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31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公路
分类号: U412.36
页数: 3
页码: 328-3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陆路交通公路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洞口县 陆路交通 公路

内容

— 国道衡(阳)贵(阳)公路又名湘黔公路,今属320国道线(起于上海,止于昆明)。民国18年(1929),湖南公路局组织测量队开始测量,民国20年(1931)动工修建,到民国22年(1933)基本完成邵阳至洞口路段的桥梁涵洞工程。后拟改修轻便铁道而停工。民国23年(1934)6月复工,民国24年(1935)5月至洞口段竣工,同年8月1日通车。民国27年(1938)国民政府急令湖南省政府赶修湘黔公路,当年7月动工,年内通车至榆树湾(今怀化市),民国33年(1944)通车至贵阳。洞口至榆树湾路段,依山傍水,工程十分艰巨,石方边坡高达30米,平均纵坡4.8%,急弯最小半径仅10米,每公里平均土石方2.171万立方米。在洞口塘的悬崖绝壁处,开凿隧洞两个。新中国建立后,全线经过截弯改直和降坡等技术改造,路基较好。邵阳至洞口路段,路面平坦,宽12米,并铺成黑色油路。洞口境内全长64.25公里,设有石下江、竹篙塘、洞口和江口汽车站4个。
  二省道竹新公路起于洞口县竹篙塘320国道线接连处,经武冈,止于新宁县城。民国35年(1946)由湖南省公路局勘测设计并组织施工,1949年3月通车到武冈县城,当时称竹武公路。新中国建立后,修通武冈县城至新宁县城路段,竹武公路便改为竹新公路,洞口境内长22.5公里,设竹市、高沙两个汽车站。
  洞通公路起于洞口县县城320国道线接连处,止于通道县城,代号1805。1956年动工,1960年通车至绥宁县,当时称洞(口)绥(宁)公路。后来延伸到通道县城,故称洞通公路。洞口境内路段由洞口县修建,共建桥19座,筑涵114道,设汽车渡口1处,挖填土石方24.843万方,用工11.78万个。1969年国家投资16万元,洞口县筹集30.4万元,改造洞口境内桥梁7座、涵洞101道,由简易公路升为三级路,1978年又改成为黑色油路。洞口境内23.5公里,设桥头、花园两个汽车代办站。洞通公路是联接湖南西南各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公路干线之一。
  三县、乡公路新中国建立以前,洞口境内没有县、乡公路。1957年开始修建,但经费不足,进展缓慢。1958年“全党全民大办交通”,全县各地一哄而起,修建公路,因路况低劣,无法通车,也无车可通。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总结了全民办交通的经验教训,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修建洞(口)山(门)、石(江)邓(武冈邓家铺)、洞(口)高(沙)等县级公路。到1970年,全县已修通县城至各区镇的公路,与主要集镇洞口、高沙、石江、山门、黄桥形成网络。1971年至1975年,公路建设形成高潮,新修和复修公路24条,长201.8公里。1976年至1980年为了全县尽快实现社社通公路,先后修成里(仁)大(屋)、平(溪江)鼓(楼)、大(湾)长(塘)、山(门)桐(山)4条山区公路,使大屋、鼓楼、长塘、桐山4个交通闭塞的公社通了公路。1981年至1985年的公路建设,主要是扩建配套,改善路况,加强路政管理。至1986年底,全县新修地方公路64条,总长481.53公里。其中5公里以上的公路35条,总长428.5公里。除几条山区公路和主要交通要道及桥梁器材由国家补助398万元外,其余45条,总长182公里均由县乡(社)自筹资金和民工义务建成。在县境范围内,形成了以国道320、省道1805、竹新三条干线段为躯干,县级公路为支线,乡级公路为网络的四通八达公路网,100%的乡镇、95%的村有公路通车。边远高寒山区溪瑶族乡已村村通车。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