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储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35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储运
分类号:
F715.6
页数:
2
页码:
370-3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粮食调运及粮仓保管情况。
关键词:
商业
粮油贸易
储运
内容
一 调运
洞口历来有粮食调出境外,抗日战争前,每年约有5000吨粮食(折大米计算)运往外地销售。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犯境,农业生产不振,粮食外销量大大减少。抗日战争胜利后,境内农业复苏,粮食外销量回升,但未达到抗战以前的水平。
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粮食外调量大大上升,1953年到1986年的34年中,除1963年和1965年因天旱歉收外,其它32年,全县纯调出贸易粮61000吨,平均每年调出1906.3吨。趋势是由少到多,逐年增加。1980年后,年调出量超过2000吨,最高的1982年调出2519.5吨。
洞口县的食油也是调出县。从1961年到1986年的26年中,共调出食油4830吨,平均每年纯调出185吨。
二 仓储
1、粮仓。
清代,洞口境内有仓库10处,库容量7500多担(当时一担谷十斗,相当现在60公斤)。《武冈州志》记载:本境西北乡有卿氏祠、杨林寺、钟沧寺、大圣寺、洪绥堂、法官庙、无量寺、三清殿、狮子口、孔雀寺(均在洞口境内)十所仓库,库容7528.5担。民国年间,洞口境内有简陋仓库15处,库容12000多担。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着手扩建新仓,改建旧仓。1955年在县城修建新式粮仓,以后在8个区相继修建新式粮仓,同时改造了落后的木板仓、祠庙仓、死角仓、低水位仓。到1986年,全县共有仓点34处,各类型仓库83座,总建筑面积42259平方米,仓容量78940吨,比新中国建立前增加120多倍。
2、保管。
民国年间,境内15处粮仓,配有30多人管理粮食。当时,乡、镇的粮仓,除收粮时期外,平时仓内无颗粒存粮,保管徒有其名。
新中国建立初,粮食保管重在粮食保卫和对鼠雀的防范,并采取通风降温保管法,以减少粮食霉变和虫伤损失。1955年5月,石江区粮站武安宫仓库建成全县粮食系统第一个“无鼠仓库”。1956年竹市区唐家祠堂仓库首获“邵阳地区无虫粮仓”光荣称号。是年全县普遍开展无虫、无霉、无鼠雀、无事故的“四无”粮仓运动。
60年代的粮食保管,实行以防为主,防治并举的方针,一面对粮食实行分类保管:对半安全粮(指籼谷水分在15.5‰,晚稻谷水分在15.5~16.5‰),视气候变化,采取通风和密闭交替保管法;对安全粮(籼谷水分在13.5‰以下,晚稻谷水分在14‰以下),实行密闭保管法。另一方面开始用氯化苦等化学药剂熏蒸仓库。70年代初用磷化锌、磷化铝熏蒸。1978年使用“双低”(低氧、低剂量)薄膜压盖的储粮办法。80年代普遍使用“三低”(低氧、低温、低剂量)、间隙熏蒸储粮和排风扇负压、降温、存气箱中压、鼓风机强制降温等方法。1975年到1985年的10年中,除1981年外洞口县年年被评为省、地“四无”粮仓县。
三 积谷和储备粮
1、积谷。
洞口境内积谷始于清同治三年(1864)。据《武冈州志·贡赋志》记载:同治三年二月武冈州开始捐积义谷,当年全州共捐14207担。州城设总仓,各团设分仓。洞口境内各团约有积谷5200担。民国年间,各乡、镇设积谷仓管理委员会,负责积谷的捐积、保管、发放,积谷数量逐年增多。但乡、镇积谷时被乡绅盗卖,到1949年解放前夕,所剩无几。
2、储备粮
新中国建立后,从1959年开始提出生产队积累粮。全县当年积累1130吨。1962年改称为储备粮,形式分生产队自储和国家代储两种。1959年到1983年,储备余额10520吨。1984年,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不再提留储备粮,原有储备粮经过清理,全部分给农民。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