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六节 织染 轧花 针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9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织染 轧花 针织
分类号:
TS959.9
页数:
2
页码:
296-2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手工纺织历代相传,木制织布机、竹制纺车、手摇脚踏轧花机遍及城乡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洞口县
手工纺织
工业
内容
洞口的手工纺织历代相传,木制织布机、竹制纺车、手摇脚踏轧花机遍及城乡。“黄桥棉花石江纱,高沙棉布销天涯”的民谣,说明洞口过去民间纺织业的盛况。清·宣统元年(1909),李钟奇(今西中乡人)从湖北、江苏购置一批铁制织布机,在高沙镇创办民生织布厂,厂址设高沙火神庙。投产不久,李病故,工厂关闭。民国初年,手摇铁制织袜机传入县内,有机50余台。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9年底,洞口、山门、石江、高沙、黄桥铺共有木制织布机800余台,其中高沙镇约500台。1949年土布生产量约500万米,畅销洪江、绥宁、靖县及黔阳等地,外销量约占80%。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对城镇纺织业实行统一组织,统一安排,统一生产,统一收购。1952年生产棉布79.56万米。1956年,高沙、黄桥、石江、山门、洞口等集镇均成立了织染社(组)。1957年共生产棉布135万米。1958年因大办钢铁,抽调职工炼钢,棉花比上年减产30%左右。1960年至1962年,强调“以粮为纲”,压缩棉花生产面积,棉花产量由1955年的1587担锐减到1962年的762担,棉布产量由1955年的119.47万米,大幅度下降到1962年的3.62万米,减产87%,城镇纺织业濒临关闭,农村个体手工业纺织亦剩存无儿。1963年后,农业生产形势好转,棉花生产虽有回升,但产量不高,1966年棉都生产31.07万米,仅为1957年的四分之—。1969年高沙织染生产合作社转为县办织染厂。“以粮为纲,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贯彻后,棉花产量有所增长,1972年至1980年,棉布生产保持在100~160万米之间;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1982年至1983年,棉布生产升至200~210万米。以后因棉花种植面积又有减少,棉布产量亦下滑,1983年至1986年棉布产量在150~190万米之间。
1981年创办了县属集体毛巾厂。
1986年,全县有县办织染厂、毛巾厂、城关镇办针织厂、高沙镇办机绣厂、高沙长裕街毛线针织厂、新建街针织厂等,产值323.11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3%。
轧花、印染。1950年境内有大小轧花机500多台,染坊50多家,主要分布在各集镇。印染以蓝靛为主要染料,生产26,24青布,24双蓝布,12蓝布,蓝白印花布等产品。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政府组织个体印染坊集体生产,至1966年土法印染全部被淘汰。县织染厂、毛巾厂以现代科学方法印染彩色图案达120多个。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