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乡村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403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村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412-413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乡村建设包括总体规划,住房建设情况。
关键词:
乡镇
建设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总体规划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乡村的公共设施很差,群众生活、生产很不方便。新中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本着“方便生产、便利生活、节约用地”的原则,以乡政府所在地为中心,注意加强乡、村建设:一是道路。将原始的乡村小道改建为机耕路或公路,以利于城乡物资交流。30多年来,全县新修了不少机耕路,新修公路64条,累计里程481.35公里,使全县100%的乡和95%的村通了汽车。二是商品购销基地。以乡为单位分一点或多点设立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定期墟场,以村为单位设立代购代销点,逐步形成货物集散中心。三是文化卫生设施。以乡为单位设立一点或多点乡中学和乡卫生院,以村为单位建立小学和合作医疗站。到1986年止,全县31个乡政府所在地,都建有厂场、商店、学校、卫生院等单位,成为各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二节 住房建设
洞口农民住宅因地理条件不同而各具特点。 东南丘岗区和中部平原区:新中国建立前,以土砖或木架平房为主,间有少量草房。形式上通常是四扇三间,中间为正堂,两侧为灶屋和卧室,左右或后面搭盖披屋作畜圈柴草间。少数富裕人家,有比较讲究的正房、槽门、侧厢“四面檐齐”墙门房屋。1945年日军入侵洞口,一部分村庄被烧毁,故战后草房增多。 西北山区:新中国建立前均是杉木皮屋或草舍。贫苦农民一般是“千柱落地”的草舍,结构简单,没有房架,弧型茅草蓬,难以遮风避雨;富裕农民一般是四扇三间,木架板壁杉木皮顶房屋,中间为堂屋,两侧为灶屋和住房。一正两横加槽门的“四合天井”木架瓦房屋极少。今大屋乡除乡政府所在地大屋村曾修了一座“四合天井”的木架瓦屋外,全乡另无瓦房,人们把这座屋称为“大屋”,大屋乡的名称来源于此。 1949年全县人平住房面积2.8平方米。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开始修建木架瓦房或砖木结构瓦房。1978年起,农村房屋建设发展很快,标准也不断提高。新建住宅多为两层红砖瓦房,或三层以上水泥红砖结构的平顶楼房,式样日趋新颖别致,并有不少独院住宅,结构合理,外型美观。至1986年,全县农村人平住房18.48平方米,比1952年的4.75平方米增加近3倍,比1949年增加5.6倍。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