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蓄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3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蓄水工程
分类号: TV213.4
页数: 4
页码: 249-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水利蓄水工程的发展建设情况。
关键词: 水利 工程 蓄水

内容

全县到1986年底止,有蓄水工程17608处,库容19950万立方米,正常年提供水量16200万立方米,灌田39.2万亩(为设计数,下同)。
  一 山塘
  洞口东南丘陵区,多天水田,农民历来有修山塘蓄水抗旱的习惯,但规模小,效益差。1949年,境内的10574口山塘年供水量不足1000万立方米,灌田仅3万余亩。新中国建立后,县委、县政府将修建山塘做为基础工程,提高天水田的抗旱能力。原教信乡炭山、龙塘、东边一带(今金田乡),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严重缺水,三年两头早,人们反复修理山塘,未能制服旱魔,故称“复修坪”。土地改革后,复修坪的农民分到了田土,便把“复修坪”改为“翻身坪”,但水利问题没有解决,农民还是不能多打粮食。从1952年起,先后修建了龙塘、炭山等11口小山塘,后又将炭山山塘扩建为小一型水库,除改善原有2000亩水田的灌溉条件外,还新开水田400亩,改变了过去那种“三年两头早”的状况,当时这里流传着“翻身坪,翻身坪,修好塘(山塘)库(水库)才算真翻身”的歌谣。翻身坪所在的九区根据丘陵区的特点,推广翻身坪的经验,全区到1956年止新修山塘、水库97口(座),1957年邵阳专员公署在这里召开水利建设现场会。1958年黄桥公社(原九区,今黄桥区)副书记杨松才代表全社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农田基本建设会议。此后,全县推广九区修小山塘的经验,到1979年,共新修山塘6885口,山塘总数达17459口,较1949年增加65%,容量3550万立方米,灌田7万余亩。60年代末和70年代,中、小型水利工程崛起,水利设施日臻完善。随着修水库、拦河筑坝、动力排灌等中型工程的建设,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不少地方出现了毁塘改田的现象,县政府及时予以制止,要求各地将小山塘改为结瓜工程,塘库串联,增加蓄水量,到1986年所毁废的1100口山塘全部得到恢复。
  二 水库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境内无水库。1951年由邵阳专署建设科唐伯凤设计并负责施工,将花鼓乡正龙村的棉花塘扩建为小二型水库,当年冬开工,次年春建成,坝高12米,蓄水51万立方米,灌田701亩。为当时邵阳专署三座示范水库之一。其后,全县各地陆续兴修各类水库。县委、县人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深入工地指挥施工。1956年修半江水库,县长孙明贤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座高42米、长131米的钢筋混凝土弧形滚水拱坝,从设计到竣工费时不到两年,受到国家水利电力部领导和苏联专家的好评,大坝模型被选送北京对外展出。1958年以后,全县进入兴修中、小型水库的高潮,县委书记初增科和水利技术人员商讨研究,勘察选点,并决定停建县委、县人委办公楼,紧缩财政支出,筹集资金兴修水库。每年兴修水利由一年一次的“冬修”增加到“夏修”(插完早稻后到收割早稻前)、“秋修”(插完晚稻后到收割晚稻前)、“冬修”(冬耕冬种后到次年春耕前)三次。每年参加兴修水利的劳动力达10万人以上,连年如此,没有间断。到1970年全县共建成水库134座,其中中型4座、小一型17座、小二型113座,设计总库容12424万立方米,灌溉水田23.5万亩。由于工程没有完全配套,库容和灌溉面积分别只达到设计的78%和74%,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如半江水库,大坝拦截半江河,汇水面积36.4平方公里,库容372万立方米。为了增加半江水库的蓄水量,在库尾又修一座汤家园水库,设计坝高35.8米,蓄水551万立方米,计划灌溉桥头、花鼓、石桥、茶铺4个公社3万余亩水田。后来,大坝实际只完成20米,蓄水不到200万立方米,修建没有达到设计标准,不能抗大旱。1972年洞口大旱,只灌溉了桥头公社近万亩晚稻,花鼓、茶铺、石桥3公社有2万余亩晚稻受旱减产。县委书记李荣中沿半江水库3条干渠,实地考察晚稻旱情后,决定当年冬天开工,续修汤家园水库,将大坝加高到35.8米,使库容量达到551万立方米,确保大旱之年灌田3.2万亩。此后,除新修2座小一型水库、13座小二型水库外,着重抓原有水库的扩建、续修、配套,增加库容,提高抗旱能力。对原有的小二型水库113座,扩建63座、配套31座、加固19座;小一型水库17座,扩建8座、配套5座、加固1座;中型水库4座,全部进行配套、扩建、加固。到1986年全县共建成水库149座,其中小二型126座,小一型19座,中型4座,总库容16400万立方米,为蓄水总量的80.2%,灌田32.2万亩,为有效灌溉面积的59.4%,是水利工程中供水量最多、灌溉面积最广的工程。
  附 中型水库简介
  梅田水库
  位于石桥乡梅田村井家坝、赧水二级支流凤水的上游。1958年12月动工,由桥头公社主建。1959年扩大灌区,由桥头、高沙两公社合建。1960年枢纽工程竣工,大坝高25.5米,副坝5座,库容1060万立方米,灌田1.2万亩,集雨面积仅3.87平方公里,来水量不足。1963年修建红岩拦河坝,其灌溉渠道与水库灌溉渠道串联。1969年成立蓼水灌区后,该库和红岩拦河坝及半江水库等工程实行统一管理。为了发挥水库的调节作用,于1971年冬扩建,大坝加高至35.8米,副坝增加到22座,长2810米,最大副坝高26.6米。总库容3000万立方米,控制集雨面积71.87平方公里,其中外引68平方公里。1973年枢纽工程竣工,总干渠2条39.95公里,干渠5条52.5公里,支渠41条182公里。由于蓄引结合,灌溉面积由原来的8.2万亩扩大到12.5万亩,蓼水和平溪流域的15个乡(镇)以及邵阳市茶铺茶场受益。并装有两台40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利用灌溉水量发电。
  龙江水库
  位于醪田乡龙江村、赧水二级支流黄背河的上游。1959年9月动工,1962年11月扩建,1963年3月枢纽工程竣工,坝高28.5米,控制集雨面积52.8平方公里,其中外引47平方公里,副坝2座。设计总库容1222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100万立方米。有总干渠1条3公里,干渠4条56公里,支渠12条46公里。设计灌田3万亩,实灌3.6万亩,超设计20%。因水量不足,大早年难以保收。灌溉范围是醪田、水东、石柱、山门、江潭5个乡(镇)和隆回县的柳山乡3个村。水库设计发电装机2台400千瓦,已装1台20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利用灌溉水量发电。
  南景水库
  位于岩山乡雷井村的南景冲、赧水二级支流岩山河上游。该库分三期完成。1958年冬动工,1959年完成大坝高18米,1960年大坝增高到27.5米,1966年至1970年大坝完成,高33.5米,系均质土坝,超设计高1米。副坝2座。总库容122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80万立方米。控制集雨面积21.3平方公里,其中外引19.6平方公里。由于引水渠道标准低,导致常年蓄水不足。设计灌田2.2万亩,实灌2万亩,旱年尚难保收。有总干1条5.3公里,干渠3条20.3公里,支圳19条290公里。灌溉岩山、管竹、洞口、木瓜、竹市5个乡(镇),并装有2台共25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利用灌溉水量发电。
  大业水库
  位于西中乡福泉村大业冲、赧水一级支流蓼水上游。1966年9月16日动工(1969年冬武冈参加修建),1971年枢纽工程基本竣工,1976年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开始受益。总库容162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484万立方米。主坝高30.7米,副坝8座,最高的高17米,全是均质土坝。总干渠1条18公里,干渠4条32公里,支渠13条85公里。控制集雨面积32平方公里,其中外引29平方公里。由于引水工程尚未完善,水库不能蓄满,设计灌田5.3万亩,实灌4.2万亩。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