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林副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2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林副产品
分类号: S759.8
页数: 3
页码: 242-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林副产品的经营方法。
关键词: 林业 副产品 经营

内容

县内林副产品,1949年前以土纸、桐油、茶油和木炭为大宗,另有各种兽皮和高级造纸原料雪花皮、山棉皮以及木、竹制品。新中国建立后,新品类有所发展,如山苍子油等,老品类有的已被淘汰,有的已降为次要位置。
  一 茶油 桐油
  茶油,历史上茶树家栽少,野生多,农户多采野生茶籽榨油自食。20世纪50年代中期,县油脂部门每年收购10万公斤左右。1958年发动群众成片种植,后油菜种植面积增加,对油茶缺乏培育管理。60年代发动群众垦复,油茶有所恢复。1971年县油脂部门收购茶籽46.4吨,1979年增加到188.4吨。由于年久树老,管理粗放,又没有栽种新树,茶籽产量下降,1982年后收购量极少。
  桐油,洞口境内明朝就开始家种油桐,民国时期推广油桐种植,并有统计上报,年产桐油25吨左右。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发动群众栽种油桐,桐油收购量逐年增加,1952年收购29.1吨,1956年收购最多,达167.4吨。人民公社化后,集中力量抓粮食生产,一度忽视多种经营,原有油桐老化或毁坏,没有扩种新树,桐油产量减少。60年代和70年代曾组织种植,但一直未能发展起来,桐油产量继续下降,1980年只收购10吨,1986年仅5吨。本县用油不能自给,要从外地调进。
  二 山苍子油
  洞口境内西北山区遍地野生山苍子树,旧时人们仅知用其花或其籽做蒸肉煮鱼的调料。新中国建立后,将其籽通过蒸煮提炼出油,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国外也很畅销。用途拓宽,山苍子树得到大发展,从60年代初起,由野生改为人工栽培,至70年代末全县栽培1.2万多亩,年产山苍子油50多吨。1981年高达70多吨,1986年仍收购53.1吨。
  三 松脂
  洞口境内历有生产。《武冈州乡土志》载:“本境西北山区,松(树)常产大宗……可割松油”。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工业的发展,松脂的需要量越来越大,全县曾组织上千劳动力到西北山区割放松脂。1955年生产51吨,1956年超过100吨,1957年达到200吨,1965年、1968年、1969年均达400吨。1978年后随着松树的减少,产量逐渐下降,1986年只产100吨。
  四 土纸
  产于境内西北山区,分官堆纸、时仄纸和草纸(迷信用纸)等。清末明初,洞口境内有纸槽坊600多家,年产土纸5万多担(每担5000张,下同),销往长沙、武汉等城市,并出口国外。抗日战争时期,销路不畅,土纸产量下降到2万多担。新中国建立后的1952年,县内产土纸3万多担,国家收购1.7万担。1966年以后,机械纸大量生产,土纸销量受抑,1976年生产土纸4357担,1986年只生产3283担。
  五 玉兰片
  洞口境内早在明末清初就加工生产玉兰片。《武冈州乡土志》载:“笋可供菜食,有春生冬生两种。冬生的制玉兰片,价甚贵,贩卖销往上海、北京,与珍异之海味比”。民国时期,溪、大屋、长塘、桐山、渣坪、江口等地均有制作,年产7500公斤。新中国建立后,维持原有水平,除国内销售外,还外贸出口。
  六 木炭
  境内历有生产,主产西北山区的溪、渣坪、长塘、鼓楼、大屋、桐山等乡,年产100余吨,除供应本境,还外销邵阳、长沙等地。新中国建立后,继续生产经营,多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和人们取暖,很少用于冶炼、洪炉。1956年供销部门收购154吨,1978年收购数量最多,共2340吨。之后,因森林遭受破坏,薪炭林减少,产量逐年下降,1980年收购1906吨,1986年只收购510.3吨。
  七 棕片
  棕片历为农民的一项生产收入,俗话说:“家有千棕,永世不穷”。洞口境内的农户,大都栽有棕树,自用或出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除发动农户利用零星土地栽种外,60年代末在石柱、醪田两个公社建立棕片生产基地,棕片生产量增多,但供销社收购量时多时少。1954~1959年的6年中共收购180.25吨,年平30.04吨;1960~1972年的13年中,共收购101.25吨,年平7.79吨。1973年后收购量回升,1976年收购25.8吨。以后除农民自用、自由销售外,送供销社收购的每年在20吨以上。
  八 生漆
  新中国建立前,洞口西北山区零星栽植,年产生漆10吨以上,销往国内各地并出口。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出口减少,销路不畅,生漆发展不快。1980年后在杨林乡和渣坪乡建立生漆生产基地,成片栽种漆树50多万株,现已产漆。
  九 乌桕
  乌桕,以前均为野生地方品种,质量差,产籽少,政府不收购,一直是自生自灭。70年代供销社组织收购,并引进良种,改野生为家种,1977年收购0.45吨,以后逐年增多,到1980年共收购42.45吨。后因经济效益差,且不易采摘去壳,有的成片改种其他作物。80年代初起收购量日少。
  十 竹制品
  洞口境内竹制品历史悠久,种类繁多,除竹制农具外,山门的皮箩、竹椅、竹席、竹凉床等美观坚实,价格便宜,远销省内外。新中国建立后,竹制农具仍属主要品类,为满足人民生活对竹制品的需要,山门、高沙、洞口、渣坪、月溪、桐山、大屋、岩山等地相继办起竹制品厂(社),生产部分农具和竹椅、竹桌、竹凳、竹凉席、竹凉床、竹篮子等100余个品种,销往省内外,竹黄茶叶盒等还销往港澳和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80年代后,由于成本高,生产者利润低,有的竹制品厂(社)转产,有的停办,个体户有的也转产经营其他,致使市场竹制品紧缺。
  十一 木制品
  木材除做建筑材料外,人们还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等外材制作各种农具、生活用具和家具。1952年生产加工1800件。1960年以后,各国营林场及山区乡、镇办企业,组建木器加工厂或加工车间,利用边材废材加工成包装箱和用杂木棒生产各种工具柄,利用短材边材生产配套办公用具及家具,并生产木制中、小农具,1962年增加到9100件,1966年达4万件,1982年生产44320件。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事件

洞口县
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