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造纸 印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8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造纸 印刷
分类号: TS7;TS8
页数: 1
页码: 2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造纸 印刷 工业

内容

1986年,造纸、印刷工业产值690.37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8%。
  一 造纸
  县内土纸制造始于明朝末年,经由新化传入,清末稍有发展。民国年间,原武冈县土纸产地,主要分布在洞口境内的山门、大屋、桐山、石柱等地,尤以山门为武冈土纸生产之冠,在省内亦具盛名。土纸生产盛期,境内有土纸槽坊600多家,年产土纸(官堆纸、时仄纸、大纸又称火纸)约5万担。除销省内外,还销往平、津、沪、汉等大城市,并出口港澳和国外。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出口时断时续,造纸业也时兴时衰。1938年至1940年,因“洋纸”(进口纸)进口受阻,土纸生产转枯为荣。美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销路受阻。日军入侵后,土纸生产更加萧条。抗日胜利后,国内市场复苏,销路渐好,土纸又供不应求,纸价猛涨,官堆纸每担价格折合银元45元。1949年春,国民党军队封锁长江,江北销路掐断,江南局势混乱,三四斗米可买一担官堆纸,纸价仅值造纸成本的五分之一,造纸业衰落萧条。新中国建立后,土纸生产略有回升,年产土纸3万担。文教事业的发展和商品包装用纸的大量增加,调入纸和自产土纸满足不了供应,1968年5月,建成县镇合办机制纸厂,即国营洞口县造纸厂前身。1972年,山门竹篾社和木器社合并建成山门纸板厂,1979年该厂被焚,重建厂房,建成机制纸厂。1980年,溪公社利用山区楠竹的资源优势,新建一座机制纸厂,即溪造纸厂。
  1986年,全县有机制纸厂3家,生产能力8700吨,因电力紧缺,产量仅达4673.5吨,为生产能力的54%;另外,县西北山区尚有土纸槽坊20余家,年产土纸1500担。
  二 印刷
  洞口境内手工印刷始于清康熙年间,由湘乡、邵阳传入境内。民国17年(1928)以曾广生为主合股创办的(高沙)大同石印书纸店,1932年以匡绍光为主合股开办的和平印刷局,都雇请数名工人,资产较厚,系民国年间洞口境内较大的印刷厂家。新中国建立前夕。高沙镇有11家书纸店,石江有5家,洞口有2家。境内共有石印机9台、木印机24台,从业者约50人,产品有账本、广告、学生课本等10余个品种,1949年印刷量2000余万印。
  1953年,雪峰工厂印刷车间添置新的印刷机械,使印刷操作逐步转向了机械化。1955年雪峰工厂转为国营县印刷厂。1955年后,高沙、山门、石江等地教育部门和乡镇先后建办了小印刷厂。1986年,全县共有印刷企业11家,其中县办1家,部门3家,乡镇7家,固定职工183人,年生产能力1.8亿印,实际生产1.06亿印,为生产能力的59%,产值159.4万元。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