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章 种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4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种类
分类号:
S22
页数:
3
页码:
267-2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农具种类的耕作种类、植保机械、收获机具、加工机具。
关键词:
洞口县
农具
种类
内容
第一节 耕作机具
洞口境内传统的耕作农具有犁、铁耙、木耙、脚耙、锄头等,新中国建立后,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耕作农具改革,努力实现耕作机械化。1954年起推广双轮双铧犁,后因耕牛不胜负荷而停止使用。1964年县建立拖拉机站,购置4台中型拖拉机耕田,总动力79.38千瓦。1967年花鼓公社成立拖拉机站,购置大、中型拖拉机3台,总动力81.6千瓦,在七里大队示范使用,以后在全县推广。到1969年底,全县用于耕田的拖拉机42台,总动力621.1千瓦,机耕面积达4000标准亩,70年代初,大部分公社购置大、中型拖拉机,并建立拖拉机站,广泛利用拖拉机耕田,同时还购置机耕(滚)船、手扶拖拉机耕田。到1978年,全县共有拖拉机635台,总动力7638.5千瓦,其中大、中型181台,总动力4324.7千瓦;手扶拖拉机454台,总动力3313.8千瓦;机耕(滚)船75台,总动力369千瓦,合计机耕面积4.5万标准亩,占水田总面积的10%。1981年以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的耕地分散,机械耕作不方便,拖拉机多用于农村短途运输,机耕(滚)船也由1978年的75台减少到1986的11台,总机耕面积仅0.29万标准亩,比1978年减少42100标准亩。1984年以后,由于个体农机专业户的兴起,手扶拖拉机不断增多,1986年全县用于耕田的手扶拖拉机达310台,机耕(滚)船11台,总动力3525.5千瓦,耕田67115标准亩,比1982年增加22倍,比机耕面积较多的1978年也增加48%。
插秧是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党和人民政府曾推广过插秧机械,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1964年县农业局从醴陵引进二号插秧机两部,在花鼓公社苏黄大队试插,各公社派代表参观学习;1965年县机械厂仿制289部,在花鼓、桥头、竹市、太平等公社使用,由于插秧技术性能差,秧苗损伤大,成活率低,于1966年停止推广。
1958年试制、推广双、单行中耕器,并生产供应一批,后因达不到松泥、除草的目的,三年以后逐步停止生产供应而淘汰。
第二节 植保机械
清代、民国时期,农民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只能采用土法防治和人工捕捉。1953年引进单管喷雾器喷药,防治病虫害。该机械价格低、操作方便、杀虫效果良好,很快普及到全县各地。以后又引进喷粉器,喷杀六六六粉剂。1969年全县共有人力喷雾(粉)器6740部,平均每个生产队1.4部,防治面积达40万亩。1970年,开始使用动力植保机械,人力喷雾(粉)机也不断增加。1979年全县人力喷雾(粉)机20512部,比1969年增加2倍多,平均每个生产队3.8部,有动力喷雾(粉)机36台,总动力48千瓦,防治水稻45万亩、蔬菜及一年生经济作物10万亩、柑桔2.87万亩、茶叶6.9万亩。1981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添置喷雾(粉)机不断增多。到1986年,全县共有人力喷雾(粉)机82668部,比1979年增加3倍,平均每个农户0.52部;有动力喷雾(粉)机95部,比1979年增加1.6倍。水稻、经济作物及蔬菜全部实现机械喷雾(粉)防治病虫害。
第三节 收获机具
洞口境内传统收获工具有镰刀、柴刀、扮桶(禾桶)。镰刀:是在一半月形薄刀上凿有细锯形齿,一端安一根约20公分长的圆木把,主要用于水稻、麦类及长藤作物的收割;柴刀:状似镰刀,唯刀身较厚无锯形齿,刀把较长,主要用于茎杆粗硬作物的收割;扮桶:木制四方形桶,主要用于水稻、麦子的脱粒。1955年,县农机研究部门试制一种简易打稻机,装有牙轮的圆形旋转脱粒器,能提高脱粒效率,但未装禾桶,只能在打谷场脱粒作业,后经过反复试验,改造成为双人脚踏式打稻机。脱粒器与禾桶相连,重量减轻,使用方便,能下田作业,深受农民的喜爱,得到迅速推广。到1970年共有人力打稻机4979台,平均每个生产队1.2台。70年代中期在打谷机上安装3匹马力的汽油机或柴油机作动力,工效提高4~6倍。到1980年全县有动力打稻机1254台,平均每个生产队0.23台,总动力2757.5千瓦;有人力打稻机11047台,平均每个生产队1.9台。1981年以后,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的需要,将双人脚踏式改为单人脚踏式打稻机,原材料减少、重量减轻、价格降低,数量成倍增加,动力打稻机相应减少。到1986年,全县有动力打稻机671台,总动力1474千瓦;有人力打稻机48962部,比1980年增加3.4倍,平均每户0.3部。油菜脱粒多沿用旧式禾架。
1958年从衡南县引进一批快速割禾器,随后县机械厂和各区农具社仿制了一批,并有所改进,但都因适应性不强,效果不佳,未能推广使用。
第四节 加工机具
洞口境内传统的加工工具有:石碓、手碓、石磨、砻子、风车、铡刀、刨丝板、木油榨、木轧花机、木弹花机、纺车、织布机、水力碾米机等。多数用人力,少数用水力,极少数用畜力。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这些工具中,仅铡刀、石磨、风车仍留用外,其他均为各类加工机械所取代。
碾米机 1961年开始使用柴油机带动黄谷碾米机碾米,省力省时,农民十分欢迎,在全县普遍推广。到1969年共有黄谷碾米机300台,总动力750千瓦,旧式大米加工工具基本淘汰。70年代初,有电源的地方,碾米机改用电力带动,并大量发展,到1979年,全县528个农村大队均办起碾米加工厂,共有各种碾米机1015部,总动力3552千瓦,平均每个大队1.9部。80年代初,开始出现个体碾米加工厂。到1986年全县共有碾米机1734部,总动力6069千瓦。人们全部吃上了机器加工米。
磨粉、压面机 1965年,全县引进机械磨粉机20台,压面机3台。以后,逐年增加,到1386年,全县共有磨粉机128台,压面机86台,实现了磨粉、加工粉丝和面条机械化。但石磨继续在农家使用。
榨油机 1956年和1957年县植物油厂(今县酒厂)引进151型和200型液压榨油机各1台,加工生产各种油类。尔后,山门公社、黄桥公社、石江镇先后安装榨油机。70年代全县大部分社、镇办起油料加工厂,实行机械榨油。到1986年,全县有榨油机143台,除少数边远山区仍沿用旧式木质油榨外,其他地区实现了油料加工机械化。
茶叶加工机械 1954年开始引进手摇揉茶机,以后随着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外销数量的增多,逐步推广动力机械加工。1969年县机械厂生产动力揉茶机,在县高峰茶厂和花园公社高坪茶厂示范使用,效果良好,然后在各社队推广。1970年,全县有各种揉茶机240台。1983年后,大部分社、镇办起精制或粗制茶叶加工厂,动力揉茶机械逐步增加。到1986年,全县有揉茶机875台,年加工能力4000吨,实现了茶叶加工机械化。但少数农户采摘的野茶,仍以手工揉制。
柑桔加工机械 1978年,城关镇创办罐头厂,使用机械加工生产“雪峰蜜柑”罐头。以后,逐年发展,到1982年全县有罐头厂3家。1985年从日本引进柑桔加工生产线设备,在高沙建立县浓缩桔子汁厂,每小时加工能力5吨。1986年,全县有柑桔加工厂10家(不含县浓缩桔子汁厂),有各种加工机械设备635台(件),年加工能力1.2万吨。
木器加工机具 境内传统木器加工工具,是斧、锯、凿、刨、钻等。1958年,在工具改革中,引进了圆锯,在林区推广。70年代推广平刨机、压刨机、圆盘锯、带锯等。但手工工具仍然普遍使用。
竹器加工机具 境内传统竹器加工工具是篾刀、刮刀、锯等。60年代开始引进破篾机;70年代推广分丝机、匀篾机、刨夹机,以后又增加使用破竹机、启簧压平机。到1986年共有竹器加工机械10种,624台(件),从圆竹加工成标准篾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轧花、弹花机 民国2年(1913),高沙开办织布厂,开始引进半机械化轧花机,后逐步推广到集镇和农村。新中国建立后,开始引进动力轧花、弹花机,到1978年,全县有动力轧花机195台,动力弹花机69台,轧花实现半机械化或机械化,但少数边远农村仍使用手工工具。1980年以后,棉花种植面积减少,全县只有人力、动力轧(弹)花机145台。
饲料粉碎机 1958年,试制推广380型万能饲料粉碎机;60年代中期,又兴起制造各种饲料粉碎机,均因质量未过关,推而不广。70年代后期,逐渐引进湘农32型、——44型、——440型、——310型等饲料粉碎机。80年代以后,由于养猪事业发展迅速,饲料粉碎机数量相应增加。1986年,拥有饲料粉碎机289台,年加工饲料7235吨。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