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44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4
页数: 9
页码: 456-46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群众团体包括农民团体,工人团体,青少年组织,妇女团体,工商团体,科协团体等情况。
关键词: 群众 团体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农民团体
   一 农民协会
   民国15~16年(1926~1927),洞口境内各级农民协会是在中共武冈地下党的领导下相继建立的。 民国15年(1926)9月15日,武冈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建立,高沙曾维汉为副执行委员长。10月在长沙求学的共产党员傅继俊、傅宇天和共青团员傅石林、袁辛农、傅德馨、傅若愚、张继伦、傅宇光等10人回智胜区(今属竹市区)宣传“组织起来,支援北伐,打倒土豪劣绅,实现农民解放”的革命道理,并在南岳庙成立智胜区农民协会。嗣后在寨背后、虫蛀庙、岩山、长山塘、菱角田、社山、石人冲、月塘、阳家、袁蓬等地建立14个农民协会,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同年冬,中共武冈特区委委员罗崇伦在黄桥铺成立了黄桥区农民协会,罗任执行委员长,接管了黄桥团防局的长、短枪26支,组织农民自卫队,并拥有鸟铳、梭标各1000余支。实行减租减息,打富济贫,打击地方反动势力。 民国16年(1927)初,高沙区农民协会成立,贺行琰任执行委员长。土豪劣绅纠集地痞流氓借农民协会召开成立大会之机,进行捣乱。当地农民闻讯,聚众持械驱赶,豪绅丧胆逃遁。2月,武冈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邓季英,以县农会特派员身分回乡组织花园农民协会,打土豪,斗地主,减租减息,开仓济贫,强令禁止吸鸦片和赌博,社会风气为之一新。8个余月中,洞口境内,共组织农民协会54个,发展农民协会会员3万余人,有执行委员以上的骨干340余人;农民自卫队员2.1万多人,各种武器2万余件,打击土豪劣绅,革命形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民国16年(1927)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残酷镇压农民运动,一批优秀农会干部如袁辛农、傅石林、罗崇伦、王湖、谢文锦等惨遭杀害,各级农会组织被破坏,活动形式被迫由公开转入隐蔽、分散。民国17年(1928)8月洞口境内中共地下党组织全部破坏后,农民协会被迫停止活动。 1949年10月后,在中共武冈县委领导下,成立了县农民协会。1950年春,洞口境内乡、村农民协会普遍建立起来。当时,地方反动势力猖獗,加之土匪骚扰,一些老实可靠的农民不敢入会。相当数量的乡、村农会领导权被地主阶级控制,一批地痞流氓充当农会领导成员。从1950年9月开始,对乡、村农会普遍进行整顿,改选领导成员,使农会的领导权真正掌握在翻身农民手中,成为党在农村中的依靠力量。到1951年4月底止,洞口境内共建区农民协会4个,乡、镇农民协会37个,发展会员12.2万人。1956年全县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民协会停止活动。
   二 贫农、下中农协会 1965年8月,邵阳地委社教工作总分团进驻洞口县,在全县51个社、镇,766个大队成立了贫农、下中农协会,5292个生产队、109个社队企业成立了贫农、下中农小组,共有会员24万余人。1966年8月16日在县城召开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350人,成立了洞口县贫农、下中农协会,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 1968年8月17日,在县城召开第二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396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二届委员会。后因“文化大革命”冲击,各级贫协被迫停止活动。 1973年10月开始,中共洞口县委发出文件,陆续批准恢复各公社贫农、下中农协会。11月10日,在县城召开第三次贫农、下中农代表大会,到会代表1461人,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届委员会。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协会停止了活动,以后一直没有恢复。
   第二节 工人团体
   一 组织沿革 洞口境内工人团体的出现始于20世纪20年代。民国15年(1926)久晴无雨,米价飞涨,高沙米商陈德义,囤积居奇,关店拒绝售粮,使高沙的粮荒日益严重。手工业工人和城镇商民,鸣锣聚众包围陈家粮店,迫使陈德义平价粜粮,这是洞口境内第一次有组织的工人运动。民国16年(1927)4月,全国工农革命运动出现高潮,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高沙成立总工会筹备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宣传发动,先后成立了纸扎、织染、木工、雨伞、理发、竹篾、制鞋等21个行业工会。各行业工会在组建过程中,纷纷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工人待遇等要求,规定业主、工头不许打骂工人、虐待徒工。原决定于5月29日在关帝庙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后因“马日事变”波及高沙,总工会未能建立。 抗日战争初期,高沙、洞口、石下江等地曾组织过抗日民主工会,为抗日战争做了一些有益的服务工作,后国民党基层组织竭力推行蒋介石提出的所谓“新生活运动”,改组农会、工会、商会、教育会等群众组织,使洞口境内各集镇的一些行业性工会被当地豪绅、政客、资本家或封建把头所控制,成为国民党基层组织的御用工具。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些工会自行解体。 1951年9月,武冈县派艾克来洞口境内筹备工会组织,到1952年12月止,先后在洞口、高沙、石江、黄桥、山门等镇,分行业建立23个基层工会,发展会员1502人。同年12月25日至28日,在县城召开首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成立洞口县总工会,1953年10月,改名洞口县工会联合会。1954年4月28日,根据上级会议精神和本会工人少的实际情况,撤销洞口县工会联合会。1956年5月,中共洞口县委发文恢复洞口县工会联合会。1962年7月14日,又将洞口县工会联合会改为洞口县总工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会机构瘫痪,各基层工会相继停止活动。1968年秋,召开了全县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由群众组织和军队代表参加的“工代会”取代总工会。1973年5月,整顿基层工会,恢复洞口县总工会,全县工会会员发展到5820人。在1974年的“批林批孔”运动和1976年的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洞口县总工会被“造反派”所利用,在工人阶级队伍中挑起派性,组织“夺权”,给各行各业的工作和生产造成损失。1978年第七次工会代表大会以后,纠正了工会工作中“左”的影响,使工会工作走上健康正常的轨道。到1986年,全县共有基层工会组织257个,会员19408人。
   二 主要活动 新中国成立初期,境内各级工会组织紧密配合抗美援朝运动,对职工进行爱国主又和国际主义教育,制订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教育广大职工认真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监督资方遵守国家法令。高沙镇工人揭发检举资方抢购粮食,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和偷漏税收等行为,受到人民政府的表彰。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工会协助政府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63年,工会进一步贯彻以生产为中心的工运方针,广泛组织劳动竞赛,使全县各工商企业提前和超额完成各项生产任务,石江煤矿工人在劳动竞赛中,按照“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领导、技术人员、老工人三结合的技术革新)的精神,参与企业管理,向矿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使原煤日产量提高31%。“文化大革命”期间,县总工会虽然一度瘫痪,但有些基层组织的会员,敢于抵制干扰,抓好生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会教育职工清除“左”的影响,发扬主人翁精神,参与企业民主管理,1978年到1986年,全县工会会员为工商企业的腾飞提合理化建议16999条,采纳了1098条,使工商业生产逐年上升。 全县各级工会组织,注意从多方面关心职工生活。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组织职工利用厂矿区、住宅区的空闲土地种菜养猪,发展副食品生产,1962年种植各种作物513亩,养猪771头;对职工中的个别困难户,在经济上给以补助,1961年至1963年县总工会拨出专款10万余元,补助7000余人次;对少数工资低、人口多、生活有特殊困难的职工,给予定期定额补助。从1979年开始,县总工会在全县职工食堂中开展政治思想好、服务态度好、饭菜质量好、经营管理好、清洁卫生好、技术改革好的“六好”红旗食堂竞赛活动。1982年将“六好”红旗食堂竞赛活动改为职工“食堂、澡堂、宿舍、理发室、医务室”一条龙后勤服务全面竞赛活动,评出红旗食堂4个,先进食堂35个,使全县企事业单位的后勤工作大变样,职工生活不断改善。对女工妇科病定期全面普查;为职工中的“大男大女”牵红线、架鹊桥使之喜结良缘;对有职业病的职工,建立病情档案,定期进行疗养;对离退休老职工,逢年过节,进行慰问。并努力办好幼儿园,解决女职工的后顾之忧,到1986年,全县各工会共办幼儿园14所,入园儿童342人。 积极创造条件,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水平。1953年初,县工会在洞口、石江、高沙、黄桥、山门5个集镇创办5所职工业余学校,配专职教师2人,聘请兼职教师14人,群众教师12人,设立5个初中班,10个扫盲班,共有441人参加学习。以后,职工业余学校不断增多。多数厂矿企业办起职工业余学校,组织文化低的职工学习文化。到50年代末,职工中的文盲、半文盲从解放初期的80%左右下降到15%左右。60年代初,职工业余学校的任务主要是组织职工学技术。“文化大革命”时期,职工业余学校停办。1980年以后恢复了各级职工业余学校,教育内容趋向专业化。1982年起对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补课,到1986年底止,全县职工文化补课合格率达85%,技术补课合格率达86%。
   第三节 青少年组织
   一 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组织沿革 民国15年(1926)夏,在长沙求学的共青团员傅石林、袁辛农、傅德馨、傅若愚、张维伦、傅宇光等7人,回智胜区,在南岳庙积谷仓库二楼成立“中共智胜区党团联合支部”。民国16年(1927)“马日事变”后,在宝庆(邵阳市)求学的共青团员肖兆平,回平镇乡发动农民运动,6月与共产党员曾琼生、共青团员易澎生、谢芝兰、谢晋成等建立中共武冈县江口临时党团支部。当时共青团的活动均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1949年10月洞口解放,在中共武冈县委领导下,成立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冈县工作委员会,后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武冈县委会。洞口境内成立八区(高沙)、九区(洞口)、十区(竹市)、十一区(黄桥)4个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支部。1952年全县有团员1150人,当年11月,召开全县首次团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洞口县委会,会后各区成立团区工作委员会。到1953年,全县9个区,159个乡,有团区委9个,团总支1个,团支部209个。1956年撤区并乡后,撤销9个团区委,建立38个团总支,664个团支部,有团员9200人。1957年7月,根据全国第三次团代会精神,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全县设15个公社团委,163个团总支,792个团支部,有团员10941人。1961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县设8个团区委和49个公社团委,815个团支部,共发展团员11875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团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2年7月,恢复团县委,至年底,共有区、社、镇、学校团委67个,团总支4个,团支部650个,团员18127人。此后,不断发展团员,到1986年底,全县有区、乡、镇、学校团委63个,团总支17个,团支部1011个,团员23836人。
   (二)主要活动 56年代,团组织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广大青年投入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1956年,全县加入农业社的团员7684人,占全县团员总数的83.5%;有6874人当选为作业组长以上的干部,占全县团员总数的74.7%。 经常在团员和青年中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学习雷锋英雄事迹活动,引导青年学文化、学科学。60年代,全县共办青年技术夜校516所,组织技术学习小组922个、米丘林小组48个,有万余名青年参加农业科学研究活动。粉碎“四人帮”后,团县委组织青年开展“青年生产队长竞赛”、“万名能手创一流”、“争当工业小行家”等活动。全县组织青年突击队1700个,涌现出新长征突击手645名,其中5名被评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3年开展“学科学,争当科学种田青年示范户”的活动。1984年,开展“两户”(专业户、重点户)科研小组、青年农技服务队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活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 少年先锋队 1950年5月在农村建立少年儿童团。在减租反霸、土地革命运动中,儿童团站岗放哨,监视敌人,为清剿土匪贡献力量。1955年5月,在洞口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和洞口完小,建立“中国少年先锋队”,发展少先队员353人。紧接着在全县各中小学普遍建立少先队,到1966年,全县共建立少年先锋队3919个,有大、中队辅导员1225人,发展队员78070人,占队龄儿童85%。 少先队对队员进行爱劳动、爱集体、爱祖国的教育,广泛开展科学小实验、除“四害”、讲卫生、积肥、拾稻穗、讲普通话等活动。1956年,洞口镇、高沙镇成立校外少先队,吸收附近农村的校外儿童参加,办学习班,组织夏令营活动,开展拥军爱民、植树、积肥等活动。1960年,全县各完全小学和初级中学,均办起了“少先队之家”、“少年俱乐部”、科技小组。1962年,普遍开展读书活动,各初级中学和完小均成立少年儿童读书小组。“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年先锋队的活动被迫停止。1978年少先队恢复后,广泛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和“学雷锋、树新风、创三好”等活动,使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四节 妇女团体
   一 妇女协会
   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爆发后,洞口境内广大妇女逐步觉醒,走向社会,纷纷投入革命活动。 民国16年(1927)2月,武冈县农民协会执行委员邓季英(女),回乡首建花园妇女协会。以后,各地组织农民协会,有的吸收妇女参加,有的单独组织妇女协会,围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开展宣传活动;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主张婚姻自由,简化婚事,禁止缠足、穿耳;调解婚姻、家庭纠纷,为受虐待的妇女说理撑腰,争取妇女解放。大革命失败以后,妇女协会逐渐停止活动。
   二 妇女联合会
   (一)组织沿革 1950年春,成立武冈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洞口境内成立基层分会,发动妇女参加剿匪反霸和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洞口建县,于同年12月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正式成立洞口县民主妇女联合会,下设9个区分会,各乡、镇、村都建有基层妇女组织。1958年2月,根据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的决议,改名为洞口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各基层组织随之健全。到1961年,各公社、大队、城镇街道及工厂、学校均设立妇联组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县妇联被迫停止活动。1973年5月召开了全县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洞口县妇联第四届执行委员会。到1986年,全县共召开7次妇女代表大会,建立39个乡、镇妇女联合会,1021个村(居委会)妇女代表会,有会员13万余人。
   (二)主要活动
  新中国建立后,广大妇女群众,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半边天”作用。1950年《婚姻法》公布后,洞口境内各基层妇联与司法部门互相配合,广泛开展宣传,揭露、批判封建婚姻的种种罪孽,使婚姻自主、婚礼简化,建立团结友爱的和睦家庭逐步形成风气。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组织青年妇女参加基干民兵站岗放哨,对地主、反革命分子严加管制;在抗美援朝运动中送夫送子参军,打击美国侵略者。1952年开始,各基层妇女组织开始兴办托儿所、幼儿园,使托、幼事业不断发展;1957年以后,全县各级妇女组织,积极贯彻全国第三届妇代会确定的“勤俭建国,勤俭持家,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方针,教育妇女省吃俭用,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到1959年,经过评选,全县妇女中,有种田能手9462人,种棉能手1198人,缝纫能手7862人,养猪能手13405人,养鸡能手460人,养蚕能手43人。竹市公社下阳大队(后改为向阳)妇女黄煌贞、曾桂贞积极参加米丘林小组。开展农业科研活动,培育出各种杂交新品种89个,受到上级表扬。1978年以后,全县各级妇女组织开展争当“三八”红旗手,创“五好”家庭活动,到1980年全县共评出“三八”红旗集体279个、“三八”红旗手1908名、“五好”家庭9403户,其中有5名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1984年,县妇联成立法律顾问小组,进行法制宣传,为妇女组织和来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与法律帮助,向司法机关提出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建议。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大大提高了广大妇女的政治地位,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到1986年止,全县共有妇女干部875人,占干部总数的11.6%,其中局级32人,县级5人。
   第五节 工商团体
   一 工商业联合会
  民国8年(1919)高沙成立高沙商会,民国20年(1931)石江成立石江商会,以后洞口、黄桥、山门等镇都相继成立商会。这些商会,名义上是商界民众团体,宣称要保护商界共同利益,增进公共福利,沟通商品交流,发展商业事业,但会长和理事等重要职位,被官绅、商霸窃取,他们以合法身份欺压商人,乱摊款税,勒索钱财,成为少数官绅、商霸的工具。1949年10月洞口解放后,各商会自行解体。
  1950年初,洞口、高沙、石江、黄桥、山门、竹市等集镇陆续建立工商联合会筹备组织。1952年秋召开全县工商界第一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成立洞口县工商业联合会(简称“工商联”),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原各集镇的工商联筹备组织,均分别改建为县工商联的分会。县工商联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团结教育私营工商业者爱国守法,接受工人群众监督,拥护社会主义改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交纳税收以及举办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工商联及其分会被迫停止活动。1984年12月27日,召开全县工商联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恢复洞口县工商业联合会。接着,各集镇的分会也相继恢复。工商联组织恢复后,一方面维护工商界的利益,在提供经济信息、法律咨询、引进资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另一方面组织工商界有关人员学习政治理论,开展劳动竞赛,使全县的工商事业发展很快。
   二 小商小贩联合会 1962年,召开全县小商小贩代表大会,成立洞口县小商小贩联合会。各集镇成立小商小贩联合分会或联合小组。1966年秋,鉴于各供销社已建立商业管理委员会,小商小贩联合会被撤销。
   三 劳动者协会
   (一)手工业劳动者协会 手工业劳动者协会建于1952年,下设洞口、高沙、石江、黄桥、山门、竹市分会。人民公社化初期,一度停止活动。1962年恢复协会。“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再次停止活动。1984年又恢复协会。1986年有会员5786名。
   (二)个体劳动者协会 洞口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是个体工商业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建于1983年5月。1986年,全县有分会8个,会员1120人。
   第六节 科协团体 1958年4月30日,成立洞口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下设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电机、理化、医药、天文、气象等学组,会员12500人。全县公社级单位成立科普工作组706个。1959年2月15日,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改名为县科学技术协会,简称“科协”,会员发展到16000人。1962年5月,县委决定保留县科协机构,精简人员,业务归口县委宣传部管。“文化大革命”期间,科协活动停止。1978年5月7日,恢复县科技协会,与县科委合署办公,后为加强科协工作,配备专职科协正、副主席,与县科委分署办公。县科技协会恢复后,全县农村基层科协和县直各专业学会也陆续恢复和建立。全县有47个区、乡、镇成立科技协会,在全县范围形成初具规模的科学技术普及推广网络。广大科技人员在县科协的领导下,面向社会,面向生产,促进科技工作的繁荣和经济建设的发展。1986年,全县有各种县级学会12个,会员842名,有青年科技辅导协会4个,会员425人。
   第七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洞口县卫生工作者协会,1954年成立,与县卫生科合署办公,下设办公室、人事股和业务股,担负全县45个联合诊所的人事调配、业务管理、财务监督等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协会管理人员有的被揪斗,有的被调离,停止了活动,原有财产、资金、档案等分别由中医院、卫生学校和卫生科接管。1981年10月县政府决定恢复县卫生工作者协会,配工作人员6名,行使对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组织和个体开业行医人员的管理、检查、考核、奖惩等职权,发展会员。截至1986年止,卫生工作者协会有会员1356人。
   第八节 归侨团体 1975年12月,召开全县归国华侨、侨眷代表会议,成立洞口县归国华侨联合小组,选举产生侨联组长、副组长。1985年10月16日,改名为洞口县归国华侨联合会。日常事务委托县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代理。全县在国外华侨有115户、440人;有侨眷252户、1160人;归国华侨2人。华侨和外籍华人分布于美国、门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国家。
   第九节 对外友好团体
   二 抗美援朝分会 1950年春,武冈县成立“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武冈分会”,(简称武冈县抗美援朝分会)。1951年6月15日,洞口境内选派代表956人参加武冈县各界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接着在各地举行代表会、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共30多万人次;举行示威游行450多次,参加人数20多万人次。还有9万余人在《斯德哥尔摩和平宣言》上签名。大多数人订立了爱国公约。报名参军的青年有1800人。各界人民自愿捐献飞机、大炮款15亿元(旧人民币),向志愿军发慰问信19.7万余封,寄送衣服、布鞋860多件。
   二 中苏友好协会 1952年4月成立洞口县中苏友好协会,全县发展会员140000多人,均发给会员证书和证章。县直机关和各乡、镇、学校都建立了支会。各区建立工作委员会。协会通过报告会、图片展览和放映幻灯等形式,宣传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以后根据总会规定,协会只吸收团体会员,不再吸收个人会员。1960年,协会自行消失,活动终止。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