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水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3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水路
分类号:
F552
页数:
2
页码:
339-3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航道、渡口、码头、港口等水路交通情况。
关键词:
洞口县
交通
水路
内容
一 航道
在50年代以前,境内通航的溪河有赧水、蓼水、平溪江和黄泥江。公溪河、古楼河和长塘河,亦可流放木筏。民国8年(1919)石江人王怀轩(武汉国民政府36标标统)派遣士兵对赧水进行查滩炸礁、疏泓、清理纤道,受到时人称赞。至新中国建立前夕,赧水从马家园至双江口,蓼水从双江口至李家渡(西中),平溪江从龙潭铺至洞口,黄泥江自穿石至山门,都能季节性地通行1~3吨的木帆船。
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改坝、炸礁疏滩、窝水等整治措施,通航和流放竹木的能力大有提高。至1955年,赧水、蓼水、平溪江和黄泥江,在县内通航里程共达119公里。通航船载重量达4~6吨。其中赧水自马家园至双江口的22公里、平溪江自龙潭铺至穿石的11公里、蓼水自双江口至高沙的11公里,可四季通航;蓼水自高沙至花园的17公里、平溪江自穿石至大湾的35公里、黄泥江自穿石至山门的24公里,只能季节性通航。
从60年代初起,因拦河筑坝,航道缩短。1963年,在蓼水上游大江口兴建红岩拦河坝,坝高5.5米,设计引水每秒7.5立方米,致使下流河道水浅见底,后来又相继整建油铺坝、青毛坝等十几处河坝,蓼水便基本断航。1965年在平溪江距县城4公里处修建四清坝,坝高5米,只留筏道,以后又在沿河新建和整修兰陵坝、东方红坝等10座河坝。至1975年,县内航道,只剩留从龙潭铺至石江的8公里和马家园至黄桥铺的7公里的河段能继续通船,其他皆断航。
二 渡口 码头 港口
新中国建立前,县境共有渡口45处,渡船50余艘。其中赧水沿岸9处,蓼水沿岸12处,平溪江沿岸19处,黄泥江沿岸4处,鼓楼河沿岸1处。所有渡口皆置渡产,由当地乡绅掌握,有的还建有渡屋、渡亭,供渡手餐宿和行人歇息。渡具多为木船,只偏僻渡口设排筏。渡工月薪一般50至100公斤稻谷或年银4至8元。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土地改革,渡产全分给贫苦农民,鳌鱼溪、石下江、龙潭铺、排上渡等4处重点渡口,渡工报酬和渡船维修费用,每年由县拨款开支,其余渡口均由当地乡(社)村(大队)筹款解决,县府适当补助。渡工工资额,按渡运量和渡工劳动强度,年工资150~400元。农业合作化后,多数又以记工分为主参于所在生产队分配。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渡运亦改为承包。
交通条件变化后,原有的多数重点渡口已修建了公路桥;有的因交通和生产需要又新辟渡口。到1986年,全县仍有较大的民渡42处,平溪江沿岸有平溪江、税门前、田家、麻石滩,大石塘、藤缠树、车田、龙口塘、小湖、江洲、德洲、文家、黄江、新渡、双江一渡、双江二渡、白玉、上台;蓼水沿岸有龙船、逆流水、鸬鹚、柘湾、龙头、黄家码头、红鹅、大河、双凤、龙石、毛栗、渔塘;赧水沿岸有排头、白沙、施家、姚背、乔江、龙潭铺、马园;黄泥江沿岸有江潭、巨头、穿石;鼓楼河沿岸有徐家、木鱼塘。
原有的5处公路渡口一一鳌鱼溪、洞口、石江、黄桥、大湾,均设钢索绞车,靠人力用双车板筏或三车板筏渡车,工具陈旧,过渡缓慢,经常滞车。石江至黄桥仅10公里公路段就有两处渡口,一些司机怕延时,不愿去黄桥拉货,支农物资难以运进。当地民谣:“黄桥铺,黄桥铺,十里路程两个渡;农药化肥运不进,农民望天急得哭。”至1977年全县公路渡口都修建了桥梁,车辆畅通。
原武冈县的7个主要商埠、港口、码头,在洞口境内就有高沙、石下江、洞口、黄桥铺等4处。港口年吞吐量2~3万吨,码头靠泊能力l0~30吨,沿河修建拦河坝断航后,皆消失。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本文记述了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