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9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电力
分类号:
TM6
页数:
7
页码:
313-3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工农业生产也主要以电力做动力;不少地方还用电烧水、煮饭、炒菜、取暖。
关键词:
洞口县
能源
电力
内容
洞口县系全国100个水能重点开发县之一,境内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2.5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3.46万千瓦。1949年春,肖孝礼在高沙创办武冈大明火力发电厂,装机1台,装机容量18千瓦。新中国建立后,采取水、火电并举的办法,修建电站(厂),到1986年,全县100%的乡、镇,77.2%的行政村,70.1%的村民小组用电灯照明;工农业生产也主要以电力做动力;不少地方还用电烧水、煮饭、炒菜、取暖。
第一节 发电
一 火电
1950年10月,武冈大明火力发电厂从高沙搬到洞口改名为雪峰火力发电厂,用25马力的汽车内燃机带动15千瓦的富光卧式电机1台,1952年投产,年发电量2.7万度,供县城碾米、照明。为了解决石江一带的工业用电,于1967年6月,组建洞口县石下江电厂筹建小组,利用原“化工部邵阳人造石油厂”停办后其附属电厂留下的一套机、炉、电机组、厂房和一座28米高的烟筒,省、地投资180万元,安装15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一台,于1970年投产。1972年县氮肥厂在相邻白蚁岭建成投产后,又安装第二台1500千瓦机组,于1973年底投产。70年代末,又扩建第三台1500千瓦机组。1986年发电量2459.2万度,架设6千伏线路81公里,0.4千伏线路159公里,变压器容量9970千伏安,年供电量2236.7万度,向22个厂矿,5个乡镇39个村供电。其中工业用电占供电量的92.2%。洞口县石下江电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52.7万元,职工233人,设燃料、运行、发供电、检修4个车间,是县内电网与邵阳市西部电网的主要火力电源。该厂自建立以来,制订了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制度,在降低煤耗,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很好的成效,1973年以后多次评为省、地先进单位,1979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县内各企事业单位自备内燃机发电机组71处108台,装机容量计1906千瓦,来弥补枯水季节供电的不足。
二 水电
1956年11月,县水利部门投资12万元,始建山门水电站,以铁木结构水轮机带动48千瓦的发电机,于1957年3月投产发电。到1957年底,全县兴建小水电站3处,装机3台,装机容量87千瓦,年供电8.8万度。
1958年,省水利厅提出凡有水能资源的地方都要办水电。全县各地先后兴办一批50米以下的低水头电站。60年代,国家金属水能动力设备大量生产,逐步更新了铁木制水轮机,水电建设向50~100米的中水头发展。1961年11月,湖南省水电厅投资18万元,兴建了半江水库第一级电站,装机2台,装机容量248千瓦;1962年省水利厅又投资17万元,兴建半江第二级电站,次年底竣工投产,两级共装机4台,装机容量498千瓦,供应高沙、桥头等地的工农业生产用电。1962年5月在洞口坝渠道上建成茅铺电站,装机1台,装机容量125千瓦,取代了雪峰火电厂。到1965年底,全县建成小水电站12处,装机16台,计装机容量960千瓦,年发电量299.9万度。1966年至1976年,又先后建成四清坝、杉木冲、曲塘、团结坝等水电站,到1976年底共建小水电站101处,装机111台,计装机容量4475千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成立“能源开发指挥部”,秉着“自建、自管、自用”和“建管统一、发供统一”的原则,自己投资投劳,实现县、乡、村三级办电。县修建了黄金洞、田凼坝两处骨干水电站;县乡合办了银坪高水头(441米)电站;乡镇建办了兰河、黄冲、大江、洪茂、江现、枫木、毓兰、辣子洞、江边、大屋共10处水电站,装机24台,计装机容量5015千瓦;村办水电站108处,装机109台,装机容量2093千瓦。其间,因建大废小,至1986年底,全县共建成小水电站131处,装机171台,计装机容量15595千瓦,为1957年的179倍。
第二节 变电
1978年前,全县没有变电站,只形成4个供电区:石江火电厂向石江区供电;半江、杉木冲和曲塘水电站联网向桥头、高沙区供电;茅铺和四清坝水电站向县城供电;山门水电站向山门镇供电。1978年黄金洞水电站投产发电后,以35千伏线路将电送至洞口,当年县城成立洞口县供电站,1982年3月全县小水电开始实行联网供电。1983年将洞口县供电站升为洞口县电力公司,负责全县电力的调度和管理。至1986年底,全县架设高压线路830.6公里,其中35千伏线路76.3公里,6~10千伏线路754.3公里,建变电站4处,形成县内小电网,装机容量16812千瓦,年发电量4799.8万度,年用电量40!0.6万度,用电设备容量24613千瓦。
一、洞口变电站。位于城关镇羊牯坳。1978年建成装机4台(4×500)计装机容量2000千瓦的黄金洞水电站后,通过23公里长的35千伏线路将电送至洞口,并在羊牯坳建立35千伏的洞口变电站,经变电站降压后,将电送给县城用户。同年底,江口公社的黄冲水电站建成,装机两台计装机容量800千瓦,1979年7月架设6公里35千伏线路,将电送至黄金洞水电站联网转送洞口变电站。随后,月溪公社江现水电站建成,将电送往黄金洞水电站联网后再送洞口变电站。1981年为了解决全县枯水期严重缺电和丰水期水电送不出去的矛盾,电力公司自筹资金27万元,架设了洞口变电站至石下江火电厂的35千伏线路24公里,于1982年3月将石下江火电厂的电送到洞口变电站,实行全县水电与火电联网。枯水期以火电补水电,丰水期停发或少发火电,以水电供用户。每年调节水、火电1000多万千瓦时,可节省煤炭两万多吨。至此,与洞口变电站联网的电站达12处,装机容量9915千瓦。以后,逐年增多,洞口变电站成为全县的中心变电站。
二、山门变电站。位于山门镇里仁村与路边村交界处。1980年12月石柱公社兰河水电站建成,装机4台(2×320、2×250),装机容量1140千瓦,以10千伏线路送至山门,与山门边山水电站联网向山门区和山门镇供电。此时,山门用电有富余,为了解决兰河水电站的电力销路问题,1983年建立山门变电站,并架设14.7公里的35千伏线路将电送至竹市变电站,与全县电网联网供电。兰河水电站,与县电网联网前,年发电只有80万千瓦时左右,联网后,年发电量达220万千瓦时左右。
三、竹市变电站。位于竹市镇的向阳村。1982年11月,鸟竹园水电站建成,装机3台(2×125、1×250),计装机容量500千瓦,经高压线送竹市;山门至竹市35千伏线路架通后,将兰河水电站的电力送至竹市。为了解决鸟竹园水电站富余电的销路问题和竹市地区的供电质量,于1983年建立竹市变电站,与全县电网联网。
四、高沙变电站。位于高沙镇中心。高沙镇是洞口县工业中心之一,长期缺电,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1962年以后,半江、曲塘、杉木冲、梅田等水电站相继向高沙供电,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1978年架设洞口至高沙16.8公里的10千伏线路,把洞口富余的电送往高沙;1981年架设石江至高沙17.6公里的35千伏线路,把石下江火电厂的电送往高沙,建立高沙变电站。把外地送来的电,经变电站降压后送给用户。1981年9月月,洪茂公社洪茂水电站建成,装机4台(4×125),装机容量500千瓦,与高沙变电站联网,基本解决高沙镇的缺电问题。
4个变电站的建成,使全县水、火电并网,互相调节,提高了供电质量。1986年6月,田凼坝水电站建成,装机4台(4×650),装机容量2600千瓦,以35千伏线路送至石下江火电厂,与县电网联网供电。该站的建成投产,缓和了全县电力紧缺的矛盾,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能源条件。
第三节 供电
1952年至1954年,县城照明年用电量达2.7万度。1956年后,工矿企业和电力事业有了发展,供电量随之增加,1966年用电量达303.7万度,为1952年的151倍。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县内“五小工业”发展很快,用电量猛增,1976年增至1802.5万度,为1966年的6倍。自1978年后,国民经济得到更快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改善,用电量激增。1986年,全县供电量达4310.6万度,为1976年的2.4倍,其中工业用电2705万度,占62%;乡镇企业用电480万度,占11%;农业用电387.8万度,占9%;生活照明用电738.8万度,占17%。
根据上级颁发的《供用电规则》和实施细则,县内供电实行“一门对外,独家经营”。川电单位首先向供电单位提出供电申请,然后山供电单位按电源情况,制定方案、签订协议、组织施工、竣工验收等“一条龙”办法,由供电部门全盘负责。
一 工业用电
建县初期及以前,县内工矿企业生产皆为手工操作,1956年部分企业才以电能为动力进行生产,当年用电2.1万度,一直到1962年才增至32万度,以后相继建办一批工业企业,用电量相继增多,到1973年增至1099.5万度,为1956年的52.3倍。以后又陆续办了一批企业,1986年用电量达2705万度,为1973年的2.5倍。
二 农业用电
农业用电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排灌。加工用电始于1962年,用电25万度,排灌用电始于1965年,用电8万度。以后,电力事业逐年发展,农业用电量得以逐年上升。1978年,农业用电量达151万度,1986年达387.8万度,为1978年的2.5倍。
三 乡镇企业用电
县内乡镇企业1962年仅用电3.3万度。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后,乡镇企业通过整顿提高和发展,1963年用电量增至32万度。以后,乡镇村办企业不断拓开新的领域,如饲料粉碎、林农产品加工、采掘业等各行业门类的扩展,以及个体户企业的兴办,用电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达308.8万度,为1963年的9.3倍,1986年增至480万度,为1978年的1.5倍。
四 生活照明用电
1952年县城用电2.7万度,以后逐年扩展到小集镇,再辐射到集镇郊区及边远农村。1955年达5.7万度,1962年跃至123.7万度,1978年增至519.1万度,为1952年的192倍。改革、开放政策深入贯彻后,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电炊具等不断增添,用电量随之增加。1986年,生活照明用电达738.8万度,为1978年的1.42倍。
第四节 管理
1984年10月以前,71处企业自行发电由企业自己管理;石下江火电厂由县工业局管理;县办水电站由水电局管理。水电火电并网运行后,为充分发挥水火电调节作用,协调好两者的关系,1984年10月13日县委决定将石下江火电厂划归水电局统管,以利统一调度。
一 体制
分县、乡、村三大块管理体制。
县办县管的水电站有田凼坝、黄金洞、团结坝、半江、鸟竹园、茅铺、四清坝、杉木冲、龙塘、梅田、曲塘、龙江、岩塘13座和石下江火电厂。这些电站(厂)由主管单位县水电局管理。
乡镇办乡镇管理的水电站有单机装机容量100千瓦以上的兰河、黄冲、大江、洪茂、月溪、枫木、毓兰、辣子洞、江边、大屋10座。利润不上交,技术由县水电局负责培训和指导。
村办村管的水电站有106处,利润不上交,县水电局负责技术培训和指导。
二 规章
1966年前,实行边建边管,贯彻“以站养站,以站发展站”的原则,由县水电局领导,公社成立水电管理委员会,专人负责。“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管理一度松驰,出现发展无规划,用电事故多,电力浪费大,设备利用率低,拖欠电费严重的混乱现象。70年代后期起,推行“谁建、谁管、谁受益”的政策,制订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供用电、农电管理的规章制度及电价规定。80年代,县政府推行省水利水电厅颁布的小水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一查五定”(查经济效果,定安全指标、生产任务、消耗、规章制度、人员编制)管理措施,于1981年以黄金洞电站为试点,1982年,邵阳市水电局验收合格,随即在全县推广。对单机装机容量在1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加强检修,消除隐患,保证生产安全;核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制订好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技术、财务、器材和用电的管理。1985年9月按“一定五查”标准验收合格的水电站有10处,装机容量6326千瓦。当年10月全省小水电“一定五查”复查互查工作会议在洞口县召开,与会者听取了洞口的经验介绍。黄金洞电站,第一个获得全省“一定五查”复查合格证,洞口变电站第一个获全省“标准化变电站合格证”。
三 计划用电
为搞好计划用电,1980年在县电力公司建立了电网调度室,由调度员负责电网的开机或停机和各供电区域的调度,平衡用电负荷。根据负荷情况,安排发电计划;调节负荷高峰,加强用电管理;做到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在干旱季节或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一般工业企业让电,以保证农业排灌;一般企业让电,以保证支农的农药化肥企业用电。
四 安全用电
为了安全用电,电力系统贯彻执行水电部统一颁发的安全规程、检修规程、运行规程、设备接交验收规程。发电和供电单位及班组均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安全员,定期开展安全活动日。每年在雷雨季节和冰冻前,有目的地进行大检查,消除事故隐串。建立事故统计制度,开展事故分析活动;推行“工作票”、“操作票”制度,不定期组织对设备状况的巡回检查,进行安全评比奖罚。有电的乡村,乡成立了电管委员会,村成立了电管领导小组,均配备农电员,负责管理供电的具体业务和执行安全用电制度。
附录:
黄金洞电站:位于县城以西26公里的月溪乡栗山村的黄金洞,傍320国道,处赧水一级支流平溪河上游。70年代中期,洞口和高沙两镇五小工业发展很快,加上农业用电,供电十分紧张。1974年10月县委决定修建黄金洞电站,19978年8月建成2台装机容量为500千瓦的机组投产。1979年6月27日被山洪冲毁,7月初修复并扩建,至1980年5月竣工。大坝高18米,引水渠长1.3公里,径流量4.5立米/秒,控制流域面积230平方公里。设计水头66米,装机4台,装机容量2000千瓦,单机引用流量1立方米/秒,年平均发电量1220万度,是专供发电的径流电站。1982年6月获得“一查五定”验收合格证,获全省小水电劳动竞赛技术指标先进单位称号。1983年发电1132万度,实现利润22.2万元,曾两度获邵阳地区小水电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优胜红旗单位称号。
田凼坝电站:位于黄桥镇雷霆村,处赧水干流的中游,控制流域面积2660平方公里,年均流量64.8立米/秒,坝高3.7米,长119.5米,设计水头5米,装机容量2600千瓦(4×650),单机引用流量17.4立米/秒,年均发电量1174万度,设计年利用4515小时。该站是80年代洞口县内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1979年省交通厅以开发航运为主结合发电而拟修,暂投资103万元。1981年完成船闸工程后,因兴建闸坝要淹没60多亩耕地及三处灌田1700亩的小水轮泵,与当地村民发生矛盾,达不成赔偿协议而停修。1982年12月,经省、地、县、乡主管部门协议,将此工程无偿移交给洞口县人民政府。1983年6月,签订了移交协议书,并由省、地交通部门续拨款28万元,将工程所存物资、存款亦无偿移交,由县水利局续建。在保证抬高水位5米,使船闸能正常通航的前提下重新设计。于1984年动工,因资金短缺,县政府动员各单位和职工集资101.4万元,木材610立方米,尚未能满足支付,经省、地水电部门派员察看认可,又先后拨款115万元,贷款182万元,及部分钢材指标。由于管理有方,尚节余资金20万元。1986年6月建成,一次并网发电成功后对促进黄桥工业发展,解决2000亩干旱农田灌溉,缓解县内供电矛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1986年11月,在全省小水电重点项目座谈会上,介绍了该项工程设计合理、投资省、建设速度快、质量好等方面的经验。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