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殖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养殖形式
分类号: S962.9
页数: 2
页码: 223-2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水产的养殖形式情况。
关键词: 洞口县 水产 养殖形式

内容

一 塘库养鱼
  新中国成立前,洞口境内无水库,少量池塘以灌溉为主,辅以养鱼,且水位浅,放养水面少,缺乏养鱼技术,产量很低。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发展水产事业,从1957年起,每年结合兴修水利,扩宽放养水面,截至1986年止,全县可养鱼水面达4.10万亩,比1949年的4000亩增加3.70万亩,扩大9.26倍。塘库放养水面由1959年的2万亩,总产鲜鱼750吨,上升到1986年的3.96万亩,总产鲜鱼2923吨,其中池塘产鱼2448.5吨,水库产鱼474.5吨。
  二 稻田养鱼
  据调查测算,全县适宜养鱼的稻田15.90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34.3%。竹市区最多,适宜养鱼的稻田占水田总面积的55.7%,其次是桥头区占51.0%,山门区条件较差,只占18%。青龙乡、高沙镇历史上有稻田放鲤鱼子的习惯,每年清明节后农民从江河捞回沾有鱼子的水草放在稻田中孵化,任其自然生长,收割水稻前捕食,产量很低。茶铺乡南水村舒其寿等兼业渔民,每年到衡阳、湘潭和邵阳的北江垅挑运鱼苗和粗子鱼,无池子养殖时将赤眼鳟、刁子和部份质量差的青、草、鲢鱼苗放入稻田饲养春片鱼种,这种自发性粗养方式从20世纪30年代起一直沿袭到1956年。1957年,原县畜牧水产局水产专干雷初仁在茶铺乡南水高级社与农民舒和田搞稻田养鱼示范,共放养87亩,培育出草鱼种14万余尾,亩平1600余尾,还产一定数量的成鱼,省、地在洞口县召开两次渔业生产现场会时,南水高级社到会介绍了稻田养鱼经验。1958年12月,该高级社社长舒焕兴先后出席湖南省和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荣获国务院颁发的渔业生产先进单位奖状。在先进典型的示范影响下,1958~1959年,黄桥、石江、竹市、洞口等区相继发展稻田养鱼,面积达950亩。1964年县内家鱼孵化成功后,鱼苗得到充足供应,才转上稻田育鱼种,并逐渐推广到山区的渣坪乡、江口镇在稻田养殖草鱼、鲤鱼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稻田养鱼面积增加,放养品种有草鱼、芙蓉鲤、罗非鱼、白鲫、革胡子鲶等,1981年放养面积达1768亩。1984年县水产部门运用《稻田养鱼种及其生态功能研究》成果,在全县24个乡139个村推广稻田育鱼种,放养1.74万亩,占稻田养殖面积3.13万亩的55.5%,共放养鱼粗子、夏花鱼种1292.4万尾,亩平771尾;其中早稻田8701亩,亩平802尾,中稻田150亩,亩平1200尾,晚稻田8500亩,亩平730尾,另搭配其它鱼苗86.5万尾,亩平52尾。全县收获面积1.60万亩,占放养面积的92.4%;共起水鱼种955.94万尾,成活率为74%,其中1~2寸鱼种486.15万尾,2~5寸鱼种469.79万尾;产食用鱼37.67吨,亩平2.65公斤。共收入6.02万元。
  稻田养鱼后,增加了有机质肥料,水稻产量比未养鱼同等条件的稻田增产,1984年调查,亩平增产6.5公斤,共计增产稻谷10.40万公斤,按50公斤17.5元计算,增加收入3.64万元,加上养鱼收入共212.06万元,亩平132.5元,相当2183.9亩鱼种塘的产值。1985年县人民政府授予县畜牧水产总站稻田培育鱼种推广成果三等奖。此后县内稻田养鱼日趋发展,1986年达3.85万亩,占可养稻田面积?5.7%,养鱼总收入350.60万元。
  三 网箱养鱼(见科技篇)
  四 家鱼孵化(见科技篇)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