展交通摆上战略地位。农业合作化后,开始动员群众修建公路。1958年,组织6万民工上工地,大力修筑简易公路。进入70年代后,采取国家投资、民办公助和义务建勤等多种办法,修筑公路和桥梁。1984年,学习四川省发动群众进行公路改造的经验,组织10万民工,自筹资金100多万元,拓宽改造境内5条公路干线,总长145.1公里。到1986年,县内共有公路64条,总长568.28公里,新修和改修公路桥梁115座,总长3827.2米。
七 集资办教育 洞口境内群众历来有集资办校的习惯。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小学和部分中学校舍是群众筹资献工修建的,80年代以后,群众集资办教育的积极性更高。1980年到1986年,县政府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县政府组成人员会议和区乡镇长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调整学校设点布局,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六年中,全县共集资328万元,新建校舍,改造危房,添置教学设备,促进初等教育的普及。到1986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
八 加速小城镇建设 洞口县农村集镇多,分布均匀,但规模小,街道窄,布局零乱。有些集镇历来在公路两旁进行集市贸易,人车混杂,车辆阻塞,交通事故不断发生。1980年以后,县政府以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战略高度重新规划城镇建设,确定一名副县长牵头,组成专门班子,督促和检查城镇规划的实施。到1986年止,全县8镇新修街道47条,总长23.5公里;新建或重建排水管道19条,总长34.5公里;新建公共厕所31座,共有男女蹲位333个;安装照明路灯179盏,线路长度15.8公里。使境内逐步形成了高沙商业中心、石江工业中心和县城关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