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44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分类号: D432.864
页数: 2
页码: 459-46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青少年组织包括共产主义青年团,少年先锋队情况。
关键词: 青年 组织 洞口县

内容

一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沿革 民国15年(1926)夏,在长沙求学的共青团员傅石林、袁辛农、傅德馨、傅若愚、张维伦、傅宇光等7人,回智胜区,在南岳庙积谷仓库二楼成立“中共智胜区党团联合支部”。民国16年(1927)“马日事变”后,在宝庆(邵阳市)求学的共青团员肖兆平,回平镇乡发动农民运动,6月与共产党员曾琼生、共青团员易澎生、谢芝兰、谢晋成等建立中共武冈县江口临时党团支部。当时共青团的活动均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1949年10月洞口解放,在中共武冈县委领导下,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冈县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冈县委会。洞口境内成立八区(高沙)、九区(洞口)、十区(竹市)、十一区(黄桥)4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1952年全县有团员1150人,当年11月,召开全县首次团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洞口县委会,会后各区成立团区工作委员会。到1953年,全县9个区,159个乡,有团区委9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209个。1956年撤区并乡后,撤销9个团区委,建立38个团总支,664个团支部,有团员9200人。1957年7月,根据全国第三次团代会精神,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全县设15个公社团委,163个团总支,792个团支部,有团员10941人。1961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县设8个团区委和49个公社团委,815个团支部,共发展团员1187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团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2年7月,恢复团县委,至年底,共有区、社、镇、学校团委67个,团总支4个,团支部650个,团员18127人。此后,不断发展团员,到1986年底,全县有区、乡、镇、学校团委63个,团总支17个,团支部1011个,团员23836人。
   (二)主要活动 56年代,团组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广大青年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全县加入农业社的团员7684人,占全县团员总数的83.5%;有6874人当选为作业组长以上的干部,占全县团员总数的74.7%。 经常在团员和青年中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学习雷锋英雄事迹活动,引导青年学文化、学科学。60年代,全县共办青年技术夜校516所,组织技术学习小组922个、米丘林小组48个,有万余名青年参加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粉碎“四人帮”后,团县委组织青年开展“青年生产队长竞赛”、“万名能手创一流”、“争当工业小行家”等活动。全县组织青年突击队1700个,涌现出新长征突击手645名,其中5名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3年开展“学科学,争当科学种田青年示范户”的活动。1984年,开展“两户”(专业户、重点户)科研小组、青年农技服务队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 少年先锋队 1950年5月在农村建立少年儿童团。在减租反霸、土地革命运动中,儿童团站岗放哨,监视敌人,为清剿土匪贡献力量。1955年5月,在洞口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和洞口完小,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发展少先队员353人。紧接着在全县各中小学普遍建立少先队,到1966年,全县共建立少年先锋队3919个,有大、中队辅导员1225人,发展队员78070人,占队龄儿童85%。 少先队对队员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爱祖国的教育,广泛开展科学小实验、除“四害”、讲卫生、积肥、拾稻穗、讲普通话等活动。1956年,洞口镇、高沙镇成立校外少先队,吸收附近农村的校外儿童参加,办学习班,组织夏令营活动,开展拥军爱民、植树、积肥等活动。1960年,全县各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均办起了“少先队之家”、“少年俱乐部”、科技小组。1962年,普遍开展读书活动,各初级中学和完小均成立少年儿童读书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年先锋队的活动被迫停止。1978年少先队恢复后,广泛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和“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等活动,使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傅石林
相关人物
袁辛农
相关人物
傅德馨
相关人物
傅若愚
相关人物
张维伦
相关人物
傅宇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