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工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9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工厂
分类号:
TB49
页数:
5
页码:
301-3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工业工厂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洞口县
工厂
工业
内容
洞口县酒厂
该厂前身是县办植物油厂(内附设一酿酒车间),1977年5月转产更名为洞口县酒厂,厂址位于高沙镇快活岭,竹武公路旁。企业占地面积59163平方米,建筑面积20241.85平方米,属全民企业。1980年进行技术改造,贷款16万元,扩建年产400吨果汁酒车间。1983年贷款160万元,再次扩建年产3000吨果酒车间,购进一台4吨/时锅炉和其他配套设备。1985年经国家经委批准,贷款539万元,从日本引进一套浓缩桔子汁加工生产线设备,每小时处理鲜柑5吨,产浓缩桔子汁0.5吨。该生产线采用真空化、密闭化、管道化的现代先进工艺,产品经全果榨汁、离心分离、高温杀菌、真空浓缩、三级冷却、充填密封等主要工序,然后进入冷库低温储藏。该生产线自控仪表齐备,检测手段完善,各工序质量控制严谨,记录周全,经湖南省鉴定:“具有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1986年,全厂职工192人,拥有机械设备161台,装机容量420千瓦,固定资产原值767.2万元,产值778.1万元。主要产品有中华美桔酒、小曲、甜曲沙、稻香酒、浓缩桔子汁、果浆、桔皮油等17个品种。销往广西、贵州、深圳等地。1979年在湖南省、地酒类评比中,所产的白酒、甜曲沙、原汁酒等3个品种评为质量第一名。1986年生产的浓缩桔子汁、果浆、桔皮油,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和日本农林省JAS标准,获省新产品证书和金杯奖。中华美桔酒获省食品工业芙蓉奖,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定点销售。
洞口县罐头食品厂
该厂位于洞口县城关镇320国道旁边。1978年由城关镇基建队和福利厂合并始建镇办罐头厂,1979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蜜桔”罐头124吨。1980年3月由镇办转为县办集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由原来单一的“蜜桔”增加到竹笋、蕌头、仙桃(猕猴桃)、杨梅、桃子、蘑菇、梨子、莲子、香心菜等10多个品种。省经委、计委、轻工业厅将该厂列为定点出口产品厂家,产品畅销美国、西德、日本和港澳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3年生产的蕌头罐头销往日本,列为该国儿童保健食品之一,以后由日本吉田号商式会社包销。在国内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冬竹笋罐头1983年评为邵阳地区第一名,获湖南省优质产品证书;1985年又获湖南省产品质量“芙蓉奖”。糖水桔子、清水冬竹笋两种罐头的产品质量,1985年荣获国家经贸部荣誉证书。到1986年,全厂有固定职工390人,厂房11283平方米,固定资产169.15万元,有实罐、空罐、包装、动力4个车间,形成了5000吨的生产能力,当年实产各种罐头2600吨,产值751.84万元,实现利税47.34万元。历年累计创外汇255.45万美元。1986年评为邵阳市一轻工业系统先进单位,获市厂际立功竞赛第一名。
洞口县机械厂
1958年6月,洞口农具、木器和五金3家生产合作社合并组建洞口县机械厂,有职工158人,固定资产3.2万元。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企业。主要产品有黄谷碾米机、鼓风机、磨粉机、737型打稻机。1966~1969年为省属厂家当“配角”,生产柴油机、拖拉机、汽缸盖、21050摇比座等17个品种的配件。从1970年起,试制35型和42型水轮机、B665牛头刨床、165F柴油机、3.5吨拖箱等产品,先后投入批量生产。同年县委决定该厂与县农机修配厂合并,更名为洞口县农机修造厂。1977年,两厂分灶,洞口县机械厂主要生产165F柴油机、35型和42型水轮机、40型揉茶机等。以后又试产湘农80—13农用水泵、60型和25型揉茶机、80型和20型水轮机、470型和500型人力打稻机、建筑梅花钻等产品,先后投入批量生产。厂址在县城东洞口乡金龙村地界国道320线北侧。占地面积53964.53平方米,建筑面积12600.3平方米。1986年有职工301人,主要设备有110台,装机动力600千瓦。形成曲轴、凹轮轴、柴油机总装和机体加工四条生产线。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5.7万元。当年生产打稻机44台,混流式和轴流式水轮机21台,101手拖459台,水泵117台,165F柴油机2143台。全年产值166.65万元,利润1.6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538元。
洞口县电线厂
1964年,洞口镇的洞口皮革社和洞口五金社合并,更名为洞口五金皮革社。至1971年,开始生产晶体管诱虫夜光灯电子产品,并将厂名改为洞口无线电元件厂,电子产品全部由商业部门包销。后因用药剂除虫害,产品积压,企业处于困境,于1973年10月将厂址搬迁到石江镇,并入县建材合作工厂,改名为洞口县无线电厂,生产“365”空气双联可变电容器,产品在市场走俏,产值增加到46万元,比1970年增加6倍多。以后不断扩大厂子规模,开发新的产品,先后添置各种冲、剪、割设备和检测仪器仪表375台(套),培训模具、冲压、测试等方面的技术人才43名,生产“薄膜介质可变电容器”、“单联空气介质可变电容器”、“调频调幅空气四联可变电容器”、“二微波位置检测仪”等新产品,形成了150万只的年生产能力,产品质量达到上乘。其中“365”、“202”两种型号的可变电容器在例行试验批次合格率达100%,定为全省一类产品,“365”可变电容器在1981年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获第5名。1981年总产值达180.5万元,比1973年增加3倍。80年代,高、中档进口收录机充塞市场,国产中、低档收音机无人问津,无线电元件没有销路。1982年改为洞口县电线厂,生产“双胶花线”等产品,全厂职工努力学习技术,先后攻破了花线产品“铜心发黑、线心太硬、导体上绝缘层相粘、编织护套层光泽陈旧、短头过多”等几个主要质量难关,使产品的各种技术性能指标达到新的国家标准,其中两项性能指标达到新的国际先进水平。产品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定点销售,经销户570多家,其中橡皮绝缘总编圆软线销往黎巴嫩。并制成了邮电通讯电缆地线联接器、通讯电缆断线测试仪,做为电线电缆的配套产品。到1986年共有固定职工277人,固定资产241.8万元,设备594台(套),装机容量800千瓦,年产布电线29300卷,产值501万元,上缴利润50.6万元、税金58.9万元。
洞口县铰链厂
1971年,山门缝纫社转产,改名为洞口县铰链厂。1972年投产后,先后派员赴长沙、广州参观学习达20人次。1976年生产合页25.51万盒,产值37.98万元,税利6.1万元,固定资产7.78万元。现该厂有通用和专用设备95台,从下料到成品有7条完整的流水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7种不同规格型号的普通合页。自己设计制造的鎯头机,质量好,效率高,是省同行业首创。1986年有职工228人,生产合页200.77万盒,为生产能力的100%,产值287.12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2593元,税利46.05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2.65万元。厂区占地面积13350平方米,厂房建筑面积7850平方米。产品销往江浙、两广、青藏、川黔等19个省市。1980年产品质量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获第一名,全国同行业98个厂评比中,名列第四位,中南地区30个厂中获第一名,是湖南省3家合页生产企业中产量最多的一家,质量达到部颁标准。l00m/m合页荣获优质产品证书。厂址位于山门镇洞山公路西侧。
洞口县工艺厂
厂址位于城关镇大正街、320国道线西北侧。主要原料为墨晶石,其次是楠竹等,生产石雕、竹雕、木雕和玉雕等工艺产品,销往国际市场。1955年由朱兴华等5人成立洞口县刻字组,专刻印章;1956年12月组成洞口县雕刻生产合作社,生产墨晶石雕工艺品;1957年产品在广州交易会展出,赢得客商的赞誉,签订购货合同,开始打入国际市场。1958年更名为洞口县工艺厂,1959年过渡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超额完成外商订货任务,到1960年两次评为全国手工业系统先进单位。1961年9月在国民经济调整中仍改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此后,改进工艺技术,更新雕刻设备,使产品形象更加优美逼真,在1966年广州交易会上,外商订货12.8万元。石雕主销日、美、英、苏和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木雕主销法、日、英、西德等国家;竹雕主销南斯拉夫、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同时,在国内15个省市,开拓了销售市场。1982年工艺员刘序干雕刻的《新娘子》作品,荣获湖南省优秀工艺品二等奖。1984年工艺员黄龙舟参加国家工艺专家组出国,帮助中非共和国创办木雕厂,带徒7人,精心传艺,得到该国领导人的好评。到1986年全厂职工630人,拥有固定资产65.4万元,产值561万元。
洞口县氮肥厂
该厂1970年6月动工兴建,翌年6月竣工,生产能力为年合成铵3000吨,计碳酸氢铵16000吨。厂址位于石江镇白蚁岭,属全民企业。现企业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646平方米。1971年下半年生产碳铵2314吨,含氮量16.5%,质量符合国家标准。1973年年产量突破万吨关,为年产能力的85.4%,是年12月,全省小化肥生产现场会在该厂召开。历年来小化肥求过于供,到1979年扩建到年产碳酸氢铵1.8万吨的生产能力。1980年厂内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年产碳酸氢铵16350吨,完成利税24.94万元,创建厂以来的最高纪录。1986年,有职工285人,固定资产528.4万元,生产碳酸氢铵16764吨,产值274.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9646元。
洞口县农药厂
1970年的高沙镇基建运输社的畜力车主、泥木工匠和知识青年等39人,在仅有7000元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的条件下,以碓舂、磨碾、手筛等生产方式,试产了6%可湿性六六六粉剂农药4吨,经大田试验,杀虫效果显著,职工办企业的信心由此增强。1971年将厂名定为高沙农药厂。1972年,县投资9.4万元,转为县镇合办的集体企业,更名为洞口县农药厂,厂址设于高沙镇崩坑岭,修建厂房3200平方米,建成年产能力3000吨六六六粉剂农药厂。1978年后,改进生产工艺,购置新设备,新建1700平方米的粉剂车间,形成一条从原料至成品的自动化生产线,先后生产了六六六粉剂、1605粉剂、西维因等农药。以后转产低毒高效的叶蝉散、甲六混合粉剂和甲甲磷等乳剂农药,为省化工厅定点生产厂家。1986年,全厂职工195人,拥有机械设备47台,装机容量500余千瓦;固定资产144.5万元;相当于建厂以来总投资9.4万元的15.37倍;生产各种粉剂和乳剂农药1379吨,产值289.45万元,劳动生产率17495元;建厂16年来,提缴利税116万元,为总投资的12.34倍。产品行销省内各县市及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
洞口县火柴厂
1970年5月,高沙缝纫社自筹资金625元,安排40名职工筹建火柴厂。搜集杂铜30公斤。自制一些设备,以刨子、菜刀、石磨、瓷碗、火盆、案板等做生产工具,当年土法试产火柴5000件,成为市场抢手货。次年,该厂被列入省、地重点企业。1976年,职工增至140人,购置机械设备40台,建筑厂房7000平方米,生产火柴10万件,为生产能力的100%。厂址位于高沙镇新建街,属集体厂家。1977年后,继续扩建,年生产能力达20万件,建筑厂房面积17900平方米。1980年全省火柴质量评比会上,该厂火柴名列第一,产品销往省内各县市和湖北、江苏等省。1986年,全厂职工277人,固定资产270.3万元;生产火柴20万件,产值290万元,税金31万元;自建厂起累计完成利税和管理费702.6万元,为总投资124万元的6.6倍。
洞口县水泥厂
1966年,高沙窑业厂以本厂为基础,利用原停办的紫竹林水泥厂旧设备,在高沙镇快活岭建成年产700吨的水泥厂。1967年2月投产,有职工95人,年产水泥213吨,产值1.45万元,吨成本140元,亏损万余元。1968年后生产兴旺,逐步扩建,生产能力逐渐扩大。1969年退还原窑业厂资金22902元,同年7月转为县办全民企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陆续扩建,年生产能力4.4万吨。1986年,全厂职工209人,生产水泥27190吨,其中325标号的占25.21%,425标号的占68.96%,其它标号的占5.83%;完成产值149.6万元,利税58万元(相当建厂以来总投资40.12万元的1.45倍);吨成本48元,比1967年降低65.7%。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57.2万元。有生料、立窑、成品、机修等4个车间。主要机械有球磨机8台,破碎机5台,烘干机1台,提升机11台,输送机17台,鼓风机1台,自动打包机1台。装机容量1065千瓦。厂址占地面积52925平方米,建筑面积1781.95平方米。1979年因企业管理有方,曾应邀赴益阳、常德等地介绍经验,同年,因产量、质量、利润同步提高,成本下降,省授予该厂“先进企业”称号。
洞口县造纸厂
该厂前身是县镇合办的集体企业。厂址位于石江镇平溪河畔,国道320公路南侧。1966年5月筹建时,从都溪、桐山等公社筹措8万元购置主要机械设备。1968年5月,日产2吨的“787”圆网机建成投产,当年产纸171吨,产值12.8万元,利税2万元。1971年转为县办国营企业。1973年第二台日产两吨“787”单缸圆网机投产。1974年外贸贷款122万元,新建一台日产7吨的“1092”板纸机。1980年上海手工业管理局经理部提供无息贷款160万元,地区建设银行贷款50万元,县自筹资金32万元,新建一台日产10吨的“1260”长网纸机。经过3次扩建,年产能力达6000吨机制纸。1978年32克有光纸在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获质量第一名,1984年评为省优产品。产品销往省内及上海、广西、贵州等地。1986年,全厂有职工305人,产纸3338吨,产值430.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4101元。历年来上交利税520.27万元,拥有固定资产502.1万元。厂房建筑面积21802平方米。机械设备配套,生产工艺流程从下料到产品入库,实现一条龙自动化生产线。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