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资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34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资料
分类号: F014.1
页数: 2
页码: 362-3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境内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较少,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供需矛盾时有发生,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实行计划销售。
关键词: 商业 商品销售 生产资料

内容

新中国建立前,境内生产力水平低,人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量较少。新中国建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生产资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供需矛盾时有发生,国家对主要生产资料实行计划销售。1986年,全县工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值达3299万元,比1952年增加70倍,年均递增13%。
  新中国建立初,洞口境内农民使用石灰、菜(棉)饼等农业生产资料,多属就地购入。1952年,全县商业系统农业生产资料销售总值4万元,当年仅销售氮肥1吨。1956年后,农业合作社普遍建立,农药、化肥的销售量开始增多,1957年销售化肥241吨、农药278吨,农用物资年销售值为47万元,比1952年增加10.75倍。50年代末始销人力打稻机,60年代初始销农用柴油机、手扶拖拉机,对化肥、农药等主要农用物资,陆续实行计划销售。以后,随着科学种田的不断推广,农用物资销售值相应增大。
  1950年至1959年,县内金属、机电、建筑材料销售量较少,由国营商业部门和供销合作社兼营。1960年建立县物资管理局,专营全县金属、机电及建筑、轻工、化工材料等工农业生产计划物资的经营管理。是年,物资局销售钢材143吨、生铁48吨、电机19台795千瓦、水泥116吨,销售总额12.37万元。随后,销售网点逐渐由县城扩展到农村,1978年后,钢材、水泥等物资的计划销售成倍增长,但供需矛盾突出。1985年开放市场,全县金属、机电、建筑等材料的计划平价销售量逐渐减少,计划外议价销售量逐渐增多,生产厂家可直接向用户销售,社会经营者剧增。1986年,全县共供应钢材5500吨,比1960年增加37.5倍,其中计划平价3000吨;供应水泥42073吨,比1960年增加34.4倍,县内自产38722吨,从外地购进3351吨;供应生铁197吨,比1960年增加3.1倍,全部从外地进货;电动机308台2033.4千瓦,比1960年增加15.2倍;其它材料和设备均有大幅度增长。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的木材、楠竹均由私营竹木行号销售,历来自给有余,大量外销。据《武冈州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洞口境内有33.33万根杉木运往益阳、汉口、上海等地销售。新中国建立初,私营竹木行号时开时闭。1952年前归供销合作社统一经营。1954年,国家开始对木材实行统购统销,由森工(后改为林业)部门专营。是年销售木材8.47万立方米,其中外售6.69万立方米,主要是杉、松及其它杂木。1958年开放木材市场,实行多家经营。1959年全县木材销售量达到13852C立方米,砍伐量大大超过了生长量,不少地方滥伐林木,破坏森林资源。1961年以后,政府控制木材砍伐量,并再次归口林业部门一家经营。1966年销售木材49950立方米。此后,木材销售量均在此数内上下浮动,略呈减少趋势,供求矛盾日益增大。1979年起,为了充分利用县内森林资源,县里提出“山上管严,山下搞活”的口号,在全县各个集镇开放木材交易市场,供求矛盾稍有缓和。1985年3月,全县取消木材统购统销,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议购议销新体制。是年底,全县经营木材者达100余家,林业部门年销售量下降到43384立方米。1957年至1986年县林业(含森工)共计销售木材196.4万立方米,平均每年销售57764立方米,销售楠竹1190万根,平均每年销售35万根。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