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城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3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城镇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4
页码:
408-411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洞口县城镇建设包括建设规划,街道建设,公共设施,住房建设,城镇绿化情况。
关键词:
城市
建设
洞口县
内容
第一节 建设规划 洞口境内集镇较多,高沙市(今高沙镇)、峡口寨(今城关镇)、王家桥(今山门镇)、黄桥铺(今黄桥镇)、石下江(今石江镇)、龙潭铺(今黄桥镇龙潭村)等地,唐代以前已成为武冈州西北面的重要集镇;明末清初,又兴建了竹篙塘(今竹市镇)、水东桥(今水东乡)、江口街(今江口镇)、大水铺(今大水乡大水村)、太平庵(今大水乡双井村)、桥端头(今毓兰镇桥头村)、菱角田(今岩山乡菱角村)、阴山铺(今石背乡阴山村)等小集镇。民国年间,境内屡遭官匪和日军洗劫,商业萧条,街道破烂不堪,城镇居民被迫弃商从农。新中国建立后,1952年设置洞口、高沙、石江、黄桥、山门五镇,人民政府投放一批经费,用于城镇建设,但因资金不足,又无具体规划,集镇建设发展缓慢。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组织人力对各镇的建设,逐一进行总体规划。规划分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力求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对一些布局不合理的工厂、仓库、学校和其它公共建筑,规划进行调整、改造和搬迁,新增和拓宽街道,增加商业网点,改善生活条件,排除各种污水,使集镇建设趋向整齐、洁净、大方、美观。1984年改江口、竹市、桥头3公社为江口、竹市、毓兰3镇后,全县共有8镇。规划城关镇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沙镇为全县商业中心;石江镇为全县工矿基地;山门、江口镇为竹木集散基地;黄桥、竹市、毓兰镇为土特产品集散基地。
第二节 街道建设 洞口县各集镇的街道,除黄桥镇外,自古均沿河流而设,街道狭窄曲折,路面坎坷不平。1939年湘黔公路经洞口抵达榆树湾。1949年竹武公路(竹市—武冈)通车,始在石江、竹市、洞口、江口和高沙等镇沿公路建了一些零星店铺,但未形成规范街道。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山门、黄桥、毓兰等集镇沿公路修建一些街道。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加之一些农民进城办厂开店,沿公路新建许多房子,逐步形成沿公路布局的新街道。城关镇自太公山沿国道320线至羊古坳,街道长达4公里;石江镇的街道自中山村沿公路至桐子山,长2.5公里;高沙镇的街道自巴水塘沿竹武公路至太平桥,长2公里。80年代根据城镇建设整体规划又修建一些商业街道。至1986年止,全县8镇新修街道47条,总长23.5公里,宽8米以上的17条,4米以上的22条,3米以下的8条。其中沥青油路面11公里,水泥路面7公里。
第三节 公共设施
一 供水 洞口县各集镇历来饮用河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集镇人口增多和现代工业兴起,河水受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污染,不堪饮用。1954年以来,各镇发动机关、厂矿、学校打井,并配备水泵,使饮水条件有了改善。1982年开始,在城关镇建自来水厂一座,铺设地下输水主管道7300米,支管5700米;安装公用消防栓DG122共34套,至1985年1月建成供水。使全镇152个单位、258户居民、81户农民用上了自来水。年供水87万吨,每吨水收费0.15元。1986年,黄桥镇、石江镇开始筹建自来水厂。
二 排水 洞口县各镇地势复杂,街道凹凸不平,排水的明沟暗沟多被堵塞。每逢暴雨,内涝成渍。新中国建立后,积极改善街巷排水设施。1981年以来,城关镇新修和重修由红砖做墙体、混凝土为基底、预制小平板为盖板的地下暗沟9条,总长11公里,让雨水合流,就近排入河道。至1986年止,全县8个镇,新建改建排水道19条,计34.15公里。
三 厕所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各集镇的厕所,多为私人自建,一家一所,粪便由房主自卖。新中国建立后,修建了一批公共厕所,其中有机关、厂矿、学校、团体修建的,也有各镇政府修建的。大多数居民私人的厕所被拆除,粪便由各镇环卫站统一管理。1980年以来,各镇人民政府规定:河边不准修建私人厕所,公共厕所逐步改造为卫生厕所。到1986年,城关、高沙、石江、黄桥、山门5个镇新修公共厕所31座,累计建筑面积1025平方米,共有男女蹲位339个。机关、厂矿、学校、团体所建厕所不少被改造为水冲厕所。有的厕所地面安装马赛克,墙上安装瓷砖,美观卫生。
四 照明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仅有高沙办起一家私营大明火电厂,有3名职工,用一台6马力的柴油机发电,供应少数单位和个人照明用电。其他乡镇均以桐油、菜油点灯照明。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首先在洞口镇(今城关镇)建立雪峰火电厂。1957年3月在山门镇建成山门水电站,装机48千瓦,供应工农业生产加工用电和机关、团体、工矿、学校及部分居民、农户的照明。1962年建成茅铺水电站,装机3台,计375千瓦,供应洞口镇生产和照明。1963年底建成半江水电站,装机4台,计488千瓦,供应高沙镇用电。至此,在洞口、高沙两镇出现电力照明路灯。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电力照明路灯逐渐增多,到1986年,全县各集镇共有电力照明路灯179盏,其中白炽灯泡占68%,水银灯泡占32%,年耗电6.5万度,覆盖面积5平方公里,线路长度16.8公里,大部分主街道通宵照明,一些偏僻小巷也装上路灯。
五 桥梁 石江、竹市、城关、黄桥、江口、高沙、山门等镇分别位于平溪江、蓼水、赧水、黄泥江两岸。新中国建立前,山门镇修建了一座跨越黄泥江的石砌拱桥,名叫王家桥;高沙镇修建了跨越蓼水的迴澜、太平两座石拱木架桥,但历史上多次被洪水冲毁和大火烧毁;洞口镇曾架起一座临时性的木架桥,也经常被洪水冲垮,其它各镇均靠渡船摆渡过江。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将高沙镇的迴澜桥、太平桥改为公路石砌拱桥。还在石江、竹市、城关、江口镇修建了跨越平溪江的4座石砌拱桥。在黄桥镇修建了1座跨越赧水的公路石砌拱桥,结束了境内各镇长期靠渡船和浮桥过渡的历史。
第四节 住房建设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各镇居民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简陋平房。高沙镇少数官绅巨商建有富丽堂皇的深宅大院,1945年日本侵略军入侵时,全镇房屋被烧毁3000余间。洞口镇(今城关镇)、黄桥镇开发较早,民房建筑比较整齐,1929年被大匪首张云卿率匪烧毁。嗣后虽有修复,但多数店铺系木架板壁杉木皮顶的平房,阴暗潮湿,且布局杂乱无序。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加强集镇房屋建设。本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各镇相继修建了一些2至3层的百货大楼、办公大楼等。80年代,相继建起5至6层的楼房。居民居住条件也有很大改善。至1986年,全县8个镇共有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户平32.5平方米。许多单位修建了4至5层楼的钢筋水泥结构宿舍,装有供水系统和排污化粪池等配套设施。私人住宅建筑也向高层结构发展,出现一些别墅式住宅。
第五节 城镇绿化 洞口境内各集镇的绿化有两大特点:一是有些集镇的水口山保护得很好,古树葱笼,风景优美。洞口镇东面的迴龙洲古树林立,终年葱绿苍翠,明朝已成为诗人骚客游览胜地;高沙镇东面的柳山有大小柳树数千棵,既保护了蓼水河岸,又绿化了高沙镇。二是镇内的一些庵堂寺院和书院学校都绿化得很好,山门镇东面的南岳殿(今洞口县第四中学)和西面的无量寺(民国初年的襟江新校,现山门镇中学),石江镇东面的双江书院(今洞口县第二中学)都绿荫成林,环境雅静。1945年日军犯境,这些地方的树木花草遭到严重破坏,高沙镇东面柳山的柳树被砍光。新中国建立后,县委、县政府重视城镇绿化工作,对城镇原有风景林下令保护,不准砍伐。城关镇东面的迴龙洲,于1952年成立管理所,配有专人管理,除保护数百年的黄檀、火力楠、黑壳楠等珍贵古树外,还培植了许多新树种。同时,还发动群众,大搞城镇绿化工作。新中国建立30多年来,全县各镇共植树800多万株,使森林覆盖率达13.3%。许多机关、厂矿、学校、医院绿树荫荫,花草成行。洞口县中医院从1981年起,在院内植树1220棵,栽花4560多株,建有假山一座,住宅阳台上均种上各种供人观赏的花草,院内空气清凉,幽香朴鼻。洞口县机械厂植树栽花,美化环境,多次被评为邵阳市绿化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