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品种 产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洞口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8112002021000120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品种 产量
分类号: S962;F326.4
页数: 2
页码: 222-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水产的品种及产量情况。
关键词: 水产 品种 产量

内容

一 品种
  县境内有天然和家鱼类85种,隶属3个目,18科,9亚科,54属。优势种群的鲤科鱼类有36种,占42.3%;其次为鳅科,有15种,占17.6%;鳍科7种,占8.2%。主要家鱼品种有青、草、鲢、鳙、鲤、鲫等。溪、渣坪、大屋3个乡有珍贵水产娃娃鱼和岩棒蛙。
  贝类有中国圆田螺、棱螺、光滑狭螺等。
  虾类有青虾、米虾、中华新米虾等。
  蟹类主要有螃蟹、溪蟹、相手蟹。此外还有少量的龟、鳖。
  1964年后相继引进8个新品种。1965年引进鳊鱼(又名武昌鱼)、银锢鱼(又名刁子鱼);1979年引进非洲鲫鱼(又名罗非鱼);1980年引进尼罗罗非鱼;1981年引进芙蓉鲤;1985年引进异育银鲫;1986年引进白鲫和革胡子鲶。上述品种,均适应境内水域生活环境,生命力强,生长快,病害少,群体产量高,食性广,适宜密养、混养,很受农民欢迎,已在县内繁殖后代,发展甚快。
  二 产量
  新中国建立前,人工养鱼只有少数水塘,产量不多。直到新中国建立后的1955年,全县年出水鱼192.5吨,其中江河捕捞达100吨,占51.95%。此后大搞水利建设,新建大批山塘、水库,政府号召充分利用水面发展渔业,人工养鱼发展很快,相反江河因拦河筑坝,河床淤塞,加上河水污染,鱼类日渐减少。1966年全县产鱼900吨,江河捕捞只占80吨,为8.8%。进入80年代,鱼产量逐年增加,1980年为1215.65吨,1984年达2375吨,1986年上升到2923吨,比1955年增长15.18倍,其中捕捞量不足20吨,只占出水鱼产量的0.68‰。

知识出处

洞口县志

《洞口县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志上限起于1840年,下限止于1986年。记述洞口县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书共三十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洞口县
相关地名