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建筑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40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建筑队伍
分类号:
F407.9
页数:
2
页码:
414-415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新中国建立前到1986年底止洞口县建筑队伍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
建筑
队伍
洞口县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土建工程建筑人员统称为匠人,其中有泥水匠、石匠、木匠、锯匠、画匠、雕匠、漆匠等,平时走村串户,个体经营;需要承建庵院、寺庙、祠堂、桥梁等大型工程时,由掌墨师牵头,自行组合临时施工队伍,集体承包基建工程,竣工后又分散经营。
新中国建立后,建筑施工人员称为泥工、木工、锯工、石工、漆工诸种。1952年洞口县建设科组织30名泥工、木工,成立 “洞口县基建工程队 ”,负责修建城镇房屋。1958年发展到有固定职工82人、合同工248人,能修建洞口县人民大会场等高大建筑 。1961年 2 月,洞口县基建工程队调整下放,仅有国家干部1 人,固定职工7 人。1969年,县基建工程队改名为洞口县建筑工程公司,并逐年增加工人,到1973年,有正式工人116人,设计人员4人。能承担修建高五层的混合结构的办公楼和宿舍。1980年分为洞口县第一、第二、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和洞口县建筑设计室,归县建委管辖。以后,不断增加工人和技术人员,到1986年共有固定职工461人、合同工90人。有工程师 3 人、助理工程师 4 人、技术员 7 人。拥有刨、凿、锯、锉、钻、吊等机械设备246台(件),固定资产161.6万元。有修建21米以内跨径的厂房和12层以内楼房等高难建筑物的设计、施工能力,年竣工面积 4 万平方米以上。
洞口境内的泥水、石、木、画、雕、漆匠等手工匠人,技术纯熟,尤以石匠为最。明、清时期,境内不少匠人到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承修高规格的庙宇、祠堂。民国年间亦有不少匠人在外地承包高难建筑。新中国建立后,境内手工匠人到外地承包基建工程的活动更为广泛。1958年12月,县人委指派唐国盛带队,组织石江、黄桥、竹市等地的50名石工,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 ”、“农业展览馆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首都北京火车站”四大工程建设,负责加工花岗岩石料,圆满完成任务,和首都 “十大 ”工程的设计、施工人员一道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接见。1970年,管竹公社组织泥、木、石、锯等60名工匠,成立管竹基建队,承建三层以下楼房建筑。80年代以来,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该建筑队不断扩大,平时有固定职工420人、合同工199人,旺季包括临时工可达千余人。拥有机械设备63台(件),固定资产30万元,能承建20米跨径和6 层以内的楼房。
1975年为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厂修建的 6 层全框架式科研大楼,经省级验收定为全优工程。到1986年底止,全县共有常年乡、镇基建队(含公司)18个,固定职工3098人,建筑旺季可达2 万余人;有个体建筑队 3 个,固定职工217人,建筑旺季达千余人。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