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阳松坡图书馆
邵阳松坡图书馆
机构用户
邵阳松坡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二章 林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1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林业生产
分类号:
F326.2
页数:
6
页码:
232-23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林业生产的采种育苗、造林绿化、林场建设情况。
关键词:
洞口县
林业
生产
内容
第一节 采种育苗
一 采种
新中国建立前,农民根据需要,林木种子自采自用。新中国建立后,除国营苗圃自采自育外,社队林场由大队、生产队集体采种。以杉、松、柏、椿、枳壳等乡土树种为主。1955年到70年代末,全县每年采集各种林木种子20~30吨。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实行飞机播种,需种量增加,除组织农民采种外,还发动机关、学校采种,1984年采种达50多吨,其中杉、松等针叶林种占90%。
为尽快实现林木种子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造林良种化,1984年6月县建立母树种源普查领导小组,组织两个工作组开展母树资源普查,历时3个月,共查出优良乡土树种和稀有珍贵树种23科、154种,选为母树林的林分面积5800亩,主要分布在溪乡(占50%以上),其次是大屋、渣坪、桐山乡境内。其中一级母树种占20%,二级母树种占70%,其它为一般树种。优良母树基地的确定,为采种创造了良好条件,截至1986年全县共采种750吨。
二 育苗
1949年前,洞口境内只有少数私人育苗,蓼溪乡的茶铺子育过马尾松,治平乡文家冲枣子坪育过棕树、枣树苗。杉木采用扦插,梨、柿、桃、李、林檎多用嫁接。
1950年后,县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培育各种树苗。1952年建立县观音阁(花鼓乡境内)苗圃,育杉苗5.8亩、马尾松苗15.66亩、果木苗0.5亩。1955年县观音阁苗圃增设月溪乡月溪村、桥头乡广育村两个育苗点,共育杉木苗181.1亩、马尾松苗40亩。1956年,县建立城洲坪苗圃场(观音阁苗圃和广育村育苗点先后移交县洞口园艺场和桥头林场),划定育苗用地350亩,以育乡土用材林油杉和马尾松为主,兼育风景林、果木林苗。1957年技术员朱海清进行四季育苗试验,杉苗成功,在溪林场苗圃推广,因技术难以掌握,后停止推广。城洲坪苗圃场先后培育出137个品种,提供苗木近亿株。1958年秋,全县社社办林场,场场办苗圃,此后部分大队办林场、苗圃,尤以茶铺公社双合林场、金田公社九峰林场、洞口公社华南大队林场、山门公社清水大队林场苗圃和石柱公社燕岩苗圃的苗木出苗率在70%以上,质量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乡、村林场、苗圃场,有的承包给个人,有的停办,但育苗专业户有了发展。1986年底,全县有育苗专业户96户,育苗780亩,提供各种苗木1525万株,其中杉苗650万株,马尾松450万株,果木苗300万株。
第二节 造林绿化
一 造林
历代民间造林,杂树、阔叶树全部是萌芽更新,杉木采伐迹地实行扦插与萌芽更新两种方法,马尾松主要靠飞子成林或拔野生苗移栽;直播种子造桐、茶;果树,挖野生苗移栽,或先嫁接后移栽。民国18年(1929)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下令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每年这一天各学校都开展植树活动,但数量少,均为绿化校舍。
1950年后,人民政府发动农户造林,开初沿用旧法,规模小,造林面积不多,1953年造林1.34万亩。农业互助合作化时期,贯彻“谁造谁有、伙造伙有、村造村有”的政策,调动造林积极性,1955年造林7.03万亩,其中国营林场1.51万亩。1956年开始注重造林质量,实行穴垦、带垦或全垦,试验山大穴施肥,当年全县造林6.90万亩,其中国营林场造林3.05万亩。1958年县人委提出“四季造林,月月栽树,株株成活”的口号,当年实造5.17万亩。溪营林区工人邓成海在湖塘工区进行杉木四季造林试验,只有春秋两季成功。以后,县委、县人委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夏、秋、冬三季垦荒整地,春、秋两季栽树。国营林场加快绿化,雇请临时工或与附近农户签订合同,按规定要求造林,经三年粮林间作后检查验收,达到合同要求的由林场付给补助粮、钱。社、队办林场,组织专业劳动力,统一造林,多数为全垦,少数试验地施放土杂肥或磷肥,成活率高,生长快。在栽植规格上,1964年按照省林业厅营林总工程师解声奇的建议做了调整,由原来每亩定植400株改为200株,由造单一林种改造混交林。1967年造林7.99万亩,其中全垦1.52万亩,带垦1.50万亩,大穴1.20万亩,保存面积6.13万亩,为76.72%。1968年定花园、桥头(今毓兰镇)、洞口、菱角(今属岩山乡)、横溪5个公社为杉木林基地,组织41个常年造林专业队498个劳动力,采用大穴垦复施肥,连续4年,至1971年共造杉林3.91万亩,保存面积3.75万亩,为95.9%。进入70年代,大面积造林更注重质量,根据不同林地条件,确定整地方式,坡度25度以下的全垦,25度以上的带垦或穴垦。1975年春,县委书记李荣中带领县直机关干部和洞口、竹市两区及有关公社的干部、群众,在裸露岩地石窝坳全垦、大穴、施肥造林千余亩,以此为样板带动全县高标准造林,当年共营造6.54万亩,保存6.02万亩,占91.8%,其中全垦、带垦或大穴造林5.3万亩,占90%。80年代,发展到营造速生丰产林,中央给洞口县投资650万元,全面推行全垦、大穴(长宽各1米、深0.7米)、大苗(高30公分左右)造林。1986年全垦大穴大苗造速生杉木林1.3万多亩。
1986年春,洞口县首次实施飞机播种造林,经过上年的四个月准备,分4个作业区规划航带196条,于3月14日开始,从花园燕岭至石柱的八寨,沿雪峰山脚14个乡镇的49个村568个村民组的山地进行播种,3月31日结束,历时17天,飞行24架次,播种14.39万亩,用种3.5万公斤,总投资40万元。播后发出布告,对飞播林地全封5年,固定看山员33名,当年底检查,出苗80~90%。
全县自1953年至1986年累计造林171.79万亩(国营32.97万亩),年平50526亩。其中用材林164.83万亩(杉108.55万亩),经济林6.96万亩。
在营造杉、松等用材林的同时,注意营造竹林。溪、大屋、桐山3个乡和溪、桐山两林场,自1962年纳入全省楠竹生产基地后,国家又投资10万元发展楠竹,每年新造竹林300亩。同时,发动农户屋前屋后栽竹,自栽自有自用。
二 绿化
洞口人民历有在屋前、屋后、村院隙地、田园路旁植树造林的习惯。风景林,防护林各地均有,且长期封禁,多成为古树或古树群。民国时期,政府号召义务植树,搞好绿化,洞口境内只有学校搞了植树活动,绿化校舍。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发动机关、学校的职工、师生和群众进行义务植树,搞好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每年栽植80万~100万株。1956年县林业局首先在机关院内栽植公孙、丹桂、厚朴、杜仲、核桃、板栗等19个多树种1万多株,县人委推广林业局机关绿化经验。1957年县人委推广了竹市乡上阳高级社“四旁”绿化的经验,当年全县“四旁”植树61万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农业学大寨”热潮中,农村批判资本主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以屋前屋后栽树影响集体生产为由,多数被砍掉。进入70年代中期政府又号召搞好“四旁”绿化。木瓜公社民群大队从1975年开始在村院宅旁连续3年植树13384株,户平81.6株,人平20.7株。1979年2月23日全国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后,全县义务植树和“四旁”绿化形成高潮,农村、机关、厂矿、学校和城镇居民,届时采取划分地段,包干负责的办法,绿化村宅、机关、公路、沙滩及风景区,既栽用材林、风景林,又栽果木林。几年时间,县城机关单位和城关镇居民,绿化了“320”国道县内段、县城至高沙县道及平溪江两岸河堤、沙滩,并涌现出县粮食局、县武装部、县机械厂、县工艺厂、县中医院等10个绿化先进单位,先后受到省、地(市)表彰。1984年管竹乡白竹村,在县林业局的指导下,对4000米塘边,6000米宅边,1000米渠道和1500米路边,分段包给各户,实行统一规划,谁栽谁有,共栽香椿、桂花、泡桐、檫树、香樟、刺槐、柑、梨等树苗3.8万株,并制订护林公约,安排看管员,现已绿树成荫。截至1986年止,全县“四旁”绿化植树3300万株,现保存2736万株,其中果木林71.8万株,木材蓄积量40836立方米。
第三节 林场建设
一 国营林场
全县有5个国营林场和1个苗圃,到1986年底共有在职职工927名,其中干部71名。
(一)溪林场
该场在溪瑶族乡境内,与绥宁、黔阳县交界,是洞口县国营林场中职工最多、任务最重的场。土地改革时划定11.2万亩山林为国有,委托溪乡政府代管。1956年6月组建溪营林区,当时共有职工43名,根据生产需要,每年组织一批季节性民工造林。1958年设老山、凉山界、塘现弯三个中队和湖塘、溪两苗圃。1959年6月营林区与伐木场合并为溪伐木场,1961年9月,又改为都溪营林区,1969年10月改为现名;1984年4月再次分为国营溪林场和溪木材收购站。1982年山林定权发证,全场山林160片,面积12.65万亩,内楠竹面积6331.5亩,活立木蓄积量31.98万立方米,其中杉木占12.67万立方米,楠竹99.47万根。到1986年全场累计造林11.25万亩,平均每年营造2173.5亩;育苗1950万株,幼林抚育16.9万亩(次);生产木材14.3万立方米;采伐楠竹42万根。全场有职工265名,其中干部19名,女职工88名。下设10个工区和一个木竹检查站。房屋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上级拨款38万元,修建林道公路7条54公里,备有汽车6辆。自筹资金30万元,修板车林道3万米,炸礁疏通流送木材的溪河2万米,建永久性钢索道1150米,修集材公路4000米。
(二)月溪林场
该场位于月溪乡神山脚下。1956年7月建月溪营林区,辖月溪、渣坪、江口乡(镇)内国有山林及溪、长塘、鼓楼乡内国有林的一部分。1959年6月与伐木场合并为月溪林场;1961年12月,森工、营林分设,改为月溪营林区;1963年7月,湖南省决定将省属江口农场划归洞口县林业局管理,并改为江口营林区,1969年10月与月溪营林区合并为月溪林场。下设三角坳、江现、中午寨、银坪、天堂界、漆树坪、麻木坑、泥池界8个工区及1个加工厂和苗圃。1982年山林定权发证核定大小山场575片,总面积11.13万亩,其中杉木林8.72万亩,楠竹1669亩。该场试验杉树实生苗移栽,生长良好。1956年到1957年苏联、澳大利亚、越南的林业专家先后来此考察和参观。到1986年,共有职工197名,其中干部16名。累计造林8.72万亩,幼林抚育8.3万亩(次);活立木蓄积量29.88万立方米,其中杉林29.6万立方米,楠竹2.56万根。1986年在场部周围垦荒建柑桔园200亩。全场基建总面积7239平方米,公路、林道75公里,运输汽车3辆。
(三)大湾林场
该场原址在长塘乡大湾村大湾村民组,现址城关镇高渡村彩篮冲。建于1956年,原名大湾营林区,1958年改为大湾林场,管辖岩山乡、洞口乡、城关镇境内国有山林和鼓楼、长塘乡境内部分国有山林,设大湾、菱角、长塘、大高、楠木溪5个工区。1982年山林定权发证核定国有林面积4.72万亩。自建场到1986年,封山育林1.75万亩,造林更新5.37万亩,抚育4.8万亩(次),为国家提供木材15.5万立方米,楠竹10.77万根。现有活立木蓄积量16万立方米,楠竹24万根。共有职工142名,其中干部13名。全场房屋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公路4条,林道4条,共40公里,运输车4辆。场部与工区通讯联系有对讲机。
(四)桥头林场
该场建于1956年6月,原名鼓楼营林区,场址在桥头乡广育村牛山上,管辖花园、桥头、花鼓乡境内的国有山林、鼓楼乡境内部分国有山林和原县观音阁苗圃在广育设的育苗点(后划归林场)。1961年12月鼓楼林场与长塘林场合并为大湾营林区。1966年11月,又从大湾营林区分出,设鼓楼营林区,1969年10月改称桥头林场。1974年10月场部迁桥头公社双桂大队长茅岭,下设广育、鼓楼、大合界、东冲、半江、响水洞和长茅岭7个工区,6个护林点,1个木材加工厂。1982年山林定权发证核实山林面积为4.13万亩。累计造林49590亩,其中速生丰产林1.40万亩;幼林抚育7.21万亩(次);育苗886万株;采伐木材4.95万立方米,楠竹6.58万根。现存活立木11万立方米,楠竹26.58万根。有职工135名,其中干部11名。全场房屋建筑面积4184平方米,公路、林道4条34公里;各种车辆3台,柴油机3部,架设高低压电线路15公里,有对讲机6部。
(五)桐山林场
场部设山门镇龙家岭上。1956年7月成立桐山营林区,1958年改为桐山林场,辖石柱、桐山、大屋、横溪乡境内国有山林,面积2.46万亩。此后,群众将不属国有的荒山造林后交给国家,国家付给造林费,到1969年管辖的山林增加到4.2万亩。1979年10月,增加森工采伐和木、竹加工综合利用的任务。1982年山林定权发证,退还部分山林给群众,核定国有山林3.43万亩。下设洞门口、双江口、桃源洞、堵溪、黄狗牯5个工区,1个木竹加工厂。到1986年有职工117名,其中干部9名。全场房屋建筑面积3905平方米。公路、林道57公里,运输车3辆。累计向国家提供木材12.8万立方米,楠竹195.5万根。历年人工造林4.5万亩。现有活立木78579立方米,楠竹864万根。
(六)苗圃
1952年在花鼓乡境内的观音阁建林业苗圃,名观音阁苗圃,隶属县农场管理,1953年直属县农科所领导。1954、1956年连续扩大圃地,在月溪乡的月溪村、桥头乡的广育村分别建育苗点。1956年冬在袁逢乡(今洞口乡)境内城洲坪划定圃地350亩,建县苗圃场,原观音阁苗圃撤销,圃地除留下月溪村的外,其余分别移交县洞口园艺场和桥头林场。1963年与县林科所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下设5个工区,1个护林点,面积增加到535亩。1983年6月10日又将大湾林场山溪滩山场的352.3亩山场划入,合计圃地887.3亩。到1986年有职工71人,其中干部3人。历年共育各种苗木137个品种,出床苗木近亿株。基建面积3806平方米。有货车1辆,手扶拖拉机2部,喷灌机1台,动力高压喷雾机3台。洞口至山门的公路横贯其中,并修有通往各工区的机耕道4条。
二 乡 村林场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有些社、队办起了林场或采育场,管理集体山林。到1960年全县社队林场(采育场)发展到29个,有专业劳动力695人,经营山地近10万亩。1961年调整社队体制,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多数林场解散,少数保留,曾一度出现集体山林管理制度不健全,乱砍滥伐严重,山林遭受破坯,于是,社队又兴办林场,到1964年8月10日止,全县有社办、社队联办林场168个,专业劳动力1780人,经营山林16.7万亩,还有部门办的水东公社民兵林场,石桥公社“五·四”青年油茶场和妇女林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期,大队规模调整,林场也随之变动;“文化大革命”中,有些大队的林场停办,到1972年底,全县社队林场只85个,专业劳动力875人,经营山地13.5万亩。以后,各级领导重视兴办集体林场,到1979年末全县共有社队林场149个,专业劳动力2047人,经营山地42.04万亩,其中社办16个,劳动力378人,山林20300亩;大队办131个,劳动力1669人,山林380125亩。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山林经营方式变动较大。1982年山林定权发证时,林区保留一定比例的乡有、村有山,丘陵区的集体林场山林绝大部分划给农民做自留山。至1986年,全县只有乡办林场3个,经营山地10.23万亩;村办林场7个,有山林7000余亩。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