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43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2
页码: 453-454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中国国民党包括组织沿革,党务记略情况。
关键词: 国民党 组织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组织沿革 民国14年(1925)由共产党人李秋涛、欧阳东等参加的国民党武冈县党部筹委会,派朱杰恭等人来高沙发展了10名国民党员,并建立高沙区党部,是洞口境内第一个国民党基层组织,民国15年(1926),国民党武冈县党部正式成立后,又派员到竹篙塘发展7名国民党员,建立国民党和康区党部。民国16年(1927)5月,长沙“马日事变”涉及武冈县,由共产党人为主组建的国民党武冈县党部被迫解散,洞口境内的国民党基层组织也随之改组。民国17年(1928)9月成立国民党武冈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又名“反共救国委员会”,一面开展“清党”活动,残酷迫害共产党员,清除“异党分子”;一面大力发展国民党基层组织,“强化”一党专政。同年冬,武冈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将高沙区党部改为直属第一、第十一分部,将和康区党部改为直属第七分部,并在山门建立直属第五、第六分部。民国18年(1929)7月,国民党武冈县党务指导委员会改为国民党武冈县党部,并在各地发展国民党员,扩充反共反人民的反动势力。民国35年至36年(1946~1947)国民党实行党团合并,将三民主义青年团合并到国民党内。从此,洞口境内国民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增加,到民国36年(1947)底止,在洞口境内的教信、黄桥、蓼源、蓼湄、蓼溪、蓼滨、治平、治安、智胜、平元、平镇、平善等乡和蓼湄(今洞口三中)、双江(今洞口二中)、毓兰(今毓兰镇境内)、尊德(今高沙镇境内)、养正(今竹市镇境内)等中、小学建立20个国民党区分部,共有国民党员1842名,其中区分部委员以上的骨干171名。
   第二节 党务记略 民国15年(1926)夏,高沙、洞口、竹篙塘、黄桥铺等地的国民党基层组织,发动民众开展纪念“五一”、悼念孙中山先生等活动,声讨制造“五卅”惨案的罪行,提出“打倒军阀,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剥削斗争,组织建立工会、农会、商会等群众组织,惩治土豪劣绅,在城镇提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等口号;在农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减租减息,推动洞口境内的农民运动不断发展。 民国16年(1927)5月,国民党内右派势力抬头,原县党部解散,成立武冈县党务指导委员会,实行“清党”,打击和排斥党内左派势力。洞口境内国民党各基层组织奉行“溶共、防共、限共、反共”方针,进行反共宣传,胁迫中共党员自首登记;严密监视共产党员和农民运动领导人的革命行动,向上告密,使不少共产党员和农民运动领导人惨遭杀害。 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洞口境内早期的一些共产党员,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国民党基层组织中的顽固分子则执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敌视共产党的抗日爱国行动。民国29年(1940)12月,国民党特务孙长植等带领10余人枪,逮捕了国立第十一中学师范部中共党小组全部成员,并将他们押送邵阳。此后,洞口境内的中共地方基层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使抗日救亡活动转入低潮。 解放战争时期,洞口境内国民党基层组织推行国民党中央“今日之急务在于团结本党,建立对中共斗争之体系”的主张,打击迫害进步人士,在农村实行保甲连坐,限制进步学生的言论、行动。民国38年(1949)4月,一些国民党员,勾结地痞流氓,组织地方反革命武装,残害洞口人民。同年10月洞口解放后,国民党基层组织土崩瓦解,其在洞口境内的统治宣告结束。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秋涛
相关人物
朱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