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县人民政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45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县人民政府
分类号: D623
页数: 13
页码: 474-486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人民政府包括机构设置,县政府领导人,基层政权,政务活动纪要情况。
关键词: 人民 政府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机构设置
   一 直属机构
  1951年9月30日,析出原武冈八、九、十、十一区和三、七两区各一部分,建立武冈县雪峰办事处。同年12月13日改为武冈县洞口办事处,下设秘书室、民政科、文教科、财政经济委员会、公安科等12个单位。1952年2月26日经政务院批准建立洞口县,同年4月1日宣布正式成立洞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直属机构至1956年设有办公室、财贸办、计划委员会、农业局、工业局、教育科、公安局等29个单位。
   1957年至1966年县直属机构增加到31个。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人委和所属办、委、科、局无法行使权力。1967年5月25日成立“洞口县‘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取代县人委及其所属单位的工作。1968年3月2日,成立“洞口县革命委员会”,下设办事、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政工)、生产指挥、人民保卫(以下简称人保)4组。1969年,办事、政工、生产指挥、人保4大组下辖11个组、8个站和1个专管知识青年下放的办公室(即四个面向办)。1972年12月,撤销生产指挥组,建立计划委员会、工交办、农村办、财贸办、劳动工资局、物资局、工业局、轻工业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水电农机局、财政局、商业局、粮食局、文教局、卫生局等1委3办12局。1973年1月,撤销“四个面向办”,其业务归口劳动工资局。3月撤销办事组,建立县革命委员会办公室,与县委办公室合署办公,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9月,撤销人保组,建立公安局。10月,撤销政工组,其业务分别归口县委组织部、宣传部。11月增设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民政局。1974年5月增设广播事业管理局;9月,水利水电农机局分为水利水电局和农业机械管理局。1976年1月,商业局分为商业局和供销合作社。到1977年,共有工作机构28个。
  1980年4月,撤销洞口县革命委员会,重建洞口县人民政府。相继建立办公室、计划、文卫、财贸、工交、农林水、政法、建设、科技9条战线。到1983年下辖41个单位。1984年初,进行机构改革,撤销文教委员会,其业务归口县委宣传部;撤销工业局,其业务由经济委员会直接管理;并劳动工资局、人事局为劳动人事局,建立审计局、物价局、烟草专卖局、保险公司等单位。1985年,教育局升格为教育委员会,属办、委级机构。到1986年,县直属单位共有44个。
   二 派出机构 1952年建县后,全县共设9个区,洞口为第一区,江口为第二区,桥头为第三区,竹市为第四区,山门为第五区,花桥为第六区,石江为第七区,高沙为第八区,黄桥为第九区。各区区公所为县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区公所设正副区长和秘书及民政、公安、建设、文教、财粮助理。1956年撤区并乡,设江口、桥头、高沙、石江、山门、竹市6个督导组,组内设正副组长及若干名干部;后改为6个办事处,办事处配正副主任及若干名干部。 1961年恢复区建制,全县设洞口、江口、桥头、高沙、黄桥、石江、山门、竹市8个区公所,区公所内配正副区长及若干名干部。
   第二节 县政府领导人 一、1951年9月30日,武冈县政府决定成立“武冈县雪峰办事处”,未任命干部职务。1951年12月13日,改为“武冈县洞口办事处”,任命张树干为办事处主任。 二、1952年4月至1955年4月,县政府领导人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1955年4月以后,县政府领导人由县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三节 基层政权 1952年4月,洞口建县后,境内划分268个乡、5个镇。1953年调整乡镇建制,境内设160个乡、5个镇。乡(镇)人民政府一般设立生产合作、文教卫生、治安保卫、人民武装、民政、财粮、调解委员会等机构。乡以下设村,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村长、副村长和村民委员会委员若干人,负责全村的工作。镇以下农村设村,集镇设居民委员会,由全体居民选举产生居委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负责居委会的工作。1956年撤区并乡,境内设32个乡、3个镇。乡(镇)人民政府均改为乡(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境内建立15个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公社设管理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若干名组成。公社管委会下设办公室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民政、治安、财经等委员。人民公社以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之下设大队和生产队。1961年缩小原公社行政区划,撤销管理区一级组织。境内划为49个社、3个镇。公社继续建立管理委员会,镇改为人民委员会。公社管理委员会、镇人民委员会和公社监察委员会由选举产生。 1968年3月,成立公社、镇革命委员会,取代公社管理委员会和镇人民委员会的职能。革命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人员均非选举产生,山县革委会任命;办事机构设办事组、政工组、生产指挥组和治安保卫组等,各生产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80年,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分别成立公社管理委员会和镇人民政府。1984年改变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人民政府,由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长、副乡长。乡(镇)以下为行政村(街)。各村(街)建立村民(居民)委员会,设主任、副主任和委员。
   第四节 政务活动纪要 洞口县人民政府建立后,在中共洞口县委的领导下,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县委的决策,管理经济、文化、教育、城乡建设和其它社会事务。每个时期的政务活动,均由县政府组成人员集体讨论决定。1968年以前由县人民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1968年以后由县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议、1980年以后由县政府办公会议或县政府常务会议和全体政府组成人员会议讨论决定后实施。
   一 治理旱涝灾害 洞口境内水资源丰富。但新中国建立前水利设施极少,历史上水旱灾害频繁,民间素有“天晴三日田开坼,大雨一场垅成河”之说。1949年全县总蓄、引、提水量500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水田108立方米。县人民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把恢复生产、修建农田水利工程列为重要议事日程。50年代初,以恢复兴修山塘等小型工程为主;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以兴修中小型水库、拦河坝和水轮泵为主;70年代以后,以续修、配套为主。到1986年,境内水利投资10654.21万元,投工13839.78万个,整修、扩建、新建水利工程2.4万处,总蓄、引、提水量达3340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田有水726立方米。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南省水利建设先进县。
   二 建立商品粮基地 洞口境内历史上粮食自给有余。抗日战争前,年输出大米5000吨到10000吨。抗日战争后,境内水利失修,耕作粗放,水稻只插一季,粮食生产发展缓慢。1949年境内粮食总产量仅72260吨,亩产110公斤,不少地方农民“挂上禾镰缺饭呷”。新中国建立后,历届县人民政府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稳定农业基础的一项战略措施,相继采取改进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调整农业布局、兴修水利、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在农药、化肥、电力、农业机械等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到1955年,境内粮食(稻谷,下同)总产124050吨,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6760吨。1983年粮食总产达到325415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当年交售商品粮78600吨,平均每人128公斤,净商品率为24.2%,成为邵阳地区粮食贡献大户,被评为湖南省粮食交售先进县。省人民政府奖给标准化肥指标2000吨。1985年定为湖南省商品粮生产基地。
   三 建设多种经营商品基地 洞口素有茶果之乡的美誉。县政府建立后,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和种植历史习惯,因地制宜,制定了以发展蜜柑、茶叶、油料、棉花、牲猪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基地建设规划。1956年县政府组织人员在县城附近的黄牛坳垦荒1400多亩,建立洞口县园艺场(后改为洞口县洞口园艺场),种植柑桔、茶叶等。此后,历届县政府总结推广办洞口园艺场的经验,动员农民垦复荒山秃岭,在境内建立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园艺场2923个,栽种柑桔55428亩,茶叶46888亩,建立起一批商品生产基地。1966年黄桥区被定为湖南省商品棉生产基地。1985年全县被定为湖南省蜜柑、良种茶叶和瘦肉型出口猪生产基地。1986年全县多种经营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5.2%。
   四 发展林业生产 清代,洞口境内每年有1.6万立方米杉木由水路运往益阳、武汉、上海等地销售。新中国建立后,历届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发展林业,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50年代初,洞口县被定为湖南省六大重点林区之一;1986年被定为湖南省速生杉木林生产基地。境内林业用地186.24万亩,占全县总而积的56.5%;活立木蓄积量231.96万立方米,按农业人口计算,平均每人3.7立方米。
   五 兴办地方工业 1949年,境内仅有工业(主要是手工业)总产值370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换算)。新中国建立后,历届人民政府把发展支农工业作为振兴洞口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本世纪50年代中期,相继办起一批县属国营厂矿企业和部门工业。70年代初,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为农业,大力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五小工业”,工业总产值成倍上升。到1986年拥有工业企业223家,工业总产值达10117万元,比1949年增长24.7倍。有100多个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竞争能力,有10多个工业产品畅销国际市场。
   六 建设公路网 民国时期,洞口交通落后,到1949年,境内仅有公路2条,总长86.75公里。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把修筑公路、发展交通摆上战略地位。农业合作化后,开始动员群众修建公路。1958年,组织6万民工上工地,大力修筑简易公路。进入70年代后,采取国家投资、民办公助和义务建勤等多种办法,修筑公路和桥梁。1984年,学习四川省发动群众进行公路改造的经验,组织10万民工,自筹资金100多万元,拓宽改造境内5条公路干线,总长145.1公里。到1986年,县内共有公路64条,总长568.28公里,新修和改修公路桥梁115座,总长3827.2米。
  七 集资办教育 洞口境内群众历来有集资办校的习惯。新中国建立后,大部分小学和部分中学校舍是群众筹资献工修建的,80年代以后,群众集资办教育的积极性更高。1980年到1986年,县政府多次召开县长办公会议、县政府组成人员会议和区乡镇长会议,专题研究教育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办学,调整学校设点布局,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六年中,全县共集资328万元,新建校舍,改造危房,添置教学设备,促进初等教育的普及。到1986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
   八 加速小城镇建设 洞口县农村集镇多,分布均匀,但规模小,街道窄,布局零乱。有些集镇历来在公路两旁进行集市贸易,人车混杂,车辆阻塞,交通事故不断发生。1980年以后,县政府以建设现代化农村的战略高度重新规划城镇建设,确定一名副县长牵头,组成专门班子,督促和检查城镇规划的实施。到1986年止,全县8镇新修街道47条,总长23.5公里;新建或重建排水管道19条,总长34.5公里;新建公共厕所31座,共有男女蹲位333个;安装照明路灯179盏,线路长度15.8公里。使境内逐步形成了高沙商业中心、石江工业中心和县城关镇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五节 信访 外事
   一 信访 1955年,县人民委员会设立接待室,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1957年,改为县委、县人委分别设立接待室,除配备专职信访干部外,还确定一名县委副书记、一名副县长分管信访工作。同年12月,县委和县人委制订了《乡(镇)党政和县属机关、厂矿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暂行办法(草案)》,经过长时间试行和多次修改,逐步建立了信访工作“分工负责、归口处理”的责任制。根据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工作业务,对处理信访的职责、任务、手续和制度等作出了具体规定,避免了信访工作中存在的分工不明、互相推诿的现象。1963年,县委办公室、县人委办公室制订了《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的几项规定和处理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的分工范围》,对受理来信来访工作的分工范围和登记、转办、催办、报告、归档等工作做了具体规定,使人民来信来访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文化大革命”初期,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68年3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办事组来信来访接待室。1969年3月,接待室归口县革委政工组群众工作组。1972年改为中共洞口县委办公室来信来访接待室。在此期间,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虽有机构,但由于“左”的干扰,人员过少且变动频繁,加之政策不稳,无法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信访工作制度日趋健全。1978年冬,县、区、社(镇)三级党组织均建立了信访工作领导小组。1979年2月,撤销接待室,成立洞口县信访科,隶属县委办公室管辖;各区、社(镇)和县直各委、办、局都建立相应的信访机构;街道、大队恢复了调解委员会。县、区、社(镇)、队(街道)层层配备了专职或兼职信访员,负责抓好信访工作。当年全县人民群众来信3599件,来访1065人次,其中重复来信来访346起;立案4318起,自办2684起,转办1634起;结案3266起,占立案总数的74%。其中重点立案116起,占来信来访总数的2.7%;结案113起,占重点立案总数的97%。1980年3月,制订了《洞口县信访工作制度》。1984年4月,实行党政分开,洞口县信访科更名为中共洞口县委、洞口县政府信访科,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隶属县委办公室管理。1984年5月,县委、县政府信访科更名为洞口县信访办公室。同时,恢复了县党政领导人定期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正副县长和县委、县人大常委、县政协的领导人轮流值班。县政府和县委、县人大常委、县政协办公室各有1名副主任和秘书轮流协助接待。1986年,全县群众来信2463件,来访443人次,其中重复信访681起,立案181起(有些信访属批评或建议,不予立案),结案165起,占立案总数的91%,复信203件。
   二 外事 洞口县正式的外事活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是接待来县考察和参观水利、林业的外宾。1955年4月18日与5月10日,苏联专家两次来洞口考察杉木实生苗移栽的生产情况;同年5月28日澳大利林业官——林舍来洞口参观林业。1957年6月6日越南林业专家潘孟津先生来洞口参观杉木林。1957年10月15日,苏联专家萨纳格扬来洞口视察半江水库工地。1962年10月,越南林业代表考察团来县赴月溪林场考察林业。进入70年代后,外宾来县以洽谈贸易为主。1973年秋季,加拿大商人来洞口园艺场洽谈订货业务,以后加拿大商人先后4次来县考察蜜柑并长期订货。80年代后,发展到外宾来县进行旅游参观和技术协作。1981年2月,日本“湖南之友旅游代表团”一行30人,由团长田丈夫率领来洞口县月溪、江口和桐山等地旅游访问。此后,日本“友好亲善山吹会”、“中日友好四会访华团”、“〓L友好访华团”、“217会访华团”、“梅花赠子会”、“菱友会访华团”等旅游访华代表,来洞口、月溪、江口、桐山等地旅游访问。在旅游访问期间,曾和城关一校、洞口九中的青少年举行联欢会。友好访华团成员回国后,多次来函邀请洞口县县长去日本进行友好访问,因种种原因,县长无一人成行。1983年8月18日~20日,日本罐头技术交流组一行4人,由田中幸率领,到洞口县罐头厂进行考察访问,签订蜜柑、冬笋、猕猴桃、蕌头等罐头的订货合同。1984年8月2日,日本贸易考察团,由吉田凯一率领,一行4人,来洞口县罐头厂考察访问,签订包销蕌头罐头的长期合同。1985年,省政府批准洞口县酒厂从日本、瑞典、美国引进浓缩桔子汁生产线。日本“中日技术协作团”先后派12名技术员,由团长徐藤率领,于是年12月下旬至1986年2月底来洞口县酒厂清点和协助安装从该国引进的设备,为期2个多月。浓缩桔子汁生产线正式投产后,同年深秋,日本又派技术协作考察团一行3人,由腾田俊子率领,来洞口县酒厂考察设备运转情况。至1986年底,外宾来洞口县洽谈签订蜜相订货合同5次,计10人;洽谈签订罐头订货合同2次,计8人;来洞口县进行技术协作2次,计15人;来洞口县旅游访问18次,计347人。 洞口县在外事活动中,曾派水利、工业、教育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出国援助非洲一些国家的各项建设。1969年5月~1971年11月,洞口县机械厂王君林参加中国援助塞拉利昂农技组,帮助该国发展农业生产,是洞口县第一例援外事项。1973年10月1日~1977年9月30日,县水利局干部米腾芳参加中国援助塞拉利昂农技组,帮助该国发展水利事业。1976年3月~1977年4月,洞口县第二中学英语教师唐良生参加中国援助塞拉利昂农技组,帮助该国发展农业生产。1981年~1984年5月,洞口县机械厂王君林参加中国援助加纳共和国农技组,帮助该国发展农业机械。1984年4月15日至1986年7月,洞口县工艺厂工艺员黄龙舟,作为工艺专家赴中非共和国,为该国建立木雕厂,只身带徒7名,精心传授技艺,获得该国领导人的称赞。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